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生必看”的《千与千寻》,不应只限于情怀

ACGx ACGx 2019-06-27


题图 / 千与千寻

本文由ACGx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何让从未看过经典的新一代观众走进院线?



继去年《龙猫》登录内地院线后,宫崎骏的另一部经典动画《千与千寻》也将于6月21日与观众见面了。在《千与千寻》的国内定档海报和预告海报上,“值得所有等待”、“一生必看”的字样,被赋予满满的情怀,蕴藏着众多粉丝的热切期盼。



一直以来,由于国内光盘、网络资源的传播,宫崎骏的许多作品已经为国人熟知。也正是由于此,《千与千寻》虽并未正式进入内地市场,但在许多观众的心目中,这部动画电影如今的上映,其实就是典型的“经典重映”。


这类经典影片,在一代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启蒙角色,令他们印象深刻,回味无穷。那些早年没能放映,或是粉丝未能到影院观看的老电影,多年后被引进、上映,弥补了粉丝们的遗憾,也让他们的情怀得到圆满。


不过,已经被众人反复观赏的经典作品,再登录影院时,想获得真正的成功并非易事。最好的结果,是在满足粉丝期待的同时,冲破粉丝边界,让更多路人观众感受到经典作品的魅力。而这,需要唤起情怀,又不能局限于情怀。


具备一定粉丝属性的经典之作

优秀的动画作品,可以打破文化上的隔阂,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共同认可,《千与千寻》就是其中之一。


2001年,由宫崎骏导演、编剧,吉卜力动画工作室制作的《千与千寻》在日本上映,时至今日,它仍然以308亿日元的成绩稳居日本影史票房冠军。作为宫崎骏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该作曾拿下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等极具分量的国际大奖。


《千与千寻》讲述少女荻野千寻意外闯入神灵世界所经历的奇幻历程,不仅为观众呈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通过现实与虚幻的交集,为作品赋予了多方面的人文内涵。除开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等浅显易懂的道理外,“救赎”的主题更是在探讨人性欲望、社会善恶。观众们见证千寻的成长,也在这一过程中,开始思考寻找初心的意义。



时隔近二十年,备受赞誉的《千与千寻》终于将在国内正式上映,让粉丝们激动不已。而有的粉丝则表示,自己对《千与千寻》的到来早有准备,因为去年宫崎骏的《龙猫》,已经顺利登陆内地影院。


其实在国内,宫崎骏的《龙猫》可能拥有更为普遍的影响力。角色整体形象贯彻一个“萌”字,还被当作吉卜力动画工作室的标志。另外,相较于《千与千寻》的丰富寓意,《龙猫》凭借相对简单的故事情节,可以覆盖到各个年龄层的群体。



去年《龙猫》在内地收获1.7亿元人民币票房,这对一部制作于三十多年前的动画作品来讲,算比较可观的成绩。可我们也观察到,有路人观众因“完全是原作重映”、“只适合小朋友看”而打出差评。


不难看出,《龙猫》这类优秀旧作,依然具有一定的粉丝属性。那么更具深度内涵的《千与千寻》上映后,能不能做到跳出粉丝范畴、成功“出圈”,还无从知晓。但在国内,不只是动画市场,那些曾重映过的国内外经典作品,重映期间的宣传内容,几乎都只突出了粉丝向的“情怀”标签。


经典重映与人气新作的博弈

对粉丝而言,就算已经知晓故事内容,但出于“情怀”等原因,当经典老片再次上映后,他们还是会前去影院表示支持。可情怀的吸引力,并不会对路人产生太大影响。于是为了吸引更多观众,一些重映影片在内容上做出了相应调整。


大多经典老片重映时,都会经过修复技术提升画质。《东邪西毒》《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等作品,重新上映的版本新增了未公开片段,引发不少观众的好奇与热议。《侏罗纪公园》《2012》等好莱坞大作甚至将2D转制成3D,给当代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经典重映年年有,有的老片重映后赚得盆满钵满,有的则是黯然退场。纵观近几年票房成绩好,或讨论话题度高的重映片,也多为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香港老片《英雄本色》等普通大众喜爱的电影类型。正因为“路人观众决定票房高度”,所以不论是新片上映还是老片复映,终端院线在引进电影并决定排片率时,大都还是以市场需求为准。


影院通常优先考虑好莱坞或国内有爆款潜力的大片,给予它们高排片率,为上座率和影片票房创造更多机会。在动画电影方面,影院会先考虑《哆啦A梦》《你的名字。》等受众广泛、具有宣传优势的作品,毕竟它们在国内,拥有较为稳定的市场基础。经典老片虽然有一定口碑积累,但想要在重映时得到院线肯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经典重映,除了需要作品本身质量过硬、得到院线重视以外,这些作品还需要与同期上映的新作进行竞争。在经典电影重映前期,商业院线普遍更支持人气新片,随后再根据新片、老片各自的宣传效果和影迷反馈,进行场次调整。


《千与千寻》于6月21日上映,意味着影片会撞上《玩具总动员4》的档期,直接与人气动画的终章抢占市场份额,还可能会受到前期《黑衣人》外传等新作影响。


不局限于情怀的宣发,或许能吸引更多路人观众

一部电影的发行和宣传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中国内地,近几年《疯狂动物城》《大圣归来》等影响力较大的动画作品,大都源于“自来水”的口碑效应,逐渐扩张至路人群体,才能获得可观的票房。不过对于电影制作方或引进方而言,动画电影取得这样的成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纵观近年来国内引进的日本动画,真正做到“出圈”的票房黑马,也只有《哆啦A梦:伴我同行》和《你的名字。》,在优秀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辅之强有力的宣传、营销,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因此,即便是《龙猫》《千与千寻》等经典动画电影的引进方、宣发方,往往还是选择倾向于依靠粉丝支持。去年黄海为《龙猫》设计的宣传海报,让不少粉丝表示回忆起纯真无忧的童年时光。即将上映的《千与千寻》也打出了“值得所有等待”、“一生必看”等宣传口号。强调作品情怀,既能花费较少的宣传费用,又能唤起粉丝共鸣,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营销方式。


虽说电影宣发方进行情感营销,满足人们对怀旧、情怀需求的做法,的确是有效果的,却也已经有观众开始厌倦此类宣传方式。


网络上曾流行过“欠XXX一张电影票”的电影宣传句式,起初观众们对此深有共鸣,并用这一句子来评论、刷屏宣传重映的经典之作。但由于“恶意消费情怀”或“过度榨取老IP价值”等原因,如今越来越多的网友们对这句话表示出反感的态度。


当然,厌烦“卖情怀”的情绪不只针对经典重映,推出续集、翻拍亦是如此,真情怀与“炒冷饭”的差距往往就在观众的一念之间。这也证明,在宣传此类作品时,不应只局限于“怀旧”和影片曾经的辉煌。


实际上,“老电影能在银幕重现”这一事件本身,就已经情怀满满了。宣发团队可以尝试在保留情怀营销的基础上,发掘作品中的更多看点。比如动画中的名台词“不能吃太胖噢,会被杀掉的”,其实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减肥道路上的警示语,且完全可以抛却粉丝滤镜,以“梗”的形式在网络上存在。这些内容层面的要素,除了能让粉丝会心一笑,唤起他们的美好回忆,还能面向更多从未看过电影的年轻观众进行传播。



能代表时代的情怀之作有很多,并非所有经典作品重映都能符合所有观众的喜好。《龙猫》在国内上映获得1.7亿元票房,比起那些高票房的动画电影,也无法真正成功“出圈”。而被誉为“成人童话”,剧情、设定内涵更为丰富的《千与千寻》,能不能获得更胜于《龙猫》的票房成绩,目前还是未知数。但总的来说,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在内容层面值得反复品味,还更需要跳出现有的粉丝范畴,让更多的普通观众看到。


END

点击以下关键词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武当王也 / 定格动画 / 大侦探皮卡丘 / 推广曲 / 病娇李逵 / 迪士尼真人 / 异世界四重奏 / 怪盗 / 腾讯Switch / 鲁迅二次元 / 机动奥特曼 / 姨夫的微笑 / 神回 / 炒股番 / 优衣库 / Vtuber / 嗑CP / 朝花夕逝 / 阿丽塔 / 书记舞 / 快手动漫 / 流浪地球 / 熊出没VS小猪佩奇 / 2018动画音乐 / SING女团 / 火王 / A站老婆 / JOJO黑帮摇 / 2018二次元平台 / 土味营销 / 我是大哥大 / 迪士尼续作 / 强风吹拂 / 华纳漫改 / 西游记 / 网配 / 柯南剧场版 / 国漫时尚潮流 / 漫改韩剧 / NS王者荣耀 / 盒控 / 后街女孩 / 表情包COS / 动画PV / 海外动漫中国形象 / 足球小将 / Netflix / 马化腾鬼畜 / 旅行青蛙 / 游戏王 / 古风音乐 / 金坷垃 / 二次元时尚 / ACG管弦乐 / 兽娘动物园 / 手办宅 / 洛天依 / COS援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