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明科学城:深圳先行示范区新起点

规划设计二所 城PLUS 2020-08-30

编者按

深圳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视角,为促进区域合作、实现粤港澳科技资源联动,而选择在光明布局科学城,共建共享我国科技创新主阵地。


光明科学城作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新平台,将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机制,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本期文章为您详解科学城规划蓝图,共探“大湾区创新引擎”的未来。


01

高质量引领: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


 1.1  科学城需要世界级大科学装置支持


科学城不是普通城区,是以大科学装置为核心的特殊功能区。国内外科学城的建设都由世界级大科学装置支持其基础科学研究。如美国橡树岭实验室、上海张江科学城、中国合肥科学岛等世界知名科学城都拥有至少1个世界级稀缺性装置或同类型能级位于世界前三的大科学装置。



 1.2   科学城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共生


科学城不是科技园,是以科研机构为核心的源头创新基地。国内外知名科学城都是将先进科研技术要素形成集聚和协同,与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共生。如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与7所国际知名高校共同创建科学联盟,英国哈维尔科学城由5所知名高校形成联合科研,上海张江科学城布局4所知名高校助力基础科研。


国内外科学城与研究型大学共生 

注:上图中()为各高校2018年的QS世界高校排名

 

 1.3  科学城有高品质的生活、产业、生态功能配套


现代科学城不是郊野飞地,是以城市服务为依托的品质城区。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服务配套为科学家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缓解科研压力,高品质的生产服务提供快速的科研转化。


从国内外科学城来看,都以优质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布局大科学装置科研组团、生活服务组团、生产转化组团,形成蓝绿为底、组团镶嵌、交通便捷、疏密有致的科学城空间布局结构。


国内外科学城空间布局规律(项目组绘制)


三大功能组团空间组织示意图(项目组绘制)

 

02

科学为纲:建设开放创新之城


 2.1  大科学装置布局为核心


一主两副——面向科学装置的空间供给


科学城的核心是大科学装置,不同类型的科学装置对空间需求和建设要求差异极大。大的如世界前五大光源装置单元占地规模一般在20-30公顷,且对地质稳定性有一定的要求;小的如稳态强磁场装置占地面积仅1500平方米。大科学装置还具有不断演进发展的规律,需要在装置集聚区预留足够的未来衍生空间。


法国格勒诺布尔科研中心建设历程


光明科学城规划“一主两副” 的科学装置集聚区为各类型装置落地提供空间支撑。其中:


“一主”大科学装置集群,是科学装置的核心区,拥有4处超20 公顷的大型用地和1平方公里衍生发展空间,规划布局世界级的大科学装置;


“两副”科教融合集群和科技创新集群以小型用地为主,规划布局占地面积较小或可非独立占地的通用型大科学装置。


 2.2  多功能融通为特色


一心两区——面向科创发展的多功能供给


科学城的整体发展离不开优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城市服务的支撑,高品质的公共服务是吸引并留住科研人才的重要保障。日本筑波科学城和韩国大德科学园建设初期因为公共服务不够完善导致科学城发展缓慢,人气不足,随着配套的逐渐完善,科学城才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国内外的科学城正逐步向城市核心区靠近,依赖工作、居住、商业等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激发大量创新交流机会,形成富有活力的城市区域。


光明科学城规划“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的空间结构,为科学城的发展提供科研、生活、就业等各类型服务。


“一心”即光明中心区,建设科学城的生活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中心区的商业、居住、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优势,增加特色性的科学服务设施,为科学城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两区”即装置集聚区和产业转化区。装置集聚区集中建设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高水平大学等;产业转化区建设成果转化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培育和布局未来新兴产业。“绿环萦绕”即科学城蓝绿活力环。以茅洲河绿廊和周边郊野公园为主体建设活力绿环,为科学城提供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


光明科学城空间结构示意图(项目组自绘)
环巍峨山装置群示意图

 2.3  湾区共建共享为原则


三轮驱动——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光明科学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突出。依托规划的高铁、城际和城市轨道与机场、高铁站、大湾区内重要的科创平台形成便捷的联系。通过便捷的交通联动珠三角的应用创新优势和港澳基础科研与科教优势,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构建开放型科技创新区域协同机制,从而共享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共推基础科研与应用研究的转化。未来,光明科学城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创新资源联动,发挥大科学装置的集聚优势,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光明科学城区域交通示意图(项目组自绘)

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组自绘)


03

以人为本:建设人文宜居之城


 3.1  国际化特色型的公共服务配套


科学家具有“高带眷”、“高流动”等特点,光明科学城以科研人员的需求为核心引入国际顶尖的教育、医疗、文体、科创资源,增强科技特色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打造宜研宜居宜产的科学新城。


围绕科学公园集中布局科技馆等市级科技类公共服务设施,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高端专业论坛等科技交流活动。推进少年宫、书城、文化馆、体育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国际社区、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的建设,吸引全球创新人才落户光明科学城。


结合人口布局构建5 分钟、10 分钟、15 分钟生活圈。均衡布局中小学、幼儿园、社区健康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体育活动场地等设施,完善社区级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同时,结合科学城就业人群特点,配置绿色化、智能化、24小时不间断的特色公共服务体系,包括24 小时自助图书馆、24 小时自习室、24 小时咖啡馆、24小时便利店、心理诊疗中心等,满足研人员的工作交往和生活需求。


 3.2 “北林-中城-南谷”差异化的城市风貌


光明科学城现状北部山体、湖泊自然特色突出,中部大型公园水系公共空间丰富,南部是凤凰城产业片区。规划坚持“绿色风、国际范、科技韵”,以山水环境为感知基调、公共空间为感知场所、建筑风貌为感知焦点,形成“北林、中城、南谷”差异化的三城风貌。


北部装置集聚区,塑造“科学山林”,营造自然友好、安静平和的科研环境。中部光明中心区,塑造“乐活城区”。以科学公园、楼村水和木墩水为公共空间骨架,串联公园、广场、文化、休闲等公共空间节点,塑造蓝绿交织、开放共享、活力多元的生活环境。南部产业转化区,塑造“共享智谷”。依托新城公园、碧眼水库、麒麟山公园、东坑水和鹅颈水组成的公共绿环,塑造富有生态内涵、文化气息和便于交流的产业环境。


光明科学城风貌引导要素(项目组自绘)


04

生态为底:建设绿色智慧之城


 4.1  湖光山色入城、蓝绿活力交织


有风景的地方才有创新,光明科学城蓝绿空间占比约70%,依托山、水、林、田、湖资源,强化生态本底特色,构建宁静美丽的自然环境。


规划“一环四廊”的蓝绿活力骨架,“一环”即依托茅洲河溪流湿地、巍峨山和大顶岭等山水林田湖,植入野外游憩、运动休闲、生态旅游等功能,打造环科学城的生态活力绿环。“四廊”即依托新陂头河、楼村水、东坑水及鹅颈水建设四条滨水线性公园,串联公共中心、历史文化场所、科学公园、新城公园及沿线各类社区公园,以高品质的滨水空间提升城市活力。


同时,将重点建设环山绿道、滨水绿道及林荫街道三种类型绿道网络,形成山城相连、城水一体的慢行体系,实现出门见绿,300米见绿地,500米见公园,3公里进森林,街道100%林荫化。


光明科学城蓝绿空间结构图(项目组自绘)

 

 4.2  深度感知、共享互连


光明科学城将重点推进智慧基础设施、虚拟数字城市和城市治理平台建设,并探索在科学城内构建国际互联网特别通道,保证全球科学家便捷互联,建成深度感知、共享互联的智慧城市示范样板和世界一流的智慧科学城。


结语: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光明科学城是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湾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提升源头创新的核心引擎。不久的将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座高端研发、高等院校、高尚社区、高新产业、高端人才集聚的世界一流科学城,为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深圳力量!



项目名称:深圳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
项目委托方: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深圳市光明区政府
承接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深圳分院(规划二所)

项目主管:方煜  朱荣远  范钟铭
项目协管:田长远
项目负责人:夏青  孙婷
项目组成员:王宁  叶芳芳  李澜鑫  董旭  李春海  殷瑞琴

. . .


参考阅读:


深圳光明科学城:大湾区科技硬核!


产业用地:深圳经济的空间投影


先锋城市40年,深圳先行示范再出发!


近期阅读:


杨保军:国际视野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


设计全世界最好的路!


韧性城市规划


生态修复 | 图解澳大利亚经验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