查看原文
其他

王阳明辞赋集

明代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太白楼赋


丙辰


岁丙辰之孟冬兮,泛扁舟余南征。凌济川之惊涛兮,览层构乎任城。曰太白之故居兮,俨高风之犹在。蔡侯导余以从陟兮,将放观乎四海。木萧萧而乱下兮,江浩浩而无穷。鲸敖敖而涌海兮,鹏翼翼而承风。月生辉于采石兮,日留景于岳峰。蔽长烟乎天姥兮,渺匡庐之云松。慨昔人之安在兮,吾将上下求索而不可。蹇余虽非白之俦兮,遇季真之知我。羌后人之视今兮,又乌知其不果?吁嗟太白公奚为其居此兮,余奚为其复来?倚穹霄以流盼兮,固千载之一哀!


昔夏桀之颠覆兮,尹退乎莘之野。成汤之立贤兮,乃登庸而伐夏。谓鼎俎其要说兮,维党人之挤诟。曾圣哲之匡时兮,夫焉前枉而直后!当天宝之末代兮,淫好色以信谗。恶来妹喜其猖獗兮,众皆狐媚以贪婪。判独毅而不顾兮,爰命夫以仆妾之役。宁直死以顑含兮,夫焉患得而侷促。开元之绍基兮,亦遑遑其求理。生逢时以就列兮,固云台麟阁而容与。夫何漂泊于天之涯兮?登斯楼乎延伫。信流俗之嫉妒兮,自前世而固然。怀夫子之故都兮,沛余涕之湲湲。庙堂之偃蹇兮,或非情之所好。唯不合于斯世兮,恣沈酣而远眺。


进吾不遇于武丁兮,退吾将颜氏之箪瓢。奚曲櫱其昏迷兮,亦夫子之所逃。管仲之辅纠兮,孔圣与其改行。佐璘而失节兮,始以见道之未明。睹夜郎之有作兮,横逸气以徘徊。亦初心之无他兮,故虽悔而弗摧。吁嗟其谁无过兮,抗直气之为难。轻万乘于褐夫兮,固孟轲之所叹。旷绝代而相感兮,望天宇之漫漫。去夫子其千祀兮,世益隘以周容。媒妇妾以驰骛兮,又从而为之吮痈。贤者化而改度兮,竞规曲以为同。


卒曰:峄山青兮河流泻,风飕飕兮澹平野。凭高楼兮不见,舟楫纷兮楼之下,舟之人兮俨服,亦庶几夫之踪者!


九华山赋


壬戌


循长江而南下,指青阳以幽讨。启鸿濛之神秀,发九华之天巧。非效灵于坤轴,孰构奇于玄造!涉五溪而径入,宿无相之窈窕。访王生于邃谷,掏金沙之清潦。凌风雨乎半霄,登望江而远眺。步千仞之苍壁,俯龙池于深窅。吊谪仙之遗迹,跻化城之缥缈。钦钵盂之朝露,见莲花之孤标。扣云门而望天柱,列仙舞于晴昊。俨双椒之辟门,真人驾阳云而独蹻。翠盖平临乎石照,绮霞掩映乎天姥。二神升于翠微,九子邻于积稻。炎熇起于玉甑,烂石碑之文藻。回澄秋于枕月,建少微之星旐。覆瓯承滴翠之余沥,展旗立云外之旌纛。下安禅而步逍遥,览双泉于松杪。逾西洪而憩黄石,悬百丈之灏灏。


濑流觞而萦纡,遗石船于涧道。呼白鹤于云峰,钓嘉鱼于龙沼。倚透碧之峗岏,谢尘寰之纷扰。攀齐云之巉削,鉴琉璃之浩溔。沿东阳而西历,飱九节之蒲草。樵人导余以冥探,排碧云之瑶岛。群峦翳其缪蔼,失阴阳之昏晓。垂七布之沈沈,灵龟隐而复佻。履高僧而屧招贤,开白日之杲杲。试明茗于春阳,汲垂云之渊湫。凌绣壁而据石屋,何文殊螺髻之蟠纠?梯拱辰而盼,隳遗光于拾宝。缁裳迓于黄匏,休圆寂之幽俏。鸟呼春于丛篁,和云韶之鷕鷕。唤起促余之晨兴,落星河于檐橑。护山嘎其惊飞,怪游人之太早。揽卉木之如濯,被晨辉而争姣。静镵声之剥啄,幽人剧参蕨于冥杳。碧鸡哕于青林,鷴翻云而失皓。隐捣药以校萝,挟提壶饼焦而翔绕。凤凰承孟冠以相遗,饮沆瀣之仙醥。羞竹实以嬉翱,集梧枝之袅袅。岚欲雨而霏霏,鸣湿湿于姜葆。躐三游而转青,峭拂天香于茫渺。席泓潭以濯缨,浮桃泻而扬缟。淙澌澌而落荫,饮猿猱之捷狡。睨斧柯而升大还,望会仙于云表。悯子京之故宅,款知微之碧桃。倏金光之闪映,睫累景于穹坳。弄玄珠于赤水,舞千尺之潜蛟。并花塘而峻极,散香林之回飙。抚浮屠之突兀,泛五钗之翠涛。袭珍芳于绝巘,袅金步之摇摇。莎罗踯躅芬敷而灿耀,幢玉女之妖娇。搴龙鬚于灵宝,堕钵囊之飘摇。开仙掌于嵚嵌,散青馨之迢迢。披白云而踸崇寿,见参错之僧寮。日既夕而山冥,挂星辰于窿嶅。宿南台之明月,虎夜啸而罴嗥。鹿麋群游于左右,若将侣幽人之岑寥。迥高寒其无寐,闻冰壑之洞箫。


溪女厉晴泷而曝术,杂精芩之春苗。邀予觞以玉液,饭玉粒之琼瑶。溘辞予而远去,飒霞裾之飘飘。复中峰而怅望,或仙踪之可招。乃下见阳陵之蜿蜒,忽有感于子明之宿要。逝予将遗世而独立,采石芝于层霄。虽长处于穷僻,乃永离乎豗嚣。彼苍黎之缉缉,固吾生之同胞。苟颠连之能济,吾岂靳于一毛!矧狂胡之越獗,王师局而奔劳。吾宁不欲请长缨于阙下,快平生之郁陶?顾力微而任重,惧覆败于或遭。又出位以图远,将无诮于鹪鹩。嗟有生之迫隘,等灭没于风泡。亦富贵其奚为?犹荣蕣之一朝。旷百世而兴感,蔽雄杰于蓬蒿。吾诚不能同草木而腐朽,又何避乎群喙之呶呶!


已矣乎!吾其鞭风霆而骑日月,被九霞之翠袍。抟鹏翼于北溟,钓三山之巨鰲。道昆仑而息驾,听王母之云璈。呼浮丘于子晋,招句曲之三茅。长遨游于碧落,共太虚而逍遥。


乱曰:蓬壶之藐藐兮,列仙之所逃兮。九华之矫矫兮,吾将于此巢兮。匪尘心之足搅兮,念鞠育之劬劳兮。苟初心之可绍兮,永矢弗挠兮!


吊屈平赋


丙寅


正德丙寅,某以罪谪贵阳,取道沅、湘。感屈原之事,为文而吊之。其词曰:


山黯惨兮江夜波,风飕飕兮木落森柯。泛中流兮焉泊?湛椒醑兮吊湘累。云冥冥兮月星蔽晦,冰崚嶒兮霰又下。累之宫兮安在,怅无见兮愁予。高岸兮嵚崎,纷纠错兮校枝。下深渊兮不恻,穴澒洞兮蛟螭。山岑兮无极,空谷谽谺兮迥寥寂。猿啾啾兮吟雨,熊罴嗥兮虎交迹。念累之穷兮焉托处?四山无人兮骇狐鼠。魈魅游兮群跳啸,瞰出入兮为累奸宄。嫉累正直兮反诋为殃,昵比上官兮子兰为臧。幽业薄兮畴侣,怀故都兮增伤。望九疑兮参差,就重华兮陈辞。沮积雪兮涧道绝,洞庭渺藐兮天路迷。要彭咸兮江潭,召申屠兮使骖。娥鼓瑟兮冯夷舞,聊遨游兮湘之浦。乘回波兮泊兰渚,眷故都兮独延伫。君不还兮郢为墟,心壹郁兮欲谁语!郢为墟兮函崤亦焚,谗鬼逋戮兮快不酬冤。历千载兮耿忠愊,君可复兮排帝阍。望遁迹兮渭阳,箕罹囚兮其佯以狂。艰贞兮晦明,怀若人兮将予退藏。宗国沦兮摧腑肝,忠愤激兮中道难。勉低回兮不忍,溘自沈兮心所安。雄之谀兮谗喙,众狂穉兮谓累扬。已为魈为魅兮为谗媵妾,累视若鼠兮佞顙有泚。累忽举兮云中龙,菦晻霭兮飘风。横四海兮倏忽,驷玉虯兮上冲。降望兮大壑,山川萧条兮渀寥廓。逝远去兮无穷,怀故都兮蜷局。


乱曰:日西夕兮沅湘流,楚山嵯峨兮无冬秋。累不见兮涕泗,世愈隘兮孰知我忧!



思归轩赋


庚辰


阳明子之官于虔也,廨之后乔木蔚然。退食而望,若处深麓而游于其乡之园也。构轩其下,而名之曰“思归”焉。


门人相谓曰:“归乎?夫子之役役于兵革,而没没于徽缠也,而靡寒暑焉,而靡昏朝焉,而发萧萧焉,而色焦焦焉。虽其心之固嚣嚣也,而不免于呶呶焉,哓哓焉,亦奚为乎!槁中竭外,而徒以劳劳焉焉乎哉?且长谷之迢迢也,穷林之寥寥也,而耕焉,而樵焉,亦焉往而弗宜矣。夫退身以全节,大知也;敛德以亨道,大时也;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大熙也,又夫子之夙期也。而今日之归,又奚以思为乎哉?”则又相谓曰:“夫子之思归也,其亦在陈之怀欤?吾党之小子,其狂且简,伥伥然若瞽之无与偕也,非吾夫子之归,孰从而裁之乎?”则又相谓曰:“嗟呼,夫子而得其归也,斯土之人为失其归矣乎!天下之大也,而皆若是焉,其谁与为理乎?虽然,夫子而得其归也,而后得于道。惟夫天下之不得于道也,故若是其贸贸。夫道得而志全,志全而化理,化理而人安。则夫斯人之徒,亦未始为不得其归也。而今日之归又奚疑乎?而奚以思为乎?”


阳明子闻之,怃然而叹曰:吾思乎!吾思乎!吾亲老矣,而暇以他为乎?虽然,之言也,其始也,吾私焉;其次也,吾资焉;又其次也,吾几焉。乃援琴而歌之。歌曰:


归兮归兮,又奚疑兮!吾行日非兮,吾亲日衰兮;胡不然兮,日思予旋兮;后悔可迁兮?归兮归兮,二三子之言兮!



咎言


丙寅


正德丙寅冬十一月,守仁以罪下锦衣狱。省愆内讼,时有所述。既出,而录之。


何玄夜之漫漫兮,悄予怀之独结。严霜下而增寒兮,皦明月之在隙。风呶呶以憎木兮,鸟惊呼而未息。魂营营以惝恍兮,目窅窅其焉极!懍寒飚之中人兮,杳不知其所自。夜展转而九起兮,沾予襟之如泗。胡定省之弗遑兮,岂荼甘之如荠?怀前哲之耿光兮,耻周容以为比。何天高之冥冥兮,孰察予之衷?予匪戚于累囚兮,牿匪予之为恫。沛洪波之浩浩兮,造云阪之濛濛;税予驾其安止兮,终予去此其焉从?孰瘿瘰之在颈兮,谓累足之何伤?熏目而弗顾兮,惟盲者以为常。孔训之服膺兮,恶訐以为直。辞婉变期巷遇兮,岂予言之未力?皇天之无私兮,鉴予情之靡他!宁保身之弗知兮,膺斧锧之谓何。蒙出位之为愆兮,信愚忠者蹈亟。苟圣明之有裨兮,虽九死其焉恤!


乱曰:予年将中,岁月遒兮!深谷崆峒,逝息游兮;飘然凌风,八极周兮。孰乐之同,不均忧兮。匪修名崇仁之求兮,出处时从天命何忧兮!



守俭弟归曰仁歌楚声为别,予亦和之


庭有竹兮青青,上乔木兮鸟嘤嘤。妹之来兮,弟与偕行。竹青青兮雨风,鸟嘤嘤兮西东。弟之归兮,兄谁与同?江云暗兮暑雨,江波渺渺兮愁予。弟别兄兮须臾,兄思弟兮何处?景翳翳兮桑榆,念重闱兮离居。路修远兮崎险,沮风波兮江湖。山有洞兮洞有云,深林窅窅兮涧道曛。松落落兮葛累累,猿啾啾兮鹤怨群。山之人兮不归,山鬼昼啸兮下上烟霏。风袅袅兮桂花落,草萋萋兮春日迟。葺予屋兮云间,荒予圃兮溪之阳。驱虎豹兮无践我藿,扰麋鹿兮无骇我场。解予绶兮钟阜,委予佩兮江湄。往者不可追兮,叹凤德之日衰。将沮溺其耦耕兮,孰接舆之避予。回予驾兮扶桑,鼓予枻兮沧浪。终携汝兮空谷,采三秀兮徜徉。



祈雨辞


正德丙子南赣作


呜呼!十日不雨兮,田且无禾。一月不雨兮,川且无波。一月不雨兮,民已为痾。再月不雨兮,民将奈何?小民无罪兮,天无咎民!抚巡失职兮,罪在予臣。呜呼!盗贼兮为民大屯,天或罪此兮赫威降嗔。民则何罪兮,玉石俱焚?

呜呼!民则何罪兮,天何遽怒?油然兴云兮,雨兹下土。彼罪遏逋兮,哀此穷苦!



来雨山雪图赋


昔年大雪会稽山,我时放迹游其间。岩岫皆失色,崖壑俱改颜。历高林兮入深峦,银幢宝纛森围圆。长矛利戟白齿齿,骇心栗胆如穿虎豹之重关。涧溪埋没不可辨,长松之杪,修竹之下,时闻寒溜声潺潺。沓嶂连天,凝华积铅,嵯峨崭削,浩荡无颠。嶙峋眩耀势欲倒,溪回路转,忽然当之,却立仰视不敢前。嵌窦飞瀑,忽然中泻,冰磴崚嶒,上通天罅,枯藤古葛倚岩嶅而高挂,如瘦蛟老螭之蟠纠,蜕皮换骨而将化。举手攀援足未定,鳞甲纷纷而乱下。侧足登龙虬,倾耳俯听寒籁之飕飕。陆风蹀蹑,直际缥缈,恍惚最高之上头。乃是仙都玉京,中有上帝遨游之三十六瑶宫,傍有玉妃舞婆娑十二层之琼楼。下隔人世知几许,真境倒照见毛发,凡骨高寒难久留。划然长啸,天花坠空,素屏缟障坐不厌,琪林珠树窥玲珑。白鹿来饮涧,骑之下千峰。寡猿怨鹤时一叫,彷佛深谷之底呼其侣,苍茫之外争行蹙阵排天风。鉴湖万顷寒濛濛,双袖拂开湖上云,照我须眉忽然皓白成衰翁。手掬湖水洗双眼,回看群山万朵玉芙蓉。草围蒲帐青莎蓬,浩歌夜宿湖水东。梦魂清撤不得寐,乾坤俯仰真在冰壶中。幽朔阴岩地,岁暮常多雪,独无湖山之胜,使我每每对雪长郁结。朝回策马入秋台,高堂大壁寒崔嵬,恍然昔日之湖山,双目惊喜三载又一开。谁能缩地法此景,何来石田画师我非尔,胸中胡为亦有此?来君神骨清莫比,此景奇绝酷相似。石田此景非尔不能摸,来君来君非尔不可当此图。我尝亲游此景得其趣,为君题诗非我其谁乎?



黄楼夜涛赋


朱君朝章将复黄楼,为予言其故。夜泊彭城之下,子瞻呼予曰:“吾将与子听黄楼之夜涛乎?”觉则梦也。感子瞻之事,作《黄楼夜涛赋》。


子瞻与客宴于黄楼之上。已而客散日夕,暝色横楼,明月未出。乃隐几而坐,嗒焉以息。忽有大声起于穹窿,徐而察之,乃在西山之麓。倏焉改听,又似夹河之曲,或隐或隆,若断若逢,若揖让而乐进,歙掀舞以相雄。触孤愤于崖石,驾逸气于长风。尔乃乍阖复辟,既横且纵,摐摐渢渢,汹汹瀜瀜,若风雨骤至,林壑崩奔,振长平之屋瓦,舞泰山之乔松。咽悲吟于下浦,激高响于遥空。恍不知其所止,而忽已过于吕梁之东矣。


子瞻曰:“噫嘻异哉!是何声之壮且悲也?其乌江之兵,散而东下,感帐中之悲歌,慷慨激烈,吞声饮泣,怒战未已,愤气决臆,倒戈曳戟,纷纷籍籍,狂奔疾走,呼号相及,而复会于彭城之侧者乎?其赤帝之子,威加海内,思归故乡,千乘万骑,雾奔云从,车辙轰霆,旌旗蔽空,击万夫之鼓,撞千石之锺,唱大风之歌,按节翱翔而将返于沛宫者乎?”于是慨然长噫,欠伸起立,使童子启户冯栏而望之。则烟光已散,河影垂虹,帆樯泊于洲渚,夜气起于郊垌,而明月固已出于芒砀之峰矣。


子瞻曰:“噫嘻!予固疑其为涛声也。夫风水之遭于澒洞之滨而为是也,兹非南郭子綦之所谓天籁者乎?而其谁倡之乎?其谁和之乎?其谁听之乎?当其滔天浴日,湮谷崩山,横奔四溃,茫然东翻,以与吾城之争于尺寸间也。吾方计穷力屈,气索神惫,懔孤城之岌岌,觊须臾之未坏,山颓于目懵,霆击于耳聩,而岂复知所谓天籁者乎?及其水退城完,河流就道,脱鱼腹而出涂泥,乃与二三子徘徊兹楼之上而听之也。然后见其汪洋涵浴,潏潏汩汩,彭湃掀簸,震荡泽渤,吁者为竽,喷者为箎,作止疾徐,钟磬祝敔,奏文以始,乱武以居,呶者嗃者,嚣者嗥者,翕而同者,绎而从者,而啁啁者,而嘐嘐者,盖吾俯而听之,则若奏箫咸于洞庭,仰而闻焉,又若张钧天于广野,是盖有无之相激,其殆造物者将以写千古之不平,而用以荡吾胸中之壹郁者乎?而吾亦胡为而不乐也?”


客曰:“子瞻之言过矣。方其奔腾漂荡而以厄子之孤城也,固有莫之为而为者,而岂水之能为之乎?及其安流顺道,风水相激,而为是天籁也,亦有莫之为而为者,而岂水之能为之乎?夫水亦何心之有哉?而子乃欲据其所有者以为欢,而追其既往者以为戚,是岂达人之大观,将不得为上士之妙识矣。”


子瞻展然而笑曰:“客之言是也。”乃作歌曰:“涛之兴兮,吾闻其声兮。涛之息兮,吾泯其迹兮。吾将乘一气以游于鸿蒙兮,夫孰知其所极兮。”弘治甲子七月,书于百步洪之养浩轩。




上 古 时 代 的 西 方 比 较 诗 学

上古时代是西方比较诗学的胚胎时期。上古时代的西方比较诗学,指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一历史阶段中的全部具有比较意义的文艺理论学说。上古时代的西方比较诗学涵盖了从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5世纪大约1500年的漫长时间。其间,在欧洲先后存在过三个文明,即希腊文明、希腊化文明和罗马文明。
西方比较诗学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各国。古代希腊的文明走在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前头。古希腊的比较诗学具有从总体上把握各种文学艺术现象和规律的性质。这主要由于古人开始认识世界的时候,还不能够分门别类地去认识客观对象,因此他们的认识往往具有较强的对宇宙进行综合判断的特点。于是,诗学家们在认识方法论上往往不自觉地跨越了学科界限。希腊化时期的诗学亦然。
希腊化时期以马其顿王亚历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356—323 BC)的远征为标志。亚历山大所向披靡,他的军队进军到哪里,就把当时先进的希腊文化带到哪里。在亚历山大征服的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区域内,到处都打上了希腊的印记。他建立了希腊的殖民地,有不少殖民地后来还演变成希腊人统治的小王国。换句话说,这些区域都接受了希腊的影响,都希腊化了。希腊化文明是希腊因素与亚非因素的混合体。在希腊化时期,古希腊及东地中海其他国家经历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它们的文化艺术都比较繁荣,但其文化艺术的中心却不在希腊本土而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这段时期一直延续到公元前约30年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亚历山大的头脑里充满了世界国家(World State)的幻想,因此希腊化时期的比较诗学也具有从总体上把握各种文学艺术现象的总规律的性质。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c.572—479BC)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毕达哥拉斯有一句名言:“一切事物均由数组成。” (18) 因为万物都能够用数去计算,因此认识世界就是认识支配世界的数。他认为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而整个天体体现着一种数的和谐。从这种观点出发,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了艺术和美学的关系,得出了“美是和谐统一”的结论。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数的和谐”的理论,此系运用自然科学观点研究艺术美学的结晶,其诗学思想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的性质。其他古希腊思想家也大多如此。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540—480BC)受毕达哥拉斯的影响,提出了“对立和谐”的理论。他认为和谐统一是相互排斥的东西之结合。柏拉图(Plato,428—348BC)是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他在建构自己的思想过程中实际上运用了比较文学的立场。柏拉图继承了毕达哥拉斯的思想方法。毕达哥拉斯的思想方法可以概括为:“我们有神圣的数感。动物、树木、岩石和植物则没有。这一切之中最重要的乃是:数具有一种离开我们的血肉之躯的存在。这样一来下面的说法就不足为奇了,即人类的精神性这一概念的真正核心——灵魂——乃是由毕达哥拉斯发明的,并由他的最著名的学生柏拉图(尽管他隔了一个世代)加以完善。” (19) 柏拉图以“灵感说”而闻名。在解释灵感时,苏格拉底对诗人伊安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你这副长于解说荷马的本领并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灵感。像我已经说过的。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像欧里庇德斯所说的磁石。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使它们也像磁石一样,能吸引其他铁环。有时你看到许多个铁环互相吸引着,挂成一条长锁链,这些全从一块磁石得到悬在一起的力量。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递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灵凭附着。” (20) 这就是有名的磁石之喻。从修辞学的角度看,这段话的确讲了一个比喻。然而从文学史的角度看,除了“荷马式的比喻”可以长达十来个诗行之外,如此长篇大论式的比喻十分罕见。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与其说这是一个美妙的比喻,毋宁说这是他在娴熟地运用物理学的知识来阐明诗学原理。在这里,柏拉图显然跨了学科,而这正是比较诗学立场的具体体现。
公元前146年和30年,希腊和埃及先后被罗马吞并,希腊化时期结束了。代之而起的是罗马帝国,她是当时世界上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文艺繁荣的庞大帝国,领导着西方文化的潮流。约公元前44年至公元395年,古罗马人统治着欧洲、北非和西亚诸国。之后罗马帝国分裂为两部分。西罗马帝国延续到公元476年,东罗马帝国则一直延续到15世纪。罗马文明的特点是追求世界大一统。罗马皇帝马库斯·奥雷利乌斯·安托尼努斯(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AD121—180)说:“只就我是安托利努斯而言,我的诚实和故乡是罗马,但就我是人而言,我的城市和故乡是世界。”(《沉思录》[Meditations]) (21) 演说家埃利乌斯·阿里斯提德斯(Aelius Aristeides,AD117—89)说:“因为你们不应把人类分成希腊人和蛮族两类,……你们应反过来把人类分成罗马人和非罗马人。这样你们就弘扬了你们城市的名声。”(《对罗马人的演说》) (22) 这些话不仅是豪言壮语,也是罗马人心态的逼真反映。罗马人把地中海当成自己的内湖,他们孜孜不倦地努力,要建设世界大一统的国家。虽然罗马人在创新方面有所不足,但是他们在知识的分类方面比希腊人细致得多,这样就为罗马人在文论领域里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打下了基础。贺拉斯(Horace,65BC—AD8)在《诗艺》(Ars Poetica)中提出了“合式”(decorum)的原则。合式对于古典作家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在贺拉斯之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在《诗学》(Poetics)中,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106—43BC)在《论演说》(De Oratore)中,都谈到过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诗学观念。合式这一原则不仅可以用在艺术作品的体裁、题材、结构和语言等方面,而且可以用在人物性格和行动,以及作家的叙事风格和话语方式等方面。在体裁上悲剧和喜剧不得混淆,在题材上作家要多加斟酌,务必选择力所胜任的东西来写。在结构上悲剧最好为五幕,并且不要用“机械降神”的办法来解决戏剧冲突。在语言上要小心讲究巧妙安排。在风格上要协调一致,力求十全十美。在人物上要区分不同的年龄、性格,同一性格的人物要首尾一致,不能自相矛盾。由于贺拉斯的合式观念力图面面俱到,后世的批评家们认为他的文艺观是折中主义的。其实,贺拉斯的这种倾向代表了在比较诗学发生的初期人类力求对各种文艺要素进行综合与比较的努力。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所著《论建筑》(De architectura),可谓古罗马时期跨学科比较诗学的经典著作。维特鲁威是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建筑学家和工程师,曾在恺撒的部队中服过兵役。《论建筑》由十卷构成。第一卷:城市规划、建筑总论、建筑师的必要条件;第二卷:建筑材料;第三、四卷:神殿和建筑的等级;第五卷:剧院(含音响效果)、澡堂及其他公共建筑;第六卷:家用建筑;第七卷:内部装修,马赛克路面,装饰性雕塑和色彩的采用;第八卷:供水;第九卷:几何学、天文学、测量学以及有关水漏计时器的评注;第十卷:民用和军用机械。维特鲁威的基本观点如下:第一,建筑是权力的象征;第二,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三,建筑的楷模是人体;第四,建筑应当遵循三大原则,即坚固、实用和美观。维特鲁威写此书是为了献给奥古斯都皇帝。维特鲁威部分靠自己的经验部分采取早期建筑学家们用希腊文撰写的同类著作编撰了此书。这是古代西方流传下来的唯一的建筑学著作。此书在中世纪时期就很有名,但只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直到文艺复兴时才得到重视,成为建筑学的权威论著。维特鲁威说:“神殿的设计要依靠对称的方式,建筑师必须努力领会这种方式。它来自比例。比例在于从建筑物的部分和整体两者中取得确定的模数。只有凭借此比例才能获得对称。没有对称和比例,任何神庙都不可能有正规的设计,也就是说,它必须按照完美的人体形式而制定出精确的比例。因为造物主所设计的人体,使他面部从下颏到前额发根的长度是全身的十分之一;手掌从腕部到中指尖也同样长。从下颏到头顶是全身的八分之一;从胸上部脖子下部到发根是六分之一;从胸中部到头顶是四分之一;从下颏底到鼻孔底是脸长的三分之一;从鼻孔底到双眉的长度也是三分之一;从这条线到前额发根也是三分之一;双脚是身长的六分之一;肘是四分之一;胸也是四分之一;其余四肢也有各自的比例长度。……如果造物主如此设计了人体,使得各部分的比例和整个构造相符合,那么古人就有理由做出决定,在建筑中准确地调整某些部分使之适合于所设计的总样式。” (23) 在维特鲁威那里,建筑与艺术的跨学科比较研究竟然做得如此周密仔细,令人钦佩!他的“主观对称”(eurhythmy)说,是对合式说的发展,亦可用于文学等艺术门类。在西方艺术中有个术语“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man),说的就是他的这种人体比例的理论。人体被纳入一个四方形之中,而这个四方形又内接于一个圆之中。后来,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对之作了图解。从笼统的人认识,到分门别类的认识,又到综合的认识,并最终以人为尺度来认识,这就是从古希腊到古罗马时期人们在认识方法上走过的一条不断飞跃的路径。朗吉努斯(Dionyius Cassius Longinus,213—273)所著《论崇高》(On Sublimity)侧重于内在灵魂的涵养和提高,重视作家的心智,是文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典范,自然属于跨学科比较诗学研究的范畴。他比较了荷马史诗《伊里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又比较了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和德摩斯梯尼(Demosthenes,384—322BC)的作品,从中寻找出大量的例证,发现了文学作品何以崇高的原因。按照郎吉努斯的分析,崇高美有其语言方面的来源。换句话说,对于崇高美可以作文体分析。他认为,崇高美的主要来源可以说有五个。第一是孕育庄严伟大的思想的力量。第二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第三是运用藻饰的技术。第四是高雅的措辞。第五是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朗吉努斯思维高妙,辞采华美,他的许多言论已经成为比较诗学研究者经常引用的名言,比如:“思想深沉的人,语言就会闳通。” (24) “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特有的光辉。” (25) “崇高是高尚心灵的回响。” (26) “一个崇高的思想,如果在恰到好处的场合提出,就会以闪电般的光彩照彻整个问题,而在刹那之间现出雄辩家的全部威力。” (27) 普罗提诺(Plotinus,205—270)是古罗马文艺理论家,他所创立的“太一”说可谓文学与宗教学相结合的典范,具有跨学科比较诗学研究的明显特征。普罗提诺的诗学思想包含在其著作《九章集》(Enneads)中。他认为宇宙可以解释为由实体构成的一个等级秩序,一根存在的大链条,其中最高的存在是原因,它把存在给予其下一级。普罗提诺把这个过程叫做流溢,而流溢总是从较高一级向较低一级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逐渐的递减,因此每一个存在都低于它的原因。在这个等级的顶端有三个神圣的存在,它们是太一(Hen,theOne)、心灵(Nous,Mind)和灵魂(Psyche,Soul)。在最高处的是太一,它是至善。心灵直接位于太一之下,心灵通过沉思其原因而获得其形式,因此心灵是太一的一个碎片般的形象,而与有直觉能力的思想相当。灵魂从心灵获得其形式,它只能在连续中沉思其客体,从一个往另一个运动,因此它创造时间和空间,灵魂产生的下一个实在是自然(Physis,Nature),它是生命和生长的原则。在自然之外,位于实在的最低层级的便是物质(matter)了。人是小宇宙,其中部分地包含着物质、自然、灵魂和心灵。至于一个人究竟会变成什么,这取决于他把自己的意识导向哪一个层级。按照理智的法则一个人有望上升到心灵的层级。在狂喜的状态下,一个人甚至有可能超越心灵而与最高的太一合而为一。




推荐阅读:

王之道词集

范成大词集

陈亮词全集

贺铸词全集

刘过词选集

史达祖词集

周密词全集

辛弃疾词全集⑴

辛弃疾词全集⑵

元好问词集

张镃词全集

晁补之词集

刘过诗选集

吴文英词集

刘辰翁词全集

文天祥诗词集⑴

文天祥诗词集⑵

王之道诗集⑴

王之道诗集⑵

张辑诗词集

元好问诗赋集⑴

元好问诗赋集⑵

元好问诗赋集⑶

刘因诗词集⑴

刘因诗词集⑵

乐府雅词⑴

乐府雅词⑵

乐府雅词⑶

张翥词集

张翥诗全集⑴

张翥诗全集⑵

杨公远诗全集

刘克庄词集

张炎词全集

王沂孙词全集

卢祖皋词集

曹冠词全集

蒋捷词全集

石孝友词集

陈允平词集

苏辙诗赋集⑴

苏辙诗赋集⑵

苏辙诗赋集⑶

魏诗

汉诗

齐诗

宋诗

梁诗

晋诗

陈诗

北魏诗

北齐诗

北周诗⑴

北周诗⑵


水光如练落长松 云际天桥隐白虹
辽鹤不来华表烂 仙人一去石桥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