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校长邱勇:大学的卓越之道
改革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中国大学要有文化自信,要努力在世界高等教育版图上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要给学生自由、宽广的成长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多样成长、全面发展。
一流大学只有在服务国家的伟大进程中才能成就一流的高度。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经济全球化助推创新浪潮席卷全球、强盛不衰。世界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急剧变化的世界,如何为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作出贡献,如何培养和塑造影响未来的年轻人,成为世界各大学都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日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的崛起无疑是最重要的事件,将对世界格局变化和人类历史走向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中国的大学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要更自觉地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保持定力、树立自信,追求卓越、展现担当。”
以改革推动一流大学建设
Q
清华大学作为全国高校中率先启动综合改革的学校,在推进综合改革的过程中有哪些思考和探索?
邱勇:改革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启动综合改革,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强大动力。《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提出了45项改革任务,我们有信心在2020年如期全部完成。
在深入推进综合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的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党委对学校改革的全面领导。同时,我们也形成了三个方面的重要认识:
第一,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制约办学质量提升的体制机制问题,花大力气、下真功夫从根本上解决。
早在2011年,清华大学在建校百周年之时便在总结与反思后提出,与世界顶尖大学长期稳定发展的深厚积淀相比,清华在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原创成果、办学资源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难以满足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难以满足探索世界科学前沿、产生具有全球引领意义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需要,难以满足吸纳全球顶尖人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
新百年的第一个十年是清华实现从优秀到卓越、从跟随到引领的关键发展阶段,必须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前瞻性的改革创新,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从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清华以教师队伍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攻坚任务,深入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协调推进机构改革和资源配置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注重统筹协调,着力促进内涵式发展,完善学术评价制度,修订学位评定标准,推进学科建设规划,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努力为学校新百年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在改革过程中要树立自信、保持特色,继承传统、尊重规律,勇于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世界一流大学有许多先进的办学治校经验值得借鉴,但不能照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上,必须体现深厚的文化自信,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高度,展示鲜明的中国特色。
大学作为文化机构,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坚定了办好我们自己的大学的信心。大学要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传承经典,探索新知,不断提升文化品位。
好大学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好学校一定有好传统,没有历史传承的学校不会有长远的未来。清华大学在108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开创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形成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
在推进综合改革过程中,清华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改革方向,认真研究并遵循教学规律、教育规律、成长规律、学术规律,深入分析世界顶尖大学建设历程和发展趋势,将世界先进经验与自身办学实践紧密结合,在抓改革、建一流的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第三,新时代中国大学要面向世界、拓展国际视野。要主动置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坐标系中,在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竞争中认识世界一流的深刻内涵,不断提升自身办学质量。
清华大学在深入推进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制定实施了全球战略。大力推进海外布局,建立全球创新学院、中意设计创新基地、东南亚中心和拉美中心,为学校长远发展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探索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合作办学新模式,创建苏世民书院,致力于培养了解中国的全球未来领导者;与伯克利加州大学合作共建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探索面向全球、融合中西的国际教育合作新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创新领军人才。主动构建全球伙伴体系,发起成立亚洲大学联盟,倡议成立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积极推动世界一流大学间的深入交流和紧密合作,积极发出中国大学的声音。持续推进“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改革国际学生招生制度,改善国际学生生源结构、提高国际学生生源质量;推进中外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强化各部门双语服务能力,为中外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近年来,清华大学的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这既得益于国家实力的发展壮大和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显著提高,也得益于清华坚持以国际视野推进综合改革、主动拓展办学格局的成功实践。
以育人为本
Q
清华大学提出要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时代新人。在人才培养方面,清华大学有哪些重要理念和举措?
邱勇: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至关重要。毫无疑问,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清华大学致力于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人,使学生具备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体现了学校的育人传统和育人特色。清华大学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始终把价值塑造放在首位,以立德为育人的根本。“器识为先,文艺其从”。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大地发挥效用,个人成长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学校大力推进标杆课、精品课建设,将课程思政“如盐入味”地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之中。在正确的价值引导下,给学生自由、宽广的成长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多样成长、全面发展。
清华本科教育已在朝着“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方向转型。2017年学校全面实行本科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不断加强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提高通识课程质量,在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的同时,积极推进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贯通。
博士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体现出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代表着一个国家人才培养水平。学术精神的培养是博士生教育的根本,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是博士生最重要的素质。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有赖于构建全方位的博士生教育体系,有赖于把教育理念落实到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硕士生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当代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活力。
研究生课程教学要充分体现研究性,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探究激情;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鼓励质疑批判和独立见解,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科研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学习、创造的过程,科研活动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清华大学充分利用国家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学术诚信、学术规范教育,让学生在科研探索中成长成才。
清华历来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2015年发起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积极打造iCenter、创+、X-lab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倡导学科交叉、体验式学习和团队协作的教育理念,构建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清华大学超算团队在2015年和2018年两度包揽三大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总冠军。2019年,清华获得了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以团体总分最高的成绩夺得第十六届全国“挑战杯”冠军,第七次捧起“挑战杯”。
Q
教师的投入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研究型大学要如何有效引导教师倾心育人?
邱勇:清代有这样一副对联: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我把它改为: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职业还是教书。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好学校一定把育人看得最重,好老师一定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
2019年4月,清华大学发布《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教学和学术之间的内在张力是很强的,如何让教师把有限而宝贵的精力合理投入在教学和学术这两个都很重要的方面,是全世界研究型大学普遍面临的问题。清华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鲜明的:教学和学术不可分割,教学就是学术,教学和学术都是育人的过程,教师要做到教学和治学相统一,既要在课堂上教书育人,也要在学术科研过程中立德树人。
学校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实行“开放交流时间”制度,鼓励高水平教师上讲台,努力缩短师生距离,构筑有温度的教育。一流的大学要让教师安心学术、倾心育人,让学生静心学习、专心探索;让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让教师“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学校要把最多的精力、最多的资源投入到教书育人上,要以最大的热情、最大的决心营造让教师安心教书育人的环境。
在服务国家中成就一流大学
Q
清华大学如何在新时代的国家发展中体现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
邱勇: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大学只有在服务国家的伟大进程中才能成就一流的高度。
清华大学始终自觉把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宏伟事业之中。60年前,清华创建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又称“200号”。几代清华人经过长期奋斗,建成了新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与建造的屏蔽试验反应堆、世界上首座投入运行的一体化自然循环壳式供热堆和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研制出世界最先进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200号”成为清华服务国家战略、坚持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200号”精神体现了清华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2018年12月18日,清华主动请缨,正式成立实体性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立足国家发展全局,聚焦基础理论、人才培养、前沿探索,加强和航空产业界、兄弟高校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创新发展。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是清华新时代的“200号”,是清华大学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也是清华在新百年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
大学有多样的学科专业和宽广的知识谱系,而学科的交叉融合是获得重大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学科交叉点往往是“基础”和“前沿”的交汇之处,是新的知识生长点,是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突破甚至颠覆性创新的地方。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就要敢于打破刚性的学科界面,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清华制定发布了《关于促进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指导意见》,先后成立了未来实验室、脑与智能实验室两个实体性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以及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数据研究中心、医工交叉研究院、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等七个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2012年至2018年,清华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三大奖总数达到69项,其中高等级奖项11项。
即将到来的2020年对中国、对清华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2020年,我们国家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清华大学要整体完成综合改革任务,实现“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战略目标,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中,清华大学将不断追求卓越、展现担当,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9,初心依旧 | 那些温润人心的“金句”
上过热搜的清华天文系,究竟是做啥的?
点击查看👆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罗鑫 刘苗苗
图 | 李派
编辑 | 赵姝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