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之为人,成人之美:重塑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主题沙龙暨教育“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开幕式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優教育 優教育
2024-08-26

9月23日,由伊顿纪德《優教育》主办的以“人之为人,成人之美:重塑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为主题的沈阳教师人文空间开幕式在沈阳市和平区举行。教育“在之间”,教师相互遇见,同处一个寂静。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景凯旋,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于伟,长春力旺实验中学校长王志锋,东北育才学校副校长周绍强,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岳强,历史学者、近现代教育研究者、母语教育实践者傅国涌携手20余位校长、教育人,从书斋走向田野,看见每一个儿童,于家校社站立之处出发,走向教育的“善托邦”。

“结庐在人境”:呼吸安顿生命,走向澄明之境

“教育有一个深层的逻辑”,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景凯旋提到,“我们需要追问生命,追索‘存在’问题——生命何以介入教育。”陶渊明的《饮酒》向人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内在超越性”——古诗如何形成对于个体性的观照。面对每一个个体,景凯旋认为教师可把罗素所描绘的“对知识的渴望”“对爱情的憧憬”“对苦难的悲悯”作为培养完整人的目标。

教育“在之间”,景凯旋由此回溯柏拉图的“存在”与“不存在”,经由海德格尔和阿伦特的指引,追问那经常被遮蔽的人的本真状态。海德格尔说:“出生与死以此在方式联系着。作为烦,此在就是之间”。烦,是此在的存在整体性,包括实际性(被抛)、生存(策划)与沉沦。人要克服常人技术式的沉沦,到世界中去,“去存在”。阿伦特将人类生活分为劳动、工作和行动。人通过行动赋予自身意义,去行动,去创造。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曾说:“我们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居于超验之所。我们总是会回归平凡……否则等在高处的会是疯狂,等在低处的会是厌倦。”宋明理学就是讲一个大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最后,景凯旋提到,人无法回避日常生活,但是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他不仅仅有日常生活,还有超越的生活。教育人需要一个“必要的乌托邦”,以“不为物役,向心用力”的姿态,走入“诗与思的澄明之境”。

从书斋走向田野:人之为人,率性教育以行启思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于伟原为教育理论研究者,后走出书斋,担任小学校长,进入鲜活的教育现场,持续数十年对“人性之谜”和“儿童天性之谜”等“元问题”进行探索,这既是哲学走向此岸的过程,也是教育走向彼岸的过程。

于伟认为,对人的思考是人一生的终极问题。教育的出发点便是人的问题,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是为人成为人服务的。如何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人和工具的关系,都关系着核心素养。

于伟发现,即使在有名的学校,孩子学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兴趣,甚至觉得生命都没有意义。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天性就是苍天大地给孩子的一切,今天的孩子身上承载着世代的积淀而成的基因和经验。于伟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倡导率性教育。学校设有智慧之家、梦工厂、游戏王国,还有一百多个社团,以满足孩子个性化的需要。孩子有他们自己的需要,有自己的世界,他们可以是哲学家、艺术家、梦想家。

成人之美:看见每一个儿童,让师生自燃绽放

教育的指向,要让人成为有创造性的、有情感的个人。如何让师生自燃绽放,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长春力旺实验中学校长王志锋谈到“公德至上”,即鼓励包括教师和校长在内的每个人都争做服务者。在公德教育下,教师发挥自己潜能,自发自研、自创自学。在长春力旺实验中学,走班课程和私人订制课程让教与学实现自由,从课堂到工厂、田间,三年举办了120场活动,构建出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场。

每一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自身独特的成长密码,因之也面临着各种不确定的成长因素。东北育才学校副校长周绍强分享了该校推进选课走班的经验。在东北育才学校,1-6年级实施全校兴趣选课走班,分为实践与创新、数学与科学、体育健康、艺术与传承、音乐与舞蹈、语言与文学六大类。除全校兴趣选课走班外,5-6年级还有艺术选课走班。同时,东北育才学校将语、数、英三科的积分制,拓展为千分制,把自主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

从破题、开题到做题,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岳强介绍了全面育人视域下校园美育的生态构建之路。破题的关键在于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由“抑美”走向“浸美”,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这一观念应贯穿于各类学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教育的各学段,旨在教学生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开题的要津在于“体验”,以美术学科为例,从视觉形象,上升到图像识图和美术表现,孩子们形成自己的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最终达成文化理解。做题是要构建一个校园生态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景的关照和全人的塑造。

从家校社站立之处,走向教育的“善托邦”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教育正在突破原有的边界,走向全域化。何以在家校社站立之处,重塑教育价值?历史学者、近现代教育研究者、母语教育实践家傅国涌选取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是支点。傅国涌提到,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是一个饱满结实的空间。在这个支点,聚集着不同的学者、老师,人们可以用自己的思想、语言分享对教育、人类的理解。

第二个是成人之美。教育是一个“善托邦”,追求的是有建设性的、小步前行的一种低调理想。成人之美就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而不是空洞地去追求一种不着边际的理想。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也是这样一种低调主义的理想:步步为营,脚踏实地建设。

第三个是重塑教育的价值。教育不仅要让每位学生通过教育成为人,而且要让每位教师、校长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围绕这一目标去重塑教育的价值。从古老的轴心时代,孔父子追求的“吾与点”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境界都是一致的:其永恒的追求,就是人之为人的目标,这也是审美的目标。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实验性的新型范例。这个空间的N次方是一种化学反应,是我们今天无以预见的一种开放的可能性。

教育“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 | 致敬教师,负着人的形象一起上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2021年,苏美达伊顿纪德品牌有一支创作小组驻扎在常州周有光先生故居不远处,搭建了一个名为“在之间”的教师人文空间,让“爱书人,同处一个寂静”,他们也将“碰撞思想”挂在墙上,将“尊师重教”刻在流程里。
沈阳·教师人文空间延续伊顿学园、在之间優教育文化空间的教育实验,继续勾勒与描摹我们心中未来教育组织的模样,我们邀请教育同道众筹共创,让“教化”和“自我创化”连续地生成。我们期待,教师们行以致学,家校社一体联动,互助协同,走向广阔的教育原野。让天下教师们相互遇见,伊顿纪德優教育愿做教育同道的同行者、教育生态的共建者,服膺于学校文化,服膺于教育,衣以载道,向美向善。我们意愿“挖一方池塘”,与众教育人携手共建一个共生并茂岛链生态的“善托邦”。- END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延伸阅读 //

致教师:为人师之精神谱系与专业成长 | 在之间·優教育文化客厅开幕

景凯旋:在之间,寻求更高的人生|在之间•優教育文化客厅开幕

▲星空下的人生路,既不价值空悬,也非沉沦世俗,教育“在之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優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