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相 | 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

2016-11-30 小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书托邦


今天,相信很多人都和小邦一样,被一篇名叫《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屏,在献出爱心后的数小时内,又看到了诸多《罗一笑事件真相》、“罗一笑事件背后有人在营销”等文章和内容。


不得不说,小邦的内心是愤怒的,但同时也是悲伤的。整件事,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如果后面所说的营销事件、罗尔三套房真相等是真的,那么罗尔刷屏的文章,是否是在侵害我们的善良?我们以后还能相信什么?


不免又想起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在《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一书中所强调的:


真正的变化不是大众媒体的终结和新的“自媒体”文化的出现,而是二者融合,共同迈向一种新的认知方式。


辨别真假的责任更多地落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肩上。我们正成为自己的编辑、自己的把关人和自己的新闻聚合器。



比尔·科瓦奇 汤姆·罗森斯蒂尔 著

陆佳怡 孙志刚 译  刘海龙 校

ISBN:978-7-300-18665-8

38.00



于是,又翻了出来书中所提到“怀疑性认知方式”六步法:



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或多或少地重新界定了公民角色,同时每次变革都会重复出现某些模式,这些模式我们今天也能看到。比如破坏社会秩序、产生新权威,以及了解外部世界的两种主要路径之间不断扩大的分歧再次出现。


如今,当这些模式再次出现,我们会有些许混沌感;或者更糟,认为真相正变得无关紧要,真相有可能成为偏见、响亮或简单修辞、巧妙的营销和倾向性报道的牺牲品。


知道如何应对以上问题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提出名为“怀疑性认知方式”的六步法,这是一个具有识别能力的公民所必需的训练与技能。


第一步,识别自己所接触的是什么内容。在当今道德观念相异甚至相悖的文化语境下,存在几种各不相同的新闻生产模式。很多新的传播形式,比如社交网络、博客和公民新闻有可能采取其中的任何一种模式进行生产。作为信息消费者,我们必须首先认清我们看的是什么内容。


第二步,识别一篇新闻报道是否完整。


第三步,评估信源。即便是记者,很多人也模糊地处理这一问题。但敏锐的信息消费者通常会意识到这一点,并质疑记者的做法。其他在经验性知识领域工作的人士,比如律师、医生、警察和社会科学家,他们对消息来源通常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一些优秀记者借鉴了他们的方法。


第四步,评估证据。本书将解释观察与理解之间的区别、推断与证据之间的区别。


第五步,我们将探讨最新的新闻模式如何利用证据或干扰证据,这一因素将成为判断你所看到的新闻属于何种类型的关键。


第六步,我们将概括性地探讨是否从新闻中获得了需要的信息。记者们在怀疑所接触的信息时会采用几种检验方法,通过某些警示信号做出判断。这些不为众人所知的行业技能可以成为发现并创造杰作的关键之举。




作者在提供了这六步后,也进一步指出,这并非一种呆板的公式,而是开启一种思考信息的方法。相信看后,结合“罗一笑事件”,我们也会有自己辨别真相、思考信息的方法


我们提出的公民如何成为自己的更严谨、更睿智的编辑的六步法并非一个呆板的公式。相反,我们旨在描述一些观念,开启一种思考信息的方法。我们希望借此帮助人们——包括记者与非记者——踏上一条更自觉的新闻消费与新闻评价之路。


这就好比,即便我们不会人人成为数学家、化学家或英语教授,上学时我们也都学习了代数、化学和英语,因为这些知识有助于把握生活方向。


对新闻如何产生有着清醒认识的人将会发现,他们会冲电视机顶嘴,会停顿在文章的某一段落并重读,会在朋友面前评论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内容。


我们为这些看似古怪的行为喝彩。



就在刚刚,小邦又看到北青报对罗尔的采访,罗尔回应了大家的质疑。但这些依然消弭不了我们最初听到来自各方消息时的讶异和悲凉。


总之,经此一事,所有被善意裹挟加入“营销、广告”大战中的我们,都应该持一种谨慎又冷静的态度,用“真相”说话,总好过情绪。


与大家共勉。



普利策 | 连续!连续!连续到真正弄清问题!

刘海龙 | 不确定的真相

忆旧 | 战地记者比加特是如何报道“真相”的?

辜晓进 | 匮乏的不是事实,而是真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