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由伊顿纪德《優教育》主办以“以山水之名,躬耕教育,让生命无限敞开”为主题的優教育·湖上雅集第二期在南京钟山湖畔举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大学人文课程创建者夏中义,历史学者、母语教育实践者傅国涌,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苏州中学伟长书院院长陈国安,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上海市督学林敏,携手100余位校长、教育人,与山水相遇,晤对古今,躬耕教育,以整全姿态觅寻人之本然的安放。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水之间,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感知天地万象,观照中国文化的精神向度。
中国文化的“山水”,不是一种对自然的摹仿,而是对自然的观察和想象,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是“在无人的自然里独行人的无限的境界”。
依傍山水,溯回而行,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与稀疏中,探寻山水自然、天地人文与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关联,寻找现代世界的未来出路。
山水文心,中国士人的诗性精神
夏中义(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大学人文课程创建者)
“士人”、“诗性”、“精神”、“山水”、“文心”,夏中义老师从士人精神出发,以山水草木之名触发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不问苍生与鬼神,惟问我的灵魂,“士人”追求人格道德之圣洁。以此谱系观照,“教育不是教学”,教育为让学生懂得做人道理,气质变博雅。朱光潜的《诗论》、钱钟书的《谈艺录》、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从诗技,到诗艺,再到诗境,诗人蓬勃生命力跃于纸上。活在“诗意”中人,每天不断用日常人伦仰望生命意义,既有精神支撑,也有行为落地。“精神”关乎“人,何以为人”;关乎人的意义、生存坐标;关乎你最想要什么。明天的你召唤着你今天的生活,实现对自我的期待。“山水”不仅是眼中事物,而指向灵魂,是画家和诗人生命安顿到何处的隐喻符号。“文心”有三解:文章之心、文学之心、文化之心。在本次湖上雅集之中,文心之“心”蕴含文化关怀,回应人的根基之所在,是为“文化之乡”。山水的观看之“眼”,从诗人和画家的生命境况,还原到活生生的历史场景和活泼泼的人物,归于日常生命自觉才真正令己安魂。
傅国涌(历史学者、近现代教育研究者、母语教育实践者)
短暂在永恒上跋涉,一个有限的生命,如何在无限当中确立自己?向轴心时代致敬,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确定的价值,是一个永恒的母题。书院曾是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时代传递价值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具人文性,找寻个体生命意义。从宋代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明代的无锡东林书院,再到清代的万木草堂,这些书院藏于山水秀美之处,围绕个体生命展开,强调个人性、独立性,于问对中打开每一个人的思想,通过读书、自修达到安身立命。重造书院,去哪里寻找定位?一在中国教育史上,二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上,三在中国文明史上。书院沉淀积累千年,一定有它的道理,它不是空穴来风,不是从天而降;贯通中西,融合古今重造书院,重造的不是它的壳与形,而是它的魂。
陈忠(苏美达伊顿纪德品牌创始人、《優教育》杂志主编)
“苍穹,群星永垂,教育需要一个必要的乌托邦,鸟儿飞往你的山撑起自身所及的一片生命。”陈忠有感于多位老师近十余年一路陪伴与慷慨馈赠。
借由自然的节律叩击心灵,古代人自然形成圆融一体的整体宇宙观。魏晋竹林七贤代表着中国士人精神,不假外求,内向超越,至今回响不绝。教育作为社会特有的更新与再生系统,今天狭路相逢时代遭遇的精神状况。人文博雅教育指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三重关系的兼容契合。在出入世之间,心有皈依,将教育安放于蓬勃的情感与澄明的理性之间,安身立命于人文情怀可辨识的意义家园。
回归教育本身,在诗性的境界中敞开生命,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水则意溢于水,知情意融贯,效法山水自然美的无功利,培植有情天地有趣灵魂的学校生态土壤,成就大地上的事情,做清醒的超越者。
以文化为尺度,化而育人,回归教育本真
陈国安(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苏州中学伟长书院院长)
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深厚的概念中,文化和教育之于人的烙印时时可见。人是文化的结果,也是文化的创造主体。陈国安提到,教育通过文化在人身上起作用,今日我们从事的教育,更应该将“人”作为唯一目的。在教育语境中,文化之作用首先在于人格和精神,文化的基因赋予我们人格的建构,传统文本带给我们情感的引领和精神的抚慰。其次是传统与思想,一堂课应该聚焦于培育一个人的思考力,教育应该更关注知识带来怎样的思考,让匍匐在地上的孩子慢慢站立起来,不仅是身体上,更是思想上的站立。再次则是契约和社会,社会问题对教育的影响愈发强烈,文化和教育更应关注于此。直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断裂,技术蔓延、魔幻的分数、焦虑与“内卷”等进一步印证,而教育语境中的文化救赎,正是在于找到民族的坐标、培育思考的力量、恪守文明的方向、尊重个体的独立。
复归人文教育,追寻生命的整全
黄玉峰(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
从“人”“界”“常”“静”的汉字之美出发,到中国经典典籍《论语》,其中包含教育的六根支柱,即学习力、实践力、亲和力、反省力、创新力和幸福力。而当下基础教育的功利主义、训练主义等绳索,使“人”隐没其中。
“人就是目的”,康德如是说。幸福,则是人的终极目的。快乐与幸福是一种能力和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为了培养获得幸福与快乐的能力与素质。黄玉峰的改革以人生教育、君子养成为本,指向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共同的主旨:追求真善美,在家校社的“三和”中,在践行诗教、礼教、乐教、科教、家教中,培养独立、善良、智慧、美丽的大写的人。
从教五十六载,黄玉峰校长诚欲有所作为,积改革之经验,为“人生教育”四字,如此一线教育之路,还将延续至八十岁的躬耕不辍。
林敏(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上海市督学)
“走出象牙塔”,林敏校长放弃国外大学副院长教职,以“站在世界看中国”的视野格局,于松江新城兴一场基础教育实践。从个体的“出走”,到西外“走出围墙”的行走课程,林校长及其教育实践,一直在行走的路上。中国孩子的身份认同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基础,而天地之开阔,要从世界来看中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人,但人无法脱离社会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连接、小我与大我的映照需包含其中。在路上,孩子们去感知和反思历史、去体验和触摸现实、去探索和寻求未来。在路上,师生可以一起去寻求自己的小我人生和大我民族国家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联接。教育,正是真实的感悟、体验、认知、情感、分享、共情,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小我与大我、历史与现实、情境与想象、生活与生命相融共生的全过程。
人于永恒的自然应该怎样生活?立身于此,居游山水,立足于中国文明的思想脉络,自然赋予的一片山水,和众教育人生发的美好教育的样态,我们与山水相遇,内外共鸣,溯回澄明的精神世界。于此雅集,我们愿每一位,立于“理想之境”与现实之间,躬耕教育,生命在场,以丰盈的心灵世界和整全的生命,孕育气象万千的教育人生。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回答2022:从自身站立之处,连接、互助、共创,以行动致敬美好教育|伊顿纪德·优教育
▲家校社共育:循着生命的节律,共筑孩子“心理护城河”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唤醒·复原·生长:从“情感转向”到“生命韧性”,回归幸福教育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从生活中育人,劳动锻造成长 | 长江经济带公园城市首届劳动教育发展研讨会精彩回顾
▲回归教育本原,办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 2023年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论坛精彩回顾
▲高质量管理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 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精彩回顾
▲聚力•内生•创造:集团化办学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教育生态|精彩回顾
▲重新想象学习:人工智能时代,让学会学习真实发生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第二届全球融合课程创生研讨会暨《小学大观念教学设计与实施》新书发布会 | 精彩回顾
▲寓教于“戏”,走向丰盈而审美的全人教育 | 優教育·DIE教育戏剧论坛精彩回顾
▲科学与人文同源,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关键密码:课程创生力、学科研究力、学生研究力 | “面向未来教育的校长领导力”论坛
▲聚焦研训领导力,走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 | 精彩回顾
▲创造•探究•实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主题研讨会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新书发布会|精彩回顾
▲直面“新课程与育人方式变革”,在办学实践创新与教育思想建构之间深度对话|上海市教育学会“星校长”论坛
▲现代人为什么还愿意读唐诗?——《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会 | 優教育TALKS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