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观众生品第七 ▎02 空观 ▎03 真实境界《维摩诘经讲记》第07品 观众生
北宋 李公麟《维摩天女图》
01 观众生品第七 ▎02 空观 ▎03 真实境界《维摩诘经讲记》第07品 观众生
7.01 观众生品第七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燋榖芽,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答曰:当行正念。又问:云何行于正念?答曰:当行不生不灭。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又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齅瞻卜,不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舍利佛,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说六波罗密、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赒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为皆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实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实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曰:无所得故而得。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诸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
(以上为原文。)
现在开始讲第七品。我们要把握本经一个观念,《维摩诘经》的重点是不二法门的解脱,不二法门是无所谓出世入世、修道与不修道。佛与众生,本来已经解脱了,没有人束缚你。真得了解脱,就可以证得法身了。法身本自清净,如何能证得清净呢必须有解脱的般若。所以解脱、法身、般若是一体的。把握了这个重点,再来研究第七品。
这一品有个重点,在《金刚经》里,佛也提过这个问题,佛说:「所谓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一切众生本来自我解脱的,本来在道中。因为我们不能得解脱,《金刚经》最后提出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怎么去观呢?本来是个大法,可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把它变成了小法了。把大止观变成了小止观,所以怎么观也观不起来。这个观是心观,心解脱了是正观。如何心得解脱?要般若正观,也就是正念。如何是非众生?他告诉我们非众生并不就是佛,反过来讲,众生即非众生,也无所谓佛不佛。有个佛的观念存在,就不是佛,又变成众生了。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行大乘菩萨道,怎么样看众生?我们学佛的人要先检讨一下,普通一提到众生这名辞,我们就想到猪牛狗马,或者别人。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也是众生,对不对?这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我们就是众生,这是第一。第二,行愿时犯的错误是,大家都知道要度众生,对于自己亲近左右的人,像是父母、夫妻、儿女、朋友,却非常怨恨,度不了自己身旁的众生,只有结怨。这是要好好反省的。
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都是用众生,到玄奘法师就是用「有情」,甚至有的地方他连有情都不用,而是用「补特伽罗」──数取趣。我们看到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众生,就要参考玄奘法师的翻译。在梵文中,众生是指现象,就像是一盆花的花朵,而有情是指花的根,因为众生是因有情欲而来的。到宋朝以后,有时就把两种翻译连起来用,成了有情众生,就把这名词的意义表达了三分之二。不过还有一个意义没有包括:数取趣。所以在《成唯识论》还是用音译的补特伽罗。
观众生就是观自己,自己观成了,再观一切有情众生。观是真实功夫,硬要止观做到了。例如小乘与大乘共同修法的白骨观和不净观,我几年来大声疾呼,我们在末法时代不要忘了佛的本法。白骨观和不净观真的修好了,显教各种的止观、各种定力三昧,密教的各种法门,就都通了,非常非常的重要。很多密宗画的佛像,脚下就踩着个死人骷髅,莲花生大士手里拿的就是骷髅杖,再不然普贤菩萨手上托的是天灵盖,就是要你先把基础的白骨观和不净观修好了,才能进一步修转化的法门。
为什么讲到这里呢?修白骨观的人由一根脚趾头开始,把自己观成白骨的修法成就了,然后观一切众生都是白骨。这只是成就了初步止观的观,还没有到达真正大止大观的境界。到达白骨化光,连光也空,与虚空合一,才是白骨观的成就,这还是止观的初步。由此证得各种果位,是小乘的基点,化空以后,由此起行愿,一步一步走入大乘般若境界。
《维摩诘经》上讲的「观于众生」,就是由这个止观扩充到大的实相法门,不是理论。现在看维摩居士的答案。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这些是佛经常对现象界用的比喻,佛学上有所谓「十比喻」,就是这里用的。《维摩诘经》文字流畅,我们常就这么看过去了。文学境界正是落在有情的情上面,修道的人看到好的诗词歌赋,就不应该被它骗走了,要拿智慧来念。反而是研究唯识这些智慧的学问,却要用情感来看。一切学问成就的巧妙就在这里。
现在维摩居士用比喻的法门,是比方,不是真的。但是这比喻又是真的,因为是止观的境界,这个印象真达到了,你的定力就够了。他说比如「幻师见所幻人」,幻师是变把戏的,用今天的话是像拍电影时的摄影师。你们都用过照像机,不见得搞过电影,在摄影棚中拍摄一天下来,自己都不知道在搞什么了。我们看到的电影都是他拍下来的,他拍了后只看这个画面,不是在看戏,那个心情是不一样的。幻师见所幻人就像是这个心情。从止观来说,不管你用什么法门,数息、念佛、观想,到了这时候,一幕一幕的境界就出来了,乃至看自己的身体也如此。此时,你不要忘记「譬如幻师见所幻人」,不是真的。认为是真的就被骗了,入魔了。说是假的吗?不是假的,梦幻也是真的。这个里头须要般若了,须要解脱了。
菩萨观一切众生,乃至观自己的身心,从四念处开始。这四念处是大小乘基础的基础,不能动摇的。我们再提一次:「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要观到自己身心真如幻境,就是正止观了。
「如智者见水中月」,这里要注意「智者」这两个字。看水中月是佛的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种。禅宗的祖师们常讲在水边林下行道,中国佛教画观世音菩萨在南海上打坐,都是水观或观水中月,是真实的修法。不过要修过这个法门的师父指导,否则容易走入幻境。在水边或海边看月亮,很容易就忘掉身体了,忘掉了我,忘掉了一切,好像水中的月与我身心浑为一体。观成功后,离开了水月现场,意识上还随时在水月境界中,心境无比清净,无比清凉,立刻得到解脱。但是要注意:譬如幻师见所幻「境」,不要认为自己成功了,那样马上很多妄想境界就来了。书读得愈多的人幻想愈多,比如王阳明的诗:
险夷原不滞心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扬下天风
王阳明当时受奸臣刘瑾迫害,要追杀他。他那时正在学天台宗的禅,他逃到一处躲起来,故意留下一对鞋在水边,追杀他的人以为他投水了。这时他心中平静,看空了生死,这首诗的气派极大。飞锡是讲智者大师的典故,大师到了天台山,在两山之间,将锡杖一丢,就乘锡杖而飞过。你看你们个个听得眼睛发亮,在领受这诗的境界,如果修定修观到了这个样子,就已经是魔障了!是什么魔障?文字魔障起来了。你说自己也没有打妄想,但你这境界一起来就是魔障了。所以修止观是不容易的。你虽然没有起男女之欲,也没有求名求利,文字魔也是魔,就障碍住你了。这里讲的水月观等等都是梦幻观,是真功夫。密宗叫作幻网三昧,有专门修这个的法门。在显教有《梵网经》,只提这个法门。
「如镜中见其面像」,密宗也有这种法门,但是不可以多修。比如在修准提法也偶尔会露一点消息,打坐时坐在镜子前面,自己看自己,不用半个钟头,你身体就没有了。你们听了不要自己去玩啊!玩不好同我没有关系的。这种看自己的法门在密法是大戒,不是有大功德的人不能修的,修不好就是精神分裂。修得好就化身成就,看到镜中的人变成了我,自己这肉体就丢开了,看一切众生就如梦幻。这是提一点影子给你们听,不是全部的修法,只是证明显教的佛经,都是实际修法的真事。
「如热时焰」,你在大热天时看马路,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前面像是水一样的的幻像,就是热时焰。佛经上有说,我们人类的水,在饿鬼看起来是火,他不敢喝的,在天人看来又是脏的东西。这就看你从谁的观点在看,所以物质界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我们看到的高楼大厦,在物理大师的眼中就不一样,可见世上东西都是热时焰。你打坐到某个程度会流汗,有时候牙痛,头发胀,那是里面发炎,不是打坐坐出来的,是你身体内部本来有毛病,因为静极了,把里面的病逼了出来,这对身体是有益的,但是因为信心不够,就乱投医。这个时候的用药,同一般的用法是两样的,一般医生不知道,药吃下去更不对,打坐就变成病了。
热时焰是讲有时你打坐看见了什么境界,自以为得了天眼通,认为看见的都是真实的。当然不是的,是你身体内部所存的热时焰,由于后脑神经的气脉不通所引起的。所谓气脉不是空气之气,是属于血液循环的流行。因为流行不通透,就发出这些光影。有人修止观的,到了眼睛,眼睛发红,到了耳朵,耳朵发炎。这是修止观的热时之焰,是假像,你一概不理就进一步了,就可以得如幻三昧,进去了。
「如呼声响」,是空谷回音,声音一出就回过来是响。空谷回音,你们去到山野中,如果要躲雨时,不要随便入山洞,佛门规矩是要先拍掌,如果山洞有回音,立刻就要退出来。古代是说这代表了洞中有妖怪,实际上,山洞或是一间房中有回声,代表着空气不能对流。如果有对流,就没有回声,这是科学道理。空气不能对流当然不好,废气容易积聚,容易被闷死,声响的作用在于此。
念佛、修观音法门的人,碰到这个境界就要返闻闻自性,许多又学念咒子、又学止观、又学听呼吸的人,甚至从印度传过来的,现在全世界流行的超觉静坐,念咒子念惯了,到了相当程度,耳朵里经常听到有人跟你讲话,很多人就这样变神经了,例子特别多。事实上,呼声响的幻观法门是修行上必经之路。搞错了以为是耳通,耳朵里听到跟你讲的事都很灵验,有的人就出来玩神通、卖钱了。了解的话,就要把握《维摩诘经》这一段:「譬如幻师见所幻人」,智者观之皆如梦幻空花。那样你可以修正止观了,那声音也马上就没有了,就会进到自性真空的境界。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就被幻相的声音迷住了,这就是小说讲的走火入魔,这魔都是你自己变的,哪里有什么魔!
「如空中云」,这个观法在普通地方不能修持,要住山顶的人才能修,要在孤峰上打坐,也不能伽趺坐,要用狮子坐,手撑着,观云海而入定。慢慢自己的身体化作一片云,受阴就空了,很容易进入空幻三昧。
「如水聚沫」,这修法也真有的,同上面说的水边林下修法不同。据我了解,水聚沫的法门是不大肯传的,因为据佛经上说,这法门是龙宫的修法。不过这消息在《楞严经》也露了一点,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中,就有一位菩萨是修水观的。中国南北朝时有位比丘尼是修水观的,在《比丘尼传》上有记载。这比丘尼在房中作水观,徒弟来叫她吃饭,看不到人,但是整个房中都是水,徒弟就捡了颗小石子投入水中。师父出定之后,觉得胸中痛,像有个东西在里面。等叫来徒弟了解了事情经过之后,就吩咐徒弟,等一下再回去房中,从水中把石子捡出来。于是比丘尼重回房中作水观入定,徒弟捡走了石子,她再出定就好了。你们听了笑,这不是小说啊!是真功夫,你修成了就到了如幻三昧。
「如水上泡」,这同水聚沫是两个特殊修法,是龙宫的修法,是水族众生修的法门。
「如芭蕉坚」,我告诉你们一个经验,我可算是个笨人,但是又可以说是很聪明。为什么这么讲?我常说世界上成功的人,都是最聪明的人走最笨的路,一定成功的。聪明的人走聪明的路,百分百失败的,你们很多青年同学都犯这个错误。我当年读佛经,讲芭蕉,当然我是看过芭蕉树的,但是不懂佛经的比喻,就去砍了株芭蕉树,然后硬把它扒开,才看到中间是空的。岂止是芭蕉树,世界上万物的中心都是空的。比如桃子的核,你把它敲开左右两半,中间也是空的;我们吃的米粒,中间也是空的;我们头发的中心也是空的;这就是佛法。有一句骂人的话「空心大佬倌」,是说人空洞不实在。
如芭蕉坚的修法在哪里呢?修气脉色身成就的人,就到这个境界,他觉得身体是个皮囊,中间是空的,随时都在无念的境界,身子也空了。一切红教、白教、花教,走气脉修法的法门,就是这个法门。
「如电久住」,芭蕉不是坚的,电也不久住的,这里鸠摩罗什法师他翻得妙啊!电闪一下就没了,但是它真的是有,你不要看一剎那,一剎那就是千秋,千秋就是一剎那。这种修法是看光,修到了光与我都合一了,进到了空的境界,就是如幻三昧。
《维摩诘经》这里用佛经中的十种比喻,既很秘密、也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菩萨如何观众生,而达到如梦如幻真实的三昧境界。为什么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时,把十种比喻作了些变化?他没有提「如梦」「如幻」,因为这里本身是幻观,而没有提如梦。这是否梵文原文如此,我就不知道了。马祖的弟子南泉禅师说:「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中相似。」这都是真实境界,你必须修持到这个境界才行,不是把鼻子一扭就悟了,你纵然把鼻子割了也是不行的。
下面是空观。
7.02 空观
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这些是空话,以佛学本身的名辞,被一切修佛法的执着。比方他说第五大,佛学只有讲到四大。只有五阴,没有第六阴。只有六情,没有第七情。有十二入,没有十三入。有十八界,没有十九界。这些都是空观,是没有的,不要自己加上。
这个话很妙,我们学佛的人专门搞幻想,大家参禅打坐,心里有个幻想,以为入了定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思想念头都没有了,一般初学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这是佛告诉你的吗?真是这样的话,何必学佛呢?吃安眠药去学死人就好了。佛也没有告诉我们入定以后眼睛看到什么、耳朵听到什么。他只告诉我们修定。修定是个什么境界?修定是证空观。还有人看了六祖在《坛经》中说:「无念为宗」,搞了几十年也找不到无念。也不想想就算是无念了,充其量也不过是无想定。无想定不是佛法,佛也曾经修到了无想定再把它丢掉了,为什么你现在要去求无想定呢?所以要真正了解佛法,不要去空想。佛法也说要跳出三界外,哪里有个第四界?有,教理上有,叫作圣贤界,那是个假定的名称。诸佛菩萨是不出三界不住三界,随时在解脱三界。你真跳出了三界,去了第四界,佛也没说第四界在哪里。教理上的圣贤界只是名称,例如特别好的人是圣人,但是他还是人啊!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要自己反省,大家都在那里幻想。大家修定,千万要把握修止观。如何是止?系心一缘,才是正止正念。因此念佛的人,行住坐卧中都要净念相继,方是正念。如此说者是佛说,非此说者,必是魔说。
维摩居士说的第五大、第六阴、第七情、十三入、十九界,都是空的,一切众生空活着,在那里空想,做些空事。如果般若慧观不清楚,修行也是空事。所以「菩萨观众生为若此」,本空,一切皆空。再下来又不同了,讲的是真实境界,要特别注意。
7.03 真实境界
「如无色界色,如燋谷芽」。无色界应该没有色了,但是他用的字很妙:「无色界色」。大家要特别留意研究唯识,研究华严。到了无色界,是有色还是无色?还是有色的,这是《百法明门论》所说的:「法处所摄色」,是真实的。我们凡夫所处的,是佛所说的欲界。过了欲界,欲转化成光明,就是色界,此处所讲的光明,不是这个物理世界的光,太阳月亮的光还是物理世界的光,色界的光是不同的。无色界还是有色,是法处所摄色,是自性光明来了。这自性光明是无相光,不是欲界、色界的光。是意生身之后的境界,妙观察智中所起的光色,就是佛的光色身,是真实的。因为众生修持没有到这个境界,所以佛在显教经文中不多说,但是显教的《维摩诘经》,还是露了一点消息:「无色界色」。
前面那几句第五大、第六阴都是没有的,下面讲的都是有的。「如燋谷芽」,焦了的谷的还会发芽?嘿,就会发芽!禅宗有句话说:「冷灰里爆豆」,要大死一番才能大活。《法华经》说的焦芽败种好像永远没办法,真做到焦芽外面都打死了之后,那法身就种起来了。在物理上,焦芽只要有一点生机存在,它还是会发芽。比如说,煤炭已是烧焦了的东西,它怎么还会生火呢?又比如,垃圾堆也可以发电。这些道理在《楞严经》也露了消息:「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你有修持功夫,它就出来了。众生有这妄想的业力,它也引发了。
沩山随侍百丈很久,《指月录》记载,一日百丈在打坐,当时应该是很冷的天气,沩山虽然站在旁边也自己在用功。百丈看机缘到了,就要沩山把火拨一下,火可能要熄了。沩山就去拨,拨了一下,就回报百丈说,已经没有火了,他心里可能还埋怨,百丈为什么不早吩咐。百丈就自己下座去拨,居然找到了一点火星,就指给沩山看,这一下,沩山开悟了。后人因此作了个偈子:「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深深拨是要好好用功,去参透、去观透。有些子是这个消息才会来。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燋谷芽不是没有的东西,你不要以为《维摩诘经》这一路下来,都是在讲没有的东西,他可是有几个转接的。上面十种比喻是讲「幻」,修梦幻观。接下来,从第五大到十九界,是修「空」观。再下来是讲真空妙有,用天台宗的止观来讲,中观的境界出来了,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是真实的事。何以见得?下面经文都告诉你了。
09 风火音声 ▎10 魔王大菩萨解脱《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07 住解脱法门菩萨:时间 ▎08 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所能《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05 解脱:不可思议 ▎06 住解脱法门菩萨:空间《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12 止观到涅槃的菩萨行《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11 三十七道品与菩萨行《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5 维摩居士的侍者 | 06 如何调伏 除病《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3 众生病 菩萨也病 |04 空室引起的话题:空解脱《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1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5 长者子善德:布施供养(下)《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05 长者子善德:布施供养(上)《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4.04 持世菩萨:如何修行(下) 《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04 持世菩萨:如何修行(上)《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4.01 菩萨品第四|4.02 弥勒菩萨:什么是菩提《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 ❈ *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
┅┅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