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智说(2)丨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万劲波 陈套 中国经济时报 2024-03-17


核心观点


  只有充分运用好科技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创新第一动力,才能牵引、撬动产业创新,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进而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万劲波 陈套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全面总结了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明确了五个“必须”规律性认识,从九个方面系统部署了2024年经济工作,首项任务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创新是新发展理念之首,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原动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支撑。无论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只有充分运用好科技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创新第一动力,才能牵引、撬动产业创新,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进而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第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应加快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形成具有“代际”飞跃特征的新能级生产力。


  一是培育新产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制备技术、高端装备、绿色低碳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深海深地等新技术运用,培育和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智能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聚焦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打造非对称性战略优势。


  二是构建新模式。瞄准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促进高校、院所、企业联合做有组织的科研,强化目标导向,集智聚力,将新技术与潜在的经济社会应用融通,构筑科技供给与应用转化需求之间的双向沟通渠道,打造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融通发展平台,加快新概念就地验证、新技术就地转化、新业态就地形成,让更多原创引领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三是壮大新动能。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把产业创新需求转化为科学问题,组织优势力量协同攻关,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升发展能级。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新方向,培育壮大新动能。


  第二,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是提升重要领域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事关产业链安全稳定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面向未来的基础前沿技术,发挥各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特色优势,在适度竞争的基础上建立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大协作机制,提升产学研协同效能。加强多主体、跨领域科研成果研发和贯通式转化,努力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


  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集成创新平台优势,整合创新链上中下游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加强与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合作对接,培育形成强大的知识集群、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孵化孕育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推动重点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取得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关键位势,赢得未来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


  三是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提升产品性能与质量,在行业标准和品牌上塑造竞争优势,加快打造优势产能、优质装备。充分发挥高端制造业集群延链补链建链强链保链稳链作用,确保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运行。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推进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加速重大技术成果场景落地和迭代应用。


  第三,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数实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坚持把发展经济的关键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统筹扩大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形成更具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实体经济数智化、绿色化转型。


  二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量子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培育具有强大引领和带动能力的数字领军企业,构建数字经济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三是加快培育智能经济。加快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大数据中心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公共算力等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推动5G/6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通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千行万业。支持平台企业加强数据、产品、内容等资源整合,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拓展创新、生产、供应链等资源共享新空间,深化共享经济多应用场景落地。优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运营,培育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智能经济新增长点。


  第四,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更是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根基。安全可控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源头支撑,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催化孵化。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系统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通过部署组织重大基础研究任务,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牵头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在解决全球性科学问题和应对人类共同面临挑战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二是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基础研究平台的稳定支持,鼓励设立支持原创科技和成果转化的天使基金、种子基金、科创基金等扶早、扶优,引导风险投资、市场化基金等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优化股权投资发展环境,持续带动社会资本支持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三是建设创新友好社会环境。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依托创新联合体和集群推动“四链融合”,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让青年英才竞相涌现、尽展才华。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厚植创新文化。


  (万劲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陈套,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智说(1)丨王微:以进促稳巩固消费稳中向好的基础推动消费持续扩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3)丨货币政策要提升效能

●焦点丨光伏产业中低端产能过剩风险需引起高度关注

●关注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何成2024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


总  监  制丨王辉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