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关键密码:课程创生力、学科研究力、学生研究力 | “面向未来教育的校长领导力”论坛

優教育
2024-08-26

2月25日,由无锡市教育局主办,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承办,伊顿纪德《优教育》、课程创生研究会协办的“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展现教育新担当—— ‘价值·探究·变革’面向未来教育的校长领导力系列论坛”在无锡开幕。首场论坛聚焦“课程领导力: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程融合与创生”主题。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课程领导力是校长领导的核心领导能力。全市90余所学校,近300位校长、副校长共同直面“新课标”的要求与变化,聚焦素养时代下的课程变革力,探讨课程融合创生下高质育人发展的新路径。同时,线上累计近14万人次观看。

如果我们把学校看作是一个生命体,课程就好比是“传递主要生命物质的血液循环系统”。课程的合理开发与成功落地,匹配的是学校的核心软系统:理念、价值观、学科目标、学校文化,联动的是学校所有的系统变革:学习方式、教师素养、资源支撑、评价体系、管理机制、空间环境……

“核心素养”时代来临,教育只有回归“人”的本来,才能更好地面向不确定的未来。新课标下课程如何重塑,教学如何提升?如何引导校长成为课程的领导者?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改革

张华(教育部课程标准修订专家指导组成员,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

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让孩子在创造中长大。把孩子创造知识、探究世界的过程转变为今天的教和学的过程,把知识创造变成学生的学习方式。通用人工智能时代要求让教育植根于人性,发展人的“原创力”,让教育培养人的自由意志、责任心和道德能力,让教育培养人的崇高审美能力和深刻情感。

所谓“未来教育观”,即主张教育面向未来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并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善于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勇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并履行对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立足现在,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现在”,才能创造未来。今天,我们越来越需要建立人性化、“共同体化”、创造化、信息化新的课程观。

素养本位下的课堂教学有三种基本趋向:实践性教学,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归纳性教学,让知识的学习成为再发明的过程;表现性教学,让学生在表现理解中发展理解力。这三种趋向背后是让学生在表现素养中发展素养,让教学成为协作式问题解决,让探究任务建基于“学习进阶”。

教学设计“重中之重”是理解表现。“理解表现”(understanding performance)即学生运用理解所做的事情、所要完成的任务,学生据此展示理解力发展水平。学生在学习展开之前,教师需要公开发布“理解表现”和评价表现的标准,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可视、可触摸。“理解表现”实现了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三位一体。

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是让教师像教篮球、排球、钢琴、舞蹈那样去教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地理等认知性学科。之所以这样进行课堂教学,是因为概念性理解不可传递,学生必须像亲自吃饭那样去亲身实践,以获得概念性理解及核心素养。

课程领导力是创造性的课程工作。素养本位的课程改革对广大学校、老师和校长的基本期待,就是不能仅仅拿着教科书、教案或教学参考书到课堂上去,而是要创生出自己的课程,再去课堂上指导学生。要想提倡学生有核心素养,老师必须先具备课程创生能力、学科研究能力、学生研究能力等。

而教师的课程领导在今天的学校中是缺位的,也就是课程缺位。走到课程层面的教育改革,需要转变传统的“老师要把课教好”的思维方式。老师们的桌上,不能只摆着学生的试卷、试题、作业本,应当有新东西,比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型任务、表现型任务、大单元设计等。要真正重视教育,要改变时间观,课题即课时;改变空间观,世界即课堂,这样才能真正转变目标,让学生去做事而不只是做题。

课程领导力: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程融合与创生

◎ 学问课堂:高品质落实国家课程的东林实践

叶映峰(无锡市东林中学)

新课标背景下,课程改革的攻坚在课堂。课程基于课标,落于课堂,成于素养。校长如何带领老师转变观念,主动变革,转化课程内容,落实新课标理念,其落脚点都在课堂教学。东林中学主动入场梁溪区“深度学习·思维课堂”建设,提出“学问课堂”建设,主张“自主先学、问学互进、学用达理”,为课程实施借力、借势、借智,让课堂教学一直走在改革的路上。

东林中学的“学问课堂”强调了小先生制,以及通过真实实践创造性学知识的“创中学”。后续期待将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带到课堂,进一步理解“学问”课堂。学也好,问也好,对核心素养而言,应是“做一件事胜过做百道题”。

◎ 传承创生:让课程面向未来

武凤霞(无锡市东林小学、无锡市古运河实验小学)

教育者未来的眼光,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无锡市东林小学发现运河特质,梳理运河文脉,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系统,创生并建构起了系统的运河文化课程体系,让校长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责任担当,教师成为课程育人“正确道路”的建设者,学生则是课程开发中最伟大的存在,助力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高位发展。

东林小学立足地方文化,把运河作为课程,未来有望基于超学科主题,把所有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让课程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时将读本转化成课程,创造课程故事、课程产品、课程理解,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 赋能与增值:让评价成为看得见的力量

周燕微(无锡市五爱小学)

“让评价回归育人”是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五爱小学“差异螺旋式校本评价”尊重差异、导向发展,以生动活泼的创意行动,探索“低年段无级差”“中年段进阶式”“高年段表现性”学业评价实践,从个体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激发学生主体精神,共同指向儿童真实的不一样的生命成长。在推进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断重构教育评价观,让专业“看见力”不断提升,家长育儿观不断优化,绿色和谐的评价生态不断形成。最终,评价成为看得见的力量。

“不要在春天摇动苹果树”,核心素养最高的境界就是不评价。人具有无尽的价值,正面或负面评价都会产生影响,因此不仅仅在春天,在夏天、秋天、冬天都要谨慎摇动苹果树。

◎ 课程创生路径:为了培养完整儿童 乐学教育课程育人的思与行

张明霞(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指向培养完整儿童,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乐学教育从“沃”的课程、“暖”的课堂、“润”的环境,构建了课程育人体系的进阶三部曲。乐学教育构建“三类六型”课程体系,重构打井式课程开发模式;以学为中心,以乐为境界,整体建构暖认知课堂;也让教室成为涵育儿童的成长摇篮、具身共鸣的学习场景、链接生活的大千世界。儿童本身是快乐的,乐学教育“落”在实践中,最终凝练为审美的育人方式,营造出一方审美性的育人乐土。

锡师附小的理论和实践都体现出“美”,尤其是提出了儿童本位课程开发与创生。乐学本身是中国传统,锡师附小的行动在学理上有依据,体现出专业化学校应有的品质,期待看到更多“行走着的理论”、更多创造性的实践转化。

未来教育观下,如何让教师成为课程的领导者?

圆桌主持:周唯巍(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局长)

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决定了课程的生命力。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魏星提到,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不仅表现在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力、教学的设计力和创新力上,也表现在日常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与课程相遇的过程应是有设计的,以便学生与真正的伟大相遇。

无锡市梁溪区连元教育集团的特色课程“慧学周”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主题式课程,老师作为导师,带领作为研究员的学生,基于真实情境创造着探究。无锡市滨河实验小学副校长刘志强指出,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学生观关系密切。在指导实践性任务时,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提高自身这方面的能力。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教师周琳说,只有理解孩子的需要和面临的困难,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才有意义。


那么,如何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局长周唯巍指出,在去年颁布的“1+3+X”教学高质量推进意见,“1”是深度学习思维课堂,“3”是课改的三个维度,“X”是留给学校教师创生空间,只有“X”丰满了,课改才能真正实现。无锡市梁溪区连元教育集团总校长施丽提出,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首先要在学校层面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可以通过推选加自荐的方式来招募课改先锋,组建课改攻坚团队,以关键少数来带动绝大多数,让全体老师都能加入课改研究。刘志强提出,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切忌过于细致的指导,要关注教师自主思考的能力,释放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做教书育人“大先生”,做一个学校的引领者

无锡市教育局局长宋新春、副局长潘鹰出席论坛并讲话。宋新春说,校长是学校的引领者,开展“校长论坛”的目的是搭建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展示成果的平台,通过专家引领、交流分享和思维碰撞,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形成行动共识,推进深度实践,让校长始终走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引领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潘鹰提到,作为校长,既要做教书育人“大先生”,又要做办学治校“大先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全市教育系统能有一批教育家型校长涌现出来。

结合对校长队伍建设的思考,宋新春鼓励校长们做一个有格局的人,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抓教育、放眼长远办教育;做一个有造诣的人,扎根教学一线做教科研的引领者,不断提升领导力;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把奋进文化贯穿于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全过程、各环节;做一个有创新的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科学素养教育,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做一个有魅力的人,从思想、人格、专业等方面塑造自我,更好地统领学校工作,推动教育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新课标”之下,新的教育教学需求不断发生,学校系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诸多挑战,教育形态变革迫在眉睫。本次论坛旨以探寻者对话课程,以实践者创生方案,从学科知识和技能中跳出来,指向学生主体立场、生活立场和未来立场,将课程目标指向核心素养,打破学科内容、学习时空和教师间的边界,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的转型。

- END -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 延伸阅读 //

聚焦研训领导力,走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 | 精彩回顾

创造 • 探究 • 实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主题研讨会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新书发布会|精彩回顾


▲直面“新课程与育人方式变革”,在办学实践创新与教育思想建构之间深度对话|上海市教育学会“星校长”论坛

新课标·新课堂: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 優教育思想力校长研修营精彩回顾

▲现代人为什么还愿意读唐诗?——《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会 | 優教育TALKS精彩回顾

看见未来:聚焦学校教育变革,升维高质量办学体系|未来先生学社·校长研修营精彩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優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