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宜居视角看湾区品质提升

城PLUS 城PLUS 2019-05-20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倡议并联合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香港规划师学会以及澳门城市规划学会,于 9 月14-16日在深圳市举办了“第二届大湾区规划论坛”,主要议程包括5个主旨演讲,3个发布和3场圆桌论坛。在“宜居湾区”圆桌论坛中,与会嘉宾针对宜居建设、人居方式、教育资源、宜居指标体系、社会治理、自然环境等内容进行了讨论。


宜居视角看湾区品质提升王浩: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1

粤港澳大湾区宜居水平逐年提高

2010年粤港澳三地联合开展《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宜居湾区建设从“策略性规划协调研究”走向“面向实施的行动计划”。从指标来看,大湾区的地均GDP产出、民生服务设施数量、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有所上升,而灰霾天数、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则不断下降;从行动来看,各市越发注重宜居环境的打造,把城市宜居作为体现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和内容,新区建设的标准普遍较高。大湾区的宜居水平不断进步


2

强化生态空间资源管理和用

管制,构建良好生态格局

生态空间是湾区建设的前提、基底。目前全省各类控制线对生态格局的保护仍有所欠缺,生态保护区有转变为生态孤岛的可能,海岸自然岸线占比低,原有规划多关注于中心城区,缺乏对外围大量的非中心城建设用地的管控。未来的解决之道,在于借鉴港澳地区经验,通过法定程序优化大湾区的国土空间格局,加强对生态空间的资源管理和用途管制,进一步优化形成“绿屏蓝带、廊道链接”的区域生态格局。



湾区生态保护红线和海洋红线


3

精准布局增量空间,进一步优化存量空间

目前湾区增量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各地普遍采用精准布局的方式,将资源投放在承载粤港澳合作的几个重要平台内,并在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的配套,加强各城市在交通、居住、就业、服务、信息等方面的协同以及大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珠三角现状纳入“三旧”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1/5,大量低效、低品质的建成空间亟待改造升级。在存量改造中,需充分借鉴港澳旧城改造经验,采取微改造、拆除重建,或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推进。


城中村改造政策及措施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宜居话题李立勋: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1

从宜业到宜居

珠三角前三十多年的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工业化,城市和区域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经济增长和财富增长,所以宜业是城市和区域的核心主题。2000年,广州战略规划提出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重新唤醒了人居意识和人本意识,标志着珠三角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转变,从宜业向宜居转变。时至今日,建设能够提供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共识。


2

从住有所居到优质生活

我们需要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以保障最根本的居住需求,同时为满足高品质的优质生活,还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便利的生活条件,多元的生活方式和包容的社会文化氛围。为了回应从住有所居到优质生活的诉求,在规划上需要提供从住房到营造地区品质等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3

从地方性宜居到区域性宜居

目前学界对宜居概念的表述偏向于地区特征,而区域性宜居则关注人的需求。跨地生活的需求来自于地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而实现这一需求则依赖于地区的连通性和可达性。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层面,区域性宜居让人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灵活、方便、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居住、就业、创业、游憩、消费。目前跨地宜居的政策之门已经打开,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图片来源:paixin.com


以IOD理念探讨大湾区发展机遇下的宜居城市规划设计 胡闽:AECOM设计总监

 

1

宜居城市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

宜居城市的要素包括环境健康、城市安全、自然宜人、智慧发展、文化个性、社会和谐、生活方便、出行便捷等八个方面,其中城市安全是宜居城市的底线。构建宜居城市需要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缓解城市病,促进城市发展,塑造文化肌理。


宜居城市的八个方面


2

大湾区面临多种城市问题的挑战

当前大湾区面临的城市问题是多方面的,区域的整体环境质量有待改善、整体交通效率有待提升、居住及公共服务品质有待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经济和创业/就业结构仍需继续优化。同时,还存在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城乡休闲游憩空间匮乏、“一国两制”的制度差异等问题。


3

通过基础设施提升推动宜居湾区建设

从生态环境、要素流通、文化空间、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现代服务、科技创新、智慧城市等八个方面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宜居、高效、人文、民生、便捷、繁荣、创新、智慧的大湾区。


图片来自网络


生态保育:大湾区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另一元素刘惠宁:环谱顾问公司保育及生态总监


1

过度开发正在破坏人类唯一的家园

地球生命的演化大约经历了30亿年,而随着人类的过度开发,地球正面临动物种群数量下降、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等灾害的挑战。据测算,1.7个地球才能维持我们当前的资源消耗和废物产出水平。2015年联合国举行的可持续发展高峰会确定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两个是保育海洋和陆上环境。


地球物种数量大幅下降


2

大湾区生态保育面临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曾经是鱼米之乡,生态环境优越,城市的周边还保留有不错的生态资源,可以从湿地和候鸟保护、中华白海豚保护、海洋和渔业保护、森林保护四个方面开展生态保育工作。大湾区河流湿地众多,生物多样性丰富,且位于候鸟迁徙路线上,具有开展湿地和候鸟保育的良好条件;中华白海豚活动于珠三角到广东西部的海域,在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中,香港、珠海、江门等城市应加强合作,共享研究数据;在海洋渔业资源方面,香港等城市的渔业产量不断下降,应加强渔业管理,促进渔业资源恢复;在森林的保护工作中,应建立森林廊道,构建鸟类、蟒蛇等物种的迁徙通道。


候鸟迁徙路线

 

宜居湾区——互补共赢王锦莹:澳门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


1

澳门的城市问题需要在大湾区范围内解决

澳门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面临着交通拥堵、洪涝灾害、老龄化等城市问题,特别是老龄人口的增加,未来将带来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方面的巨大压力。澳门作为一个小城市很难单独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和临近的地区一起合作,增加协同效应。澳门的行政长官多次提出,期望澳门居民在生活、养老、工作、创业、就学都能融入大湾区内,获得更多的拓展空间,这是我们对大湾区的期望。


2

结合大湾区的优势发展养老产业

养老产业的发展可以借鉴美国太阳城、北京燕达国际健康城的经验,把工作、创业、就学一起融入。太阳城的成功之处是既重视医疗保健也重视娱乐活动,除了疗养、医疗设施,还有一般长者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商业中心、高尔夫球场、保龄球场等设施。燕达国际健康城内不单有商业体,还有酒店、国际医学院和休闲设施,开创了医疗、护理、养老、学习、科研一体化的新型服务模式。澳门希望能够利用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共建美好的湾区。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根据现场内容整理,未经讲者审阅。 感谢中规院深圳分院城市基础设施研究中心何舸、牛宇琛对本次论坛文字工作的帮助与付出。

·  ·  ·

延伸阅读:


崔世平:大湾区的机遇


大风起兮云飞扬:新时代的大湾区发展


从流域到海湾: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逻辑之变


马向明 | 湾区时代,中轴创新


港深FinTech合作:大湾区的发动机


孙振华 | 参与式艺术,城乡进行时


华强北:混沌中的迭代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中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