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港口岸:势差创造深圳

杨梅 傅一程 等 城PLUS 2019-05-20
“这座城市的身份,基于变化之上,而非基于稳定。”
——罗里·麦克林《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



01



1.1口岸:深圳的起点


“口岸”是一个隐喻。1978年,对于极度经济困境中的中国来说,香港是外部世界离自己最近的口岸。一个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被选址在与香港一河之隔的对岸,这就是深圳的来历。


从1978年至今,文锦渡、沙头角、罗湖、皇岗、福田、深圳湾等6个各具特色的口岸逐渐出现在深港边境。2017年,经深圳口岸出入境的人员为2.41亿人次,占当年中国出入境总数的40%。平均每日约60万人次往返于深港边境的6个口岸,大致相当于德国斯图加特市的总人口数。


借助“口岸”的能量,1997平方公里的深圳从1980年9.4万人的农业地区发展成为2000多万人口的超级城市,用30多年时间实现了欧洲几百年才完成的城市化。2017年深圳市GDP达3460亿美元,仅次于北京、上海,与香港基本持平。



深港陆路口岸发展与城市发展阶段示意图

图片来源:城PLUS、 深圳毕学锋设计顾问机构


1.2深圳:中国的缩影


口岸的产生是回应“流动”的需求,流动的产生是深港城市“势差”的存在。


通过口岸的流动,香港与深圳逐渐形成了一种差异互补:香港的主要优势在于国际化的制度,以及金融、物流、高水准的服务。深圳的主要优势在于创新产业环境、生产效率以及劳动力及空间成本。美国Heritage Foundation《经济自由度指数》已经连续24 年将香港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2017 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深圳-香港地区在全球“创新集群”中排名第2,领先于硅谷地区,仅次于东京-横滨地区。


“一国两制”是深圳与香港势差存在的根本前提。深圳不是普通的超级大都市,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就是多方面借鉴香港的各项制度,逐步将中国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深圳湾口岸与深港大桥(摄影:龚志渊)


过去,深圳38 年的发展史,就是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缩影。现在,深圳与香港的互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经济和商业领域,逐步深入到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未来,深圳不仅仅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更是一个进一步开放的中国对接全球规则的历史见证。



02

交互——跨境与多样性


2.1跨境流动趋势


1997 年香港回归后,随着中国大陆与香港的社会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跨境旅客的总量在持续增长。1999 年至2015 年,平均每日往来香港及中国大陆的跨界客运量从28.5万人次增加到64.9万人次。


近年来,香港的金融服务、医疗教育、公共艺术、高端消费、国际门户更具吸引力;深圳在科技创新、生产成本、生活成本方面更具优势。随着两个城市的发展,跨境流动人群的目的也在发生变化:


前往香港的内地人——休闲比例大幅增加,由30.4% 增为64.8%;商务比例大幅降低,由36.7% 降为7.6%。


住在内地的香港人——上学比例大幅增加,由7.3% 增为39.0%;上班及商务比例大幅降低,分别由49.7%、13.2% 降为17.1%、3.9%。


前往内地的香港人——探亲、上班比例有所增加,分别由23.4%、2.1% 增为30.4%、7.1%;商务比例有所降低,由29.1% 降为16.8%。


1999、2015 年跨境人群目的变化

资料来源:香港规划署2015 年跨界旅运统计调查


2.2六类跨境人群


(1)跨境教育

香港的大学更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比较优势。深圳目前约有3万余名跨境学壅, 每日往返于深圳、香港之间 , 就读香港的国际学校。


(2)跨境就业

香港对接国际的法律、 金融制度和体系 , 金融市场、 交易成本和金融衍生品类型比(深圳)更具优势。 目前 , 深圳约有6000名外籍人士居住在蛇口, 大部分在香港中环从事若IT、 金融、 贸易、 管理等工作 , 每天通过渡轮往返于香港中环与深圳蛇口之间。


(3)跨境婚姻

香港与中国大陆的跨境婚姻正变得越来越晋遍。1997年跨境婚姻共计3.05万宗,在内地登记比例占91.4%; 2016 年跨境婚姻共计2.29万宗,在香港登记比例占75.8%。2016年香港结婚总数为5.56万宗,其中41%属于香港与 内地的跨境婚姻。


图片来自网络


(4)跨境生活

深圳在住房、日用品、生鲜等生活成本方面低于香港。深圳市中心区的租房成本约12-15欧元/平方米,香港市中心区为20-40欧元/平方米;单次理发价格深圳为5欧元、香港为18欧元;土豆的价格深圳为0.25-0.3欧元/公斤, 香港为0.30-0.45欧元/公斤。


(5)跨境休闲

香港拥有比较完善的郊野公园体系, 共划定24个郊野公园,另有17个特别地区(其中11个位于郊野公园外),4个海岸公园和1个海岸保护区,大量的深圳户外运动爱好者会于周末结伴去香港郊野公园徒步。


(6)跨境消费

香港具有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优势,奢侈品、化妆品等高端消费品的价格相比中国内地有较大优势。莱卡相机LEICA M10, 在深圳购买的价格为6480欧元,在香港购买的价格为5830欧元。近年来随着 “自由行” 的开放, 越来越多的内地消费者赴香港消费。


深港两地的多维“差”与双向“流”

香港对接国际的法律、金融制度和体系,金融市场、交易成本和金融衍生品类型比(深圳)更具优势;香港大学的教学水平、科研成果、知识转移和国际视野较深圳(内地)更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比较优势;在香港,因为筛查、新药、科研和医疗技术等国际顶尖水平的医疗资源组合,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治愈率远超深圳(内地);在“中外购物天堂”香港售卖着更多元的顶级国际品牌和地方特色商品,更低的商品价格,吸引着包括深圳(内地)的国际性消费群体”;亚太最大的航空枢纽香港机场,提供着较深圳(内地)更多的国际航班班次和更低廉的机票价格,国际出行便捷性优势突出;在香港,可以接触到更多元和高规格的国际艺术演出和展览;在香港,中国第一个和南方唯一的迪士尼乐园,吸引着深圳和全国的游客。

图片来源:城PLUS、 深圳毕学锋设计顾问机构


深圳拥有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率的电子硬件配套体系,可以在短时间内买到任何电子产品的配件;深圳的国际专利申请数连续12年位居中国城市第一名;得益于互联网的优势,成长周期短、创新能力强、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公司在深圳快速涌现;深圳的用工成本远低于香港,城市服务业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深圳的租房成本远低于香港,许多跨境白领和香港人选择居住在深圳以获取更宽松的居住环境;深圳在工业用地成本相当于香港工业楼宇的一半,香港基本完成了制造业向深圳(内地)转移;深圳背靠内地农产品供应市场,生鲜等生活用品成本低于香港,部分香港居民会选择来深圳采购更低价的生活用品。

图片来源:城PLUS、 深圳毕学锋设计顾问机构



03

密度——效率与可能性


3.1空间加密:提高经济效率


深圳与香港作为两个现代化超级城市,具有明显的“密度城市”发展特征。香港陆域面积1106 平方公里,建成区占24%,已建成区人口密度为2.73万人 / 平方公里;深圳陆域面积 1997平方公里,建成区占50%,已建成区人口密度为2.22万人 / 平方公里。作为对比,欧洲城市如柏林市区的人口密度为4200人/平方公里。


根据 2014年统计数据,深圳平均毛容积率1.04,已经超过香港(0.97)、东京(0.80)。持续的建筑“加密”,使得人口、货物和服务高度密集在都市核心区,不断创造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活力。


主要年份深圳、香港、柏林三地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3.2功能加密:创造更多可能


城市加密不仅是建筑加密,它还有业态复杂性的增加,就业模式多样性的增加和连接方式的更多样。功能叠加和业态复杂性为创新带来无限可能。


深圳城中村VS香港公租房(图片来自网络)



04

集成——活力与复合性


4.1功能集成:公共活动中心


口岸地区是深圳、香港城市公共活动的集散中心。除了交通核心功能以外,兼容商务贸易、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并可能与城市融合,衍生旅游休憩及市民公共生活等活动,以此促发多元功能之间的互动,增强城市活力,使口岸成为一个集交通、商业、商务和居住功能于一体的复合活力中心。


沙头角口岸——1平方公里范围内集成了观光游览、商业购物、生活居住、交通集散等功能。


罗湖口岸——1平方公里范围内集成了文化娱乐、商业购物、交通集散、生活居住等功能。


4.2枢纽集成:大型交通门户


口岸地区往往汇集了深圳、香港的高铁、地铁、公交、出租车、口岸等多种交通方式,其不仅仅承担交通换乘及口岸的职能,同时也作为大型地标性的交通门户,承担着带动周边地区向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要求。


图片来自网络


福田口岸——1平方公里范围内集成了高铁、地铁、公交、出租车等交通方式,未来广深港高铁全面建成启用后,将集成广深港高铁口岸的职能,由深圳福田到香港西九龙将仅需要14分钟。



05

感知——技术与便捷性


5.1旅客通关


50% 的旅客查验通道已经启用自助查验通道(e 道),6个大型陆路口岸全面实施跨境学童“电子标签”通关,并推出学童及保姆免下车“掌上通”查验。手机APP、自助机、红外定位等技术让检疫查验更便利。


5.2货物查验


深圳口岸在进出口货物海关监管查验环节逐步加强“机器代人”的智能革新,包括机检直放、电子智能判图、小型X光机非侵入式检查、应用单兵系统移动作业……2013-2015年深圳口岸出入境货物平均检验检疫通关放行时长逐年缩减,分别为0.89天、0.59天、0.49天,3年提速53.77%。


大鹏海关每天需监管3万个标准集装箱,连在一起长度超过180公里。采取H986+FS6000+小型X光机”机检设备,查验一个集装箱的耗时将由人工模式的2.5个小时提高为0.5 个小时。



06

自由——文化与现代性


深圳与香港都是现代移民城市,具有开放、包容、创新、多元的文化特点。2005年至今,以每两年为一个周期,深圳与香港共举办了7届“深港城市\ 建筑双城双年展”。


图片来源:UABB


第一届的“城市,开门!”旨在向观众揭示当代城市发展的现状,利用1.2万平米不加修饰的旧厂房群作展场,体现对旧建筑及其原有用途和记忆的尊重。


第二届的“城市再生” 探讨城市建筑过期、老化、更新等城市问题。


第三届的“城市动员”探索当代城市对社会生活的营运和组织模式。


第四届的“城市创造” 描绘了建筑与城市之间无止尽的互动关系,并激起对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命力的深度讨论。


图片来源:UABB


第五届的“城市边缘”从深港边界问题延伸至全世界各地关于“城市边缘”的实践项目,从政治学、社会学和城市地缘学多角度为大众带来全方位的资讯和思考。


第六届的“城市原点” 以重塑城市与家园,打造美好未来世界为主旨,倡导对建筑、城市的现状再利用、再思考和再想象,通过设计重塑人们的日常生活。


第七届的“城市共生”从根源上对文化层面、社会层面、空间层面不同起源、不同状态、不同价值观的认同与包容,城中村可以成为另类城市新生活的培育基地,可以成为新来者的落脚城市,可以以其永不落幕的未完待续状态使得持续创造成为可能。


历届以城市为主体的展览,都在传递着深圳、香港一种自由、独立的现代精神:城市应该是多元价值体系平衡的结果,是人们身处同一世界、心存不同梦想的高度异质性和差异化的文明共同体。



本文为中规院城PLUS参加德国柏林AEDES当代建筑论坛所做的深圳五个案例研究之一。

城PLUS、 深圳毕学锋设计顾问机构

策划监督:朱荣远 毕学锋

策划助理:王婳 刘亚敏 杨涛 陈伙彬

案例研究:杨梅 傅一程 胡恩鹏 律严

平面设计: 戴伟良 杨笑 李敏 陈雅玲

空间设计:陈丽立 魏雄 张振威 汪晓旭 刘宝龙


推荐阅读:


深圳:一切皆有可能


深圳性:城市空间的生产逻辑


深港双年展庙会式漫游指南


双城双年展:再寻原点,回到未来


大湾区世界杯悬想:一朝盛会,千年风云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