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典故:心心相印(印可、传灯)
明代 宋旭 达摩面壁图 纸本设色 旅顺博物馆藏
佛学典故:心心相印(印可、传灯)
心心相印(印可、传灯) 今谓彼此情投意合为“心心相印”。其语本于禅宗。唐代裴休《圭峰定慧禅师碑》有“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之语。禅宗初以四卷本《楞伽经》为证。《楞伽经》以“佛语心”即如来藏心为宗,故禅宗亦名“佛心宗",简称“心宗”。如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谓“所传心宗,实贯三尊。”
“印”的主要意义是“决定”,也就是“印可”。学人参禅是否开悟,一般要由祖师“印可”。所谓“心通岂复问云何,印可聊须答如是。”(宋·苏轼《次韵王定国南迁见寄》)
《五灯会元》卷十载:灵隐清耸初参法眼禅师。法眼指雨谓:“滴滴落在上座眼里。”清耸“初不喻旨,后因阅《华严》感悟,承眼印可。”然而,得到祖师“印可”的前提是“须明佛语,印可自心”。(《宗镜录>卷一)
禅宗认为:“上乘之印,惟是一心。”(《唐诗记事·希运》)
《坛经》亦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祖庭事苑》卷八谓:“心印者,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据此,则“心心相印”的前一“心”指佛心,后一“心”指人心。意谓以佛心而印证众生之心,契合无间。如《临济录》谓:“你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别求,知身心与祖佛不别,当下无事,方名得法。”
这种说法在经书上是有根据的。《观无量寿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理由是,佛心与众生之心在本质上并无差别。
《华严经·夜摩天宫品》指出:“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明代 宋旭 达摩面壁图(局部)
按“教内”之说,众生虽为“不觉”,但通过历劫修持,达到"始觉",便与佛的“本觉”相印合了。而“教外别传”的禅宗只强调“顿悟”的“心心相印",所谓“当下无事”。
“心心相印”还有一层具体的意义,即指禅宗的传法世系。
唐·黄檗希运《传心法要》卷上总结说:“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盖禅宗以“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为本宗缘起,尊迦叶为“西天第一祖”。迦叶传法阿难云:“我今年不久留,今将正法付嘱于汝,汝善守护。听吾偈云:‘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非法?’”如是辗转传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以上合称“西天二十八祖”。
达摩系南天竺人,航海来华,寓止嵩山少林寺,传法慧可:“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时,结果自然成。”是为中国有禅宗之始,故达摩又被尊为“中华初祖”。而后传至六祖慧能,禅宗大成,并又衍为“五家七宗”。
自五代南闽《祖堂集》及北宋《景德传灯录》问世后,记载禅宗世系的各种灯录、史传继出不穷。禅宗的传法又称“传灯”。佛法能破“无明”,故喻为“无尽灯”,“譬如一灯然(燃)百干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维摩诘经•菩萨品》)
唐·慧能《坛经·忏悔品》谓:“一灯能除于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五灯会元》卷十五谓:“昔时圣人互出,乃曰传灯,尔后贤者差肩,乃曰继祖。是以心心相传,法法相印。”
可见“心心相印”又可释为“灯灯相传"。或合称"心灯"。如清·湛愚老人撰有《心灯录》,杨仁山撰有《佛祖心灯》。
本文摘录自《佛学典故汇释》 作者:李明权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