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生态的16个真相
“创新生态系统”的提出是对创新研究的转型,从过去主要关注要素构成和资源配置的静态结构性分析,转变为强调各创新主体之间、创新主体与环境之间作用机制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1]。
而不同地区创新生态系统也呈现不同表征,硅谷是以世界知名大学和顶级创新企业为主导的“创新热带雨林”,特拉维夫是以全民创业和政府推动的创业生态系统,深圳则是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主导的综合创新生态系统。
本文在对东伦敦科技城、巴塞罗那普布诺地区等12个典型创新地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四组典型动态关系探索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和内生逻辑,以期加深对创新驱动发展、创新空间演变的认知与理解。
- 01 -
平衡性 :动态平衡与外部干预
平衡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健康生长的保障,主要体现在生态链上“引擎”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动态平衡,而外部干预对达成新的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1. “引擎”企业具有引领性
一方面,“引擎”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力量和创新产出的主要贡献者。2016-2017年硅谷地区研发支出10强企业中,研发投入占净销售额比例多在15%左右,远高于大多数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引擎”企业也能很好的促进创业企业的成长。纽约硅巷2012年386家受“引擎”企业影响的创业企业22%成长为顶尖科技公司;而1052家与“引擎”企业没有任何联系的企业中仅有10%成长为顶尖科技公司。
2. 中小企业是创新基石
以中小企业为创新基石,保持开放共享,是形成生态链动态平衡的关键。硅谷和128公路地区同样是二战后依托高校和联邦科研合同发展起来的创新地区[2]。其中,128公路地区以独立成熟的大企业为主体,虽然有着规模和稳定性优势,但生产活动内部化,企业之间缺乏人员的交流沟通和技术的相互渗透,对激变的技术和市场反应较为迟钝;硅谷则是以一大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主体,形成分散、开放的创新网络,企业之间既竞争,同时又进行着非正式交流与协作创新,在培育了英特尔、苹果、谷歌等“引擎”企业的同时,一直保持着约80%比例的中小企业。
University Avenue上随处可见的创业公司(图源:ruanyifeng.com)
营利性是创新基本特质,在创新回归都市区的背后,可以看到创新企业由关注空间成本到关注综合成本的转变,也是政府干预企业竞争的重要方式。
3. 降低成本创新空间供给是基本共识
初创企业对创新成本极为敏感,在空间上表现出很强的挤出效应。因此各创新地区在开发过程中,都将低成本办公空间供给作为基本前提。
4. 以政府干预降低综合成本是发展趋势
作为创新的全过程统筹者,政府对创新主体和环境的干预在某种程度上最终都指向综合创新成本的降低,进而在商务成本劣势下避免创新成本上升带来的挤出效应。2013年,肯德尔广场通过区域规划条例成为美国第一个要求开发商为创业者提供廉租办公室的区域,要求提供不低于10%的廉租办公空间;并鼓励开发商如果提供20%的廉价办公空间,将获得扩张10%建筑面积的奖励。
图源:yidianzixun.com
- 02 -
共生力:弱关系网络与公共政策
共生力是生态系统存在的根基和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核心反映在系统内各成员之间的知识与价值流动频率和深度,积聚相关创新主体、提升创新浓度、并促进知识与价值的流动是关键。
相较于强关系网络因知识与资源同质化带来的“封闭性”问题,弱关系网络则因更多样性和异质性知识与资源,及网络的开放性,可以加快知识的跨界流动,更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生[3]。
5. 社交活动加快了知识的跨界流动
对于创新创业者而言,创新地区不仅是办公场所,更是一个吸引和集聚同道中人的公共平台,社交则是这里最重要的文化,因此咖啡馆、茶馆、酒吧等社交空间变得空前重要。典型创新地区主要通过营造社交场所、策划创新活动、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等,集聚不同领域创新创业人群,形成弱网络关系。
6. 创新社区加快创新人群的集聚
创新社区是指创新相关群体或相关组织以创新发展为共同目标,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随着科技回归都市,诸多典型创新地区都明确提出要营造集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企业家们同呼吸共命运的社区。
天河创想公社(图源:源计划)
《美国创新系统的总貌》中提出,创新系统中不同行动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处于动态演变的过程之中,公共政策可以通过加强生态系统内各主体的联系来促进创新。
7. 激发科研机构成为创新之锚
科研机构是专注于开发前沿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实验室、学术机构等主体,负责教育培训、知识传播、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技术研发等核心动力环节,被称为创新“锚机构”。锚机构一方面可以培育和集聚人才,另一方面将创新的商业化粘在本地。
但科研机构的积聚只是基础,通过公共政策激发科研机构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关键。硅谷通过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维系着斯坦福大学在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平衡,既融入创新创业又保持客观独立,包括构建多元化大学群落、支持校友创业创新的专业平台、规范教授与产业界联系的制度以及鼓励学生创业的校园文化等。
8. 规范政府作为可提供精准支持
创新发展中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创新需要一种非常自由的创业体制和分散的决策过程,也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不适合由政府主导。纽约硅巷、伦敦硅环、剑桥肯德尔广场等存量创新地区在转型初始阶段都由靠市场化推动,在转型至一定阶段后,地方政府才开始进入、并推动实施相关的政策计划。
但同样不可否认政府在创新生态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即便是一直把市场作为优化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美国,其政府在创新生态的建立和发展中同样功不可没,并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巧劲。一是制定国家科技政策规划法案,并由国防部等重要科技管理机构分别制定、推动一定领域的创新和实践;二是直接资助科研项目;三是以直接采购先进技术和产品来支持企业创新,并重点向小企业倾斜。
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根据自身创新资源、政策制度、发展阶段等实际情况,开展有效作为和精准支持,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向健康的方向演化。其中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充分调动和保护创业者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初创企业的成功可能是靠创业者的一个想法、一项技术甚至是一次运气,但创新产业的健康发展则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
硅谷孵化器Y-Combinator(图源:sohu.com)
- 03 -
生长力:创业企业与创新产业
生长力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活力的源泉,主要体现在创新企业新兴成员的增加和产业的更新,新陈代谢、更新迭代的速度是关键。
9. 专业性营利性孵化加速机构加快了创业企业成长
越来越多的创新都是通过创业来实现,而孵化加速机构是创业链中不可或缺的创新要素,这些机构长期专注于专业领域、从业主体多元、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为创业者提供技术转移、科技金融、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关键科技服务,同时通过获取股权等方式实现双方的共赢,进而有效黏合了研发与创业,加速创业企业的成长,同时也加快了成千上万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的生灭。
比如硅谷的英雄学院,是由具有三代风险投资历史的Draper家族所建的一家长期专注于创业培训的顶级孵化加速机构,录取率不足10%,为期7周的培训课程涵盖视野、创意、新技术利用、法律、财经、耐力及融资等多个领域。
Mass Challenge加速器(图源:sohu.com)
10. 创业企业成为全球跨国公司的周期越来越短
随着知识经济和“创业大爆炸”时代的到来,依托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支持,初创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周期不断缩短[4]。福特公司用了100年时间成就世纪辉煌;惠普公司成立68年后成为全球第一大PC生产商;英特尔公司花了35年成为《财富》年度最佳公司;微软公司成立25年后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Google公司成立10年就成为全球最有价值品牌;而Facebook公司仅仅只用了5年就成为全球第一社交网站。
创业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周期不断缩短(图源:城PLUS)
11. 科技资本加速新技术产业化
“科技—产业—科技”闭环是地区创新生态形成的重要标志。硅谷以占美国40%的风险投资形成了“科技+资本”创新模式,伦敦、纽约等传统金融城市科技创新的崛起,都反映出科技资本推动创新的重要作用。深圳早期的科研资金投入已逐渐通过成果转化产生财富,资本聚集后再回流到科研,开始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创新,进而形成从研发活动到经济价值的“正反馈”[5]。
12. 伟大企业引领区域产业更新
生长力不仅体现在持续诞生新的创新企业,更重要的是能孕育出足可引领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全新产业的伟大企业。在硅谷的创新发展历程中,正是这些伟大企业引领着其产业的不断更新与迭代,如惠普之于半导体时代、苹果之于个人电脑时代、推特和Facebook之于社交媒体时代、特斯拉之于新硬件时代等等。
苹果新总部(图源:sohu.com)
- 04 -
自组织:个体价值 VS 城市文明
自组织是生态系统凝聚力和演化规律的有力解释,主要体现在人的个体自我增值和演化力量与社会的整体性内生性增长能力,以雨林社会提升城市文明是关键。
13. 人是核心,激发人的创造性是关键
所有的创新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创新。为什么大部分地方都不能复制硅谷的成功,就是因为复制不了硅谷的人。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认为,社会的知识分散在每个个人身上,而任何计划者都不可能掌握所有信息;只有发挥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经济才会后活力。因此,需要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的体制和文化,用以造就创业者的栖息地。
14. 企业家精神是形成良好创新生态的灵魂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的最大活力是企业家的创新。当企业家意识到社会中存在某种潜在利益时,就会主动通过各种方式改进生产函数,以谋取潜在利益。硅谷在进入社交媒体与多元化时代以后,不断涌现更加多元的新型创业者,包括改变世界的创业者、连续创业者以及企业型孵化器等。
从中美独角兽企业的类型来看,中国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互联网软件等商业模式创新领域,而美国则更多关注的是大数据、医疗健康、网络安全、硬件方向等技术创新领域、甚至是Space-X这样的火箭技术公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家精神[6]。但企业家精神又是最难借鉴和复制的,因为企业家精神既是创新生态的起点也是创新生态的终点。
图源:baijiahao.baidu.com
15. 创新文化是促进创新产生的“土壤”
创新不仅仅根植于科学和技术,也深深根植于心理和文化;创新能否产生关键是是否有促生创新的“土壤”,即创新文化。硅谷的成功是创新文化的成功,正如乔布斯所言,在这里奋斗的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据2015年CEO Survey显示,硅谷吸引创新创业集聚的因素中,包容、自由、开放的文化因素排名第一。
16. 雨林社会:以开放包容激发人的创造性
开放包容的雨林社会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重要环境,很多创新城市是移民城市,移民城市天生具有开放包容的精神与气质,形成人与人友善交互、重契约、包容异合的社会关系[7],进而重塑城市文明。
而多元包容的雨林社会,以其热带雨林般的多样化社会供给,使各种生命都能抓住自己的发展可能性,从而也促使这个生境不断演替和丰富起来,也让人性的自由和潜能得到释放,激发出人的创造性。因此,创新是雨林社会多样性的自然反应,有了独立个性的个体人的群体,就拥有了创新基因。
图源:sohu.com
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热带雨林生态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同样具有其自身的演化规律和内生逻辑。创新因其营利性、颠覆性、不确定性等基本特质而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创新很难规划出来,只有遵循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和内生逻辑,通过开放自由包容的雨林社会提升城市文明,才能形成独立个性的个体人并激发其创造性,进而更好的面向无限可能性的未来。
*课题《国际创新城市比较研究》由中规院深圳分院创新科研课题资助,项目组成员:刘昭,樊徳良,周帷,刘阳。
. . .
近期阅读:
作者 | 刘昭
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工
参考资料:
[1]李福,曾国屏.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内涵及其评估分析[J].软科学.2015,09:29-9.
[2]罗良忠,史占中.硅谷与128公路——美国高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借鉴与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2:15-06.
[3]吴晓云,王建平.网络关系强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同创新模式的双重中介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07:38-07.
[4]胡品平.创新创业生态的构建.南粤规划微信公众号.2018.12.17.
[5]李哲.深圳营造创新生态的经验及启示[J].科技中国. 2018,05-05.
[6]袁晓辉.面向未来的创新空间.南粤规划微信公众号. 2018.12.13.
[7]朱荣远.深圳,一切皆有可能.城PLUS微信公众号. 2018.07.11.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