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倪闽景:“在中国”与“在世界”: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 | 精彩回顾

倪闽景 優教育
2024-08-26

1

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

从世界看中国,站在世界看教育,从理性的角度来考虑“在中国”与“在世界”,未来教育的走向问题,我想从三对同时代人物开始。第一对是孔子和苏格拉底,他们是代表东西方教育的泰斗级人物,二人都采用对话式教育方式,但孔子更多倡导文化人、读书人去行动,为世界做自己的贡献;苏格拉底更多强调内省与思考。在彼时几百年间,春秋战国时期、古希腊时期,群星璀璨,我们称之为轴心时代,这奠定了中国精神文化的基础,也奠定了世界的精神文化基础。

第二对是郑和与哥伦布,他们也同属一个时代,公元1405年,郑和下西洋,由此开启了世界大航海时代。大约九十年后(公元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发,开始发现新大陆之旅。大航海时代由中国人开启,但明朝后来却用海禁进行自封,而西方在大航海时代开阔了整个世界,实际上是将整个世界真正连接了起来。

第三对是上海人徐光启和意大利的伽利略,他们也同属一个时代,徐光启于1562年出生,他和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实际上差一点便要开启中国科学教育的方向,但很可惜,他于1633年去世了,1644年清兵入关。而晚于徐光启两年出生的伽利略是世界现代科学的起点,开创了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思想。

我们通过这三对人物的比较可以看到,中国“在世界”之间的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有机遇、有辉煌,也有遗憾,而这与教育深切相关。

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我们现在的世界来源于教育,如果没有教育,就不会有现代科技和现代文明。但教育也必然存在两面性,最近电影《长安三万里》刚下线,为什么唐朝出现那么多诗人?因为唐朝科举考诗赋,这大大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但到了明朝成化年间,科举制度变得八股化,就再也没有涌现过类似于祖冲之、张衡这样的科学大家。

2

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

立足于现在,站在世界的角度,放眼整个人类,思考我们教育的对象。

在世界,要做复杂问题的解决者。孩子们面临着无数的复杂问题,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复杂问题,需要孩子们有大智慧去解决。

在世界,要做全新世界的创造者。孩子们将面临这样一个全新的世界——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数字世界。这个数字世界完全可以按照人类意志去创造,孩子们将是这个全新世界的创造者。

在世界,要做星际空间的开拓者。以前说“嫦娥奔月”,那只是我们的梦想,但我们的孩子将来真的会到月球上、到火星上生活。马斯克正在做的星舰,就是要在他有生之年,把100万人送到火星上。人类将开启星际大航海的时代,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

在中国,要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者。中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的科学精神和理性相融合,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在中国,要做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孩子们的生活将从小康变成富裕,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未来的孩子如何在富裕时代生活出大国气象,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上不断接力?这需要我们共同来回答。

在中国,要做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奋斗者。大国崛起犹如地壳板块运动,惊天动地,需要意志坚定、不畏艰险的奋斗者。当下,我们已经明显感受到大国竞争、科技发展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压力。我们的孩子们是否能扛得住突然而来的科技战、金融战、文化战?

在中国,在世界,确实需要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

3

人类通过创新实现进化

600万年以来,我们的祖先从猿进化到人这个过程,是一代接一代DNA的进化,但从现在开始,人类的进化需要通过创新来实现,而创新通过教育来实现,人类已进入通过创新实现快速进化的新阶段。

过去我们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教育来实现追赶,但今天我们需要科技的自立自强,这就需要教育有新的突破。如果我们的教育总是跟在别人后面,科学学科的思想、内容、方法总是跟随着别人,那么教育的跟随性会导致人才的跟随性,而人才的跟随性必然导致科技的跟随性。直面国家发展的需要,直面整个世界面临的转折,我们应在两个方面对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方面,教育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没有改变,在每个人脑子里接一个插口,就拥有了智慧,这种情况是绝对不会出现的。使用肢体的能力、语言能力、情感能力机器不可替代,同时人文、科技、数学知识依然重要,因为其中蕴含了大量价值判断、思维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一方面,学习将更多样、更公平、更自由、更充满想象力。技术,尤其是科学的工具化,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挑战与机会。打个比方:一百万年以前,如果我没有左腿,基本上活不过一个星期;但在当今这个时代,尽管没有左腿,我和你没什么两样,我跑得可能比你还快。技术解决了人们在躯体上的不公平,让每个人变得自由而公平。同样,以前一个智力平平的人是无法与智商超高的人相争的,但有了强人工智能后,一个智力平平的普通人,原本不会编程、不会设计,现在花五分钟就能学会编程和设计,就如当拥有了汽车飞机等技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也能实现全球自由旅行一样,每个人都能通过人工智能新工具,拥有以前无法想象的创造力,每个孩子都有更大的能力来改变这个世界,创新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目的。

4

创新需要多样、理解、突破

创新有三个很重要的特征,一个是多样,一个是理解,一个是突破。

  • 多样——创新的基础

学习塑造大脑,不同的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程度、学习经历、学习方法会在大脑中形成不同的神经回路,不同的神经回路意味着每个人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而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会让人对同样的事物产生不一样的看法,对同样的问题产生不同的解决思路,这就是创新的基础。

多样化的好处是让缺点与错误也能成为资源与优势,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培养出有行动力但思维方法不一样的人。发现磷元素的布朗特,不是科学家,而是炼金术士,他发现人的尿是黄颜色的,认为其中肯定有黄金,于是收集了5000升尿液进行“炼金”,却意外炼出了白磷。可见,创新不怕愚蠢,就怕相同。

  • 理解——创新的环境

创新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创新需要一种认同的环境和容错力,这个环境需要靠文化来塑造。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度,来源于这个民族的文化积淀;一个民族之所以千百年历经艰难困苦依然屹立不倒,依靠的就是对文化之根的认同,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就是和而不同,也是中国的创新和西方世界创新的不同之处。

哪怕伟大如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但其学生希帕索斯因为发现了根号2“无理数”的存在,被装进大口袋扔进大海。创新是一种理解,它需要我们共同来实现,而这种理解基于人文教育,人文使人凝聚。

  • 突破——创新的主体

任何在科学或人文上有所突破的人,都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钻研韧性,善于使用先进的工具,当然也包含先进的思想工具,只有这三者合在一起,创新者就像一把刀,将某个领域捅破,就会带来巨大的创新发现。

思维构建源于何处?它来源于课内的硬课,如语文、数学、物理课程,系统的学科训练能锻造人的思辨能力,锻造人的大脑,没有思维的高度,不可能碰触天花板,因而课堂内的深度学习、系统学习,能构造孩子们的人文与理性。

同时,科技馆等课外实践基地,却能点燃梦境,让孩子们从兴趣走向志趣,寻找到自己需要深耕的那口井。

上海天文馆有三个主展区——家园、宇宙、征途。“征途”这个展厅的最后一部分叫《暗淡蓝点》,讲述了在旅行者一号飞出太阳系的时候,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提议利用飞船最后的一些能量,让旅行者一号转过身,拍一张太阳系的“全家福”。在这张照片里,茫茫星空当中,地球只占有这个照片的0.12个像素。

卡尔·萨根这样写道:

再看看那个光点,它就在这里。

这是家园,这是我们。

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

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

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

科学,就是人文。科学,是更深刻的人文,它让我们更爱这个世界,更爱这个国家,更爱这个城市,也赋予我们教育更大的责任。

- END -

作者 | 倪闽景来源 | 本文根据倪闽景先生在“教育的‘善托邦’: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主题沙龙暨上海在之间· 優教育文化空间开幕式上的主题演讲整理。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 延伸阅读 //

▲教育人的“第三空间”:教育同道人生发的人文精神意义家园 | 上海在之间· 優教育文化空间开幕

▲教育的“善托邦”: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暨上海在之间· 優教育文化空间开幕式 | 精彩回顾

致教师:为人师之精神谱系与专业成长 | 在之间 • 優教育文化客厅开幕

▲景凯旋:在之间,寻求更高的人生 | 在之间•優教育文化客厅开幕

▲星空下的人生路,既不价值空悬,也非沉沦世俗,教育“在之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優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