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唤柳 | 演好自己的角色--“中国的白求恩”铜像在黄梅揭幕

本编委 蕲黄文学 2022-12-28

▲李正阳题

演好自己的角色

--“中国的白求恩”、著名作家刘任涛先生铜像在黄梅刘畈村安放揭幕黄梅县史志研究中心 王唤柳(本次活动现场视频,详见本平台今日推发的第三条消息。)刘任涛外孙黄熙(雕刻家)现场讲话
4月3日上午10时,被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称为“中国的白求恩”,被文学史研究专家称为“民国时期黄梅三大作家”之一的刘任涛先生(1912-2009)铜像揭幕仪式,在黄梅小池镇刘畈村隆重举行。

刘任涛先生铜像安放在刘畈村回龙地路边、港边风水地。从广西、江西、武汉及本县专程赶来、本地乡亲共数百人参加揭幕仪式。这尊铜像,安放在1米多高的石基上,是刘任涛先生晚年穿风衣的坐像,先生风度翩翩,目光平视,伸出一根手指,远望,好似一支笔,又如一把手术刀,又似是指点家乡变化,刘任涛自己认为,他的武器,就是手术刀和笔。铜像由刘任涛女儿刘雪花一家出资20万元、刘任涛外孙、著名雕塑家黄熙设计完成。
铜像一侧是他的墓地,墓碑的一面刻着:演好自己的角色。


他一生扮演了许多角色。
他是一名党外“布尔什维克”,担任国民党军医而为新四军伤病员提供医药、策划国民党军舰“重庆号”起义者之一;是发现并指挥扑灭日寇散布在上饶、广丰鼠疫的指挥者;是为刘伯承元帅、胡风做眼科手术的著名眼科医生,为家乡黄梅一年时间培养40余名眼科医生并以每天门诊68人、手术8人的工作量,先后治疗4万余名眼病病人、手术2300人次;是电影《生命交响曲》(徐苏灵导演、乔奇张莺魏鹤龄主演)、《和平鸽》(陶金导演、周旋陶金顾而已主演)等6部影片和《生命是我们的》《当祖国需要的时候》等多部话剧的编剧、著名的电影编剧、作家;是一位“新人道主义者”。

刘任涛女儿刘血花现场讲话
他虽然仙逝了,他的后代又以他的铜像,让他再次扮演一位文化名人的角色,屹立在家乡的土地上。
刘任涛先生1912年出生于湖北黄梅县小池镇刘畈村(2009年逝世,终年98岁)。1924年毕业于孔垅第二高等小学,15岁报名参加北伐军,由于年龄小,只能做医务兵。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在武汉、上海等地半工半读,1931年在上海东南医学院专学眼科。1935年,毕业于南京军医学校,分配当军医。1936年,他拿到了“医师证书”,因不满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在泉州开设眼科诊所。
1937年“8.13”战争爆发,他立即关闭诊所,投入救死扶伤工作。抗战初期,从事军医专业,任少校军医。1937年冬,他结识了共产党人杜国庠、石凌鹤、何家槐、杨应彬、武石、邵荃麟、葛琴、舒文、黄粲、王朝闻,开始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进行革命工作。
1938年在南昌又结识了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黄道、新四军卫生部正副部长崔义田、宫乃泉,写了一篇欢迎白求恩的文章(笔名“柳陶”)当他提出加入共产党要求时,黄道指示:“先不要入党,留在党外工作更好。” 
1939年冬,为了纪念白求恩大夫之死,他首次试写了独幕剧《血十字》,邵荃麟甚为赞赏,推荐给金华中心话剧团演出,受到好评。抗战胜利前夕,他创作了三幕话剧《生命是我们的》,主题是批判旧人道主义。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辞去公职,在上海开设眼科诊所。《生命是我们的》在上海出版和公演。未演到10场即结束。改编为连环画,销路不错。郭沫若认为主题、人物、故事都不错,可以改好,他还作了序文,希望再版。由于眼科业务繁忙,兼做地下策反工作,生死斗争,再无时间过问此事。上海解放前夕,他因军舰“重庆号起义”案件被捕入狱,内定死罪。未被执行的原因,内有专案参谋阎璞起义,暗中把与他有关材料全部投入抽水马桶销毁,外有蒋介石干儿子黄崇武援救。

上海解放后,组织派他任市立第二劳工医院副院长兼眼科主任。后调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卫生部医院管理科长兼卫生宣传科长。他利用夜间休息时间创作了电影剧本《生命交响曲》,投寄给上海电影文学创作所,即被采用。由上海国泰电影公司拍摄,全国公映,受到华东行政委员会嘉奖。由此,产生了电影剧本创作的信心和兴趣。

抗美援朝期间,他为上海医学院赶写四幕话剧《祖国在召唤》,此剧在医学院礼堂演出,上海戏剧研究室魏照风看了,认为此剧应扩大宣传,在全市公演。后改名为《当祖国需要的时候》,由建文话剧社在解放剧场公演一个月时间,日夜两场,场场爆满。上海医护人员看了演出,踊跃参加援朝医疗队,在全国起了带头作用。刘任涛被吸收为上海作协和剧协会员。《当祖国需要的时候》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全国各大城市纷纷上演。
1951年春,陶金和顾而已看了话剧后,大为赞赏,立即要他改编为电影剧本,他欣然同意,改编后,定名为《和平鸽》,香港大光明影业公司迁回后,所拍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和平鸽》。
为了解放台湾,三野解放军学习游泳,大批战士染上血吸虫 ,他到该病流行地区南汇任屯村视察疫情,见十室九空,情况异常严重!他赶写出《防治血吸虫病》科教剧本。但是全国无科教片厂,只好发表在《华东卫生杂志》上。四年后,上海科影厂成立,将它拍摄。
1952年,全国实行大学生统一分配,上海文化局长夏衍认为这是我国教育界的空前大事,要他将此题材写一电影剧本。他访问从治淮工地回沪的青年防疫医护人员,获取资料,写出《磨炼》。剧本送治淮委员会审阅,该会领导认为,反映治淮的第一部电影,主人公应是民工英雄,而不是青年医生,剧本被否决。

1953年春,夏衍将它调到电影剧本创作所工作。他写了《生命摇篮》,反映农村推行新法接生。此时夏衍调任文化部副部长。剧本修改后,夏衍看了二稿,比较满意。结果修改到八稿,还是被否决,理由:知识分子是改造对象,土产婆是劳动人民。他认为青年助产士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符合科学规律,坚决不改。过了一年,整风开始。谢晋和徐昌霖到该所检查工作,认为第三稿即可拍摄,这样处理不公。他将剧本改为中篇小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北影的董克娜石联星喜欢《生命摇篮》,要求拍摄;长影刘国权看了中篇小说,写成分镜头,准备拍摄,后来,北影、长影协商,将摄制权让给了长影。1958年大跃进,各厂都搞跃进片,《生命摇篮》寿终正寝。

1958年,他回到故乡黄梅做眼科医生,开展防盲治盲工作。他向县委建议,开办三期眼科训练班(每期三个月),县委王书记同意。他带领青年男女学员,开展下乡巡回防治工作,用实际结合理论的教学方法,培训他们诊疗常见的农村多发性眼病。《人民日报》报道了他的事迹。
1959年,他被调往武汉电影制片厂继续做编剧。在此三年,他与辛雷合作《天堑飞渡》,因中苏关系恶化,未拍。还写了《没有马的马戏团》(写杂技团)和《晚霞》。后武影与珠影合并,他带着《晚霞》初稿来到珠影,剧本没有通过,理由:主角不是工农兵。将它改写成20万字长篇小说。后来先后写了《车从深圳来》(反香风)《04号渔船》(反特)《光耀山村》(农村电影放映员)均告失败。《在海洋上》(水产科研),因主角不是渔民,被否认。“文革”中,被列为审查对象,为救护一青年被打断5根肋骨、3根腰椎横突,坐了97天牢。
1968年冬,到五七干校被监督劳动,他依靠信念生活,用刮须刀刀片为一位双目失明七旬贫农老婆婆,作眼科手术。有人劝告他风险太大,搞不好,失败了,就会落下“阶级报复”罪名,再进监狱。结果,患者重见光明。他遇见广州美院美学讲师迟轲,刘任涛讲到这件事时,引用马克思一句名言“拯救了自己的灵魂”。迟轲后来引用这句话作标题,写了一篇文章。干校所处英德横石塘农村盛传有个“臭老九”会治眼病,纷纷赶来找他,干校不胜其烦,只好让他到公社卫生所做眼科医生,做了200例手术,看了1000多人眼病。1972年,他年届六旬,并患冠心病要求退休,组织批准。1985年他的退休更正为离休,从1938年算起,按厅级待遇。

他与梅白由交往。梅白写了一首诗赠给他:

重逢任涛一片丹心千丈发,碧桃红杏未忘怀。劫波照影常微哂,沧海传声老更偕。七十三年刀击剑,八千里路笔穿岩。青梅情向春神语,前度刘郎今又来。【作者简介】王唤柳,国家二级编剧,省作协会员,退休后在县志办编县志。【链接】黄梅名人刘任涛跌宕起伏的人生黄梅名医刘任涛女儿回乡为父选址建雕像
小池人热烈欢迎黄梅文史哲采风
蒋国雄 | 诗意煊情满夕阳--黄梅文史哲拜访黄赞煊
小池镇莲湖村桥下党支部宣讲党史有序开展
我县首部村志面世 黄梅文史哲主编说…王厚群|永难忘记的味道
蔡友刚 陶新明 | 十里益海小学吴德风 | 闻一多是文天祥的后人吗?
何国彩 | 黄梅明珠五祖寺

何国彩|虚心参观虚心谷

王唤柳│黄梅一中的沧桑巨变

李滨│悼李文亮大夫

黄梅文史哲采风虚心谷

李福登 | 匆匆那年

黄梅一小周翠霞:爱管闲事的老师

龙静 | 相亲黄梅女--我与黄梅佬的故事(四)

余建新/异乡际遇--《故乡遗情录》连载之廿七

濯港十里益海小学蔡友刚:灵动作业设计 释放语文潜能

黄梅一小石慧芳:老师 你的杯子摔破了

黄梅七小柳再军:用真情温暖学生

何梅 | 黄梅的映山红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声明】公众号“黄梅文史哲”在封禁期间,“黄梅文教”“老家黄梅”代其发文,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