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三:东西历史中的“维纳斯”们——这还是你们想象中的女神吗?

巴蜀符号课题组 青铜艺术 2021-09-10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在这里和中外文明对话



生殖崇拜起源并流行于原始社会,由于当时人类朴素的思想意识,对自然中的生物及人的生殖机制没有科学的认知,由此产生了对自然界繁殖能力的崇拜和向往,希望拥有战胜自然的力量。


图片来源自网络公开渠道


原始先民对自然界中有生命的动物普遍抱有一种天生的认同感,它们的生物特性被人们寄予了美好期望乃至心生崇拜。在早期人类文明中有大量动物被人类视作自己的同类甚至神灵,将生殖崇拜寄托在它们身上。1

00

从动物到“维纳斯”——生殖崇拜的多元表现

这种通过动物表达的生殖崇拜在我们熟知的青铜艺术中得以彰显:


例如青铜器上最常见的虎形元素就具有此类含义。谈及虎,我们常都联想到其凶猛威武,以杀为生。但在在原始社会文化中,虎却也被视为女性的象征,受到先民们的崇拜。

 

学者吴乃华指出:在华夏民族诸种创世神话都认为人出自葫芦,葫芦就是孕育人类的子宫。而传统文化中虎从风从地从阴,形体与葫芦相似,类似人的怀孕母体自然被视为女性的象征,具有强盛的生殖力。

 

传统汉族婚礼中的新娘被称作娇虎的习俗,直至今日,人祖庙前仍会出售双身虎给求子的善男信女意为有助于得子。陕西大荔、合阳两县的习俗中,如果女儿婚后久不怀孕,娘家就在正月十五或重阳节给她送双虎形象的虎馍,直至怀孕生子。 

 

吴乃华认为,在商周时期以来的青铜器上的“双身虎”纹饰也可视为对此种崇拜情结的表达。在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中,双身或连体的动物或植物往往暗喻两性交合,双身虎或许也具有类似象征。


目前发现载有此类纹饰的器物,最著名的莫过与有“镇国之宝”称号的后母戊大鼎(曾称司母戊大鼎)。


▲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鼎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此大鼎据说是商王武丁为他的母亲铸造,鼎的耳部分铸有两只虎,虎嘴对着一个人头。


还有的青铜器则直接用虎作为主要造型元素,如湖南安化出土的商代青铜器虎食人铜卣即为一例。


▲虎食人铜卣,图片来源自网络公开渠道
此类器物目前共发现两件,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


如果真如这种观点所说,那么这些青铜艺术中的虎元素那就真是名副其实的母老虎了,猛虎舐犊情深的隐喻也为这些冰冷的铜器增添几分温情。


图片来源自网络公开渠道


除“虎”之外,常见的蛙形蛇形元素,更是青铜艺术中对生殖崇拜进行表达的典范。


古中国文化认为蛙的肚腹犹如孕妇——“一夜春雨便可育出成群的幼体”——因此蛙因其强大的繁殖能力深受原始先民的膜拜。


而蛇不仅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偷食禁果的生殖文化意义,中华民族亦曾认为自己的先祖是人面蛇身,“伏羲鳞身,女蜗蛇躯。”有学者认为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云雷纹就是根据蛇形抽象模拟而成。


例如1978年广西恭城县出土的这件蛇蛙纹铜尊,就将蛇、蛙结合在一个器物之上。


铜尊的肩、腹饰以云雷纹为地的浮雕饰蛇蛙纹各四组,每组蛇蛙纹又包括二蛇一蛙,蛇蛙的形状多变。


▲图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文物表现出春秋时期中原与南方的文化交流融合


当然,除了将生殖崇拜寄托在动物身上,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繁殖能力的崇拜往往更直接地体现在对女性本身的崇拜。


图片来源自网络公开渠道


在考古发掘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


所有出土的母系氏族阶段(旧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遗物,凡有人面的雕像和器物塑像几乎全部为女性,且这些女性的脸部五官甚至四肢特征均被不同程度的忽略,与生殖相关的生理特征则被夸大和强化,这些都体现了原始人对女性和神秘生殖能力的母体崇拜。


▲来自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的维纳斯牙雕,高度仅3.5厘米,脸部空白缺少刻画,藏于法国国家考古博物馆。图片来源自网络公开渠道


这类崇拜习俗,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在西方艺术中被塑造得最多的形象之一——维纳斯,她和希腊前身阿佛洛狄忒不仅是集美貌与智慧的女神形象,更重要的是掌管负责着人类的爱情、婚姻和生育,是被普遍崇拜的丰产女神。


在西方之外,人类各地的文化中还有各样神灵都扮演着这种生殖崇拜的女神角色。


01

西方史前“维纳斯”雕像

“霍赫勒·菲尔斯的维纳斯”


“霍赫勒·菲尔斯的维纳斯”于2008年9月在德国西南部的霍赫勒·菲尔斯洞穴出土,该雕像由猛犸象牙雕成,高约6厘米。该雕像展现了一个大腹便便、大腿粗壮、胸部和臀部异常丰满并且生殖器极为夸张但头部很小的女性。


▲图片来源自网络公开渠道


根据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的检测,这个雕像的制造年代可以追溯到3.5万年以前,应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历史最悠久的女性形体雕像。


“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希腊喀帕苏斯女性雕像


“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又称维伦多夫的妇女,该雕塑于1908年由考古学家约瑟夫·松鲍蒂(Josef Szombathy)在奥地利的小镇维伦多夫附近一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


▲图片来源自网络公开渠道


这是一件高约11.1厘米、宽约5厘米、由带有红赭色彩的鲕粒石灰石雕刻而成的女性小雕像。


这尊小石像约创作于公元前25000年,原始艺术家对有关女性生育能力的特征做了大幅度的夸张,乳房丰满,腹部浑圆,臀部硕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头部被某种头饰或发辫环绕,脸部五官被弱化到几乎看不见的地步。


她的上肢短小,手和手臂折叠放于胸前。


除此以外,女像的整体近似球形的造型,由许多大小不等的球形体积所组成,使人联想到象征原始生命的蛋形石块。


▲图片来源自网络公开渠道


手持角杯的裸女——浮雕中的维纳斯


与“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大致同一时期,在法国的鲁塞尔洞出土了岩廊石壁浮雕“手持角杯的裸女”,是洞穴艺术中保存最完整的女性裸体浮雕。


▲该雕像目前藏于波尔多阿基太诺博物馆。图片来源自网络公开渠道



该女像高约46cm,右手托着一只牛角杯,左手搭在隆起的腹部上,乳房与臀部被刻的很肥大夸张,头部刻画粗糙。一般认为,此作品中的女神可能在主持一项巫术仪式,可能具有祈祷多产与丰收的巫术意义。


在公元前约6200-6100年前的塞斯克洛文化中,也有一些看似未完成的、无头无足无臂的雕像。


工匠无意复制人体,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她们身上夸张的乳房或臀部造型以及一道、两道或三道的划痕所象征的阴部三角区上。学者相信,制作者是意图通过这种简单的图式化雕像来表达对生殖的崇拜。


▲图片来源:(美)金芭塔丝:活着的女神【M】,叶舒宪译

02

“东方维纳斯”——红山女神

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生存环境恶劣,人口数量不多,人类崇尚繁衍,因此生育能力强的女性被尊崇为神。


红山女神是祖先崇拜、“母祖”崇拜的反映,也是生育女神,反映了史前先民的生殖崇拜,即使在父系社会仍崇拜“母祖”。


“后台子遗址石雕孕妇像”


1983年,在河北省滦平县金沟屯镇后台子遗址出土了距今约6000年的3件石雕女神像,高约32-34cm,均凸乳鼓腹,双臂曲肘抱腹,双腿屈膝作蹲踞状,以阴线刻出眼睛和嘴巴。


有一头部残缺女像,乳房鼓起,颈后刻有发辫,臀部硕大,阴部张开,着意表现孕妇临产姿态。


▲图片来源自网络公开渠道


据专家考证,这些后台子女神出土时,多数放置于居住处的火塘旁边,很可能是北方地区远古先民的家庭保护神,具有生育女神与火神的双重神格,以祈带来幸福、财富,以及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福音。


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孕妇雕像


1975年5月,在中国辽宁省西部的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中发掘出两件泥质红陶的小型裸体孕妇雕像,她们的头部、右臂、和足部缺失,腹部凸出,臀部肥大。

▲图片来源自网络公开渠道


其中一件左手塑造简约,与粗壮手臂略不协调,残体高约5厘米;另一件陶塑如图所示,表面没有打磨,腹部圆鼓,腰腿肥硕,残体高5.8厘米。


兴隆洼文化孕妇石雕


1989年,在内蒙古林西县的白音长汗遗址出土了一尊长约16cm、宽约11.5cm、高约35.5cm、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石雕。


该石雕前额突出,双眼深陷,鼻翼较宽,颧骨丰隆,吻部略突,双臂下垂,作躬身蹲踞状,下端打制加工成楔形。微微隆起的腹部具备孕妇特征。


▲图片来源自网络公开渠道

03

“维纳斯”形象之变

维纳斯作为美神的代表,在不同文化、时期,其外貌都是不同的。正所谓“环肥燕瘦”,维纳斯形象的变迁史从侧面也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发展轨迹。


丰满的乳房,硕大的臀部以及浑圆而柔软的腹部——上述这些作品所展现和强调的女性形体之美是以生殖能力来评判的,与我们现今社会普遍流行的形体美大相径庭。


但是就这些特征而言,东西方却也有不同。


仅就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西方的史前女性雕像对胸部、臀部等生殖器官特征的夸张更加突出,有的形体甚至达到了扭曲的程度,如“法国雷斯匹格出土的圆形女性裸像”和“霍赫勒·菲尔斯的维纳斯”,生殖器官占据了身体的绝大部分体积,后者的头部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法国雷斯匹格出土的圆形女性裸像,高14.7cm,今藏于巴黎人文博物馆。图片来源自网络公开渠道 


中国史前的女性雕像虽然也是对生殖器官进行了突出,但是对女性形体的比例和外形呈现比较符合实际,对生殖器官的突出和强调主要是通过阴线和凸起,且这些雕像大多数都呈现出丰乳肥臀的孕妇形态。保存完整的雕像对脸部五官和四肢都有呈现。


▲后台子遗址石雕孕妇像  图片来源自网络公开渠道


对于此种差异,还有一种解释是因为时代的不同。


欧洲已出土的这些女神雕像主要是旧石器时代的产物,以石雕为主,主要与生殖信仰和巫术相关。


而中国已知最早的女神雕像也是在新石器时代,石雕、陶雕均有,以红山文化时期出现的最多。


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年代越古老则“生殖”的挑战对人类社会愈发急迫,此类象征物也更具“神性”而不必写实,早期艺术品因而更加抽象、夸张。


新石器时代由于种植业的出现和发展,这种崇拜内容除了人类繁殖之外还增加了对农牧丰产的期盼。此时的此类艺术品也就不在单纯的夸张和凸出女性性特征,而偏向对其“母性”的再现。


通过艺术来展现和歌颂女性孕育与生殖能力的作品自古以来就层出不穷,自然界赋予了人类这样一种能力,人类也一直对其深怀崇敬之情。



参考文献:

【1】姜桂云.简论母系社会的生殖崇拜意识[J].大众文艺.2010.(06):43.

【2】黄海波.宗教、膜拜与艺术审美深层次的关联[J].美术大观.2010(12):66.

【3】中国文物报.辽河寻根·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展解读

【4】杨朴,杨旸.女性文明的象征符号——熊陶尊造型意义的文化解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5):15-22.

【5】海燕.赤峰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女性雕塑像及相关问题浅议[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01):39-48.

【6】(美)马丽加·金芭塔丝.活着的女神[M].叶舒宪等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10.





    内容·黎一杨 / 编辑·杨登翔             指导老师  胡易容     


(我们尊重原创,已注明所有引用材料,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通过公众号联系)


●●●


我们相信您对这个问题一定有独特的见解


欢迎您通过邮箱和我们分享、讨论您的独特见解图片资料展览线索研究推介等等,更欢迎您向我们投稿~


还望您不吝珠玉,我们时刻期待着您的来信:  

Email:bsfh2019@126.com      (“巴蜀符号”拼音首字母 + 2019)


●●


精彩内容回顾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一:古希腊陶罐和战国铜壶的那些异曲同工之妙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二:古巴蜀和古玛雅 相距千里的两个“爱鸟”文明

巴蜀符号 | 古巴蜀人的家徽竟然是副盔甲?

巴蜀符号 | 胡易容:“巴蜀图语”理据研究与中国符号学体系巴蜀符号 | 云纹符号:嘿!记住我是文字不是纹饰!

●●●


  *  本专栏由巴蜀符号课题稿   


●●●


长按下图关注青铜艺术的微信公众号

如您所知,我们的内容大部分都值得一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