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向明 | 湾区时代,中轴创新
本文根据马向明先生在2018年4月3日于深圳五洲宾馆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港深莞)中轴提升战略论坛”中的发言整理而成。
【一】
湾区时代的三个趋势
粤港澳进入湾区时代,将有三个发展趋势,分别是:横向分工加强、水陆双轴驱动、知识经济转向。
珠三角在长期的竞争与合作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和差异化发展格局。广州、深圳作为珠三角的绝对核心,在经济特征上有鲜明差异:广州是批发零售业的中心,深圳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心;广州吸引众多外地机构设立分支,呈现出门户城市的特点,深圳对资金吸附能力更强,显现出经济中心的特征。
珠三角各市跨市企业分公司设置与企业总数关系
数据来源:2014年企业经济普查统计数据
从2004年开始,新加坡GDP增速快过香港,并于在2012年超过了香港。新加坡人均GDP则早于2003年开始超过香港。同时,港澳地区与广东省的地缘经济关系从互补转为竞争,港澳地区与珠三角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关系较差,出现同质化倾向,严重阻碍粤港澳地区的深度合作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为有效解决港澳问题,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国家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在这一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横向分工将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
珠三角主要城市GAWC排名
注:Globalization and WorldCities(GaWC)是由英国拉夫堡大学地理系组成的,专门研究全球化与全球城市的世界知名智库。其根据全球175家先进性生产者服务业的全球总部与分支机构的分布,研究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排名与地位,并向全球公布。该机构的研究成果被公认为城市全球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著名地理学家麦金德曾提出“世界岛”理论,他把世界分为陆权和海权两大阵营。陆权具有聚集性;海权具有外部性。海权的目的是在外部获得支点,但支点必须要有通往内陆的通道,要有纵深,因为建立支点的目的是对地域和资源的控制。换言之,海权与陆权两者相互支持。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大陆和海洋两个扇面:在大陆扇面,大湾区连接京广华中走廊和西江经济带,是内陆腹地的重要引擎;在海洋扇面,大湾区是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支撑点,各地在湾区的重点发展平台就是这两个扇面的对接点,即是麦金德眼中海权与陆权的对接点。
粤港澳大湾区的两个扇面,由相互交织的水陆两条轴支撑。水轴包括肇庆港、黄埔港、南沙港、蛇口港、葵青港,连接西江水系纵深;陆轴包括广州南站、深圳福田、香港九龙等地,连接京广铁路纵深。两轴交织地带,正是大湾区的核心功能地带。
深圳中轴连通湾区三大核心,确保陆路的纵深,是对湾区作为海洋支点的支撑。
深圳2040对于深港大都市圈结构的设想
梳理典型湾区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如下四个发展阶段:
(1)港口经济发展阶段:以装卸运输为主导,经济活动范围局限于港区内部;
(2)工业经济发展阶段:以临港工业为主导,经济活动范围向港区外拓展,湾区城市迅速发展成为制造中心;
(3)服务经济发展阶段:以服务业为主导,湾区城市掌握了金融业等高端资源,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核心节点,产业结构也发生根本性改变;
(4)创新经济发展阶段: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经济活动范围拓展到更广区域,形成区域多个中心共同发展格局。
珠三角是全国三大创新中心之一,与产业相关联的创新功能,将是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石。
与国际知名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有三大特色:
(1)具有多核心。粤港澳大湾区同时拥有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个核心,而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均是强核之下的多中心模式;
(2)具有双轴支撑下的大纵深。纽约湾区同样拥有大纵深,而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只是浅纵深;
(3)具有多支柱功能。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港口+制造+科技等多支柱功能,东京湾区同样具有多支柱功能,而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的主导功能则有所侧重。
【二】
中轴创新角色
由于创新人群对环境品质要求高,由此带来创新企业承受的风险较大,因而创新空间有两种不同的空间逻辑:
一种是“高品质、高可触、高可达”,但这些区域往往在城市同心圆的中心区,也意味着成本更高,适合发展成熟的创新企业;
另一种是“高品质、高可达、低成本”,可提供低成本、非正规办公空间,如高校、科研院内的老旧办公楼,适合初创阶段的创新企业。
(1)广州、深圳作为珠三角区域链接全球创新体系的门户,已深度嵌入到全球创新网络体系当中。 深圳是科技巨头全球布局关键节点,以企业创新为主,创新联系呈现出较强的海外辐射扇面;广州是以高校、科研院所基础创新为主的创新门户,与国家重要城市之间的创新联系较为紧密;广深沿线以企业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创新生态正形成,目前以大企业为创新主体,中小企业创新正在发育。
(2)以企业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创新生态正形成,目前大企业为创新主体,中小企业创新正在发育。
广深走廊沿线高新技术企业分布
数据来源:省科技厅2017年5月提供的高新企业名录
(3)区域内创新空间和产业空间紧密关联。
(4)区域内创新活动和投资与变现机制密切相关。
(5)区域创新资源存在集聚与扩散并存的态势,创新资源向广、深集聚并向周边城市外溢。
目前珠三角的创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城市建设的中心-边缘模式与区域科技创新需求不适应,城市中心区的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国内一流,但成本太高,而城市边缘空间具有“高可达、低成本”的特征,公服水平却很糟糕;二是科技政策投放与空间要素供给不匹配,造成创新场所的孤岛化、离散化,彼此联系不足。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逐渐转向知识经济,发挥好中轴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省住建厅和省科技厅联合编制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识别适合创新的空间,确立“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以更好地注入创新元素,发展创新经济。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
“创新走廊”的出现,能发挥中轴在创新中的角色,有效识别和连接具有“高品质、低成本”特征的区域,提升该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以更好地注入创新元素,营造高可触的创新场所,从而孕育新兴产业,推动文化创新。
【三】
要素集聚策略思考
识别出适合创新的区域,还需要促进创新要素集聚,为创新活动营造良好条件。
现代法国思想大师列斐伏尔指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同时也生产了社会关系。”政府可以在城市的更新改造项目中,引入文化、科技机构等场所,建立新的关联、新的关系空间。
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改造项目
城市中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认同的魅力公共空间,可以将不同的人群带到一起,增进信息交流。这在知识经济时代尤为重要。一座城市有没有活力,其实就是人是宅在家里还是呆在公共空间里,公共空间充满人气,也就形成城市的魅力。
目前政府的局限在于有边界,它的行政边界到哪儿,轨道交通就只能修到哪儿,这需要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
结语:
相信在深圳中轴的引领下,未来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型经济发展将更蓬勃,交通设施互联将更便捷,城市空间品质将更靓丽,公共服务供给将更贴心。粤港澳大湾区的光明前景,值得人们期待。
*本文内容由宋京华、城PLUS共同编辑整理。
· · ·
推荐阅读:
作者 | 马向明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