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五 | 跨越时空的无限轮回: 西方衔尾蛇符号及东方文化龙纹中的“原型意象”

巴蜀符号课题组 青铜艺术 2021-09-10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在这里和中外文明对话  



人生有起点吗?如果人生有起点,那么终点在何方?你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生命会永恒吗?死亡是人生的终结吗?如果有来生,那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此这般的诘问,从“人”这个物种肇始之原初,就似一个巨大的幽灵,环绕在人类的思想边际,如影随形。


横看物欲横流背后之虚空,纵观历史长河之悠悠,人类潜意识里念及活到永生的理念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不同文明对于“永恒”“无限”“轮回”等诸观念亦都有过一定程度的思考:


古埃及人将尸体制作成不朽的木乃伊渴求永生;佛教中“舍此蕴已复趣他蕴”的生死轮回;印度吠陀教的“业障”观;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时间循环”的痴迷以及亚里士多德“时间必须是永恒的”观念;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中“永恒的现在”;及至尼采所谓权力意志之永恒轮回:“世界就是一种无匹的力量,无始无终;一种常驻不变的力量,永不变大变小,永不消耗,只是流转易形,而总量不变。”


无限轮回,若只是人类偏安一隅的偶发遐思,则其存续好比“身似浮云,心如飞絮”的一缕余香,注定不会久远。是故,深厚的观念需要载体来传承,正如意义需要符号来表达。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符号之一,西方诸文明中的衔尾蛇符号 “Ouroboros”(中译“乌洛波洛斯”),带着数不尽的神秘,传递了数千年来人类对于永恒的无限追求。


▲ 衔尾蛇符号Ouroboros  图片来自网络


Ouroboros这个单词源于希腊语, “oura”的意思是尾巴,而“boros”的意思是吃,合在一处,即意为食尾者。


在很多远古神话中,都流传着一条吞食自身而存活下去的蛇,实则比喻人从诞生之日起,不断蚕食着昨日的自己,死后转生,重新由婴儿开始重复新的一生,也就是生命轮回往复的象征。


这个符号最早发现于公元前1600年的古埃及,后来此观念传到了腓尼基和希腊,学者们给它冠名为“衔尾蛇“。


▲ 古埃及护身符上的衔尾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衔尾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月亮崇拜,月历与古人的生活与生产息息相关,因此“月”在各文明中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由于月亮的盈亏,它成为出生、死亡和再生的象征。月神通常与吞食月亮的蛇或龙联系在一起,这些蛇或龙在吞下月亮后成为了月亮再生的母亲。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衔尾蛇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蒂迈欧篇》中将衔尾蛇描述为宇宙中第一个有生命的生物,他形容它为一头处于自我吞食状态的宇宙始祖生物,并拥有完美的生物结构和不死之身:“这头生物并不拥有眼睛,因为在它的外围已经没有任何需要观望的东西存在;它亦没有耳朵,因为外围没有任何需要聆听的事物;外围没有任何的气息,所以它不用呼吸。”


在罗马神话中,衔尾蛇与时间之神萨杜恩(Saturn)有关,他在一年的头几个月和最后几个月结合在一起,就像蛇吞下尾巴一样。萨杜恩拿着镰刀,吞下了他的孩子们,象征着对生命或死亡的吞噬。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萨杜恩继续与衔尾蛇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他的镰刀也成了死亡的象征。

▲ 萨杜恩吞食他的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炼金术中的衔尾蛇

炼金术士克利奥帕特拉出版了《克里欧佩特拉》(Chrysopoeia),并画了与之相关的著名的衔尾蛇,这幅画描绘了一条蛇在吃它的尾巴,这条蛇一半白,一半黑。此外,它环绕的文本翻译成“一切都是一”,这象征着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相互联系。在炼金术中,“克里欧佩特拉”表示一种“贱”金属经历了“蜕变”,变成了像黄金一样的贵金属。


这一概念与对“哲人之石”的追求直接相关,“哲人之石”是一种与不朽和复兴有关的物质。在当时,炼金术士的主要追求是将人类从身体的局限中解放出来,衔尾蛇恰好体现了这样的观念。

▲ 亚历山大时代炼金术士克利奥帕特拉书中的衔尾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神话中的衔尾蛇

衔尾蛇与神话有着许多联系。古代历史上的许多文化中都使用过这个符号,这些文化把蛇的形象看作是解释宇宙的浩瀚和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有许多传说衔尾蛇直接或形象地融入他们的口头传统。


耶梦加得(Jǫrmungandr,含义是“庞然大物”),是北欧神话中能环绕地球的巨大海蛇。它是火神洛基和女巨人安格尔伯达的第二个孩子,芬里尔与海拉的兄弟。它用牙齿咬住尾巴,将自己整个包起来,这被认为是把世界团结在一起,只有当耶梦加得最终松开它的尾巴时,世界才会结束,这将开启诸神黄昏的序幕。

▲ 耶梦加得 图片源自网络 


另外,在一个关于挪威英雄拉格纳尔·洛斯布鲁克(Ragnar Lothbrok)的故事中,拉格纳尔的妻子之一收到了一份礼物,一只小虫子,是她的父亲,基蒂斯国王赫洛德送给她的。蠕虫长得非常大,最后变成了一条咬自己尾巴的蛇,拉格纳尔杀死了这条蛇。后来,拉格纳尔和另一个女人生了一个儿子,他们的孩子的一只眼睛的虹膜周围有一个白蛇的图像。就像拉格纳尔杀死的那条蛇一样,他眼中的蛇咬着自己的尾巴,这就是为什么拉格纳尔把儿子命名为“眼中有蛇的西格尔”(Sigurd Snake-in-the-Eye)。


▲眼中有蛇的西格尔 图片来自网络


印度文化中也经常提到这个神秘的符号,它通常以动物的光环的形式出现,围绕着某物旋转。人们通常认为,这个符号是湿婆神(Shiva)的象征。湿婆代表了生活中的二元性,就像衔尾蛇本身一样。湿婆周围的圆圈代表了死亡和重生、创造和毁灭,以及某种意义上的永恒。


▲ 湿婆神像 图片来自网络 


科学中的衔尾蛇

19世纪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研究苯分子结构时,曾梦到过一条蛇,当时蛇的嘴里正衔着蛇尾,他认为,那个梦就意味着苯分子结构时一个封闭的碳环。他如是描述自己的那场梦:


“我坐在那里,对着课本写着,但是工作一筹莫展,因为我的思绪在别处。当我把椅子转向火炉,打起盹来时,原子又在我眼前跳跃。我的精神之眼,由于这种反复出现的幻象而变得更加敏锐:长长的一排排,有时紧密地连在一起,像蛇一样缠绕和扭动。但看!那是什么?其中一条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那东西在我眼前嘲弄地旋转着。我仿佛被一道闪电惊醒;这一次我花了一整晚的时间来计算这个假设的结果。”


▲ 凯库勒梦到的衔尾蛇状苯分子链 来源:百度百科


从古埃及到古希腊、从神话到炼金术、从哲学到科学,存在于诸多文明中的衔尾蛇的符号,可以被认为是“观念的载体”,亦即“符号的形制”层面,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它代表的“宇宙力量的平衡”、“万物的诞生与毁灭”,“善与恶之间的对应”、以及“生命的不断流动和生死的循环”等象征性的意涵,亦即“符号的意涵”层面,简言之,衔尾蛇符号可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


若往前深入一步,按照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的说法,则符号一共可分为三类:“像似符号、指示符号、规约符号”。


“像似符号”指代对象,因为与之“相似”;“指示符号”的第一要义则是把接受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对象上来,从而建立起一种转接的“关联”;最后一种“规约符号”,意义之解释则受制于“解释社群的文化约定俗成”。而衔尾蛇符号的产生,正是印证了这三种符号的逐步推进


衔尾蛇符号的最初,是“形象像似”的产物,因其“衔尾”的样态形似“循环往复”;指示符号是伴随着像似符号一起出现的,按照符号的简约意义“一物代一物”,任何符号,都有指向它物的“潜力”;之后,随着文化社群的不断使用,意义得以累加,最终步入了规约的层面,亦即“代表”或“象征”了某观念。



中华文明中的“轮回”符号

在古老的中华文明里面,同样孕育着对于“无限”“轮回”的渴求,只需从古代岁月长河中轻轻一探,便可感受到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更可体会到祖先们的智慧。


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思维,表现为以‘象’为核心,从而围绕‘象’来展开。这在《周易》中的表现最为典型”(王树人 2006)。这表明无限轮回的观念在中国的最原初,是由“图式”经验构成的“象”,亦即“形象像似”,进而一步步延伸到内涵层面。


从“河图洛书”到“阴阳八卦”、从“红山玉龙”到青铜器上的“龙纹”,灿烂的中华文明将无限轮回的观念用符号载体一步步呈现,既是对西方衔尾蛇符号的遥相呼应,也印证了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那句名言:“人是唯一使用符号的动物。”


No.1

“河图”与“洛书”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既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长久以来的谜题。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


河图与洛书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尚书·顾命》:周武王之子周成王执政十九年病逝,西周史官在周成王之子周康王于洛邑文王太庙大室中举行的继位典礼上发现:“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洛书在东序。”这是《尚书大传文》的记载。《易·系辞上》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与“洛书”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河图与洛书究竟确切指什么?目前学界尚无定论。一种观点认为它们是两种出土文物,如今日之甲骨文,由河水冲地而出,故称之为“河图”;另一说则认为是古罗盘,《河图》是气候图,《洛书》是是古罗盘,成于农业文明诞生前的游牧时代(韩永贤 1989),还有学者认为认为其是黄河洛水边的古先民创造出来的两组特别的“数字排列组合图”(苏洪济 1992)。


无论诸说如何,学者们大致认同一个观点:“河图洛书与《周易》有关”。古人亦多认为河图洛书是易学的源头,尤其宋代把黑白点构成的定为伏羲画八卦的基础。但两者何以建立关联?


学者聂济冬认为,二者由创作源头的一致性,带来了 “河图”、“洛书”与《易传》的同构性。他们都并非只言天文星象、山川道里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而是在此基础上做了广泛的帝王政治、百姓生活等层面的诠释。从诠释发生的角度而言,它们都是借自然而言人文;从诠释方式而言,都是“以象立意”;从诠释功能而言,都具有预言之用。这一切决定了“河图”、“洛书”神话与《周易》注释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聂济冬 2011)。


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形制与意涵的部分叠合,因此在符号学的视角下,河图洛书可被认为是一种“元符号”,借由它延伸出来新的符号,而这一切的基础,正是基于皮尔斯所谓符号之第一性“像似性”,先民们利用“回环”这一符号形制,亦即,用“类循环”的样态“形象像似”轮回。一言以蔽之,借回环之“象”表轮回之“意”。


▲“河图”与“洛书”  图片来自网络


No.2

“阴阳八卦”

八卦最先由伏羲根据燧人氏造设的两幅星图历法“河图”“洛书”创设。地点在洪洞卦地村,因为此村四面环山,又有八个村庄分布于四周,而且均相隔八华里,形似卦底。伏羲以景画卦,故创八卦图。


此图由周文王在伏羲所创八卦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八卦图位于洪洞大槐树景区的中轴线上,取意“根在洪洞”。 


其中《河图》演化为先天八卦,《洛书》演化为后天八卦。八卦各有三爻,“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分立八方,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事物与自然现象,象征世界的变化与循环,分类方法如同五行,世间万物皆可分类归至八卦之中,亦是二进制与电子计算机的古老始祖。


▲“八卦图”  图片来自网络


对八卦的相关研究汗牛充栋,学界大多将八卦体系分为“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讲对峙,即把八卦代表的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类物象分为四组,以说明它的阴阳对峙关系。《周易·说卦传》中将乾坤两卦对峙,称为天地定位;震巽两卦对峙,称为雷风相搏;艮兑两卦相对,称为山泽通气;坎离两卦相对,称为水火不相射,以表示这些不同事物之间的对峙。

▲“先天八卦”  图片来自网络


后天八卦也叫后天八卦图,因为它是图文并茂的一个古代术语。后天八卦讲流行,形容周期循环,如水流行,用以表示阴阳的依存与互根,五行的母子相生。后天图是从四时的推移,万物的生长收藏得出的规律。后天八卦图从《周易·说卦传》中可以看出,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周天360日有奇,八卦用事各主45日,其转换点就表现在四正四偶的八节上,这就构成了按顺时针方向运转的后天八卦图。


▲“后天八卦”  图片来自网络


无论是先天八卦还是后天八卦,其核心均在于“易”,所谓《易》之“易”,意思是“变化”。变化才是宇宙气机的流行本性。而现实世界内部发生的变化并不总是按照固定规律循环往复,而是一种质变与量变的混杂,是规律与非规律交织,是必然与偶然的碰撞。


只靠先天八卦并不能演示出一切变化,于是有了后天八卦的出现。因为阴阳二气还没有结合为具体的万物,故而以量之多寡彼消此长,这就是先天八卦所遵循的阴阳卦象,如果用太极图来表现就更直接了——白鱼粗则黑鱼细,黑鱼粗则白鱼细,黑白之和为定值,以多胜少论性质。


▲“阴阳图”  图片来自网络


相较于西方的“衔尾蛇符号”而言,中华民族的“河图洛书”与“阴阳八卦”不仅在“形象像似”的层面贴合,而且在“内涵意义”方面更加深远。


西方的衔尾蛇符号多以神话、宗教等作为原初,映照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循环、轮回、重生等观念,而河图洛书,阴阳八卦则不仅将内涵意义放射到“无限轮回”层面,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先民们感知未来,调和阴阳的自然哲学观,以及“从图像出发,又以释图为本位”的阐释学:“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强调‘以象释象’的优先性和解释效能”(刘成纪 2018)。


No.3

红山玉龙与衔尾蛇

在中华文明中,除了有河图洛书以及阴阳八卦这样的“象”,更有精美的器物和纹饰对“无限轮回”这一观念进行进一步体现。


红山玉器中,常见的有玉猪龙、玉箍形器(或称马蹄形器)、勾云形玉佩、玉璧、玉玦、玉镯、玉丫形器、玉匕形器、玉人,以及玉枭、玉龟、玉蝉、玉凤等各种动物形玉器。


▲红山文化玉人头像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其中,玉猪龙又是红山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玉器,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牛梁河出土的玉猪龙,在辽宁、内蒙古等地出土有20余件,造型、工艺手法基本一致。在一个分布广阔的区域内,玉礼器的高度规范化,表明部落文化和观念受到严格规则的制约,由此说明,这片土地曾存在过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信奉共同的神灵。


▲ 红山文化玉猪龙 图片来自网络


考古学家认为,猪首蛇身的猪龙,是猪与蛇形象的融合。它体肥、蜷曲成C形,像一个人的耳朵。有的嘴与尾相连,有的嘴尾断开,与玉玦的造型相似,因此,民国时有人称“兽形玦”。


▲ 红山文化玉猪龙 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图片来自网络


红山玉龙通常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玉龙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

▲ 红山文化玉猪龙 图片来自网络


红山出土玉龙的头部如上文所述,形似猪脸,尤其是翘起的吻部尤为神似,据此有学者提出中国龙形象诞生的早期极有可能受到了“猪崇拜”文化的影响。根据考古发现,学者指出猪作为食物储备和文化图腾对当时的红山文明均有重要意义,据此红山玉龙也被称为猪龙。


红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可能是祭祀用的礼器。现出土的龙体背正中往往都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 红山文化玉猪龙 图片来自网络


玉龙首尾相接,像极了西方诸文化中的衔尾蛇符号,亦令人想起闻名遐迩的阴阳符号。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上古姬通女又通巳,而巳是大蛇,这种大蛇又被人们称之为龙。天地乾坤,流转轮回,阴阳和合的概念,亦由此而生。


No.4

青铜器上的“轮回”观

青铜器上的龙纹,亦是对此观念的另一佐证。


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夏代已经出现了青铜礼器。那时的青铜器铸造技术水平低下,铸造出来的器物通常素面无纹。


商代中期,在极个别的青铜器上才开始出现用粗线条勾绘的结构简单、形体抽象的类似龙的纹饰。商代晚期,人们终于能得心应手地将龙纹大量地装饰于青铜器上,使这种神灵瑞兽与神器最终融为一体。


这个时期,商人大致创作了五种青铜器龙纹形态,分别是爬行龙、卷曲龙、花冠龙、双体龙、两头龙。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龙纹,基本上是在这五种形态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因此可以说,商代是中国青铜器龙纹发展史上的奠基时代。


▲ 商代青铜器上的龙纹  图片源自网络


这时青铜器上的龙纹以夔龙纹最多,形态多样,有带虎耳的,有卷角的、曲折角的、长颈鹿角的、尖角的,有长鼻前伸的,有一足的、两足的、无足的等等,但毫无例外,它们都作爬行状,通常大口张开,神态威严。


▲ 商 青铜夔龙纹三足鼎 图片源自网络


蟠龙纹是商人铸造的一种特征鲜明的卷曲龙纹,其特点是龙的身躯以龙首为中心蟠卷一匝或一匝半,形成圆环或圆盘状,龙头作正视或侧视。


商人通常把蟠龙纹装饰于青铜水器盘的内底上,有时龙身旁边还附一些鱼、龟等水生动物的纹饰。当然商人创作的其他形式的卷龙纹形体较小,也颇有特点。


▲ 商代卷龙纹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龙纹的成因尚无统一的定论。


一般认为,龙纹源于远古的图腾崇拜,是那些以蛇或鳄鱼等动物为图腾的部落在联并融合过程中将各自图腾综合的结果;也有人认为,龙是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闪电或彩虹等自然现象做出的解释或想象;还有人认为,龙的形象并非源于某一具体的事物,而是赖以寄托各种特定观念的形骸,是观念的形象表述。


周朝龙纹  图片源自网络 


从河图洛书到阴阳八卦,从红山玉龙到青铜龙纹,东方中国对于无限轮回的迷思给出的答案是多元的,从第一性的形象像似开始,及至内涵层面的丰富性,上下五千年的泱泱大国向世界展示了观念的共相不仅始于符号形制,而且可以借由不同的符号形象彰显不同的内涵意义,并在解释社群的不断使用中积累起意义,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正如符号学家赵毅衡所说:“文化是一个符号意义的集合”(赵毅衡 2016)。


结语

东西方文化截然不同,发展的路径也是差异性胜于同一性,那么,不同的符号之间的比较何以成为可能?


衔尾蛇符号跟河图洛书、阴阳八卦、红山玉龙以及青铜龙纹有什么关系?


以上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归结为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原型意象”这一观念:“伟大艺术的奥秘……在于从无意识中复活原始意象……并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寻到一条返回生命的最深泉源的途径。艺术的社会意义正在于此:它不懈地致力于陶冶时代的灵魂,巫术般地唤回这个时代最溃乏的形式。艺术家那不得不满足的渴望,一直追溯到位于无意识深层的原始意象,而正是这些原始意象,极好地序瞬了我们时代的片面和溃乏”(荣格 1986)。 


 “无限”“轮回”这些原始意象,不管是借由西方的各衔尾蛇符号来表达,还是通过东方的阴阳八卦或是青铜龙纹来表现,它们之间除了在形制层面有很大的相似度之外,在映射的观念层面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趋同,只不过,中华文明的诸符号更加丰富和多元罢了。


综合上文浅显的分析,不难看出,虽然时间从古埃及跨越到现代,空间遍布上的许多文明,但“原型意象”借由相似的符号形制,衍生出了多样的意涵,而这也正是人类这一物种最终区别于这颗蔚蓝星球上其他存在的根本: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符号学动物,人类不仅诗意地栖居,而且创造出无穷无尽的符号,我们生存的意义之网,正是在这种动力之下走向无限。

参考文献:

1.      王树人.《中国传统智慧与艺魂》[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

2.  韩永贤.《<河图>与<洛书>解疑》[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06)。

3.  苏洪济.《河图洛书考释》[J].史学集刊,1992(04)。

4.  聂济冬.《谶纬“河图”“洛书”中神话意象诠释》[J].周易研究,2011(03)。

5.  刘成纪.《中国古典阐释学的“河图洛书”模式》[J].哲学研究,2018(03)。

6.  赵毅衡.《文化:社会表意活动的集合》[J].社会科学战线,2016(08)。

7.  卡尔·荣格 ,侯国良 ,顾闻. 《分析心理学与诗的艺术》[J]. 文艺理论研究,1986,(05):72-80.



    内容·梅林 / 编辑·杨登翔             指导老师  胡易容     


(我们尊重原创,已注明所有引用材料,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通过公众号联系)


●●●


我们相信您对这个问题一定有独特的见解


欢迎您通过邮箱和我们分享、讨论您的独特见解图片资料展览线索研究推介等等,更欢迎您向我们投稿~


还望您不吝珠玉,我们时刻期待着您的来信:  

Email:bsfh2019@126.com      (“巴蜀符号”拼音首字母 + 2019)


●●


精彩内容回顾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四 | 炯炯有神看世界:三星堆与古埃及的眼睛崇拜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三:东西历史中的“维纳斯”们——这还是你们想象中的女神吗?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二:古巴蜀和古玛雅 相距千里的两个“爱鸟”文明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一:古希腊陶罐和战国铜壶的那些异曲同工之妙

●●●


  *  本专栏由巴蜀符号课题稿   


●●●


长按下图关注青铜艺术的微信公众号

如您所知,我们的内容大部分都值得一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