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与人文同源,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優教育 優教育
2024-08-26


3月18日,由伊顿纪德《優教育》主办的以“科学与人文同源,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题的優教育思想力沙龙·校长思享会在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开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程平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加仙,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朱焱,携手150余位校长、老师聚焦“创新人才培养”,洞察高质量学校发展的“常量”与“变量”,共同探讨面向未来的学校高质量办学行动路线图。


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就会生活在过去。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的行为,正在各行各业被快速折旧;以创新谋改革,越来越成为破解一切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我们亟待变革教育治理体系,让“创新”深深嵌入时代。

教育的理想是照亮人性之美,培养具有学术素养、专业精神与审美情趣的人。如何以素养为基,转变育人方式,构建一个追寻让人成为人的教育生态场?如何通过选课走班、教研团队重塑等方式,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

科学与人文同源,让人成为人

程平源(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人文学最本质的规定在于,其传统是“让人成为人”,使生命被焕发出来。人文学科是一种生存方式,其中充满了思想和审美享受的时刻。人文学对人性成长的滋养,在于审美的喜悦、审慎的思考、对过去的觉悟、开阔的理解力、批判性思考,照拂人本已对于生命的渴望和洞视生命的需要。

现代教育之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现代教育一直是人文价值的传播者和守护者,人文学正是在大学的精神中传承,以培养有教养、有担当、具备人文情怀、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

人文性同样是理性化机制的产物。通过批判性思维获取真理,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是如此。因而在现代世界,科学与人文来自同一源头,而非相互对立。

基于脑科学的未来教育与人才培养

周加仙(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育似乎容易受到‘神话’和错误观点的影响,这些观念源于浪漫的理想、一厢情愿的想法或者对孩子的爱。推动教育发展最迫切、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就是不断更新教育系统的知识库。”

教育神经科学把学习者的外在行为表现、内在心理过程和内在生理机制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对完整人的研究与培养。其研究成果可以极大提高教学的效益,让教师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每一间教室都是脑科学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是脑科学家。”周加仙教授列举了一些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的教学设计。比如用具身认知的方法,通过建立特定语义与对应的神经网络的连接,促进语义理解,或利用镜像神经元的原理,通过模仿形式进行语言教学;通过“做中学”积累现实经验,从而激活抑制错误概念的神经网络。

杜威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像昨天一样来教今天的孩子,那么,我们就剥夺了他们的明天。”学习是在脑中逐步形成外部世界的内部模型。玩耍、好奇心、社交、注意和睡眠等非常简单的行为,都可以增强人脑的才能——学习。

实施好新课程方案,为创新人才培育奠基

成尚荣(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靶指向拔尖创新人才。2022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确立五条“基本原则”,凝练重点,鲜明聚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定要通过课程改革。

第一,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加强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如劳动教育、美育。第二,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学习的真正目的是学以成人,因材施教以“成人之美”为境界,倡导合作学习,推行个别化教育,但要在情境、实践中进行。第三,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让核心素养成为学生带得走的东西。OECD从主动使用工具、在异质群体中学会互动、积极行动三个角度阐述核心素养;日本强调“思维能力”,即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元认知思维、适应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第四,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课程综合本质是打开学科边界、眼界、胸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学中做、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实践育人观强调,学生是立在世界中的鲜活的具体存在。

同时,基础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做到四个突破:从优秀绵羊到勇敢探索者的突破,转变好学生“好”的标准;从同质化、标准化到个性化的突破,走向平均化的终结;从“问”始,学会学习;让失败成为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失败中锻造创造性人格。

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朱焱(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

自主培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早期培养是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定位。拔尖不是掐尖,早期培养也不是掐尖招生。南京市第一中学紧抓“协同”一词,对内强调构筑育人“生态圈”,调动整合学校内部的各要素,指向共同目标实现和整体价值最优;对外强调构建培养“共同体”,加强高中学校与大学、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高新企业等的协同,指向课程资源和学习方式的丰富性和创新性。

这种协同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是融合,多学科、跨学科融合,多种学习方式聚合;第二是贯通,向上与高等教育衔接,向下对义务教育辐射,开展课程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发现和选拔以及育人成效评价;第三是融通,打开校门、跳出教育,充分开展科教融汇、职普融通,利用更多社会资源、家庭资源,进行多方协同。

人才培养不能单打独斗,育苗固然重要,培土更为关键;育才固然重要,育人更为根本,应该让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形成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共识,建成因材施教的体系,让人才苗子不断涌现,让不同才能的人脱颖而出。

科学与人文同源,相互交融、相互编织、相互激荡,成就了“创新人才培养”,又在课程改革的折射中,指向育人方式的走向与变革。从认知本质到实践洞察,我们期盼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当下,打通创新的最后一公里,构建一个追寻让人成为人的教育生态场。

- END -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 延伸阅读 //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关键密码:课程创生力、学科研究力、学生研究力 | “面向未来教育的校长领导力”论坛

聚焦研训领导力,走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 | 精彩回顾

创造 • 探究 • 实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主题研讨会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新书发布会|精彩回顾


▲直面“新课程与育人方式变革”,在办学实践创新与教育思想建构之间深度对话|上海市教育学会“星校长”论坛

新课标·新课堂: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 優教育思想力校长研修营精彩回顾

▲现代人为什么还愿意读唐诗?——《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会 | 優教育TALKS精彩回顾

看见未来:聚焦学校教育变革,升维高质量办学体系|未来先生学社·校长研修营精彩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優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