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 雄安 · 大湾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启示
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发展与规划?——本文根据李迅先生在“第二届大湾区规划论坛”上的演讲内容整理,分享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三个重要规划事件和启示:深圳速度、雄安质量与湾区协同。
图片来自网络
新时代大湾区如何发展、如何规划是本次论坛讨论的主要主题,中国改革开放的轨迹是从南往北又回到南,深圳到浦东、再到去年的雄安再到大湾区,我们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案例的启示。粤港澳大湾区和雄安新区是新时代的新区发展典范和具有全国意义的战略示范地区,本次报告主要和大家分享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三个重要规划事件和启示:深圳速度、雄安质量与湾区协同。
1
1979年,深圳由宝安县升级为市;1980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成立深圳经济特区,并赋予其特区立法权和单行经济法规制定权。对比2016年与1980年的数据,户籍人口增加了12倍,常住人口增加了36倍,GDP增加了7219倍,城区面积增加了308倍。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邓小平,1984年1月
深圳的发展遵循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实现了从资本的积累到自主创新的产业迭代更新。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78-1986年,主要是三来一补促进贸易发展;1987-1997年,城市进入快速工业化的阶段;1998-2008年,高科技产业带动经济发展;2009年至今,金融自由化与移动互联网创业大潮发展。这个过程也充分展示了“深圳速度”,通过制度松绑、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进入全球产业链,通过抓住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深圳产业迭代发展示意图
2002年,《深圳,你被谁抛弃?》在人民网强国论坛首发,引出了一场关于深圳命运的大讨论;2004年,深圳市委提出城市发展遭遇“四个难以为继”的困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深圳规划局的主持下编制了《深圳2030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先锋城市的愿景目标;随后2010年,中共深圳第五次党代会提出“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孕育了华为、大疆创新、华大基因、腾讯以及中信等一批国际领先的品牌和技术,深圳正在成为一个不断崛起的全球创新城市。
回顾深圳的发展,体现了充分的远见,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通过带状组团的结构,使得深圳的空间结构富有弹性;适度超前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圳特有的基因就是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从而造就了深圳作为全球最包容的城市之一,以及创新精神的高地。
“深圳这座城市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强,以先行先试为己任,以改革创新作为立市之本、发展之机、活力之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原副市长张思平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提出的继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之后,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重大的历史性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规划的理念可以为大湾区建设给予一些启示。
雄安新区规划中坚持五大理念:
1.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第一,基本措施就是保持良好的开放空间,坚持生态优先,生态不再是城市发展的底线而是前提。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耕地占新区总面积的18%左右,开发强度控制在30%。划定规划控制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严控城镇开发边界和人口规模;第二,实现白洋淀的生态修复。白洋淀要恢复360平方公里,水质要逐步恢复到四类和三类;第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塑造高品质城区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生态安全保障。
2. 坚持因地制宜、组团紧凑、避免蔓延式扩张
雄安新区基本的空间布局采用组团布局,形成“北城、中苑、南淀”。城市在白洋淀的北边;中苑建设公园、绿地;南淀,希望城市能望着淀但不要靠着淀,紧邻城市是一片大水面。
雄安新区用地布局图
3. 坚持文化自信,保护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雄安新区的规划首先强调城市设计贯穿到城市规划全过程中。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最初把城市设计贯穿到城市规划过程中,塑造整个城市的景象是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
雄安新区城市设计意向图
4. 坚持人本导向规划理念
新区应该是回归生活的城市、是生活的家园,所以特别提到生活圈,规划中也强调了五分钟的幼儿圈、十分钟的老人圈、十五分钟的社区生活圈,日常生活在生活圈内完成,基本不用小汽车。
5. 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建设
中规院在和阿里合作,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成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标杆和中国样本。千前以后留给大家的是一种精神财富和哲学价值,它就应该是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以人为本、天地人和、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文化理念。
3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大湾区规划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协调与合作、关注民生便利性、突出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借鉴深圳的发展历程,借鉴雄安新区的规划理念,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应该有五个方面的考虑:生态、创新、文化、民生、制度。
我们必须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一流湾区相比仍然存在的差距,我们的空气质量、臭氧污染、水体污染问题还相当突出。大湾区填海造陆的面积也在世界前列,海湾面积在萎缩。我们需要解答的问题是大湾区因海而生,从地区到湾区,从流域到海湾,背后是生态逻辑之变。生态是大湾区的核心价值,各城市相拥一湾、构成了一个难以割裂的生态共同体。
图片来自网络
大湾区建设本身有很好的优势:是全球超级的供应链枢纽,也有高效的创新转化力;也有巨大的挑战:“中兴事件”折射出大湾区基础创新、核心技术缺失的命门。兼顾基础创新与应用创新,是大湾区实现产业链向创新链转变的关键。我们要思考解决的是如何加强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深化产学研合作,从单一的城市创新走向湾区协同创新,打造科技创新的共同体,破解大湾区的弱“芯”之痛,使大湾区成为全球的创新研发高地,所以创新的湾区是我们心中的美好期许。
图片来自网络
大湾区自古有同宗同源的文化基底和族群凝聚力,文化基底和特征非常明显,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展现,也拥有中西合璧的多元文化。千年岭南文化、侨乡文化、三百年的葡语系文化、海派文化、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亚非文化、移民文化等共同塑造了大湾区最具多元、包容、开放特性的“鸡尾酒文化”新内涵。我们需要思考和解答的问题是如何彰显湾区的多元性、国际性、包容性,如何创造、塑造湾区文化新内涵,如何强化“我是湾区人”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本源诉求。人本湾区是我们心中又一个美好的期许。
多元、包容、开放的“鸡尾酒文化”
大湾区往来是非常广泛的,我们还面临一些制度的障碍,仍然存在着阻碍人员自由流通的法律体系、税负和通关的限制条件。也出现一些特别的景象,比如香港青年要北上,但又不来内地。所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建设优质的生活圈?最重要的是实现三地要素的自由流动、人才的融通。要打破目前各种妨碍湾区协调发展的条条框框,逐渐形成人员、要素、资金、技术自由流动,各方有效沟通的体制机制。所以宜居的湾区、互联的湾区是我们心中又一个美好期许。
摄影:梁浩
1. 制度是大湾区最大的特色
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在全世界独一无二:1个国家,2种制度,3个关税区。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我们的特色和差异性转化为人无我有的制度优势。
2. 开放是大湾区的最大优势
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澳门是内地与葡语国家交流的桥梁,广州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关闭过的通商口岸,深圳是改革开放窗口。大湾区不是减少差异,而是求同存异、异中求和,发挥各自优势。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角色和制度优势,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创新科技、专业服务方面。以三大自贸区作为深度合作的平台,推动自由贸易发展,通过制度合作建设自由贸易湾,通过更深入的合作,实现更广度的开放。
通过更深入的合作,实现更广度的开放!
小结:
大湾区能否成为“国际一流湾区”,不是看 GDP总量,也不是看经济结构或三产比重,而是看发展质量!大湾区要实现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需要通过五个协同,强化发展质量,建设生态的湾区、创新的湾区、人文的湾区、宜居的湾区、全面开放的湾区,这也将是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国际顶级湾区的重要实践。
通过深圳的历程、雄安的质量、湾区的协同发展,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展现,新一轮的发展轮回展示着国家治理理念的升华:增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的愿景,新的发展动力在于创新、人本、民生和制度设计,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本文根据现场内容整理,未经讲者审阅。 感谢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四所白晶对本次论坛文字工作的帮助与付出。
· · ·
延伸阅读:
马向明 | 湾区时代,中轴创新
讲者 | 李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山东建筑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