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跑哪里去了?妈妈担心死了 | 亲子中的“真实关系”

杨珊珊 东方明见心理 2023-12-03

↑↑↑关注我们和心理咨询师一起用"心"看世界



前年和家人爬华山碰到这样一幕:一个8、9岁的小女孩被4个大人围着圈指责,大概是说她跑太快,大人们担心她走丢。

被围在中间的女孩,双手拳头紧紧地攥着,眼睛里冒着怒气,嘴巴紧闭,一副极其愤怒,又不服的样子。

当时儿子偷偷趴我耳边说:“妈妈,这哪是担心,明明是骂她嘛!”。

是啊,看着被4个大人轮番“轰炸”的小女孩,她是多么的愤怒和无助,处于“对抗”状态的她,此刻估计任何教育对她都没有效果。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有了一个不同的视角:

某天下午,我带着儿子在附近公园的广场玩轮滑。儿子与新结识的轮滑朋友一起在广场上一圈圈的滑,偶尔在下坡的滑道上滑。

当时我低头接了个电话,再看向广场,发现儿子的身影不见了。

广场上没有,滑道上没有,瞬间整个人都紧张起来,一边往树林、公园座椅、小路到处找,一边脑子里胡思乱想各种可怕的结果,整整5-8分钟的时间里,我感觉自己都快疯了。

直到在广场的台阶下,看到了熟悉的身影。我狂奔过去,一把抱住儿子,第一句就是:“你跑哪里去了?!妈妈担心死了。”

儿子愣了一下,然后是尴尬,慢慢变成认错的表情。

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文章开头华山那一幕,那一刻我特别能理解那4个大人的心情,害怕、愤怒、惊喜、担忧、开心、委屈……

但我也清楚的知道,我可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抱着孩子,就地坐下后,发生了下面的对话:

刚才在广场上找不到你,我好紧张,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妈妈

儿子

(紧张)我觉得广场上圈太小,就和朋友顺着滑道下来,绕大圈滑。

(把孩子侧过来,这样可以看见他的脸)刚才看到妈妈冲过来,吓到你了吗?

妈妈

儿子

(低着头)是有点,而且你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突然抱住我,让我觉得好尴尬。

(被逗笑了)确实哦,对你来说确实有些突然。在妈妈说“你跑哪里去了”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妈妈

儿子

(抬头)我觉得你在说(骂)我,也觉得自己做错了,不应该跑这么远。

(把儿子转过来,面对面)实在抱歉,刚才妈妈太激动了。没看到你的时候,我好担心也好害怕,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当再看到你的时候,我太高兴了,慢慢地,又变得有些生气,想着你怎么不说一声就跑这么远。

妈妈


儿子摸着我的脸,看着我说话。

你还记得上回我们在华山碰到的小女孩吗?

妈妈

儿子

(笑)记得记得,当时她被好多大人骂。

(开玩笑的语气)你知道嘛,我现在就特别能理解那些大人的感受,但还是不赞同他们的做法。你觉得我们一起能做些什么,我可以不用很担心,你又可以不用感觉被指责呢?

妈妈


如果当时我冲过去,对孩子一顿指责和说教,孩子除了感受到不被理解的愤怒或内疚,什么也没学会;而我除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发泄不等于疏解),破坏与孩子的关系,达不到解决问题的效果,什么也得不到。

在日常跟孩子的互动中,不可避免的,我们和孩子都有情绪激烈的时候,这时如何表达彼此的情绪,而不是带着情绪去表达往往成了增进亲子关系的关键。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真实关系”(Greenson, 1967; Gelso, 2009):

➢ 一方面是指真实,关心和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

➢ 另一方面是指真诚,在关系中如实的反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01如实地共情孩子


不管多大的孩子,如果他们哭时能得到安抚,笑时能听到他人的笑声,他们就会相信外界会用理解的方式回应他们的情绪。

但如果他们的眼泪总是没人关心,恐惧总被忽略,那他们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总是不能如实地对待他们或毫不关心他们的感受。

长此以往,他们的情绪反应会逐渐收窄,甚至关闭。

❶ 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感知

要想通过孩子的行为来弄清他们的感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家长能站在孩子的视角,通过观察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记得曾带着3岁的儿子去一家中餐馆吃饭,他老是爬到背后镂空的隔板上,抱下来没多久又爬上墙。

当我站起身,顺着他在墙上的角度看过去,发现邻桌有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孩子,我带着他绕道去邻桌打招呼,之后他就不爬墙了。

如果我没站起来,只是一味的制止甚至惩罚,并不能阻止或者可能会暂时阻止他的行为,但他并不知道还有其他途径,而我也无法理解他爬墙只是想和另一个孩子打招呼。

❷ 表达对孩子的理解

站在孩子视角理解孩子之后,我们还要把心中那份理解表达出来。

在公园经常能看到跑着跑着摔倒的小孩,小孩往往并不是马上就哭,而是发现父母不在身边,才开始哭。

家长往往会说“叫你别跑别跑,你看,摔了吧”,“哭啥,丢不丢人,自己起来”类似于这样无视孩子情绪的话,让孩子觉得,父母认为自己的情绪、受伤都是无关紧要的,他必须在父母面前隐藏情绪,装出一副坚强的模样。

如果看到孩子摔倒的那刻,家长能及时过来,关心的询问:“孩子,摔着没?”

孩子会知道家长随时守护着他,自己是被珍视的。有些孩子可能就自己爬起来,掸掸尘土继续玩去了。

也有些孩子身体摔伤或哭了,可以问问孩子:“还疼吗?刚摔倒的那一刻是不是吓坏了?”。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疼痛、害怕等被家长理解时,情绪也就慢慢平复了。

02如实的反馈自己


经常听到有家长抱怨:“一看孩子哭闹,我就火冒三丈,还要理解他,那谁来理解我呀!”

这也提醒我们,不要忘了,亲子关系中,孩子是一方,家长是另一方。

孩子的情绪、想法需要被理解,被共情,家长的情绪和想法也同样需要被理解。

❶ 觉察自己

回到开头举的例子,在华山这么大且地势险峻的风景区,孩子不见了,4个大人肯定是焦急万分。

他们在找到孩子的那一刻,一定是各种情绪涌上来,比如害怕、愤怒、惊喜、担忧、开心、委屈等等,想表达的是对孩子的关心、担忧,绝对不是责怪甚至是愤怒。

如果他们能为自己留出1-2分钟时间冷静,结果就会不同。

❷ 如实地表达自己

就像我们要表达对孩子的理解一样,我们也需要如实地表达自己。

比如,在我找孩子例子中的“没看到你的时候,我好担心也好害怕,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当再看到你的时候,我太高兴了,慢慢地,又变得有些生气,想着你怎么不说声就跑这么远。”

在我如实表达自己之后,孩子也能清楚的知道,刚才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就能理解我当时突然抱住他的行为,也知道我没有责怪他的意思。

而对于我来说,表达完自己又被儿子理解后,之前强烈的情绪慢慢平复了下来。在两人情绪平和,关系良好的前提下,讨论问题才有建设性意义。

在我跟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个互动经验后,大家普遍表示,比单方面做孩子的情感引导要更好用。

不用端着一副父母的架子,不用忍着自己的情绪,可以真诚开放的和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与孩子分享权力,让孩子觉得地位更加平等,和孩子相处更加轻松。

亲子关系是相互作用的,父母的真诚和共情,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爱,也会带来孩子对父母的真诚和共情,使亲子关系不断的促进、加深。

END

杨珊珊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学院π”一期学员

凤凰网&志玲姐姐“护童计划”亲子援助中心项目志愿者


推荐阅读

手足冲突  | 直升机父母  | 黑科技保护

孩子超前学习  |  孤独感  |  “鸡同鸭讲”的朋友

咨询预约指南  |  咨询误区  |  当事人保密


文|杨珊珊 美编|吕满 审核|杨微 编辑|刘芬

“在看”的小可爱永远十八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