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新想象学习:人工智能时代,让学会学习真实发生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優教育 優教育
2024-08-26

4月15日,由伊顿纪德《優教育》主办的以“重新想象学习:人工智能时代,让学会学习真实发生”为主题的優教育思想力沙龙·校长思享会在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开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首位在我国提出教育神经科学学科概念的学者周加仙,成都天府七中教育集团总校长陈刚,贵阳普瑞学校校长蔡芳,上海新黄浦实验学校校长黄俊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在课堂项目执行主任章熠,上海市世外小学教师孙亦文携手110余位校长等教育人聚焦“教育神经科学与教育创新”,在新课标颁布一周年之际,重新想象学习,打开人脑的黑箱,从科学用脑到精准学习,让学习真实发生。


学习的本质是对大脑的塑造,教育神经科学旨在神经科学、心理学与教育之间架设多座桥梁,打开人脑的黑箱,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脑科学专家,让每一间教室都成为脑科学实验室。

“人工智能+教育”不等于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简单应用,要把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整体变革的内生变量,促进教学方式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和评价体系重构,构建富有选择、更有个性、更加精准的教育教学体系,努力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

 

打开黑箱:教育神经科学与新课标的有效实施

周加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首位在我国提出教育神经科学学科概念的学者)

“学习是人类进步和个人成长、成功的动力,但学习始终是一个黑箱。过去、现在、将来的学习有什么特点?如何应对智能时代的学习要求?如何制定有利于智能时代学习的政策?”

周加仙教授提到,教育神经科学把学习者的外在行为表现、内在心理过程和内在生理机制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对完整人的研究与培养。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让教师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有研究比较了多种教学方法,发现用了教育神经科学研究证据的教学方法,最多可以提高440%的教学效益。

同时,教育神经科学也为新课标的实施提供了海量的证据。比如神经影像研究表明,采用“做中学”的方式进行物理概念学习的学生,在后来遇到科学概念的时候,将激活感觉运动皮层。多感官编码可以提高记忆能力,有助于提取,编码时的记忆线索越多,回忆时的表现越好……

在脑科学时代,教师是人脑的雕刻师,学习是人脑结构和功能产生的变化。周教授也期待,实验室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建立双向连接,将实践反馈到实验室里,为研究提供更多的证据,验证成果的有效、科学与严谨。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漫想与实践

陈刚(成都天府七中教育集团总校长)

当人工智能的经验能力、编程能力、检索能力、理解能力、协作能力等都强于人类,教育还能只传授知识吗?基础教育如何在狂飙突变的时代为孩子筑牢人生的基础?

教育者要建设像家庭一样有趣的学校,培养”身心健、底盘稳、创意新”适应时代变革的人。基于此,天府七中提出了“人文筑基 适性生长”的课程理念,“人文筑基”主要指在基础教育的前段,不急于所谓的特长、个性的过分超前培养,而是要丰富人文知识、培养人文情怀、涵养人文精神,让孩子成为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丰富精神修养,厚植人文基础,陶铸民族之魂的同时,让孩子的特长、个性在深厚的人文基础上自然生长出来。

根据立人的办学宗旨,天府七中又构建了六大课程:公民品格、生活体悟、艺术体育、天地自然、人文科技、自主发展。其中,特色课程之一的戏剧教育贯穿十二年:小学时,其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初中推动戏剧素养和学科能力的提升;高中丰富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

机器只有“芯” ,而人有“心”。只有让人变得更像人,才可以让孩子们在未来社会里,与机器对比,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人。

 

睡眠、学习与创造性:教育神经科学的视角

章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神经科学在课堂项目执行主任)

人的睡眠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在浅睡眠和深度睡眠之间往复。章熠主任举例多项实验,结果表明,前半夜深度睡眠的非快速眼动睡眠对记忆巩固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负责清理短时记忆的海马区,为第二天能够学习新的信息做好准备。而快速眼动睡眠则是人做梦的阶段,这一阶段中大脑会对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产生灵感,这一阶段也是情绪调节的重要阶段。

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睡眠令”,同年7月出台“双减”政策。数据显示,“睡眠令”+“双减”政策后,六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长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学习压力减少后,不少学生将睡眠时间分配给了电子产品和娱乐,娱乐已代替学习压力成为青少年晚睡的首要原因。章熠主任呼吁家长老师们关心孩子的夜间活动,提醒并督促孩子就寝。

 

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变革

蔡芳(贵阳普瑞学校校长)

在“三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过程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基本着眼点。教育神经科学的诞生提供了新的视角,以未来学习观指导教学,使学习在教室里真正发生。

蔡芳校长认为,从脑科学研究出发,联结新课标下以核心素养为重要指向的学习变革,形成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其一在于突出学生中心,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反思性的学习。其二是突出实践反思,加强深度学习。其三是突出跨界意识,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全球化视野。其四在于突出技术应用,使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成为未来学习的重要支撑。

 

“双新”引领教师打造高效课堂: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的视角

黄俊杰(上海新黄浦实验学校校长)

新课程方案确定以核心素养为纲,对教师的理念、知识结构、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而教育神经科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师从“基于经验”走向“基于实证”。

黄俊杰校长指出,将教育神经科学前沿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过程、提高教学效能,其价值在于教育神经科学促进教师对生理层面学习机理的理解、对学习障碍和特殊学习群体的关注、对青少年认知和情绪变化的思考。探究大脑神经活动的规律和机制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改进教育方法和策略,从而导向老师更科学地教,学生更高效地学。

 

教育神经科学视域下的高效课堂策略与实践

孙亦文(上海市世外小学教师)

如何运用教育神经科学证据,在真实课堂中指导教学策略,让学习更有效发生?孙亦文老师提出,基于脑科学证据的具身教学,利于二语词汇教学中的语境创设。具身认知理论强调,人们的认知与身体感知、动作、以及周围环境密不可分。语言学习中的多感官具身教学,能调动相应的神经系统、模拟互动状态,产生额外的脑激活,提高学习效果。基于脑科学证据的课堂手势应用,支持阅读教学中的理解和朗读,有助于促进语言中语调、重音的学习,同时研究表明节奏手势帮助观察者集中注意力,实现对语义的理解。

 

圆桌TALKS:教育神经科学:架起实验室到课堂实践的桥梁

在圆桌论坛中,周加仙教授提出,教师是“人脑的雕刻师”,课程设计、教育活动,如何与大脑的运行机制架起桥梁?章熠主任提出,以心理学为中介,在神经科学和教育学之间架桥是重要的学科通路。孙亦文老师以一线教师的视角,指出架起桥梁的三项要点,一是教师要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现象背后的机制;二是教师在了解脑科学后能够更有的放矢地使用教学法;三是课堂实践反哺神经科学研究,形成双向关系。黄俊杰校长认为从实验室到教室,中间道阻且长,而教师这一环非常重要,让教师跳出畏难情绪,校长应该走在前面。

蔡芳校长同样从实践层面理解教育神经科学的价值,她提出了认识、学习、主动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五个重要环节,以师的改变、教的改变,引发学的改变、生的改变。周加仙教授将话题继续延伸,教育神经科学的证据指向人的可塑性是持续终生的,从实验室到课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填补这个鸿沟,需要有创造性的心智,不仅仅关注书斋,也要看到实践中的问题。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开启一场比工业革命的发展速度更快、颠覆性更强的社会变革,推动整个社会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模拟、借鉴人脑的神经网络结构、人类的注意机制,以及学习因特网上海量人类语言资料的实例,造就了ChatGPT流畅、智慧的对话能力,让人们看到了未来无限的可能。我们期待在不久的未来架起实验室到课堂实践的桥梁,让老师们能够基于最前沿的神经科学证据设计课程与教学,培养具有批判性思考、自主创新的人才。

- END -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 延伸阅读 //

▲第二届全球融合课程创生研讨会暨《小学大观念教学设计与实施》新书发布会 | 精彩回顾

▲寓教于“戏”,走向丰盈而审美的全人教育 | 優教育·DIE教育戏剧论坛精彩回顾

科学与人文同源,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精彩回顾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关键密码:课程创生力、学科研究力、学生研究力 | “面向未来教育的校长领导力”论坛

聚焦研训领导力,走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 | 精彩回顾

创造 • 探究 • 实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主题研讨会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新书发布会|精彩回顾


▲直面“新课程与育人方式变革”,在办学实践创新与教育思想建构之间深度对话|上海市教育学会“星校长”论坛

新课标·新课堂: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 優教育思想力校长研修营精彩回顾

▲现代人为什么还愿意读唐诗?——《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会 | 優教育TALKS精彩回顾

看见未来:聚焦学校教育变革,升维高质量办学体系|未来先生学社·校长研修营精彩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優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