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房间里的大象如何跳舞? | 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开幕式

陈忠 優教育
2024-08-26


由衷赞叹与祝贺承续十届的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又一次在这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开启了久违的教育人面对面的精神盛宴。

此刻,往事与随想把我拉回到2010年那个初夏的午后,我摸索着驾驶在江苏句容春城镇茅山脚下的村道上,初次探访正处在雏形期的《新校长》编辑部,几次迷路开到田埂旁……车子最终停在一栋像是“希望工程”村小的二层小楼前,房间内编辑部的简陋过目难忘;而更触动我的是一起共进的晚餐,两盘刚从农田采摘的炒素菜,一碗凉拌黄瓜,一碗糙米饭,我们吃得舒服,聊得欢喜,并感受到那种质朴而带有原初本质的力量……

这十多年来,蒲公英教育智库就这样从田野出发,站在未来世界的入口,看见中国教育的可能,描摹基础教育的理想,我们因此看见万千学校长出万千气象。刚刚拿到手上由智库出版的《中国新校长十年100人》,立体饱满地呈现了百余位校长、百余所学校的探索,这些风紧浪浊中的独舞与群舞,薪尽火传般的教脉承续,让我看见了教育人的有情天地与有趣灵魂。这种学以成人的学校生态,透射出教育的希望与力量,成就着大地上关于生命的事情。

今天,我再次走进这个“大房间”里的“四天学校”,带着期盼与疑惑,代入式地来学习学校系统变革的经验,聆听思考胸中有丘壑、模式大融合的育人方式,并期待再次看见那些“智慧而曼妙的教育舞者”。

帕斯卡尔说:“人的高贵,在于他是一根思想的苇草。”叔本华却说:“世界上最大的牢笼,是自身的思维。”我想,这正代表人的两种可能:一种奔赴精神的超越,一种投靠“思维的茧房”。当我们有思想的愿望,却无思辨能力,那些被禁锢的头脑便不能“翻越高墙”,行为也终将倒于荒诞;所以人类始终需要以“高贵的背叛”将自己解放。而教育的事业,则是带领学生突破“思维的牢笼”,通本源之道,行审辨之知,明普遍之理,立未来之基。

上个月,我们在上海长宁区闹市中心落成了第二家“在之间”教师人文公共空间。这个对天下教师免费开放的“第三空间”,将世界一流大学“光与真理”的校训拓板置于空间;书架上近6000册图书,或是结晶了的教育行动记事,或是大先生们的精思灼见;一方书桌,一片闲情,延展着可以感知的柔和气息、生命共相。在这里,天下的教师们互相遇见,悄然靠近世间万象本质宽阔的近旁,在能量谐振的交互主体中,调剂滋养,砥砺共识,孕育洞见。教育“在之间”,如同悬浮结构的“善托邦”,描画出未来教育的生态样貌——边界开放,连接互助,群岛般的家校社群一体联动。

十年间,我们《優教育》在各地主办、协办了三百多场教育思想力沙龙,借由抽象的思想,赋予具体的见解,传递教育的美善,用自己的教育哲学,紧密连接生活、克服时代,思索存在,在真实、自由、公正、人性尊严、文化记忆、文明融通一体关连的行走中触摸未来。

雅思贝尔斯曾就他所面临的时代处境表达过如下愿望:“当明智的企业家、政治家能发挥其教育家的本性,聚集其精神力量和教育天赋来行动、来投入,我们才有可能依靠下一代来复兴教育。”这使我联想到与他同时代的德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他认为:“管理究其根本在于促发善。”

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树人”,优秀的企业在于“企者立人”。回溯中国百年企业史,我看见在张謇、卢作孚这些企业家兼教育家身上,存在着一种“道高于术”的逻辑,而良知企业更是具备一种价值思考的能力。我看见“人师”是健全社会的摆渡人,他们以教育创造价值,把生命托举于尘俗之上,融汇到社会变革之中。我也看见了无数卓越校长的思想领导力:如何把教育常识转变为社会共识?怎样推动历史进程并创造美善的未来?此刻,难免再次想起梁任公百年前的告喻:“要有良好的社会,必要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先要有良好的教育。”

年初,我有幸得到沈祖芸老师赠阅新著,深度解析卓越学校《变革的方法》,并再次对照阅读了《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一书,获得更深的感悟与启迪。其一是组织变革的共性难题——共识成本高。对于1993年濒临绝境的百年世界一流企业IBM,新任CEO郭士纳迅速诊断出IBM精英层认知固化,组织结构已变为官僚科层制管理,没人愿意承担个人责任,丢失了创业期的精神内核。对此,郭士纳首先推动IBM达成新共识,打造以“自由”和“责任”为核心的组织文化,并致力于从组织行为细节处自然显现。其二是突破自我封闭,永远关注价值创造与生产力,“陷入形式主义的大小官僚是丧失了精神力量的人”,进而他推动组织程序扁平化重构,保证系统内各价值链协同优化同时,把资源用在距离一线最近的地方的。其三是聚焦于焦点带来的指数效应。有效的组织总是能集约有限资源寻求“杠杆解”,始终过程性地蓄积与提纯核心能力。IBM基于其雄厚的科研核心力及通用操作系统底层技术,向集成方案解决者角色转型,顺势释放其固有的强大产品力。大象从此再度起舞。

在我陪伴苏美达伊顿纪德“这所学校”的成长过程中,努力向卓越学校汲取养分,确立“学院式人文主义”原则的指导地位,并努力思辨自身:在做什么?这样做的理由和意义是什么?在“文以载道”的另一翼,我们“衣以载道”,以校园服饰美育为触点,从小切口,想大问题,循着美的阶梯拾阶而上。我们在众多学校开展《美的第一课》,从美的形体到美的衣饰,在青少年时期播下美的种子。礼形于外,美由心生,默会通感,从揣摩美的共相,到积淀生命成长中美的基因,再到连接美善的行为,指向知识之美、思维之美、精神之美广阔的领域……这一领悟得自《会饮篇》中美的阶梯喻说。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是付诸专业且布满荆棘道路上的磨炼,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结果。上海教师人文空间的构筑,是团队又一次运用前期抽象建模思维并于两个月内高效实施的项目,八大模块近三百个具体事项,“并行多道”,协同配合。今年开学季一个月内,我们同时服务国内近4000所学校,在响应数百万家长千万量级的个性化需求背后,是数学定量的精密与数智化中台系统的结构化负荷能力,涉及近20个子系统价值链之间的高效协同。以麦肯锡MECE统合综效结构化工具,作为团队日常管理高效交互的基础“沟通语言”,凝练关键路径,行动环环相扣,在年度大目标下近百个课题的磨砺中,团队的心智模式变得愈加锋利。

真实的组织实践并没有终极答案,只有持续多年的领悟、追问与认知升维后的迭代演进。以下也只是一些粗略的感想。

觉醒组织领导力,会使组织变得更加觉醒。组织行为的重要基础在于个体愿意为组织目标做出贡献,满足感、归属感源自超越工作本身的意义感,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自适应、自组织的创造性工作与社会真实课题相结合,组织治理体系为此提供环境支持,运用平台优势赋能、赋权。成长发生在过程中那一连串大大小小的体悟,并进入必然个人化的心智内嵌,构成可迁移调用的核心素养。在可辨识的意义家园中组织就像进化了的生命,成为自我激励、自我修复的自适应协同体,在经年累月中一米接一米,一个里程碑至一个里程碑的长期主义生长。

理解与面对复杂巨系统的灰度动态均衡。多元、异质、非线性以及或然、机变、突跳的复杂巨系统特征,对应着人性的丰富与幽微,也对应了事态每个维度的动态交织。整体与局部、决策与执行、协同与合作、个体与组织、长期与短期、脆弱性与不确定性,交相重叠,相互影响,“关系万千重”。系统混沌理论提示我们超越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决策效果往往体现在“复合灰度领导力”,追求系统性优化,这是”允执厥中”整体论智慧体现,也与近代“拉弗均衡曲线“相呼应。我们要具有包容性思维以及拥抱异见乃至“极性”的清明,在系统“根定义”的第一性原理底层逻辑下,求同存异,协同合作,组织演进于生生不息的动态均衡中。

变满足约束条件下的努力为改变约束问题本身。我们要看见教育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共通处,警觉现实主义的表面务实操劳以及教育实践中理念与效用分离的方便思维。过度的现实主义,不假思考地顺应社会需求从而让渡教育的“本真世界”,最终遮蔽教师的荣耀。这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思想的现实关照: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指向活泼泼的生命教育,创造性地回归人本身的价值。这一解放是向精神本质的回归,是做他的使命所要求的事情。

百年大变局,历史急加速。在接踵而至的时代事件中,我隐约嗅出空中飘来淡淡的硫磺味道,也依稀听见人类哽塞咽喉的喘息。身处裂痕丛生的世界,遭逢时代躁郁的精神现状,我们切身体悟到善的脆弱性、文明的脆弱性。漂泊的时代,去哪里寻找确定性的岛屿? 

但教育形成了“崇善”的观念,教育的力量始终处于与灾难的竞赛之中。严重的时刻,更加需要建立确认美善价值的共同基础,不能将善恶观念看作过时,不能对公义良知含糊其词。如何让自我观念的磨砺能促进教育实践?如何将组织发展自觉置于理性之光的烛照中?这是我们正在作出的回答。

对教育目标的认知,源于对未来的洞见。观念一旦修正,现实会向着良善的秩序迈进。人间常会有迷路的事情,因此,构建得宜的头脑,勇于运用自己的理性,才不会迷失。我们需要重寻价值的泉源,返本开新于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思接千载、静水流深。千教万教,千学万学,无非是生活在真实中,无非是以科学精神面向真问题。我们要始终保持诘疑与问难的态度,陶行知先生曾在拜谒苏格拉底的囚穴前题句,“欢喜说真话,假人都烦恼”;这是美的辨析,是通过美育对禁锢的摆脱和对世界重负与丑陋的克服;这也是趋于悲悯与善的思考,是对深不可测的人性的敬畏。时代可以成为我的背景,但不能决定我的命运。在世界的阵痛与痉挛中,选择站在人这一边。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灯塔的微光,在过去与未来之链中活出属于自己的黄金时刻,它们如种子一般随风播撒,一旦扎根,便生长于原野的尽头



在之间·優教育文化空间教育人的“第三空间”,人文精神意义家园

教师站立讲台之上,其余的一切尾随其后,教师们种的是什么,社会收的就是什么。致敬教师,致敬美好教育的方式,是我们从自身站立之处,持续地做些出来。

两年前,在常州周有光先生故居不远处,首次搭建了一个名为“在之间”的教师人文空间,让“爱书人,同处一个寂静”。

今年,上海“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启幕,也有我们一路以来的“意义之问”,将“尊师重教”刻画在这个空间里,以此致敬身在一线,魂在校园,负着人的形象一起上升的教师!

“在之间”,我们期待读、写、说,问、思、辨同时发生,在这丰富的宁静与单纯的静穆里,浮现教育人最美的文化人格与精神长相。

“在之间”也勾勒与描摹了我们心中未来教育组织的模样,我们把又一次的教育实践定位在教育文化场,教育同道人生发的人文精神意义家园。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向美好教育致敬的方式,是亲手把它创造出来。

- END -

作者 | 陈忠
来源 | 本文根据陈忠先生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开幕致辞整理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延 伸 阅 读   

蓬勃的组织生命力,永远是在时代的难题中不断再生 | 第九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

文化是最高级的组织行为,也是教育人最美的“长相”|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

陈忠:现代社会需要理性与价值回归的螺旋式升级,教育也如是|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

▲教育的“善托邦”: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暨上海在之间· 優教育文化空间开幕式 | 精彩回顾

以山水之名,躬耕教育,让生命无限敞开 | 優教育·湖上雅集精彩回顾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優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