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晋方言 | 山西方言实在妙

真理 太原道 2020-10-10

文字改革方案将普通话定于一尊,教育普及则使之成为通行全国的语言名片,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张嘴便知你说啥,确实是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但是,随着群众文化程度的提高和城市化的进程,各地方言渐趋泯灭,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近年来一些操方言的影视、小品、歌曲,大受热捧,便是百姓怀旧寻根情结的反映。

比如山西方言,便有许多特色鲜明之处,值得一书,愿山西籍小朋友都记住。

特色一是简捷明了。北京人说"什么?"山西人说"啥?"东北人说"怎么?"山西人说"咋?"河北人说"玉米面糊糊",平定人说"Sa",全国人都叫"爸爸",阳泉人偏叫"大"。单音节词胜过双音节词,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是为特色。

特色二是形象生动。诸如吃食,有河捞、扁食、泯挌蚪、离疙瘩、搓魚魚、猫耳朵、推窝窝、花糕、面羊…;日常用品有取灯(火柴)、扑篮(箩筐)、担仗(扁担)、大车(马车)…;说方位,则有拐角角、疙嶗嶗、疙棱棱、疙梁梁…。话入耳则形即现,活泼有生气。

特色三叫"莫名其妙即为妙"。说"灌腸",无腸无肉是荞面疙瘩做的面食;说"麻叶",无麻无叶北京人称油条;清和元饭店卖"头脑",不过是莲菜羊肉熬的汤;酱油叫"清酱",南瓜叫"倭瓜",北瓜叫"西葫芦",不亲见亲尝绝不知此称谓为何物。

特色四是多义同音,一义多音,堪称一绝。汾阳人有绕口令:"红混(凤)凰黄混(凤)凰,红哄(粉)混(凤)凰黄混(凤)凰”;太原人有顺口溜:"坐在大副(树)哈(下),喝府(水)又看服(书)”;民办教师在课堂上教生字:"摩挨(mai)麦,密(麦)子的密(麦),希夷爷(xie)鞋,孩(鞋)子的孩(鞋)。"忻州人讲熬饴糖的过程最生动:"把他妈精(糖蔓菁)切成片片,挠(熬)啊挠(熬)…",初听以为讲黄色故事,听懂了付之一笑。

方言渐渐消亡,普通话也不尽标准,有京普、冀普、东北普、两广普,…。晋普也有差別,有雁北普、晋中普、临汾普、运城普…,太原普又分城(市)普、青(徐)普、娄(烦)普、故交普…。京腔遍华夏,乡音总难改,寒喧几句便知老乡在此,他乡遇故知,于是普通话中便夹杂了山西词,不觉別扭,倍感亲切,亦为人生一大快事。

现在,处处申报文化遗产,放眼望去,多为小众末技。若剪纸、年画、呢人、皮影均可为文化遗产,则方言流传几千年,泽被千万人,祖宗创儿孙继,于此泯灭之季,似亦应急速抢救,留录音树传人,以使后辈之人万年而后,仍知祖先乡音,不忘大槐树下,尧舜当年亦操此语引领九州万方,金声玉振,是为华夏之强音。

山西人,请讲普通话,不忘三晋魂。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晋方言 | 北格南格原来是北隔南隔

晋语里那个奇妙的“圪”字,听听方言专家怎么解读

晋方言 | 杂七杂八说“圪榄”

晋方言 | 比鬼还鬼!“老圪节”背后的玄机

晋方言 | 戳拐,可真的是戳下大拐咧

晋方言与山西人03:晋方言与醋文化

晋方言与山西人02:晋方言与山西民歌

晋方言与山西人01:晋方言,古代语言的活化石

从几个一读就错的地名看太原地名异读现象

太原话里变幻多端的“圪”字

太原的“老圪节”,是贬损还是调侃?

“红火”在山西方言里到底有几个意思?

山西方言中的“姑儿”与老鼠

那些呆萌可爱的叠音词,让山西方言亲死个人

晋源北邵因何方言唤“邵sī”?

“毛鬼神”是个什么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