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透视丨下半年国际油价或将高位震荡

赵姗 童彤 郭锦辉 中国经济时报 2023-01-06







聚焦国际大宗商品价格




编者按



  大宗商品作为工业重要的原材料,价格稳定非常重要。在多国央行推行紧缩货币政策、全球经济衰退预期上升等因素影响下,6月份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剧烈波动,多个品种的价格出现不同幅度的回落。本期热点透视围绕原油、有色金属、农产品等重点领域讨论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原因及后续走势。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赵姗



  在全球通胀压力升高的背景下,2022年6月份以来,大宗商品价格高位下行。近期,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现货价格继续大幅下跌。截至7月8日,WTI、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6月初以来下跌幅度约为17%。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俄乌冲突造成欧洲石油供应短缺问题难以缓解,今年下半年全球石油供需基本面还会呈现紧平衡态势,国际油价总体上仍将处于高位。须持之以恒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工具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世界石油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伴随俄乌冲突升级,欧俄能源脱钩造成世界石油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俄乌冲突前,欧洲主要从俄罗斯进口石油,2021年从俄进口原油占其总进口量的32%,同时也从中东、西非和美洲等地采购。俄乌冲突发生后,一方面欧洲主动降低自俄进口原油,欧盟第六轮制裁计划到2022年底降低90%的俄原油进口,转而向西非、美洲和中东等地进口原油。另一方面,俄罗斯石油贸易流向也呈现‘由西转东’特征,受欧美制裁影响,今年上半年俄对非欧洲国家的石油出口猛增20%,其中印度和埃及尤为明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焦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产业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对本报记者表示,从更长的时间周期看,这次原油价格下跌是在前期价格“一路高歌”后出现的超预期“下跌”,凸显了当前全球经济遇到的困境。“当前原油价格变化的走势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油供需的基本面,任何一个偶发性因素、事件都能引起油价的大幅波动。国际能源市场短期内仍存在炒作的可能性。” 

  

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


  近期原油价格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郭焦锋认为,俄乌冲突引发的国际石油贸易格局调整,加剧全球石油出口紧张态势,加上供需基本面总体趋紧,导致国际油价今年上半年呈现快速上升、高位宽幅震荡走势。危机发生后,国际油价从2月下旬的90美元/桶水平跃近140美元/桶水平,随后又于3月底和6月初经历了两轮较大幅度的波动,6月底位于110美元/桶水平上下震荡,国际油价半年振幅高达50美元/桶。

  

  “主要是预期因素。欧美央行推出激进式加息举措,以及近期公布的多项美国经济数据低于预期,市场对欧美经济衰退的担忧再度上升,因此,与经济形势联系密切的原油价格近期持续下行。同时,复杂的地缘政治冲突,无形中放大了原油本身所蕴含的‘金融属性’,带来了价格变化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魏琪嘉说。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谢雨奇对本报记者表示,一是大部分世界主要经济体推行紧缩货币政策以控制自身严重通胀水平,特别是,美联储多轮加息操作推动美元指数不断走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原油价格波动。2022年至今,美元指数由96左右波动性上涨至107上下。作为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结算货币,美元进入升值通道对原油价格产生消极影响。二是美国推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石油储备释放,总量高达1.8亿桶(平均100万桶/天),国际能源结构IEA也宣布追加释储1.2亿桶,这一操作在短暂时间内迅速提升全球原油供应,对原油价格具有压价效应。三是地缘政治经济冲突愈加复杂,战争、区域经济协定、核问题、气候政策调整等国际局势变化为国际原油市场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扰乱原油市场价格。四是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负面预期可能造成原油价格的短期波动。五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反复态势,美国出现部分群体重复感染,中国疫情多点散发等现象削弱市场需求。

  

下半年油价大概率仍将在高位宽幅震荡


  郭焦锋认为,俄乌冲突造成欧洲石油供应短缺问题难以缓解,今年下半年全球石油供需基本面还会呈现紧平衡态势,国际油价总体上仍将处于高位。

  

  “下半年石油供需紧平衡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油价仍将大概率在高位宽幅震荡。世界上一些主要的金融机构对2022年国际油价的预测结果表明,各机构对油价走势的分歧逐渐减少,总体上看,下半年油价仍将在高位徘徊。考虑到俄乌冲突仍存在较大变数,油价短期内对地缘政治冲突频发、拉尼娜气候异常、美元升值走势出现逆转等事件影响极其敏感,预计2022年下半年油价中枢或在100美元/桶水平以上。”郭焦锋说。

  

  谢雨奇建议,一是锚定原油市场长期供应短缺趋势,加大战略进口与储备。二是与主要原油生产国及国际组织维持友好关系,保障自身原油供应。三是推动原油支付用人民币结算的进程,减少他国货币政策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外溢效应。

  

  魏琪嘉建议,持之以恒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工具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从原油价格下降本身看,全球大宗商品定价结算货币都是美元,美元走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进而使国内原油、大宗商品价格走入下行态势,目前对于拉低中国整体物价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产生利好,同时使得大基建、一般制造业成本结构性下降。这对中下游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企业会带来较好影响,促使其成本降低。

  

  “我国在外部风险冲击中保持物价总体稳定,特别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增速处于相对合理区间和运行状态,正是得益于我国扎实的保供稳价工作。未来,要继续总结好这些经验和做法,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更强有力保障。”魏琪嘉说。


市场博弈情绪再起  国际粮价震荡下跌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童彤



  近日,随着多国紧缩货币政策周期到来,全球粮食价格应声下跌,市场博弈情绪再起。2022年全球粮食价格再度进入涨跌互现的不确定周期。市场分析认为,在美联储正式开启“加息+缩表”周期,多国央行坚定紧缩货币政策的大环境下,全球流动性持续收紧,长远看唱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

  

  尽管有分析认为,全球粮食价格逐步下行或成常态,但依旧存在震荡下行和反复上涨的波动行情。在包括俄乌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推动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加之全球极端气候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全球粮食整体供需仍面临巨大压力。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我国须对粮食价格的潜在上涨风险做好把控,一方面做好粮食生产和储备,确保粮食安全不动摇;另一方面,还要做好粮食等重要初级产品的保供稳价工作,稳定粮食价格,防范输入性通胀风险。

  

国际粮食市场最终应回归理性



  2022年以来,多个大宗农产品价格出现历史性新高。但伴随数月来多国央行推行紧缩货币政策,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四起。在市场新一轮的博弈情绪下,全球粮食价格也开始回落。

  

  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价格为例,在3月8日以1363.50美分/蒲式耳,自2008年以来的历史高点价位后,今年7月6日已经降至785.25美分/蒲式耳,价格跌幅超过40%。

  

  3月份以来,粮食价格经历“过山车”式变化。乌克兰危机被视为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影响、极端天气频发影响粮食生产加剧供应紧张,以及各国对重要口粮出口的收紧,共同推高粮食价格。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7月8日发布的“6月食品价格指数”显示,该指数自4月起已连续第三个月下降,环比下降2.3%,但同比仍上涨23.1%。

  

  数据显示,6月份谷物价格指数环比下降4.1%,同比上涨27.6%。国际小麦价格继5月份逼近历史高点后,于6月份回落5.7%,但仍同比上涨48.5%。此外,粮农组织植物油价格指数6月份环比下降7.6%,原因是棕榈油、葵花籽油、大豆油和菜籽油价格全线走低。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认为,全球粮食价格在粮食安全形势的改善下终会理性回归。“市场会一时失灵,但不会一直失灵。”他认为,全球农产品市场的恶性循环不可能无休止进行下去。无论是创纪录的高价刺激了农业生产,还是抑制了农产品消费,市场一定会在某个时点重新获得回归。

  

  “全球货币紧缩或致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回落。”申银万国证券的研究也指出,下半年,预计国际粮食价格震荡盘整,国内粮食价格稳中有升。2022—2023年,预计全球大豆种植面积、产量增加明显,大豆价格或明显下行;全球谷物预期减产,价格下跌也有支撑。

  

以稳定的粮食生产积极应对国际市场不确定性



  粮食是百价之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必须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端牢“中国饭碗”。

  

  “积极应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必须从自身着手,稳定粮食生产,平衡供需,确保粮食安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端牢“中国饭碗”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做到这一点,必须守住耕地红线,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在姜文来看来,落实种粮农民补贴政策,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有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与保护。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产量等,都是积极应对国际市场波动,主动而为的应对举措。

  

  从一系列国际粮食价格统计数据不难发现,尽管数月来价格出现下跌,但同比仍出现价格居高。姜文来提醒,未来仍须对国际粮食价格的潜在上涨风险做好把控,在做好粮食生产和储备,确保粮食安全不动摇的同时,继续做好粮食等重要初级产品的保供稳价工作,稳定粮食价格,防范输入性通胀风险。

  

  “持续提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于稳定粮食生产至关重要。”姜文来强调,要让种粮农民不吃亏、有钱挣,才能保证种粮积极性不动摇,才能未雨绸缪应对国际粮食市场波动。

  

  值得一提的是,“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正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的,即要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

  

  除数百亿元“真金白银”的一次性直达惠农补贴外,针对不同粮食生产采取的补贴手段正在发挥积极效用。专家认为,通过持续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才能持续增强我国应对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能力。


国际有色金属价格集体承压  三大不确定性影响未来走势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郭锦辉



  近期,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集体承压。如何看待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变化?我国的应对策略有哪些?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大宗商品市场研究室主任刘志成。

  

四方面因素使国际有色金属价格回调


  中国经济时报:近期,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下跌。在您看来,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刘志成:近期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下跌主要受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大宗商品价格运行本身具有周期性,涨多了有回调的需要。在前期累计较大涨幅后,主要有色金属价格都处于历史性高位。高价格对供给与需求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有色金属价格本身具有回调的动力。

  

  二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对包括有色金属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形成压制。由于美国通胀率持续上行至四十年来高位,美联储加快了货币政策收紧步伐,3月开启加息进程,5月明确缩表方案,6月一次性加息75个基点,后续仍存在激进加息的可能。欧洲央行也出现了货币政策转向。作为主要大宗商品,有色金属本身具有较强的金融属性,全球流动性收紧,市场投机情绪有所降温,美联储加息缩表也推动了美元升值,从而带动有色金属价格下跌。

  

  三是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升温,有色金属需求恐将转弱。近期,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在加剧。美国财政部前部长萨默斯、纽约联储前主席杜德利等人纷纷指出美国经济衰退已难避免。6月,美国和欧元区Markit制造业PMI大幅下行,分别创23个月和16个月新低。由于有色金属是典型的周期性商品,衰退预期升温意味着市场需求可能持续转弱,从而带动其价格下行。

  

  四是地缘政治冲击波渐渐被市场消化。年初爆发的乌克兰危机带动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有色金属也在高位继续上涨。事实证明受乌克兰危机影响较大的是能源和粮食市场。随着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逐渐被市场消化,有色金属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回调。 

  

三大不确定性影响国际有色金属价格走势


  中国经济时报:您如何看待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未来的变化趋势?

  

  刘志成:未来,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的走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全球经济衰退的不确定性。尽管市场普遍担忧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但衰退是否会成为现实是不确定的。如果欧美国家能够在不引发衰退的情况下成功治理通胀,那么有色金属的需求仍将维持稳定,有温和增长的可能,将对其价格形成支撑。如果经济衰退成为现实,那么其价格还有下行空间。

  

  二是美联储及其他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目前,美联储释放的紧缩信号是比较强烈的,但如果紧缩政策引发了明显的经济衰退,不排除其再次转向宽松的可能性。这种流动性方面的不确定性,也是影响有色金属价格走势的关键变量。

  

  三是疫情的不确定性。海外不时出现新的病毒变种,欧美疫情间歇性出现反复,近期有部分国家恢复强制口罩令。疫情的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会制约经济复苏,另一方面可能影响有色金属供应链,从而加剧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

  

  目前,主要有色金属品种价格从年内高位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撤,LME锡期货价格从年内高点已下跌约50%,不少品种价格跌到了去年同期的水平或者是去年年初的水平,未来一段时期可能维持振荡走势。如果出现货币政策收紧叠加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形,不排除进一步下跌的可能。  

我国须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中国经济时报:面对国际市场上有色金属价格的变化,您对我国的应对策略有哪些建议?

  

  刘志成:面对国际市场上有色金属价格大起大落的情况,建议我国要以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主要目标,重点是在保障产品稳定供应的同时,有效协调上下游利益,使上游企业保持合理利润的同时有效降低下游企业成本,为经济持续回稳向好奠定基础。

  

  一是在价格下行期间,要持续维护好资源勘探开发和冶炼环节的生产积极性,保障市场有效供应。

  

  二是要保持商贸物流畅通,有效规避流通环节的风险。既要避免在价格反弹时出现囤货惜售的情况,又要避免价格下行期间的资金链断裂、违约毁约风险。

  

  三是充分发挥储备在稳定市场方面的关键作用,在市场供应紧张时适时释放储备,在价格处于低位时适当扩大储备。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数字化赋能“国潮”品牌

●时报时评丨促进汽车消费贵在“一举多得”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电子证照体系建设或加速落地

●智观天下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否冲高回落

●热点丨猪肉价格不具备大幅上涨基础

●解痛点疏堵点“点点到位” “工银全球行”扎实助力稳外贸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