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吃鸡游戏传播学:是语音社交?还是传播暴力?

帅小扬 南方传媒书院 2019-10-31


作者:帅小扬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导读

1.现象级游戏:吃鸡“吃”的是什么?

2.移动终端VS PC端:从街角到网吧,无处不在的开黑

3.虚拟现实的体验式扮演:爽了一把?

4.移动互联温床下的UGC创作传播狂潮

5.由“网上”到“网下”的衍生的符号开发与传播

6.“反恐演练”传递的是和平还是暴力



1.现象级游戏:吃鸡“吃”的是什么?


大吉大利,今晚吃鸡。不知从何时开始,在继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类5v5游戏之后,不同形式的吃鸡游戏(第三人称枪战类游戏),开始以一种现象级文化产品形式席卷网民的手机端或PC端。



现象级文化产品,其能够快速在社交网络,在人际传播中蹿红。现象级产品指的是在短时间内突然爆红而被众所周知和使用,但却难以维持长期发展的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产品,“现象级”这个词主要是形容一种反常规的形态。相比热度冷却的王者荣耀,“吃鸡游戏”在端游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一阶段的现象级端游领跑者。


吃鸡游戏,“吃”的是什么?


吃鸡一词,来源于绝地求生游戏中的“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这句获胜界面下的一句标语。


自从《绝地求生》(PLAYERUNKNOWN’SBATTLEGROUNDS,PUGB)游戏模式走红后,国内许多互联网企业开始发布了自己的吃鸡“手游”,小米枪战、荒野行动、刺激战场以及和平精英等等都成为一时期的现象级热门端游。


作为枪战演练类端游,吃鸡游戏摆脱了传统5V5端游以及第一人称枪战游戏(CS CF等)的局限,以一种虚拟演练的形式,带来更深的体验式娱乐享受。


在使用方面,PC端游绝地求生为付费模式。其他吃鸡手游多为免费模式,收费方面多在于游戏附加内容(服装、皮肤等)的购买方面,但不会影响基本功能使用。


游戏最终目的在于,生存下去。生存的方式有许多种,击毙其他玩家团队(个人),或者以0击毙的方式等到其他玩家失败,从而获取游戏胜利,也即为"吃鸡"。


单人与多人模式,既可以是个体用户的对外传递输出,也可以是一群人的互动狂欢。


 

2.移动终端VS PC端:从街角到网吧,无处不在的开黑


在运营载体上,"吃鸡"游戏包括手机端游,以及PC桌面两部分。



随着智能手机和专业电脑的不断升级,此前只能在PC端能够操作的大型游戏,如今在一些智能手机上依然可以正常运行。倘若硬件的承载能力,是"吃鸡"活动的必须条件。那么,设备的持有程度,影响的则是玩家的保有量。


相似的操作,不同的运行平台,这种特征带来的是用户的爆发式增长。从街头再到网咖,吃鸡玩家从低龄到中年群体,几乎都占有大量比例。


从“绝地求生”专业PC端游戏,开始扩大到手机吃鸡游戏,其迅速爆发的原因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抛开近年来CG(计算机动画)技术的发展以及游戏技术的突破,吃鸡也体现出自身的特质:


网速的突破,实现实时性互动。

从最初的3G时代,促进了智能手机的发展,在之后的4G技术加持下,智能手机终端在网速上更是得到升级,充分提高了联机游戏的实时互动性能——实时互动,正是“吃鸡类”游戏必备的特征之一。通过这种实时互动,能够实现在“开黑”的过程中及时交流。


融入语音社交与多种互动符号

在吃鸡类游戏中,“语音交流”作为游戏互动最重要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鼓掌”、“文字消息”等其他符号用于游戏中的互动。在游戏体验中,玩家通过开麦,可以选择接受队伍内语音或者全部语音,从而能够实现团队内喊麦以及全部成员喊麦。


其强大的语音连麦开黑功能,是游戏中人际传播的拓展,也正是这种语音社交使得此类游戏的趣味性、社交性更强。从而让玩家产生: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体验感。


“大家都在玩”带来羊群效应

当吃鸡成为一种现象级互联网产品,那么就产生一种错觉:大家都在玩。当周围的社交网络,文化圈子都体现着“吃鸡”因素时候。在人群中,自然出现了随波逐流的从众效应(羊群效应)。加入“吃鸡”游戏,就好比更进一步的打入了周围的人际圈子,吃鸡在某些时候也成为闲暇时间的话语主题或者游戏主题。


简而言之,其部分用户选择的原因在于:随大流。


 

3.虚拟现实的体验式扮演:爽了一把


角色扮演类游戏,从最初的文字式(text-based)泥巴游戏(Multi-User Dimension,MUDs),最终发展到现今的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assive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



作为一类大型多人在线的角色扮演类枪战游戏,吃鸡游戏将不同的玩家分成不同的队伍,在这个队伍中,玩家持枪开始枪战游戏。在这个过程中,玩家以第三人称的扮演方式,操控自己的角色,参与到这场虚拟的战斗中。


 在这场虚拟现实的扮演中,玩家身份严格意义上以狙击手、突击手、医疗兵以及指挥官等身份划分。在实际体验中,玩家以自己的身份在游戏中与所在团队成员相互协作,进行队伍分工的线上战争游戏。


玩不了现实吃鸡,打开游戏,即可爽一把?


在实际中,枪作为严格管控的武器。即使是玩具枪械,也有着严格的管控标准。所以,体验枪击游戏的演练感,选择电子游戏成为了许多玩家直接的选择。


不同于平面化、2D化的游戏体验,吃鸡游戏通过游戏人称多元性、游戏环境背景的3D化使得这类游戏在使用中有着更强的体验感,从而满足玩家在视觉上的欲望。

 

4.移动互联温床下的UGC创作传播狂潮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


走红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吃鸡游戏,当然也在移动互联时代下获得了强势的助推动力。得益于移动互联时代下的先天优势,吃鸡游戏在网络直播、短视频以及社交软件等平台上迎来一波强势的UGC创作狂潮。


首先,在KOL(意见领袖KeyOpinion Leader,简称KOL)领域,吃鸡游戏圈内的KOL多为高手玩家。不同于其他领域的KOL , 吃鸡领域的游戏博主通过网络直播、创作精彩吃鸡时刻短视频。



其次,在游戏博主创作的小视频,发布在抖音、秒拍甚至微视平台,在社交网络中迅速蔓延传播出来。


得益于社交网络,从微博博主,到微信平台再到之后的各大游戏类自媒体博主,这类自媒体大多通过UGC原创吃鸡短视频或者转发优质吃鸡游戏视频,在短视频市场中收割流量。


在接触到这类吃鸡游戏短视频后,在暗示心理驱动下,这类小视频在社交网络的传播也产生一种劝服作用,使得潜在意向用户开始尝试这种游戏,甚至进行模仿甚至成为忠实用户。

 

5.由“网上”到“网下”的衍生的符号开发与传播


随着吃鸡游戏逐渐普及,源于游戏角色动作设定的“吃鸡舞”开始走红在社交网络。拍手,舞动的姿势本是吃鸡游戏中互动的身体符号,用于队友间在游戏中的互动。在脑洞大开的游戏发烧友的短视频创作中,开始了一股“吃鸡舞”创作和跟拍潮流,通过模仿游戏人物的动作姿势配以98K等背景音乐,这类短视频中粗制的吃鸡舞在传播中往往让吃鸡玩家产生“回响”反应。



吃鸡符号的现实化也体现在电子商务领域,电子商务领域也推出了“吃鸡装”、“吉利服”等产品,一些吃鸡玩家也会网购吃鸡装乃至吉利服,进行Cosplay装扮。


由“网上”到“网下”的衍生的符号开发与传播中,不论是吃鸡舞的模仿,还是cos领域的吃鸡装,都是吃鸡符号现实化落地传播的具体形式,更是地面推广宣传的最直接形式。

 

6.“反恐演练”传递的是和平还是暴力


从吃鸡游戏的命名上来看,名称的语言风格也是传达出其游戏背后的暴力或反恐性质。



是反恐,还是虚拟暴力?


枪战、AK、爆头等等,类语言常常出现在枪战游戏中,枪战游戏中多少也传递着暴力情绪。


在吃鸡游戏的名称中,“荒野求生”、“绝地求生·大逃杀”、“刺激战场”、“终结者”等语言风格中多少体现着一些暴力元素,虽然在有些游戏内容中称之为军事演习,但游戏画面、游戏名称的暴力传播因素依旧存在。


在5月份,腾讯“刺激战场”公测结束,上线“和平精英”。在命名语意上,多少可以看出更名后的“吃鸡”,着重强调和平演练。


透过吃鸡玩家,吃鸡暴力在扩散?


是暴力,还是反恐?在这类游戏中,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一类是攻,也即在游戏中除掉敌对玩家队伍,从而获得生存实现“吃鸡”,在这类玩家中,则更容易滋生戾气,传播暴力。


另一类是佛系玩家,在游戏中尝试着以一种“猥琐”方式躲到最后,从而实现“佛系”的吃鸡


值得思考的是游戏暴力传播的不稳定性。


“你是小学生吗?”这类问句经常被一些玩家用来调侃“菜鸟”,但从侧面反映出用户的年轻化,即使低龄化群体无法通过游戏审核认证,但是部分家长的把关缺失,往往滋生了一批“小学生”。尤其是在这类好奇心强、辨别能力差的群体中,是和平还是暴力,不同因子的传递充满了不稳定性。

 

  



文章精选:

陈安庆:乐天豁达红色性格的人,适合做记者吗?

陈安庆:假记者为什么喜欢在小县城敲诈勒索、横行敛财?

陈安庆:调查记者VS奶粉钱VS新闻理想

陈安庆:教师质疑操场质量遭校长包工头灭口,保护举报人亟待单独立法!

陈安庆:大连涉警舆情纾解——五点建议三个办法

父亲形象的变迁:暴君、混蛋、淫棍,亦或是一个圣徒…

操场埋尸案16年沉冤犹未雪,需深挖幕后黑恶保护伞!

大连街头女子遇袭事件追踪:暴力必须终止,打人者必须严惩!

干货||如何抓住读者和广告? 看看“石榴婆报告”

干货 | 如何在媒体工作中打造“工匠精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