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世平:大湾区的机遇
粤港澳三地要协同发展,必须梳理整合现有制度,进一步融合与创新 ,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现在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一个新的契机。推动大湾区的发展,要从国家层面先考量,具体的事情一步步走,终将达到目标。
01 粤港澳大湾区概况
世界各大湾区概况
资料引载自《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采用2015年数据
在全球四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有自己的条件,比较不同湾区发展的前提,其中一些要素可以作为启动湾区建设的关键。要推动人流物流,集装箱码头、机场数量非常关键,四大湾区代表产业,以及智囊团和企业指标各有不同。粤港澳大湾区总体情况良好,500强的企业数据比较落后,这些都是我们现在起步时期要先做好的。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可喜的发展势头,2017年广东省全省GDP达8.99万亿元,同比增长7.5%,预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有望在未来几年超越美国纽约湾区,成为全球第二大湾区。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是祖国重要腹地、“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的桥梁。
图片来自网络
02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先生发言提出,“建设大湾区要重点把握四个维度、五个战略定位、坚持六项原则。”
四个维度给了我们精准发力的策略。国家需要港澳找出自己的优势,同时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充满活力的世界城市群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内地和香港、澳门深度合作示范区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五个战略定位是我们新发展的理念。其中,澳门要思考如何解读“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这一定位。澳门有与葡萄牙相关的历史,使得葡语的使用在澳门较为普遍,而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巴西和非洲最大的几个国家使用的语言分属西班牙语系及葡语系,澳门要融入大局,应发展强项,在“一带一路”的语境下,在全球寻求发展机遇,推动国家总体发展。
图片来自网络
创新驱动,规划引领
协调发展,统筹兼顾
绿色发展,保护生态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共享发展,改善民生
一国两制,依法办事
六项原则引导我们着眼长远方略。从政治、经济、民生、环境等因素寻求突破点,做好我们可为的事情。建设科技高地等目标,都需要有平衡的发展,六个原则缺一不可。
图片来自网络
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讲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目标就是建设国际一流的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与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仍需改善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及生态文明建设;解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包括技术流的便捷有序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目标是突破束缚,致力同时发挥出“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制的优势。”
其中有三个关键因素:科技,文化和金融。澳门在金融和科技方面处于初级阶段,但却有500年与全世界打交道的历史,在文化底蕴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澳门有南欧的浪漫,香港有英国的严谨,中华文化是我们国家文化融为一炉的好机会,所以粤港澳大湾区是充满机遇的。科技是有竞争的,但文化是包容的。澳门具有与台湾的良好关系,发达的休闲娱乐产业,具有发展的机会与希望。
图片来自网络
习近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01 从制度保障着手,推动制度继续创新
澳门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已于 9月1日成立,由原政策研究室与特首办内地工作小组合并而成。粤港澳三地已成功建立“粤澳合作联席会议”、“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港澳合作高层会议”等合作机制。建议在现有合作平台基础上,三地各自成立全职的专责小组、部门,全面执行及落实规划。
九座城市中有三个自贸区
图片来源:http://news.wenweipo.com
在官方层面:在制度保障上,探索建立广东九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恒常化协调机制。由于大湾区涉及的法域不同,一国两制下有三个关税区,六个城市与其他三者有政策差异,三个自贸区中,法规亦有异。该怎样拉近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建议用创新的态度、谨慎的步伐,彼此充分研究,创造大湾区内最大程度上的法律扁平化。
在专业学会层面:为大湾区内规划人才及规划学会及协会进一步交流、互认、企业合营等方面研究专门法律基础,出谋献策。
02 深化人才引进、人才管理制度, 融合三地优秀人才
创新人才引进、管理制度,促进跨境创业就业便利化。
赴港澳政策:进一步简化大湾区九城市的创新人才在两个特区交流互通的手续。允许为赴港澳参与创业项目路演和发展市场需要的创业团队、科研人员办理多次有效的交流签证。具体措施包括人才签注、创业签注、在校实习签注等,促进大湾区人才资源流动,为跨地域的项目及服务提供更多人才资源;
赴九市政策:已出台“凡符合条件的港澳台居民可申领居住证,并享有三项权利、六项基本公共服务、九方面的便利”,等于享受国民待遇。而现时澳门个人税计算方式与其他城市不同,先免60万后再计算12%税率 ,故呼吁税务以原居地计算。
图片来自网络
规划方面: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规划师的互动、互认机制。鉴于粤港澳三地的法律、规划制度等有差异,应建立大湾区城市规划师培训、交流机制,增进城市规划师了解其他城市法律及制度。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人才库,让规划人才能在粤港澳各规划学会及协会之间互借,有更多机会一展所长。
03 带动机制改革,融合三地官产学研力量发展
政府层次方面:实施官员挂职制度,让各地官员的知识面、实践面、人事面都面面兼顾;规划专业方面:加强粤港澳规划学会及协会进一步合作,如设立恒常信息互通机制、建立大湾区持续进修培训计划等;鼓励粤港澳企业以合作、合资形式经营,互补长短达致共赢。建立粤港澳三地成立科技发展引导资金,集结三地资源,整合杰出的科研力量;三地亦应构建更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知识产权资讯交换机制和共享平台,协助科创项目打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近日回复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时强调:进一步建设一批面向港澳创业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服务载体,鼓励共建高端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将支持粤港澳三地共建、共管、共享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完善各类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并纳入正在编制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政策文件中。
港澳深化人才培养机会,参考香港“香江学者计划”引入澳门青年学者计划。让国家较为尖端的人才可以到澳门学习交流,也带动澳门本土的人才可以更有贡献。可以看到人才已经开始流动,并逐渐取得成果。
图片来自网络
总结:
市场新思维:大湾区内六千七百万的人口都将是我们的 “发展市场”,成为可善用的“杠杆支点”,助力大湾区的科技尤其是规划创业者踏上更高的台阶,创新者有更大的应用空间;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更多机遇让规划师及规划学会及协会互相交流学习,借人才培训、规划师资格互认、建立人才库等达致多赢局面;只要我们把握机遇,共同尝试,敢于创新创意,粤港澳大湾区定必能助力大家成就伟业,迈向成功。
*本文根据崔世平先生在“第二届大湾区规划论坛”上的演讲整理,未经讲者本人审阅。文中观点也不可视为官方意见,敬请留意。
· · ·
推荐阅读:
讲者 | 崔世平
澳门城市规划学会会长
美国加州注册结构工程师、土木工程师,澳门注册土木工程师、城市规划师。现任新域城市规划暨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同时身兼第十三届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立法会议员等社会职务。负责及参与的城规项目包括“21世纪澳门城市规划纲要研究”和“澳门创意产业规划纲要研究”等。2008年创办澳门城市规划学会,推动澳门城市规划专业发展。其先后于1999年及2004年获澳葡政府及澳门特区颁授专业功绩勋章。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