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床盘点:PD-1抑制剂治疗晚期黑色素瘤

Research Dr. 仁医界 2021-04-01


一.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来源于皮肤和其他器官的黑色素细胞,是一种高侵袭性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复发率较高、易转移、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点。当前,黑色素瘤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全球每年新增黑色素瘤病例,已达到20万例以上,国内新增病例在2万例以上,年增长率在3%以上。

 

黑色素瘤早期患者,一般可手术切除治愈,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高。然而,实际中并不能及时诊断加以治疗。大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已发展到中晚期,尤其是对发生转移的患者,难以有效治疗,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低。

 

随着肿瘤诊断水平的提升,以及PD-1/PD-L1免疫疗法的发展,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再一次成为人们的聚焦点。

 

二、PD-1/PD-L1原理


肿瘤细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可与T细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结合,可以抑制T细胞的激活和增殖通路,并诱导T细胞凋亡,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T细胞不能识别肿瘤细胞,肿瘤借此实现免疫逃逸。

 

图片来源:google.com



三、PD-1/PD-L1抑制剂


近些年来,国内外的各类PD-1/PD-L1抑制剂已陆续获批上市。PD-1/PD-L1抑制剂是针对PD-1或PD-L1的特殊蛋白质抗体:

 

其中,PD-1抑制剂可与T细胞的PD-1蛋白结合,PD-L1抑制剂可与肿瘤细胞的PD-L1蛋白结合。该抗体药物结合了PD-1或PD-L1之一,即可阻断PD-1/PD-L1之间的结合。

 

通过这种抗体结合方式,肿瘤细胞难以通过PD-L1与T细胞PD-1结合来抑制T细胞,进而T细胞能够重新识别,并杀伤清除肿瘤细胞。

 

图片来源:google.com

 

在对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中,PD-1/PD-L1抑制剂疗效显著。目前,多项针PD-1/PD-L1抑制剂治疗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试验正积极开展中。

 

四、临床试验注册单位


目前,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登记注册的PD-1/PD-L1抑制剂治疗黑色素瘤的研究有19项,相关医院及科研机构主要有: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青岛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河南肿瘤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

 


而在国内CHiCTR网站注册的,已查到南京鼓楼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五.临床试验统计


对于网上可查的相关临床试验,小编做了相关整理,欢迎各位医学同仁补充指正,请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以上数据主要源于线上已公布资料,如有疏漏、错误,请联系仁医界小编微信:

liewenhuke1


1.Toripalimab

JS001联合阿昔替尼一线治疗晚期粘膜黑色素瘤的Ⅰb期临床研究,共入组33例晚期粘膜黑色素瘤(原发灶主要来源于鼻咽、食道、直肠以及阴道等),且未接受过系统性抗肿瘤治疗的患者。

 

安全性方面未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用于联合给药推荐的JS001剂量为3mg/kg,病例扩展阶段入组27例。JS001联合阿昔替尼总体耐受性良好,安全可控,主要为1/2级不良反应,分别为蛋白尿(63.6%)、血甘油三酯升高(51.5%)、手足皮肤反应(48.5%)、腹泻(45.5%)、甲状腺功能减退(45.5%)、血胆固醇升高(42.4%)、疲乏(42.4%)、谷丙转氨酶升高(39.4%)、高血压(33.3%)等。3级不良反应为蛋白尿(6%)、谷丙转氨酶升高(6%)、胆固醇升高(3%)、体重下降(3%)。截至2018年5月20日,全部33例患者进行了肿瘤评估,其中获得客观缓解率为60.6%(20/33),疾病控制率达到87.9%(29/33),平均中位起效时间为12.2周,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未达到。

 

2.Toripalimab

对127例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其中22例患者达到了确认的客观缓解(1例完全缓解,21例部分缓解)。基于RECIST v1.1评估的ORR为17.3%(95% CI:11.2-25.0),基于irRECIST评估的ORR为18.1%(95% CI:11.8-25.9)。

 

基于RECIST v1.1和irRECIST标准的DCR分别为57.5%(95% CI:48.4-66.2)和59.8%(95% CI:50.8-68.4)。基于RECIST v1.1和irRECIST标准的中位PFS分别为3.6个月和3.7个月。针对ITT人群(n=127)的预计总体中位OS为22.2个月(95% CI:15.3 - 未成熟)。

 

中位OS在客观缓解(n=22)和疾病稳定(n=51)的患者中均未成熟,在22例客观缓解(PR/CR)的患者中仅2例死亡,在51例疾病稳定的患者中仅17例死亡;而在疾病进展的患者(n=54)中,中位OS为9.7个月。

 

3.Nivolumab

该CheckMate-069的II期研究,针对BRAF野生型黑色素瘤,Opdivo+Yervoy方案取得了更高的客观缓解率(ORR=61%,n=44/72),与Yervoy单药(ORR=11%,n=4/37)相比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01),达到了研究的主要终点;同时,Opdivo+Yervoy治疗组有22%(n=16)患者实现完全缓解,Yervoy单药组为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数据尚未获得。

 

针对BRAF突变型黑色素瘤,Opdivo+Yervoy方案也取得了相似的结果,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8.5个月 vs 2.7个月),疾病恶化或死亡风险降低60%。此外,客观缓解率(ORR)独立于PD-L1状态:PD-L1阳性肿瘤中ORR为58%,PD-L1阴性肿瘤中ORR为55%。该研究中,安全性与既往评估Opdivo+Yervoy方案的相关研究一致,主要包括3-4级结肠炎(17%)、腹泻(11%)、丙氨酸转氨酶升高(11%)。

 

4.Nivolumab

272例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Nivolumab(99%接受治疗),133例接受ICC(77%接受治疗)。基线时,更多接受Nivolumab治疗的患者存在脑转移(20% vs 14%),乳酸脱氢酶水平更高(52% vs 38%)。ICC组和Nivolumab组分别有41%和11%的患者在接受随机分配的治疗方案后又接受了抗PD-1的药物治疗。Nivolumab组和ICC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6个月和14个月(HR=0.95,95.54%CI 0.73~1.2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3.1个月和3.7个月(HR=1.0,95.1%CI 0.78~1.436)。Nivolumab组患者的总缓解率(27% vs10%)和中位缓解持续时间(32个月vs 13个月)显著优于ICC组的。Nivolumab组患者的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ICC组的(14% vs 34%)。

 

5.Nivolumab

该研究共入组906例患者,Ⅲb期占34%,Ⅲc期占47%,Ⅳ期占19%。中位随访时间为18.5个月。Nivolumab组的无复发生存期比Ipilimumab组改善了35%(HR 0.65;97.56% CI:0.51,0.83;p <0.0001)。

 

Nivolumab组与Ipilimumab组的18个月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6.4%(95% CI:61.8-70.6)和52.7%(95% CI: 47.8-57.4)。

 

安全性方面,Nivolumab组有9.7%的患者报告了因不良事件(AE)停用研究药物,Ipilimumab组该比例为42.6%。Nivolumab组和Ipilimumab组3/4度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4.4%和45.9%。

 

Nivolumab组最常见的导致停药的总体不良事件为腹泻(1.5%)和结肠炎(1.1%)。Ipilimumab组最常见的AE有腹泻(10.2%)、结肠炎(8.2%)、垂体炎(4.2%)、ALT升高(3.5%)、AST升高(2.9%)、肝炎(1.5%)和非感染性肺炎(1.5%)等。Nivolumab组无治疗相关死亡时间发生,Ipilimumab组发生2例治疗相关死亡,发生时间均为治疗100天后。

 

6.Nivolumab

该单臂研究中,94名患者至少随访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24名患者经历了完全缓解,CR为26%;28名患者经历了部分缓解,PR为30%;2名患者疾病稳定,SD为2%。颅内临床获益率为57%,颅外临床获益率为56%。

 

安全性方面,55%的患者经历了治疗相关的3级或4级不良事件,包括7%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事件,总体数据与无脑转移的黑色素瘤患者中报告的安全性相似。

 

7.Nivolumab

396例患者中102例(25.8%)达到CR。CR后的中位治疗月数为零(CR前已停止~CR后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1个月,无复发患者生存3年且无其他抗肿瘤治疗的概率为72.1%。


396例中有78例患者疾病进展后再治疗,34例单药抗PD-1再治疗的患者中有5例有疗效,44例抗PD-1联合ipilimumab的患者中11例有疗效。

 

8.Nivolumab

该试验在21个国家137个地区进行,从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期间共招募了1296例患者。在最小随访36个月时间内时,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组平均总生存期未达到,nivolumab组为37.6个月,而ipilimumab组为19.9个月(nivolumab+ipilimumab vs ipilimumab死亡风险比为0.55 [P <0.001]; nivolumab vs ipilimumab死亡风险比为0.65 [P <0.001])。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组3年总体存活率为58%,nivolumab组为52%,而ipilimumab组为34%。


初步报告中患者的安全状况没有改变。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59%的患者出现治疗相关的3级或4级不良事件,nivolumab组为21%,ipilimumab组为28%。

 

9.Pembrolizumab

100例患者被分配接受Pembrolizumab 400mg Q6W。对有足够随访数据以评估疗效的前44例患者进行了分析。Pembrolizumab 400 mg Q6W方案治疗组的ORR为38.6%(n=17/44;95%CI:24.4-54.5)、完全缓解率(CR)为9.1%(n=4/44)、部分缓解率(PR)为29.5%(n=13/44)。疗效结果与先前评价Pembrolizumab单药疗法的黑色素瘤试验结果相当。

 

Pembrolizumab 400mg Q6W的安全性概况与Pembrolizumab 200mg Q3W的安全性概况一致,后者已在12种以上的肿瘤类型中得到证实。97.7%(n=43/44)的患者出现任何级别的全因不良事件。25.0%(n=11/44)的患者发生3-4级全因不良事件。68.2%(n=30/44)的患者发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2.3%(n=1/44)的患者出现3-4级转移。没有与治疗相关的死亡。

 

10.Pembrolizumab

这项I期研究纳入了655例确诊为晚期黑色素瘤的患者,接受pembrolizumab治疗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40%,中位总生存为24.4个月。

 

pembrolizumab耐受良好,安全性和耐受性与其它大型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一致。与治疗相关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疲劳(40%),皮肤发痒(28%),和皮疹(23%),仅有8%的患者由于治疗相关副反应而停药。

 

11.Pembrolizumab

该研究共纳入103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给予pembrolizumab(2 mg /kg,Q3W)治疗35个周期(2年)或直至确诊疾病进展,或毒性无法耐受,或患者/研究者决定停止。全组客观缓解率(ORR)为16.7%,其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6例;22例(21.6%)患者为疾病稳定(SD)。疾病控制率(DCR)为38.2%。肢端患者的ORR为15.8%,粘膜亚型为13.3%。BRAF突变患者的ORR为15.0%。

 

在数据截止时,有效患者的中位反应持续时间(DOR)为8.4个月;5例(65.6%)患者反应持续时间≥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为2.8个月;预计的6个月PFS率为20.4%,12个月PFS率为11.9%。中位总生存(OS)期为12.1 个月;预计的6个月OS率为75.7%,12个月OS率为50.6%。87例(84.5%)患者出现了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TRAE);9例(8.7%)患者出现了3~5级TRAE;2例患者(1.9%)因TRAE而中止治疗;未报告TRAE导致的死亡。

 

12.Pembrolizumab

研究人员招募了23名患有黑色素瘤的患者,中位无进展和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个月和17个月,11个患者(48%)在24个月时存活。

 

65%的患者发生神经系统不良事件。除了一个例外,所有不良事件是1级或2级。3名患者癫痫发作,用抗惊厥药治疗。大多数应答者具有更高的治疗前肿瘤CD8细胞密度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而所有无应答者没有。

 

13.Pembrolizumab

在KEYNOTE-001、002和006三项研究共1567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粘膜黑色素瘤84例。患者接受Pembrolizumab治疗剂量为2mg/kg Q3W,10mg/kg Q3W或10mg/kg Q2W。

 

对于粘膜黑色素瘤患者,Pembrolizumab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为19%(n=16),疾病控制率(DCR)为31%,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2.8个月,中位总生存(OS)11.3个月。治疗有效的16例患者,中位至缓解时间12.4周;其中12例(75%)仍存活且病情稳定,中位缓解持续时间达到27.6个月。

 

对于Ipilimumab经治的粘膜黑色素瘤患者,ORR为15%,DCR为27%;5例治疗有效者中有4例仍存活且病情稳定,中位持续缓解时间达到27.6个月。

 

对于其他1483例非粘膜性的黑色素瘤患者,Pembrolizumab治疗的ORR为33%,DCR为47%,中位至缓解时间为12.4周。72%的治疗有效者仍存活且病情稳定,中位持续缓解时间未达到,中位PFS为4.2个月,中位OS为23.5个月。

 

14.Pembrolizumab

研究纳入完全切除的Ⅲ期黑色素瘤患者随机给予pembrolizumab(514例)或安慰剂(505例)治疗。中位随访15个月后,全部意向治疗人群的RFS率在pembrolizumab组显著高于安慰剂组(75.4%对61.0%,HR 0.57,P<0.001);PD-L1阳性肿瘤亚组的853例患者中,RFS率为77.1%对62.6%(HR 0.54,P<0.001)。


实验方案相关的3~5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7%对3.4%,pembrolizumab组有1例治疗相关死亡。

 

15.Pembrolizumab

研究纳入者的581例患者在基线水平时具有可测量的病灶。其中,33%的患者报告有客观有效的病情缓解,完全缓解率达8%,疾病控制率为51%。在可进行评估的既往未行任何治疗的133例患者中,ORR为45%,完全缓解率为14%,疾病控制率为61%。至研究截止时,共有74%患者有病情缓解;44%的患者病情持续缓解超过一年,79%患者病情持续缓解至少6个月。

 

所有受试者pembrolizumab治疗后12个月PFS率为35%,中位OS期为23个月,12个月存活率为66%,24个月存活率为49%。既往未经任何治疗的受试者pembrolizumab治疗后12个月PFS率为52%,中位OS期为31个月,12个月存活率为73%,24个月存活率为60%。

 

14%的受试者至少发生过1次治疗相关的3或4级不良事件(AE),4%的患者因治疗相关AE中断治疗。

 

16.Spartalizumab

该研究共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导入队列(n=9);第二部分为生物标志物队列(n=27);第三部分为Ⅲ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针对前两部分36例患者进行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8月19日,该联合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8%(n = 28),其中16例为完全缓解(CR)、12例为部分缓解(PR)。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目前尚未达到,2个月的DOR率为53.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2.7个月,24个月的PFS率为41.4%。

 

安全性方面,不良事件与各研究药物的毒性一致,并未观察到新的安全事件。目前COMBI-i研究的第三部分,也就是Ⅲ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结果非常值得期待。

 

17.Atezolizumab

该开放的、多中心和剂量递增的一期临床,患者分成三组:第一组同时使用Atezolizumab和威罗菲尼,有3位患者;第二组先威罗菲尼单药56天,然后联合Atezolizumab,8位患者;第三组先威罗菲尼28天,然后联合Atezolizumab,6位患者。第一组的ORR是33%,只有三名患者,一名完全缓解;第二组的ORR是75%,一名完全缓解;第三组的ORR是100%,一名完全缓解。在这整个临床试验中,中位的响应持续时间是20.9个月,中位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是10.9个月。

 

41%的患者发生了Atezolizumab相关的三级副作用,59%的患者发生了威罗菲尼相关的副作用。第一组67%的患者发生了三级副作用,在第二组和第三组三级副作用的比例是38%和33%。严重的副作用包括发热和脱水,但是都是可控的。没有发生4级的副作用,也没有死亡的案例。

 

18.Atezolizumab

IMspire150试验入组了514例BRAFV600突变的无法手术切除的IIIC或IV期、存在可测量病灶的黑色素瘤患者。随机分配至阿替利珠单抗(A)联合BRAF抑制剂维莫非尼(V)和MEK抑制剂Cobimetinib(C)组(n=256),和维莫非尼(V)联合Cobimetinib(C)和安慰剂组(n=258),中位随访时间为18.9个月。

 

联合治疗组研究者评估的PFS相比靶向组的中位10.6个月,显著提升至15.1个月,降低疾病进展风险22%(HR=0.78;95%CI,0.63-0.97;P=0.025)。两组的客观缓解率相似(66.3% vs 65%),但联合治疗组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21.0个月,长于靶向组12.6个月。目前,OS数据尚不成熟。

 

联合治疗组与靶向组分别有12.6%和15.7%的患者因不良事件停止所有治疗,联合治疗组反而更低。整体来说,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在可接受的耐受范围之内。


七. 结语

中晚期恶性黑色素瘤单纯手术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缺乏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部分患者会在短期内复发或转移。近些年来随着多种PD-1/PD-L1抑制剂在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治疗中表现出确切的疗效,与之相关的(新)辅助治疗的研究也陆续开展起来。

 

在关注RFS与OS的同时,也要考虑到PD-1/PD-L1抑制剂潜在的不良反应以及对生活质量(QSL)的影响。总而言之,PD-1/PD-L1抑制剂的出现为黑色素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与挑战。希望PD-1/PD-L1抑制剂在高危黑色素瘤(新)辅助治疗中也能起到关键的作用,通过相关临床研究为外科医生提供准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疾病预后。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19.

2. 邹瀚辉,李涛.PD-1/PD-L1抑制剂在恶性黑色素瘤(新)辅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肿瘤防治研究, 2020(2):141-146.

3. Guo J et al. Chinese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elanoma (2015 Edition)[J]. Chin Clin Oncol, 2016, 5 (4):57.


推荐阅读:

朱军教授:2020年COSO淋巴瘤诊疗指南亮点解析,新药物新方案带来新突破

徐近教授:攻克“癌中之王”,未来之路还有多长?

最全汇总 | 164项中国专家领衔的研究入选2020 ASCO年会!

临床试验盘点——BCMA CAR-T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盘点:CD19 CAR-T治疗复发/难治性B急淋白血病

CD19 CAR-T治疗B急淋白血病,缓解后还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吗?

李进教授:临床研究是一个风向标,为肿瘤诊治不断探索前进方向和上升空间


·END·

仁医界
对临床试验感兴趣的医学同仁,欢迎加小编微信入群交流
微信号:liewenhuke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