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舞香江
香港,原本只是珠江口东侧的一片荒僻之地,在特殊历史背景下,这个平凡的原广州府新安县小渔港,在100多年间就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许多全球性濒危、国家重点保护或香港地区特有的野生动植物都以此为家,可以说是十分耀眼的一颗“绿色明珠”。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人口拥挤的弹丸之地能达到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平衡?
在《森林与人类》2021年第7期杂志,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与杂志社共同策划了一期 “香港──大都市的大自然”为主题的特刊。
这里,我们高级保育主任罗益奎会介绍为何这个繁华都市会拥有多达全国1/8种类的蝴蝶。
香港,这个曾是华南一隅的贸易港已蜕变为国际金融中心,积累百年的蝴蝶种类和数量记录,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生境变迁。现在香港已记录超过250种蝴蝶,拥有全中国种类的1/8,当中除了华南的代表性物种外,还包括国内仅见于香港的种类和远洋到访的斑蝶,共同构成缤纷多样的蝴蝶相。
▲ 上:金裳凤蝶,左下:翠蓝眼蛱蝶,右下:中华麝凤蝶
香港大学的研究显示,在香港现存的蝴蝶中有大部分都偏好在开阔生境活动,而最受毁林活动影响、局限在森林低层活动的种类曾经仅占本地物种构成的4%,但随着香港的次生林日渐成熟,近年不断有从未被记录的蝴蝶种类从周边地区迁入并成功建立种群。
褐斑凤蝶:每年一次的约定
▲ 褐斑凤蝶
褐斑凤蝶(Papilio agestor)是2002年才首次在香港被记录的物种,最初只在拥有本地最成熟次生林的大埔滘自然护理区内出现,近年被发现已扩散至周边的林区,包括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每年3月,当温暖潮湿的气流逐渐主导华南的天气,全境终日云雾缭绕、阴雨连绵。这种一晴难求的天气同时为万物带来生机,褐斑凤蝶也在蛹内蛰伏大半年后羽化成蝶,它的出现是每年蝴蝶季节开始的象征。
褐斑凤蝶的飞行姿态有别于其他凤蝶的灵活快速,反而以缓慢滑翔为主。褐斑凤蝶是香港少数生活史长达一年的蝴蝶,雌蝶交配后就会飞到山下寻找寄主产卵,幼虫在初夏化蛹,静待来年春天的到来。
大绢斑蝶:耐力超强的长途旅者
▲ 大绢斑蝶成虫(上)及幼虫(下)
初春的山林中,还有一种与褐斑凤蝶外形十分相似的蝴蝶——大绢斑蝶(Parantica sita)。这种大型蝴蝶飞起来从容不迫,完全不把捕食者放眼里,因为它们幼虫寄主是含有毒植物碱的夹竹桃科植物,会将剧毒积累在体内作为防御武器,翅膀的警告色让捕食者不敢轻举妄动。
为了调查蝴蝶的长距离迁移,研究人员会在斑蝶的翅膀上画标记然后放飞,再通过区域性的公众科学监测合作,逐步拼凑出它们的迁飞路线。这种被动的监测工作往往持续多年也一无所获,幸运的是在2011年和2013年的秋季,分别有两只在日本被标记的大绢斑蝶,经过数十天超过2000公里的旅程后在香港被发现,为亚洲斑蝶迁移研究带来突破。这更是继北美洲君主斑蝶由加拿大南部南迁墨西哥越冬后,蝴蝶迁飞的最长纪录。
喜欢集群过冬的其他斑蝶
▲ 虎斑蝶(带橙斑)和青斑蝶(带蓝斑)是香港越冬蝴蝶谷中的常客,但数量上远不及紫斑蝶属的成员
在香港,各种紫斑蝶(Euploea spp.)、虎斑蝶(Danaus genutia)和青斑蝶(Tirumala limniace)的数量也随秋冬季的来临明显增多,但有别于喜欢独行的大绢斑蝶,它们更偏好成千上万聚集到背风的溪谷林地,其重量有时能把大树的枝条压下,堪称奇观。虽然香港斑蝶集群越冬的现象在1939年首次在科学文献上记载,至今仍无法证实这些秋冬季来访的斑蝶从何处开始的旅程,但以物种组成来推断,它们大部分应是由华南内陆地区迁至此处。
斑蝶在香港集群越冬的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因为冬季正是它们最脆弱的阶段,过度的干扰很可能会对整个华南斑蝶种群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香港特区政府已把部分斑蝶主要利用的越冬地点列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同时民间非政府组织也持续在香港标放各种斑蝶,以监测它们的数量变化及迁飞路线,期待香港标放的个体终有一天能被外地的监测人员发现,解开“身世”之谜。
了解更多内容,请参阅《森林与人类》2021年第7期杂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