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清华同衡学术周 | 学习·未来:共创培养机制,实现人才与企业、行业共同价值
2023年6月16日,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专题论坛“学习·未来”隆重召开。作为本届学术周的最后一个专场,也是本届学术周的闭幕式,本次论坛邀请了五所高校的学者们,围绕“学习·未来”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如何共创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机制,助力人才与企业、人才与行业实现共同价值。论坛上还举行了“海淀区高校毕业生职场体验基地”授牌仪式及“同衡2023暑期实习生Young计划”启动仪式。
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及嘉宾有: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刘永涛,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发展科科长马英寒,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尹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张悦,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彭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宋昆,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副主任熊文,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侯全华,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余侃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人事教育处副处长李志超,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人事处处长李洪波,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北森战略BU央国企事业部总经理王丹丹;以及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副院长郑筱津、袁牧,西北分院常务副院长吴淼,总规划师林文棋,总工程师张险峰,副总规划师徐刚、卢庆强、曹宇钧、王彬汕、王健、陈晨、张弓、刘岩、杨明,副总建筑师赵霁欣,城市更新设计研究所所长刘巍以及党办主任、人力资源部主任肖爽、人力资源部副主任胡楠和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的老师们和同学们。
嘉宾致辞
论坛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袁牧主持,首先介绍了与会嘉宾并对本场主题进行了解读。规划的初心就是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归根结底是要围绕人的需求和人的发展来开展各项工作。人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也是一切创新和发展的源动力。对人才而言,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企业是人才完成自我实现的舞台,人才是推动行业行稳致远的基础。本次论坛正是围绕“学习·未来”这一主题,展开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等话题的研讨。
袁 牧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总规划师
风景园林研究中心 主任
尹 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执行副院长
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执行院长
尹稚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我们面对的是知识的大爆炸时代,是技术技能快速迭代的时代。基于人性的诉求和技术进步的诉求,给我们提出了各种各样新的挑战。清华同衡始终坚持“以学兴产”,依托清华丰富的学科传统,优良的家国情怀,我们的发展路径不仅仅是一个专业化的技术团队的组合路径,同时也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织、相互交融的学科知识、跨学科技能、以及会同更多的广泛学科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进展过程。规划教育将会变成一种终身教育,规划的学习将会变成一种终身的学习。他表示,面对更为艰难、更为漫长的学习过程,创造一个学习型的企业不仅仅是句高大上的口号,同时是这个行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
袁 昕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
袁昕院长在致辞中说到清华同衡始终把支持学科建设,做好产学研实践平台作为重要使命。规划院是智力密集型企业,人才是企业最核心、最宝贵的资产,人才是一个企业和一个行业未来发展的最根本的源泉和动力,清华同衡非常注重人才培养的问题。规划行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行业,优秀的毕业生来到同衡,我们就接过了人才培养的接力棒,将员工继续培养下去,这些人才不仅是同衡的,也是北京的,也是国家的,我们的人才战略目标就是能够把员工培养成为行业的精英,为中国的人居环境建设,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刘永涛
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副局长
刘永涛副局长在致辞中对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指出,本次论坛是清华同衡围绕人才发展专门设立的研讨活动,充分体现了清华同衡对青年人才发展的深切关切和深入研究,也展现出海淀企业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良好风貌。他提出,海淀区人社局坚持吸纳人才和促进就业统筹开展,市场需求主导和重点群体帮扶相结合,畅通多元化、多种就业渠道,全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帮助驻区企业吸纳人才。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关注、参与、支持,需要大家一起凝聚共识,携手前进,为年轻人搭建成长成才、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
”主旨报告
《面向新时代的规划人才培养》
肖 爽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党办主任、人力资源部主任
肖爽主任首先表示面向新时代的发展,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要实现组织与个人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关注人才的自身需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综合发展需要具有敏捷创新的学习力、复合交融的专业性、综合赋能的成长能力,以及多元协同的组织环境。在报告中,肖爽主任分享了清华同衡在人才培养与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与尝试,简要阐述了符合同衡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人才培养体系,以“衡埔生”项目、“实习生YOUNG计划”项目、校企共育等多个方面的人才发展工作为例,展现了清华同衡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成果。新时代下规划人才的培养,是高校、企业与行业之间共创、共建、共同促进的有机整体,需要三方共同关注和参与实践,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促进共同价值的实现。
随后,刘永涛副局长代表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向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颁发海淀区首家“海淀区高校毕业生职场体验基地”牌匾。
“海淀区高校毕业生职场体验基地”授牌仪式
在场的各位嘉宾和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各位领导共同启动了“同衡2023暑期实习生Young计划”并观看启动视频。
同衡Young计划启动仪式
主题汇报
主题报告环节由五所高校的嘉宾从学科建设、传承创新、培养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分享。
《国际化、精细化与合作化
——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
彭 翀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彭翀副书记在报告中对建规学院在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方面做的一系列尝试和探索进行了介绍,突出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通过开展中外联合办学、中外联合设计教学,主办品牌国际会议等措施,建立了多层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二是人才培养的精细化。对本科及研究生进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优化,积极开展跨院、跨专业交叉培养。三是人才培养的合作化。多重举措推进校际、校地、校企合作,探索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路径。
《面向新时代的长安大学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侯全华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院长
侯全华院长在报告中指出长安大学在40余年的人才培养当中,长期扎根于西北,在不断的探索和积累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三轴互动”的教学模式、“三线并进”的课程结构,以及“三实一强”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机制上,注重产学融合,在学科和专业的交融通贯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实践和尝试。为了解决人才培养的困惑,提出了以“探寻教学理念创新”、“探寻培养模式创新”、“探寻平台机制创新”为核心的“三创合一”培养模式,同时分享了在实践创新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方面作出的积极的尝试,期待与规划各界共同探索可示范推广的实践育人新路径。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教学工作的现状与改革》
宋 昆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党委书记、院长
宋昆书记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天津大学教学改革的调整内容:一、新增课程体系。梳理主干课程,以设计主干课程项目为牵引,强化技术类课程和理论类课程对项目的支撑;梳理课程模块,新增课程及教材。二、新增微专业,依托未来技术学院平台,建设跨学科课程。将课程结组,课程属性归类,打造纵向课程体系,并不断探索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改革工作中做到 “新专深+学做实”,在培养方案的中观操作方面和微观课程建设方面予以计划落实,承前启后,恪守天大建筑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优秀传统,回应当代学科专业和人才变化的发展优势,迎接新时代的使命和挑战。
《大栅栏胡同实验室的人才培养实践》
熊 文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 副主任
熊文副主任以大栅栏基地人才培养为例展开分享,通过实训让学生更了解北京城市规划焦点问题,理解北京市民急难愁盼问题,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态度和家国情怀。北工大将教室与实验室搬入了胡同杂院和老旧小区,组建了规划,建筑,交通,市政,景观等领域责任规划师团队,探索了多专业交叉创新。他提出,基地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城市研究,培养规划人才,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推进全样本、全系统、全流程、全社会参与的“四全”公众参与实践,让学生深入街区工作,了解不同群体对于城市规划的多元需求,目标是培养出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规划人才。
《系统性变革中的清华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思考》
张 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党委书记、教授
张悦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从新时代新征程国家高质量发展和规划行业发展变革重点及 “十四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目标为切入点,阐述了清华大学在变革中所做的工作。建立“4象限+4路径”发展方向,在本科阶段,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针对性的教育侧重点,为学生建立“4条路径课程模块”;在研究生阶段,研究方向分为学术型和研究型,专业学位培养采用“3个专业学位+5项目”培养模式,学术学位培养采用“3个双一流学科+交叉”为培养模式,致力打造出新时代新征程的人居科学教育学科专业方向框架。
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环节分别由入职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2个月的职场新人和入职6年的项目经理展开分享。
《求“同”存异,“衡”有活力》
冯馨怡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详细规划研究中心详细规划四所 设计师
详规中心设计师冯馨怡从同衡YOUNG计划的实习经历开始讲起,不仅分享了在同衡充实又丰富多彩的工作时光,还分享了各类主题讲座和同衡优秀项目体验之旅。第一部分,她聆听同衡的故事,感知同衡的文化。在第二部分,她讲述了自己秋招求职的心路历程,“想全是问题,做全是答案”是她分享给还未毕业同学们的一句话,希望能指引他们未来的方向。提及对规划行业的坚持,她从自身经验讲述规划思维对她日常生活的影响。至于为什么要选择来同衡工作,她给出了4点原因:第一工作氛围温馨;第二学术实力雄厚;第三企业保障有力;第四家长群体支持。最后,同衡这所自由、包容、有活力;专业、负责,又充满挑战的新“大学”给各位来宾留下深厚印象。江河不拒细流,方能成其大,期待大家的加入,一起共同成长!
《锤炼综合能力,服务智库建设》
龙茂乾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体研究中心总体五所(战略所) 项目经理
总体中心项目经理龙茂乾在汇报中表示:自2017年入职以来,得益于领导同事们的关心支持和同衡院级、中心级和所级完备的培训体系,帮助其快速实现了角色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助力他发挥研究专长,积极服务同衡高校企业型智库建设,获得了学术成长和职业成就感。结合六年工作经验,他分享了“学以致用、长久用功”的心得——一方面要在学生时代注重锻炼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工作中长久用功,广泛涉猎、深做研究、常想不同,树立个人小目标,服务单位大战略。
高端对谈
高端对谈环节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主持。他表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能够与五所高校的嘉宾共同探讨“教学与就业,校企联合培养及学生职业规划”的话题。在这里有三个问题与大家交流:首先,学科建设方面在改革中要加大创新创业和实践课程的比重,同时又面临学时缩短的压力,从教学上如何调整课程比重?第二是关于学生能力的建设和培养,从学校角度认为学生最重要的能力有哪些?第三针对于师资队伍建设,年轻教师是否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到企业中深度参与实践,积累实践经验?企业如何更好的配合学校的教学计划?
彭 翀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彭翀在对谈中指出:教学科研和人才在我们国家大战略中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怀着规划情怀的学生还是非常多的,校企联动、人才的接续培养非常重要。同衡对于人才的继续培养工作做的深入细致,我们之间也已有多年的合作培养,期待下一步的工作继续推进。
第一是我们的课程中是否需要融入更多的行业大院的专家来直接授课,或是合作教学模式;第二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和毕业设计可以得到企业导师更深度的指导,以加强双导师的合力;第三是我们的人才培养需要更多关注出口问题,为国家为社会为行业贡献力量。她同时指出,像同衡Young计划这类人才实习培训活动是非常好的项目,期待同学们通过过程体验和深度思考,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与职业胜任力。
侯全华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院长侯全华在对谈中指出:
第一,长安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色、人才的特点就是共同成长、教学相长、学中干、干中学。我们在脱实向虚的情况下,如何真正的躬身入局,面对真实的条件和问题去解决它。
第二,能力需要不断升级,规划专业要从我们原来的规范性学习、知识点的学习,向更高级的规律和创新技术的部分转变,必须和行业结合。
第三,要向行业学习,计划让风景园林系、建筑系、规划系的老师一起到设计院做规划项目实践,深入行业,向行业学习,注重综合能力的升级。
宋 昆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党委书记、院长宋昆在对谈中表示:
我对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是审慎乐观的。一个是我们的行业是非常古老的,人类诞生的时候就有了建筑规划行业,只要有人在,行业就不会消失。那专业和学科具体如何发展?
我认为培养人才要强化专业培养、加强专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思考如何保持专业上的优势。在现有学科培养体系下,把握科学内涵,研究、探索人才培养问题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并落到实处。
熊 文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 副主任熊文在对谈中指出:
建规学生培养最大的挑战是未来的多元性,用人单位可能是政府、设计院、各类企业。
第一,是希望有更多政产研类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加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中去,以研究生培养为例,可深度参与招生、授课、考核、实习、论文、答辩各个环节。
第二,对于规划学科人才,最希望能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作为一个规划师,既要深入了解人民各个方面的需求,也应理解政府和时代需要。
第三,希望学生兼顾小研究和大视野。一方面,踏踏实实对待每一个小问题,即便再小的设计任务,也要有持续深入研究的精神,另一方面建立大的视野。有国际视野,有大历史观。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小而精的研究以及大视野与格局都将成为未来规划人才的竞争性优势。
张 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党委书记、教授张悦在对谈中表示:在座的各大高校都有各自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及特点,无论是华中科技大学以学术为导向的培养特色、还是长安大学跨专业学科的交融互通,或是天津大学强调的规划设计能力,以及北京工业大学要求深度锤炼的钻研精神,都是在围绕规划的深度与广度、规划的深入性和在地性。
同时指出,同衡对整个清华规划的支撑是非常有力的,在人才强国战略中,从创新人才到大国工匠再到行业领军,我们作为教育者,尤其是实践性行业的教育者,一定要思考教师队伍的评价方式,让他们能够尽快成长,并且年轻老师一定是在实践和行业锻炼当中成长起来的,未来也会与同衡保持密切合作。
对谈最后,袁昕院长指出校企密切合作,联合培养是规划行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校企保持密切的合作,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他们的职业规划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企业加强规划理论学习,同时,企业也为高校的科研提供了实践的土壤。产、学、研是一个长期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助于打造创新型国家、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科技竞争力。最后袁昕院长感谢高校为同衡输送的优秀人才,希望未来有更多青年才俊加入同衡的大家庭。
闭幕式
2023年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已进入尾声,本次论坛主持人袁牧副院长回顾了从6月11日以来举办的主论坛及五场专题论坛活动。参与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的五十余位跨领域专家与清华同衡七十余位各专业技术骨干,一起在新的时空视角下,从更宽阔的领域共同探讨了城市发展的当下与未来,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样化的视野和思考。
最后,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在由清华同衡青年员工独立作词、作曲的原创歌曲《我们》中圆满结束。
每条线、每张图、每本书
记录我们成长的脚步
每座城、每盏灯、每条路
凝聚我们最本真的抱负!
* 本文所涉及观点均已经过专家本人审核
本届清华同衡学术周活动从6月11日持续至6月16日,陆续召开主题为“区域·都市”“品质·生活”“生态·城乡”“社会·技术”以及“学习·未来”五个不同专题的论坛,感谢您的持续关注,与我们一起在活动中,交流思考、分享经验、拓展“视界”,共同展望未来!
【扫码回看精彩】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合集
扫码关注-预约后续直播
关于“清华同衡学术周”
“清华同衡学术周”始创于2013年,遵循“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思路,依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多业务板块和多专业实践特点,致力于传播清华精神、同衡价值、学术声音,将专业的求索纳入开放胸怀,为知识的殿堂注入烟火人气,十余年来,累计邀请100多位专家学者、200多家各界媒体,分享了300多个学术报告,接待了4000多位现场嘉宾,已逐步发展成为行业内外广受关注的学术品牌。2023年6月,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重装回归,敬请期待!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滑动查看历届风采>
相关链接
撰稿/发言整理|孟然君、范静文、胡楠
编辑/排版|王淑芸
供稿部门 | 清华同衡 人力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