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泉古镇忆赶集

2016-07-04 王秋英 太原道


 

三泉镇座落于山西省汾阳市。

汾阳是个小地方,但名气较大。依我的分析,一来汾阳有著名的贾家庄,那里曾经是全国农业的先进单位;二来老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和《泪痕》就是在汾阳拍摄的;其三,汾阳人的茶饭以细致可口风靡省内外;其四、汾阳的风土人情、方言文化在周边有领军作用。。。。。。至于汾酒、竹叶青的知名度,就无需我在此赘述了。


█ 汾阳地标文峰塔建于明末清初,塔高84.93米,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古砖塔


三泉乃汾阳的一个乡镇。这个美丽名字的缘由来自三条汩汩活泉。它的“五堡一镇”包括张家堡、赵家堡、任家堡、南垣村和李家街等。因五堡的地势皆为高峻,镇子便像个谷底被它们包围起来。所以我去张家堡上学得爬坡,回奶奶家得爬坡,到姥姥家更得爬坡。不过,这些坡可不是土道,而是用大块的青石板铺就的平平整整的路。


█ 汾阳三泉古镇


三泉镇地方不算大,但古迹却很多,诸如送子娘娘庙、观音庙、姑姑庙、关帝庙、乐楼戏台、古柏、古槐、大铁狮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孔子庙与大圣庙的和谐并存,孔子像庄严肃穆,为孩子们接受启蒙教育必须崇拜的偶像;而大圣庙还塑有一群小猴子,正符合孩子们活蹦乱跳的天性。这应该是三泉独一无二的景观吧。


█ 汾阳市三泉中学


三泉镇不仅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名胜,而且这里的集市颇为著名。

农历逢五、逢十便是赶集的日子。每到这天,就成了村里人的节日。家家户户起得更早,男人们赶着到地里做一炮农活,女人们挥起扫帚洒扫庭院,整理屋舍。一家人吃过早饭,个个用香胰子洗了脸,再蘸上清水把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换上干净体面的衣裳后,提着手丢丢(布书包)就光光鲜鲜地走出院门;裹脚的老婆婆、猫腰的老汉汉也相跟上拄着拐杖“下河转转”(haxichuchu)。那年幼的小孩子则要牵牢妈妈的衣角,生怕把自己给落下。姥姥常常一手拉我,一手拄着拐杖去赶集。


█ 三泉赶集,儀豐拍摄


五个堡子该有多少人赶集呢?光是从南垣村坡上俯瞰,蜿蜒而下的长长石坡,人多得像源源不断的流水,一路在呼朋引伴,满坡的笑语欢声。

集上真繁华呀!平日买不到的这时的集市应有尽有。摊位在不宽的路面由西至东两溜排开,酒坊、醋坊、香油坊,还有饭铺、生肉的摊子有好几个,猪肉的、羊肉的和牛肉的,特别是卖轧花熟肉的案子馋得孩们迈不开步子。接下来是卖蔬菜的、水果的、五金颜料、针头线脑的……一个摊位亲密地依傍着另一个摊位。用自行车驮着两个箩筐的小贩最受欢迎,你看那红彤彤的柿子像灯笼一般爱煞人,上面还挂着淡淡的层霜,却价钱不贵,不买几个真是白来了。顺便再称点槟子果和灌馅糖,回去给孩儿们吃。十七大八的女子们正是打扮的好时候,都兴勃勃往供销社跑,花色棉布今天品种最全。男人们则撩开长腿,一路往东直奔而去,那里有犁耧锄耙各种农具,各色粮食也在交易,大到晾晒粮食的长笸箩和圆仡佬子,小至筛虫虫的细面箩子,在这里都可找到。最东头有成群的男人和骡马牛羊,这里是牙行们的大显身手之地……


█ 三泉赶集,儀豐拍摄


逛集时熟面孔很多,但每次都有背褡裢或牵牲口的山民或周边县份的陌路人加入进来,所以三泉集市常常是熙熙攘攘,甚至被堵个水泄不通。

这天,不光三泉镇上热闹,五个堡子也热闹着呢。人们大老远来赶集,散市后口干肚饥,腰困腿乏,五堡一镇有亲戚朋友的都要拐进去歇歇脚。晌午时分,你看那家家的炊烟比往日更浓郁更持久,擅长烹饪的妇女们正在精心准备茶饭,迎接客人。


█ 三泉赶集,儀豐拍摄


这都是许多年前的老黄历了。听舅舅说,改革开放后的三泉也和城市接轨了,太原有啥,三泉就有啥。听说三泉赶集的习俗至今仍在延续,因镇上的大中型饭店、网吧等许多当代元素的加入,使这个古老的集镇更具有商业吸引力。我相信,随着三泉工业园区的兴起,会带动方方面面的产业,三泉古镇必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崛起!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王秋英其它作品: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寻找昔日的记忆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场散记

家在太原15: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近半个世纪的记忆 

家在太原:傅家巷与傅山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家在太原:那橘红色的府东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