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报告 | 石大学子农村调研助力乡村振兴(六)
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岸堤镇,有一个名为朱家林的小山村,如今特别出名。两年多的时间,作为临沂市“一点两区”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朱家林,一改破落的旧貌,成为全国“田园综合体”典范、山东省乡村振兴的模板。7月10日,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锄禾实践队来到朱家林,聚焦乡村创新开放的蜕变之路,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践调研活动。
(实践队在朱家林合影)
原生态的创新,
小乡村的振兴之道
湛蓝的天、干净的青石板、整齐划一的瓦楼、和蔼可亲的村民们、惬意的生活状态……原生态,这是实践队走入朱家林后最直观的感受。
(朱家林风貌)
在游览朱家林的过程中,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的工作人员田慧琳向实践队介绍道,2015年建设团队刚来到朱家林的时候,这个长期与贫穷挂钩的村庄已经失了人气,年轻人离开村庄,村子大部分的房屋没有人居住,房屋破败,土地搁置,村庄沦为“空心村”。
可是,想要拯救这个“死气沉沉”的村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村里的一石一瓦、一草一木都记录着村落的历史与文化,也不可以被随意遗弃。
为了最大程度的保留村子的原味,建设初期,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设计师宋娜特意拜访了村里的老木匠和老石匠,并结合朱家林的自身特点,确定了基本的整改思路:将时下最流行的的民宿元素与古村落融合创新,合理利用更多资源。
在整改过程中,宋娜还让村民都参与到朱家林一砖一瓦的改造中,短短两年时间,图纸上的笔触就慢慢成了眼前的实景。
回得去的故乡,
了不起的朱家林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回来,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帮助家乡发展。”实践队走访村民的过程中发现,年轻创客们的到来,也给村民们带去了活力,他们期待着,这批年轻人能带领自己的家乡走向富裕。
(实践队在青年创客邵长文带领下参观“自然农法”农田)
“我们希望新入住的年轻人能和老村民像大家庭一样共同往前迈进,把传统手工和现代创意结合。”田慧琳指出。
实践队发现,朱家林的民宿全部由老房子翻新打造,保留了原来的老门板,屋内用具全部是由村里匠人亲手制作——木勺是木作坊里动手挖制;家具、灯具、窗帘的布艺等,是自己织就,再进行加工制作用于民宿。
随着朱家林开发建设的深入,这里正在成为一个创客的基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宋娜说:“我们朱家林所倡导的生活是把日子过成诗,我们现在又有了一个新的理念,就是让别人把日子过成诗。”
最具潜力乡村,
山东乡村振兴模板
青年的热情与创新为朱家林埋下了振兴的种子,但朱家林的快速成长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
据山东省朱家林乡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党支部书记徐从江介绍,朱家林的发展得到了政府领导与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沂南县政府领导亲自挂帅驻村,成立工作组帮助协调各项事务,推进朱家林建设,朱家林项目成为山东省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样板工程,引起各方关注,在政府资金的扶持与引进社会资源后,朱家林的产业规模越来越大,产业模式愈加清晰。这些资源不仅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品牌与流量。
徐从江指出,朱家林依托石墙、石屋保存比较完整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创新乡村建设理念,以实现贫困户脱贫、村民共同富裕为目标,遵循“保护生态、培植产业、因势利导、共建共享”的原则,规划布局为“二带二园三区”。“二带”是小米杂粮经济产业带和珍珠油杏、木本油料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带;“二园”是创意农业园、农事体验园;“三区”是田园社区、创意孵化培训区和农村电商仓储物流区。打造土地流转交易、青年创客、电商物流等“三大平台”。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将朱家林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创意型田园综体。
贰留住人才才是乡村建设重点环节
“如果被需要,你愿意留在基层搞建设吗?”当被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工作人员田慧琳问到这个问题,实践队员们不由得陷入了思考。
“刚从学府走出来,每个人都渴望在更高更大的平台大展身手,基层很难留住人才,这也是我们遇到的难题之一。”田慧琳说,这是她来到朱家林的第二年,工作以来,她见证了朱家林的崛起,也深刻地意识到青年力量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习总书记在调研山东时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魂”。人才匮乏,一直是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乡村没有人才,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
在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设计师宋娜的号召和影响下,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陆续有30余位创意人员来到村里,参与到朱家林的平台建设中。他们中有临沂本地人,也有日照、青岛、杭州、成都、上海等地的外地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让朱家林成为一个可以回得去的故乡。
实践队通过走访得知,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沂南县委、县政府组织协调了服务基地建设,举办全县青年创意创业大赛,奖励创客创新。根据创意产品的创新程度和产业发展前景,在基地创业的创客免收1-3年的房屋和土地租赁费。
“乡村发展成败的关键在于人才。”山东朱家林乡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党支部书记徐从江说道,“要为农村创新创业营造条件和环境,吸引、留住乡村人才,为乡村人才成长提供环境,让懂技术爱农村爱农民的人‘留下来’,也让‘土庄稼’长出‘高科芯’。”
在基层,年轻人想要干什么
家乡要发展成为什么样子,这是每个身在基层的年轻人共同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在朱家林的村指挥部,实践队见到了“驻扎”朱家林村的大学生村官文安琪,从2016年至今,文安琪经历并参与了朱家林蜕变的全过程。她成长中的困惑也变成坚定前进的决心,伴着朱家林慢慢地成长。
“毕业之后我们党支部书记就说,基层的工作没有想的那么容易,两年之后我才能理解他这句话。”家住县城的文安琪,每天往返朱家林的车程需要两个小时, “有句话叫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出台了很多政策,最终都需要我们基层去落实。”当问起工作的艰辛,她只是笑着说,“在基层是一个宝贵的财富。”
“带着村民一起走向富裕,这是每个扎根在基层的年轻人共同的追求。朱家林见证了我毕业后的成长和探索的步伐,这里仿佛成了我的故乡。”文安琪指出,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新鲜血液。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向农村输血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村官在广大农村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大学生村官,帮助农民群众理清思路、加快发展,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弘扬新风,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支队伍。
青年创客为乡村建设注入活力青年创客是朱家林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的规划中,“创新创意”是其发展的核心,这也在无形中奠定了创客在朱家林项目中的地位。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走访了“自然农法”项目的发起人邵长文。
(走访农业创客邵长文)
“整个乡村发展,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环保的问题。”邵长文向实践队介绍道,除草剂和化肥的滥用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当地的土质和生态环境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
“我要打造的农业是,生产者生产过程中不浪费,消费者得到的东西安全可靠。”邵长文以此为指导目标,提出了“自然农法”。“自然农法”是将杂草和害虫看成农田整体的一部分、以所有生物体为前提的、依循大自然法则的农业生产方式。创业一年多来,其最终的目标追求就是:用绿色的方法解决传统农业的污染问题。
“我们不是要靠一个人的力量改变自然,而是希望靠一个团队的力量来引领大家开始探索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面对中国乡村发展的新态势,邵长文说,乡村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发展的关键并不在于硬件,而在精神。青年创客的特质就是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群靠自己的热情感染周围人,并激励着大家投身建设的一群人。”
“每个创客都有自己的法宝,都能参与到园区建设中。将来田园综合体内业态的经营主要还是要靠创客来支撑。”宋娜说。
正如文安琪、邵长文一样,在朱家林,投身乡村建设的青年人才还有很多,就像他们所说,“青年人正在一步步成为乡村发展的主力军。”
叁从“空心村”到“综合体”
实践队了解到,规划中的朱家林项目是这样描述的:以本地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创新创意为核心、以为农富农为根本,坚持“为农、融合、生态、创新、持续”五大理念,全面打造青年返乡创业基地、休闲旅游目的地、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建成“村美、业兴、民富、景靓”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沂南县的高层领导,县委书记姜宁说:“田园综合体的核心是提供一个机制创新和融合发展的新平台、新载体和新模式。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一个新的平台;为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提供一个新支点;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统筹推进构建一个新模式;为传承农村文明、实现农村的历史性转变提供新动力,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原先的空房子改造成青年旅社)
一年过去了,朱家林田园综合体首期项目核心区及部分二期建设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原来废弃的房屋经过艺术性改造,变成了极具乡村特色的民宿,核心区由海绵街道与乡村生活美学馆、原筑创意工作室、美术馆、餐厅、咖啡厅、再生之塔以及民宿区构成。目前,这里已经有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山东田间地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天河中草药养生园、89木作、泥喃陶艺等创客群体入驻。原来几近荒芜的小山村有了活力,整个项目的面积也由原来的一个村落扩展到周围十几个自然村,占地面积28.7平方公里。
(原先荒芜的小房子改造成民宿)
以村民为主角,
传统工具与现代创意相结合
作为田园综合体的核心,村民既是田园综合体的参与者,也是主要受益者。“朱家林的老百姓要么参与到园区的建设中,实现就地就业,要么在自家宅基地上参与创业,比如经营农家乐、土特产等,通过这些方式实现增收。”沂南县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任立军说。
“村民是主角,只有村民才是村子的灵魂”,这是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建设团队所保持的信条。“我们希望这里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所以我们做一种新的乡村旅游的形态,用我们的生活方式来打动游客,让他们来看到的是一种健康的绿色的生活模式。”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工作人员田慧琳这样跟实践队解释团队的发展理念。
村里老房子的建筑,采用当代乡村的建筑理念,整个的空间设计和建筑形式是根据当代人的审美来出发的,但是工艺全部用村里的老工匠,比如村里常见的干碴墙,这是沂蒙山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人和自然相处过程中的一个智慧的痕迹。
村里开发的民宿,也离不开村民。在朱家林,宋娜和团队把村民就变成了民宿的管家。团队找了村里的一些老人,来负责民宿的管理服务工作。“每个村民都有事情做,渐渐的村子就有了生气。”在一间民宿中,村民刘萍每天在这里为客人做早饭和收拾房间。“现在每天看着各地来的客人,村子里也热闹起来,我们也跟着高兴。”刘萍说,她都在村里打工,比干农活轻松多了,每月也有可观的收入。
(实践队走访村民刘萍)
90后学子走访“90后”老兵,
红色文化代代相承
地处沂蒙山区,红色文化也是朱家林一个重要的基因。实践队通过走访村里的老人了解到,当年共产党开辟沂蒙山根据地的时候,派兵到山东的第一站就是沂南,成立了边区省委长期入驻,到1938年的12月8号改称为中共山东分局,同时建立了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培养了5批干部,奔赴全国的抗日前线,现在有很多老兵还健在。
“这个村当时也是共产党的一个兵站,征兵之后从这里往外运。如果没有红色基因,这个项目不可能落实这么快。”山东朱家林乡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党支部书记徐从江对实践队说,从扶贫攻坚、新农村发展来说,这个项目非常强大,示范和指导意义很大,在全国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朱家林的建设完成度很好。
实践队在徐书记的引导下来到抗战老兵公丕汉家中。虽已九十岁高龄,但公丕汉老人精神头十足,每说到激动处,还会“手舞足蹈”,“当时一切为了国家,一切为了革命,鬼子走了搞教育,鬼子来了打鬼子!”
当说到田园综合体建设和乡村振兴,公丕汉老人非常兴奋,他指出,可能是很多村民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的干劲,当有人出来领导了,各项工作的推进都非常迅速,“我们村这三年来,扶贫、开发、田园综合体,也是扩建了相当多的项目,就像习主席说的,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一起建设自己的家园,我们对村子的前景是非常期待的。”
“政、企、村”各司其职,共建共享
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是多要素、多资源、多路径集成。这里面,最关键的主体是政府、企业、群众,大家都有各自的角色,是一个合作共赢的团队。政府是引导方向,完善服务;群众是参与生产,自觉维护;企业出资入股,技术管理。”徐从江书记说。
徐从江向实践队介绍,从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出发点和实际需要来看,政府在行政、法律、政策建议等多方面给予引导和掌控,保证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大方向始终处于法律与政策允许和保障的范围内;帮助村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为综合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企业是将资本带入乡村的载体之一。凭借着对朱家林原始生态环境的信心,山东省燕筑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规划成立了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项目,为朱家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企业是将创客创意产业化的一环,也是田园综合体区别于传统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重要部分。
当政府、企业、村民三者之间有了明确的职责划分,如何把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并且高效运转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家林有了新的机制:村民把闲置的土地和房屋交给村集体的合作社,合作社再把土地交给沂南县政府搭建的山东朱家林乡建发展有限公司,由他们和村集体把空闲的房屋和土地放到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上,最后由山东朱家林乡建发展有限公司对接企业,实现土地的流转。
“‘政府主导’是关键,在确定建设发展方向、选择开发建设主体、确定规划设计方案等环节,都需要政府担起责任;在建设推进中,以‘企业推动’为主体,以‘群众需求’为根本,以‘政府服务’为保障;到了建成运营阶段,就要突出‘群众和企业双主体’,‘政府服务’是全过程一以贯之的。”姜书记总结说道。
朱家林代表了农业农村改革的方向,各个项目各具特色,汇聚到朱家林共同炼金,朱家林未来可期!
往期推荐
来源 | 锄禾实践队
编辑 | 徐捷
责任编辑 | 李佳佳 张宇
审核 | 张展 相欣余 陈楼 马圣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