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凌嘉勤 | 香港对“粤港澳大湾区因素”的回应

城PLUS 城PLUS 2019-05-20

编者按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日前公布。正式宣讲会将于2019年2月21日选择在香港“官宣”,足见这座城市在大湾区的分量。我们关心香港如何看待《规划纲要》赋予自己的角色?又如何具体地与粤澳互动?以及,《规划纲要》的安排是否符合香港社会对“大湾区”的态度和预期?


凌嘉勤先生作为规划学者、香港规划署前署长,长期关注香港与区域城市的共赢发展,在促进粤港澳规划界增进共识与相互理解方面亦不遗余力。本文根据他2019年初在“区域与城市经济年会”的演讲整理,回顾了历年来香港对“大湾区因素”的态度变化,也阐述了香港如何在“大湾区因素”下更好发展的具体主张。

 

一、新形势与新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特征 —— “一国两制、城际差异、竞合互动、唇齿相依”,共同形成了大湾区发展的“大湾区因素”,是大湾区内每个城市考虑自身发展时都必须善用的因素。

 

2018年与粤港澳大湾区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标志着开启新形势的几个转折点:


| 国际竞争新形势:

3月22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对中国商品征收额外关税,开启中美贸易战,标志着美国启动全方位压制中国崛起的国际斗争新形势。


| 湾区融通新形势:

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通车,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全线通行,一个月内两大基础设施连通,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融通的新形势,说明香港和大湾区其他城市关系更加紧密。


| 改革开放新形势:

12月18日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明确提出开启中国新阶段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面对挑战时应采用开放方式,而不是退缩回来。

 

新的形势倒逼粤港澳大湾区必须依托新的发展机遇,发展成为:


更国际化、更宜居的大湾区

更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大湾区

更有前瞻视野、更有韧性的大湾区

 

图源:news.ifeng.com

 

二、香港的态度与策略:

从“冲击与回应”到“跨越与融通”


从香港历版战略规划回顾中,可以看出香港战略规划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二战后香港战略更多站在自身视角研究香港,随着珠三角和深圳的快速发展,香港战略规划逐渐跨越边界,更多关注与边境实现互动和融合发展。


  1  “冲击与回应”时期的战略规划 

图名:香港策略型城市规划回顾

图源:根据讲者PPT内容整理绘制


| 1948《亚拔高比报告》:建议在九龙及港岛大规模填海造地,提出兴建海底隧道及地下铁路。

| 1970《土地利用计划书》:奠定了香港生态空间与发展空间框架,明确提出郊野公园和新市镇概念,对可发展地区和生态保育地区进行了清晰界定。

| 1979《香港发展纲略》:提出第二代新市镇发展概念,促进粉领上水等片区发展,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提出发展建议。

| 1984《全港发展策略》:提出第三代新市镇发展思路,促进土地用途和交通最优化模式相结合,带动将军澳、天水围等片区发展。

| 1989《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政府选定新机场选址,确定开发北大屿山的发展策略。

| 1996《全港发展策略检讨》:开始关注与深圳的融合发展,在土地用途、交通、环境平衡等方面考虑与珠三角的联系。

| 2007《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侧重与深圳、珠江西岸的联系发展。对开拓都会区及现有新市镇的机会,依托港铁发展三条主廊道,以及发展区域交通网络进行考虑。

 

  2  “跨越与融合”时期的战略规划 

目前指导香港发展的最新战略规划为《香港2030+》,《香港2030+》跟以前战略规划有什么不同?其规划理念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需求回应”走向“愿景主导”:

过去香港战略规划更多是回应需求,我们估计未来15年发展怎么样,人口增长怎么样,需要多少土地,这些发展的土地应该放在哪个地方。新的《香港2030+》更加强调愿景导向,我们希望香港未来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在这个愿景之下我们应该怎么办。


| “房屋供应主导”走向“就业主导”:

过去香港战略规划基本以房屋供应为主,特别是公共房屋供应。新的《香港2030+》除了满足房屋供应需求,更多从就业主导出发,研究居住与就业空间匹配,对新增的就业空间分布地区尤为关注。


| “相对被动的环境保护”走向“主动创造、提升及再生环境容量”:

过去香港战略规划尤其重视被动的环境保护,例如划定保育地区后,特别强调刚性管控。当时对于生态地区的发展比较被动,现今更强调主动提升及再生环境容量。


| “发展为主导”走向“宜居为主导”:

过去的香港战略规划强调以发展为主导,但是现在非常强调宜居。


图源:klook.com


  3  《香港2030+》融合思路 

因为有新的形势,倒逼必须依托新的发展机遇,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为:

1. 形成1个都会商业核心圈

2. 形成2个策略增长区

3. 逐渐形成3条发展轴


图名:《香港2030+》空间发展模式

图源:《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


| 西部经济走廊:

加强北大屿山双门廊及CBD的辐射引力,连同深中通道等策略性跨珠江交通基建,促进珠江西岸的经济及民生发展,达致更均衡的区域发展格局。把握通往北大屿山国际及区域双门廊优势,利用在香港西部的策略性运输基建设施;洪水桥、屯门、元朗南及北大屿山的各项发展作为新的增长平台。


图源:香港规划署


| 东部知识及科技走廊:

东部知识及科技走廊经落马洲河套地区及莲塘/香园围口岸向北伸延,连接广深港科技走廊,促进大湾区的「产学研」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利用现有的高科技产业和专上教育机构的聚群,在将军澳、古洞北、落马洲河套区、马料水及莲塘/香园围囗岸附近,发展知识及科技设施。


图源:香港规划署


| 北部经济带:

涵盖了6个过境口岸,以及在建的莲塘香园围口岸。虽然有很好的口岸发展基础,但从香港内部而言与口岸经济结合较弱,北部片区缺乏经济活动。未来将重点通过北部经济带建设,发展仓储、科研、现代物流及其他新兴行业,为新界北部创造新就业据点。


图源:香港规划署


三、未来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四大因素


大湾区因素1  产学研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粤港澳大湾区在“产学研”方面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空间无限,机遇无穷。培育人才,激发创新力是大湾区成功的关键因素。


图源:image.baidu.com


| 香港科研资源优势:

按照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亚洲排名前10的高校我国有5席,其中香港有3席。在高校资源方面,香港有显著的优势。


| 香港科技转化不足:

2017年香港既有高校在全球排名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但香港高校科研资源转化相对不足。从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可看出,在竞争力上香港连续三年输给深圳,从侧面说明了深圳在创新投入力度上远高过香港。从香港媒体的分析而言,认为存在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香港政府对“双创”投入力度不够,深圳在创新投入力度上远高过香港。这也是未来香港需着重改善之处。


| 大湾区互补态势:

随着大湾区产学研进步互动发展,也出现了联合办学,产学研资源重组的态势。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设立分校,香港大学在深圳设立港大医院,香港浸会大学在珠海设立分校。


大湾区因素2  善用要素互动、优化香港职住空间格局 

研究以铁路连接洪水桥及前海,把洪水桥营造成新界北商务核心区,使香港的职住平衡达致更可持续的空间分布。


图源:newsscientist.com


| 香港既有职住空间错位:

香港大部分的机会还是在维多利亚港两岸,但是香港居住人口集中在新界,香港内部两条重要的南北向通勤铁路,东铁线和西铁线。从早高峰通勤数据来看,早上南下维港的铁路运力满荷载,北上的运力东铁线为30%,西铁线为20%。说明早高峰时间有大量的工作人口从香港北边到南边,居住分布非常不平衡。


| 通过新市镇新增就业岗位:

通过与深圳发展相融合,在北部经济带依托新市镇发展新增就业机会,改善南北职住不平衡问题。在新界北新增就业机会主要考虑两个因素:其一,与香港新界北交界的深圳福田、南山为区域发展活力最为充沛的地区,而在香港内部来看新界北主要为居住片区,目前居住人口已达20万,缺乏经济功能与深圳交界地区融合;其二,在新界北新增就业岗位,有利于缓解高峰时期香港南北交通通勤压力。


| 多样化的新市镇节点:

通过启动新市镇发展,新增就业岗位40万个,包括新界北的古洞北、粉领北、洪水桥、元朗南。


天水围新市镇

图源:m.kdnet.net


洪水桥:通过地铁连通深圳前海站,将其打造成为新的深港地铁连通口岸,营造成为新界北部商务核心区,新增15万个就业岗位。促进与前海自贸区融合发展,缓解深圳湾口岸压力;

古洞北:依托古洞站,连接香港东铁线和西铁线,新增3万个就业岗位。

河套地区:深港共建发展,依托0.8平方公里的河套地区,新增3万个就业岗位;

元朗南部:元朗南部面积较小,新增1万个就业岗位。


大湾区因素3  共建宜居湾区、共筑宜居生态岸线 

以“宜居大湾区”为区域合作焦点,协调合作规划及设置大湾区“宜居岸道”,尽量把岸线还给市民。“宜居”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图源:zcool.com.cn


| 历史角度看珠江口湾区:珠江口湾区有“淤沙造田”的悠久历史。“南沙”、“万顷沙”等地方名称,反映了自南宋以来持续不断利用珠江水系河流含沙,进行积淤造地、淤沙造田的人为过程。


| 填海工程造成的“单一化”: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珠江口湾区各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大量增长,滨海城市各自进行大规模填海工程,以满足高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迫切需求。基于工程效益考虑,填海工程大多裁湾取直,使岸线形态变成功能化、单一化。大量基建设施,如机场、港口、仓库、工业、道路、铁路等占用岸线,严重限制市民到达及享用滨水空间的机会。生态文明时代,我更需要一个由区域层面出发的水体和岸线保育计划。


| 打造“宜居岸道”:建议基于粤港澳两地营造郊游径、海滨廊道、绿道、古驿道的成功经验,大湾区内滨海城市协调合作规划及设置大湾区“宜居岸道”。“宜居岸道”应优先保育仍未受破坏的天然岸线,鼓励重塑生活岸线,改善岸线可达度,让市民更好地享受亲水生活。景色宜人的“宜居岸道”可称为新名片,提升大湾区在世界的知名度。


西九龙文娱艺术区

图源:westkowloon.hk

 

大湾区因素4  着眼长远未来,保障外海发展潜力  

合作探讨把制约城市发展的集装箱码头、油库等大型设施搬迁到珠江口外桂山岛一带岛屿长远的可能性。


珠海桂山岛

图源:photophoto.cn


| 既有土地高效利用需求:香港的葵涌货柜码头及青衣南油库区位于城市中部偏西的位置。面对城市持续发展,应探讨如何妥善利用城市核心部份的土地。


| 香港货柜码头迁至外海的可能性:在香港增辟土地的大辩理中,开始提出在香港境外进行填海的可能性。



2018.04.28 凌嘉勤发表的「香港家书」提出「应该考虑在香港水域之外,珠江口的外围,进行填海,并与邻近城市的货柜码头合并重置」

"如果有一天真的要搬迁我们的货柜码头,也许应该考虑在香港水域之外,珠江口的外围,进行填海,并与邻近城市的货柜码头合并重置。这涉及大湾区城市间的合作和「一国两制」的土地、海关管理等复杂问题,是一项重大的远期策略规划议题。"



2018.08.21--香港专业联盟倡议在港珠澳大桥港人工岛南北进行填海。

2018.08.25--汇贤智库的倡议在桂山岛附近进行填海。

合作研究珠江口外海,平衡海洋保育及远期发展策略性议题。集结湾区内各城市的优势,加强推进高科技物流发展,增强大湾区的竞争力。


四、结语


1910年九广铁路通车,把香港与全国铁路网连通。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通车,把香港与全国高铁系统连通。我们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把历史重复。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开通,接着莲塘/香园围口岸也快将完工通行,加上更多促进融合协作的措施出台落实,大湾区城市将连结成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给予规划同行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发挥“一国两制”优势,善用“大湾区因素”,促进大湾区面向全球、走向世界,全面深化区域协作,促进城市之间的融合合作、要素流动畅通,提升大湾区的宜居质素、环境质素、产业质素。


图源:hk.best-wallpaper.net



*本文根据凌嘉勤先生在2019年1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年会”中的演讲整理,未经讲者审阅。感谢中规院深圳分院四所占思思对本次论坛文字工作的帮助与付出。


. . .

近期阅读:


2019:会当乘风拓激流


李晓江:城市发展的新体制与新规划


馆中观城:"画画的人一定会做梦"


马向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认同与空间张力


2019!不确定的新世界




作者 | 凌嘉勤 

讲者简介:

银紫荆勋贤,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社创新设计院总监,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社创新设计院总监,香港理工大学实务教授 (规划 ),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客席教授,香港规划师学会原会长。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