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2016-06-06 王秋英 太原道



提起豆芽巷,许多人也许会面露惊诧:“啊,还有这么个地方?”

是的,它是一个老街巷呢。为什么会如此冠名呢?我们可以顾名思义,“豆芽”恐怕没人陌生吧。想想它的形状,再听听这位年轻父亲的怨言:“我家那宝贝女儿,奸馋的啥都不爱吃,越长越像棵豆芽菜了。”该巷的面貌便可略见一斑。




豆芽巷位于桥头街,是宁化府的斜对过。一条窄窄的巷子进去很深的样子,这条巷子两人并排相跟走都显得憋仄些。但就在这纤细的巷子里,居然也生出两扇对着的大门。左边大门进去是个方正的四合院。我的小学同学和新爱家与郭培成家都曾在正房住过,要上三四个台阶上呢!郭培成的奶奶满口平遥话,因与我妈很投缘,总喜欢拄着拐杖来串门。和新爱是我的发小,照顾弟妹料理家务在大人中很有口碑,学习也名列前茅,曾在初中时担任过班干部,直到插队和工作,都是好样的,可惜尚未享受到生活的美好,便匆匆离开了人世。

巷子的右边大门里是个长方院儿,一个叫靳在城的女孩家就住在这里。她家是晋南人,长得瘦而精神,是我们初中班的运动健将。当全校运动会召开时,班里同学最乐意看的就是这双“飞毛腿”矫健地奔驰在跑道上,感觉骄傲得很。因我与她在小学和初中都是同班,又是街坊,所以常常你来我往。他们院有个汾阳阿姨,常常自豪地夸耀她的女儿学习特别好,说“我家毛毛还坐过飞机呢。因为被评为太原市的三好学生,奖励坐飞机绕太原市一周呢。”于是,我暗自把人家当偶像崇拜。

巷子大约深许五六十米的样子,像是豆芽的“茎”,出了口儿便豁然开朗。

“豆芽”往左伸,是一条比它的主巷更宽更远的巷子,能开进去汽车,沿路都是些高台阶的大门洞,约有十来个院子吧。这里曾开办过扫盲学校,老母亲在刚解放时读的“妇女识字班”就在这里。我的同学王瑞莲家住在巷子深处一个高台阶套院的后院里。那时我们被编在一个学习小组,又是同乡,所以总愿意在一起。我喜欢听她父母亲款款柔软的汾阳乡音。她上有哥哥下有弟妹,这家人的淳朴善良对我印象很深。

“豆芽”往右舒展,是块长方形的开阔地,右边连着三处院子,都是里外院。左边是后来迁来的几户人家,他们住的是一字排开的平房。

顺着平房转过来,又是一片开阔地。这里有间Public Toilet,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方便豆芽巷、郭家巷、桥头街与海子边等街道的居民们,这在当时是少有的,因为这几个街道都是互为邻里、相互联通的关系。

它的斜对面有一处公用水管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上几个街道的居民们就伙用这个水龙头。所以,那些在豆芽巷深处的小姐妹到这里来抬水,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上下台阶不说,路远也不说,经常就凑一块儿了,得耐心排大队。二十几个大铁桶相互碰撞的声音叮叮当当响个不停。哪像现在水龙头就安在自家房价里,随用随取,水桶都是多余,何等惬意哪!

。。。。。。

豆芽巷在太原市算不上大街巷,且旧城改造后也不再完整,但作为老太原不可或缺的细胞之一,它的原貌永久地印在那个曾经奔波玩耍于这条巷子的女孩记忆中。

 

作者简介:王秋英,笔名张王氏,北师大本科毕业,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语文课高级讲师(已退休)。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诗刊》子曰诗社社员、山西杏花诗社社员、太原市作协会员、太原市诗词学会会员、九九文学社社员、太原桃园诗社社员、太原晚报夕阳红记者、《并州老龄》通讯员等。在《火花》、《九州诗文》、《山西老年》、《山西文化》、《山西艺术教育》、《戏友》、《都市》、《并州老龄》、《花蕾》等主流杂志和省市主要报纸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5万字,获奖五十余次。2008年,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曾录用其关于抗击汶川地震的六首诗歌。2012年出版《灯下漫笔》、《课余偶作》两册文学自选集。


直接点击以下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树,傲然风雨忆沧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寿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

家在太原07: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条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10:桃园那几条巷

家在太原11:桃园一巷的那些事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寻找昔日的记忆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场散记

家在太原14: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

家在太原15: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近半个世纪的记忆 

家在太原:桃园三巷的记忆

家在太原:傅家巷与傅山

家在太原:桃园四巷忆吃穿

家在太原:桃园路往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