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故事》:子入大庙
《论语故事》:子入大庙
子入大①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八佾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他是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不但是军事家、政治家、也是诗人。当武王驾崩,年幼的成王继位后,在周公的摄政之下,安定四方。整建内政,创立封建与宗法制度,开始周室的全盛时期,造成了史上有名的成康之治。周公的祠子伯禽,被封于鲁,以为周室的屏藩,直到现在的鲁昭公为止,以历经二十二君。周公死后,鲁室自然必须四时祭享。传至第十八君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六一四年)时,更称周公庙为大庙。
大概是鲁昭公二十六、七年间吧,鲁国即将照常举行大庙的祭典,但由于对礼有研究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更坦白的说,历年的主祭官又因病不能主持祭典,必须临时请一位精通礼乐的人来代理。大庙的祭典,是鲁国最盛大的祭典。因而它的仪式也繁杂无比、主祭官的人选非常不易,若是不精通礼乐的人,连助祭的工作都无法胜任。现在除了那位卧病的主祭官之外,找不到第二个曾经担任过这种实际工作的人。因此,有关方面只好从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当中,推举出一位主祭官。在经过多方面甄选,最后选中了孔子。
孔子,这是虽然只有三十六七岁,但门下已有许多弟子。他儿时嬉戏,就经常陈设俎豆之类的乐器,学着大人行礼;十五岁立定经世济民的志向以后,始终锲而不舍的追求能够超越时代,汇通古今学问;到了三十岁就卓然有成,不随众府仰了,目前他的学术和德业,早已闻名远近。尤其在礼这方面的造诣,据推荐他的人说:孔子是举世无匹的礼学权威。如此一来,各方面对他的期望都很高,可说已成为大家瞩目的人物。但因为他年纪还青,有一部分人在心理上,对他的声望难免抱有几分怀疑,特别是长久在大庙任职的祭官,由于嫉妒心理的驱使,早已传出许多不信任孔子的闲话。不久,祭典的筹备工作开始了。这是孔子有生以来第一次进大庙。在到职这一天,不论是对他抱着好感,或怀有嫉妒心的祭官,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注意这位新上任主祭的一举一动。
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孔子一进大庙,却立即向各部门的祭官们,请教每一种祭器的名称和用途,并且向他们询问每一种祭器的用法,和行礼时各种坐立进退揖让等细节,整天的时间,完全在他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情形下过去。大庙里上上下下每一个人,无不感到惊讶。
“多么差劲啊!像他这般样样都要问才知道,岂不等于叫来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吗?”
“可见社会上的传言,是靠不住的。”
“哼!我早就料想他无非是个骗子。连做官的本事都还没有,就敢招收弟子,摆起学者的样子来,我早知道这种人没什么了不起。”
“对!你说的很对。就拿我们这些常年任职大庙的祭官来说,也未必能记住那么繁杂的仪式。那个年轻的土包子,怎能轻易学的来呢?这种事情,上方早应看出来才对……”
“上方竟然会有这么糊涂,真叫人失望。”
“到时候,总有糊涂的苦头好受。不过,这次绝不会有我们的责任。因为任何差错失误都不关我们的事啊!”
“那当然的。可是他的大胆真让人吃惊。他是否正经的做这件事呢?”
“这事,那只有他自己清楚。不过,他的确是厚脸皮的人,不然为什么连那些再简单不过的事物,也都敢问东问西的,一点都不觉得羞耻。”
“岂止没有羞耻心?从他的表情看,简直认为这样是很对的呢!”
“他那么认真地来请教我们,我们就不好意思讥笑他了。不但不好意思笑他,而且还把所知道的全部教给他。真是糟糕!”
“就是嘛!大家都倒霉,教他的人,反而都做他的下属,受他的指挥。”
“对了!这就是人老了没有用啊!”
“不知是谁把那小子老远的从鄹县那乡下带出来呢?竟敢到处造谣说他是礼乐的权威!真是开玩笑!”
“反正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多说也没有用。还是赶快向这位礼乐权威请教新花样,找个机会好升官吧。”
“恩,对!有理!这样不是更聪明吗?哈哈……”
在孔子背后,到处都可以听到这些失望、嘲笑或愤慨之类的批评。不知孔子是否已有发觉?不过,很明显的,这天孔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询问清楚以后,就恭敬地一一向这些祭官致谢,然后退出大庙,倒一点也看不出孔子有何不愉快之处。
这时候,孔子的推荐人首先坐立不安了。他所以推荐孔子,完全是相信孔子在社会上的声望,以及孔子弟子的话。他一听到大庙里传出来的这些话,信心一下子就动摇,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告知孔子该怎么办。于是,他马上去找子路。因为孔子门下能够坦白商量的,想来想去只有子路最适当了。
子路一听他说完,便放声大笑说:“请放心好了,绝对不会给你带来什么麻烦。……可是,老师也未免太过分了,怎么可以这样儿戏般的做作,使大家都疑惑不解啊!……那么我陪你一块去老师家,我也有点儿不满,我要坦白的报告老师,听听他的意见!这样您也可以放心了。”
说好,他俩马上拜访孔子。
一见孔子,子路几乎忘记了揖让,他匆忙的道出来意后,诘问似地大声说:“我真不了解老师那一套,老师不是应该趁这个机会,堂堂地表现一番您的才识吗?相反地,您为什么要故意做出被嘲笑为乡下人或小子的那些举动呢?为什么老师故意要让他们抓到借口来打击您呢?”
“表现我的才识?”听完,孔子毫不动容,反而倒过来问子路。
“是啊!就是老师那高深的学问。”
“当然那也是礼。但若有不合于坐立进退的规矩存在,礼就不能完全确立;你可知道礼的精神是什么吗?”
“老师教我们是……是敬。”
“对呀。先要存敬,才能中节。那么您是说我今天忘了敬,是不是?”
子路的舌根,好像突然打了结似地,讷讷不能成语。
孔子立刻接下说:“一旦受命主持大庙的祭典,事事本来就应该恭恭敬敬。我因为不愿意对前辈缺少敬意,并且希望了解前人所有的方法,所以非向他们请教一番不可。连你也不能了解这一点,我这是做梦都想不到。但是……”
孔子不愿说的太明白,以免一旁推荐他的人难堪。其实除了上述原因外,主要是他一向不满贵族阶级奢侈违礼,败坏了天下的正道。如今他既然有这个机会主持大庙的祭典,自然不能有辱平时的主张,任由那些不合于礼的规矩存在。他所以花了整天时间来请教那些祭官们,是希望有关方面能在他着手改正之前,心里先有所检讨。然而,子路却这样鲁莽。他只好先闭目片刻,然后才继续说:“我平常讲的学问,是什么学问呢?”
“就是今天的礼吧?”
“是吗?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全神贯注地表现礼的精神哩。”
“那么,老师在大庙里,每一件事物都要请教周围的人,这是谣言吗?”
“不!不是谣言!我确实每一件事物都向他们请教。”
“我不知道老师是什么用意?”
“子路,你认为礼是什么呢?”
“就是……就是老师平常向我们讲过的……”
“坐立进退揖让的规矩?”
“难道不是吗?”
“当然没错,但礼必须先确立它的精神,过与不及都是不合于礼的,都会使人失去做人做事的准绳。”
“其实,我也有应该反省的地方。照说,礼是使人始于敬,终于和的。但是,我今天请教过各位祭官后,竟反而伤了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不悦。这一定是我言行当中,还是有什么不合于礼的地方吧。我是应该在这一方面好好反省才对。”
子路不禁越来越感不安。孔子的推荐人,原来一进门就一直不很自在的听他们师生两人对话,到了这时,他终于慌慌张张地站起来,满脸羞愧的告辞了。
孔子和子路两人独处后,孔子开始闭目静思。一会儿,他突然想起来什么似地向子路说:“子路,我曾听你说过,你最喜欢的是剑,是不是?”
“是的。”
“学问没有什么用处,你也这样说过吧?”
“是……。”
“可是,现在你已不再那么狂热于剑,反而认为学问十分重要了吧?”
“是的,老师。”
“不过,我认为你还没有具备求学问的基础。”
“为……为什么?”
“今天,你不是不经思索,就轻率的跑来这里吗?”
“研究学问,最要紧的是,必须同时具有学习和思索这两个重要条件。光只学而没有加以思考,就不能把握精义,无法深入问题的中心,即使弄到精神疲惫的地步,也永远研究不出一个结果来。就好像在一片漆黑的屋子里一样,只能摸索到各种器物的一角,始终不能认清这些器物的整体和构造。当然,如果只靠一意的思索,而不去学习,也是不行的。因为不但是任你如何思考,也解决不了某些问题,并且更往往使人盲目。这种只凭主观想法,忽略接受先进指导的情形,就如同走上独木桥一般危险,不知在什么时候,会失足跌落深渊,不能到达目的地。”
“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问题,我曾经从早到晚思索一天,不仅饭都忘了吃,甚至连觉都没有睡,但却一直想不出一点结论来。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有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来配合,立刻就会恍然大悟。总之,学习和思索同等重要,必须一边思考一边学习,如此相辅相成,才能追求到真理。现在,你在思考时,缺少虔敬,往往凭一己的主观判断事物,所以我说你在求学问上面,条件还不完备。”
孔子每次教诲弟子,从来不轻易地随便说过。
“我平日说的许多道理,其实是可以一以贯之的。一个人如果有虔敬的心,绝不会轻易判断任何事物,更不会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我从来没有做过自欺欺人的事……”子路有点不服地插嘴辩着。
“是吗?你有这种自信?”
“至少我今天……”
“哼!那你简直连你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都不大清楚了。”
这时孔子的话中,带有几分辛辣的挖苦味儿。
“你刚才带他来的时候对于关于礼的事,以及今天我在大庙里抱着什么样的心情,脸上不是有什么都知道的神色吗?”
“那……那完全是我的误会。”
“误会?不错,人都会有误会的时候。如果这是透过虔敬所引起的,那是能够宽恕的。只怕它是由于夸大和迫切的欲念所引起的,那再也不能说是误会,而是人性最可怕的公敌----虚伪!这是对自己的欺骗,足以毁灭生命中的一切光明和希望!最起码,它也是使人变成无知的最大原因。你还没有真正了解这个道理,所以,虽然你比谁都怕指责为无知,但你的知性却不见成长。”
“为了突破这层良知的障碍,了解自己到底知道些什么,除了以虔敬的心,仔细加以反省外,还要确实把知道的当作知道,不知道的当作不知道。时时保有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他人的良知。这样,才能使自己知道;知性自然就能日渐成长,才能称得上一位智者。因此,知是促使自己生命活泼的原动力;不是用来夸示于人的,真正的知,只有谦逊并且能够诚实的人,才能获得到的。我希望你永远牢记住这一点。”
说到这里,孔子原来严肃的表情,由于内心一股对弟子及对真理之爱,变得十分和蔼,他望着垂头丧气的子路,谆谆的说:“如果你牢记这一点,那我再也不用多说了。从今以后,只要你把你的勇气———人人公认的求道勇气——用来制压心中所生的这一不虔敬的敌人;把你的勇气用来实践谦恭虔敬就好了。谦逊的勇气、求道的勇气——这些何等高贵的话,就将随时聚在你的周遭,你的心中将会更为充实……子路,你可以知道,是它使远大、明朗而健全的世界展开在我的眼前哩!但愿今天的事,能够让你在这方面有新的进境。”
子路的眼里,这时隐隐闪着感激的泪光。
当他拜辞以后,孔子陷于沉思的深渊中很久。到了祭祀周公那天,他自始至终在大庙上严肃的指挥着祭祀的祭官们;那些原来不合于礼的仪式,或向来所忽略的地方,都一一被他改正弥补过来。
本文摘录自《论语故事》,作者:(日)下村湖人 翻译:佚名
注① 大通“太”。大庙,即鲁国祭祀周公的周公庙。(公众号注)
庄子名言故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灵性故事严选15:①美国红杉树等待千年的拥抱 ②短命儿子的前生后世
灵性故事严选11:尤迦南达对《圣经》“如果你的眼睛专注,全身就会充满光明”的解释
修行故事严选9:“您宁肯相信一头驴的叫声,也不相信大把白胡子的我说的话吗?”
灵性故事严选7:“选继承人老衲是专业的”——关于“口封”的那些事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