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切皆有可能
深圳的城市空间生产的过程充满了中国式的人文主义色彩:充盈着特别的激情,同时又萦绕着纠结的启蒙主义气息。以深圳为代表的现代化是中国的现代化加速的象征。40年时间不长,却在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就了一个居住人口数量超过2000万的超级城市。
如果将深圳从小到大、再到巨大的发展比喻为空间生产的话,那么,深圳为谁而生产?——这才是话题的核心,如何生产只是路径而已。如果能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城市空间生产的社会意义就比较容易解释和理解。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t0715wjxmyc
公元1980年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计时,但对于中国而言,就不那么简单了。“经济特区”的正式设立标志着改革开放从那时起成为一种社会发展新价值方向,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加速的起跑点。
移民成为深圳快速发展的外部动力,当深圳几乎成为中国现代化开放的唯一的明星城市之后,深圳成为一批有勇气改变自己现状的中国人趋之若鹜的城市。尽管那时这座城市就是一片建设的工地,也挡不住人们对现代化和开放的向往。
移民城市意味着其拥有包容的态度和精神气质。城市供人生存的层次是丰富的,也决定了发展的机会多;机会的多层次就好像与自然的生态系统有了某种一致性:社会供给的多样化就像热带雨林一样,各种生命都能抓住自己的发展可能性,从而也促使这个生境不断演替和丰富起来。像世界那些以活力著名的城市一样,深圳发展遵循了这种热带雨林般的法则,让人性的自由和潜能在这座城市社会中得到释放。
摄影:龚志渊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一号召体现着这座城市认同并有意识地传递“开放包容”的城市属性。
深圳城市的精神源自改革和开放,如果说改革更多是在制度的领域,那么开放就是放眼世界文明,思考如何回应个体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样一种比较与思考的结果是,在强调集体主义的东方文化之下,也给予每个人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力,让个人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构成深圳社会的组成部分。
快速建造来不及实施大一统的意图,也可能是深圳的多元化的社会特色的成因之一。从“丛林法则”为潜规则的昔日到制度秩序不断完善的今天,深圳依旧还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
开放意味着可以让每一个中国人发现自己、城市或国家在人类文明的坐标系中的相对位置,以己之位度量集体社会和国家与现代化的差距。
开放还以此为共同的价值观,集合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们,汇流成河。共同创造以适合人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找寻彰显文明的现实路径。
最重要的是开放意味着打开每个人思想的窗户,拥有重新解释名词内涵的可能性,去发现城市环境及基础设施、科技、艺术、空间和社会。
时至今日,回想深圳城市的成功,剥去经济、政策的要素,事实上就是思想相对开放、自由的人性成功。抽象的深圳性,就是人性。
无疑深圳是一次在中国的成功的现代化实践,时至今日,不只是在有限的土地上积聚了超过2000万的人,更有价值的是在人与人的契约、创新意识方面做出了许许多多的示范,让更多的中国人意识到现代化社会需要每个人拥有独立的个体价值,移民社会成就了全新的人与人可能的和谐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空间生产的社会学意义是显著的,其空间生产过程不断释放的启蒙价值,对于中国社会进步而言更具历史意义。
今天我们将深圳历时40年的空间生产过程抽象为:多元交互的雨林社会、基础设施和环境集成、密度城市,创新科技、现代艺术五要素,意图解析这40年的城市社会历史,透过五个特性解释一座城市的诞生和生长的特征。
“雨林社会”映射由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移民构成的深圳,人与人友善交互、重契约、包容异合的社会关系,人的自由和人际间的契约、社会的法治是创新的土壤和社会基本共识,为共同城市家园和为这座城市拥有现代化的文明奠定了难得的社会基础,热带雨林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生物进化演替的规律,也正好可以解释深圳社会多元、包容的特质。
“设施与环境集成”是紧约束条件下对资源的利用方式。生态保护线划定了人与自然严苛的法律空间边界,确保了深圳辖区内一半的空间永久保留为自然生态空间。而人类多样的需求决定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愈加集成化,保障了城市更有效率地生长和运行。
“密度城市”是活力和持续的吸引力直观的空间反映。在深圳90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上承载了约10亿平方米的建筑量,这样的巨量空间为杂糅而多样化城市建筑风格创造了条件,其紧凑性和密实度也成就了“设计之都”的创新设计氛围。空间生产的意义需要对应需求,因而空间生产甚至是需求者自发的创造,如:大芬村的墙壁,华强北的一米柜台、高新区的格子等,人人都可以是高明的空间设计师。
“创新科技”是雨林社会多样性的自然反应,没有独立个性的个体人的群体,就没有创新的基因。辅以特别的鼓励制度和机制,深圳的雨林社会特质持续地延续下来,并自然地进入科技的领域: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欧洲商学院、康奈尔大学联合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在全球100个科创聚落中,深圳-香港地区成为仅次于日本东京-横滨的世界级科创聚落。
“现代艺术”是短暂城市历史的孕育的文化现象,文化生产不是“大政之余”而是“大政之始”。深圳旗帜鲜明地表示城市的文化取向就是“现代文化”,这样的态度给与科技和艺术发展一个巨大的想象力空间。我们认为艺术与科技是影响未来的力量,创新科技和现代艺术既是城市文化的态度,也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特别制度——这是空间生产重要的价值内涵。
过去的40年,深圳的城市社会试验给中国和世界其它城市做了一个罕见的榜样。解构深圳城市空间生产的历史基因,既有物质的密度和标准,也有物质空间呈现的文化特质,这些现象都是指向背后的人文主义:“来了就是深圳人”是对人性尊严的礼貌,个性的关怀,鼓励个性解放,给予创业者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的多种可能性。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重要的创新资源,人性的深圳才能更好地为人服务。这是一座为人文明生存而生产的城市,其空间为经济而生产,为社会而生产,为不同人的共同生活的共识而生产,为社会价值生产。国家的责任与相由心生,深圳的社会如此,空间生产就自然有道。
这座城市的人们正在培养的属于自己的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此长存,深圳依旧会不断进步。也许“来过就是深圳人”就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先行的深圳对于中国的价值。
注:本文为中规院城PLUS参加德国柏林AEDES当代建筑论坛而作。
· · ·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