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推起你的巨石!

城PLUS 城PLUS 2022-09-21


很多年后,当我们回忆起2021年的时候,许多细节可能都记不清了。

 

比如,我们很可能不会记得,2020年是在一场巨大的寒流中离去的。2021年第一个清晨,我们仍分明地感受到上一年的冷意,就像2020年并未退场。


今天,朋友圈里纷繁的新年贺辞,十之八九也注定被遗忘。那些对“崭新开局”的展望固然热切,可惜人的心灵不甘寄托于安慰的虚妄。我们的潜意识自会分辨真相:不,2021年并不崭新;2020年设下的局,远未结束。

 

对于全世界而言,2021年可能只是另一个2020年,就像难(nán)只是难(nàn)的另一个音标。这一年与上一年,年号不同,但生活的流水相似,我们大多数人将在同样的轨道上为同样的命题挣扎劳神。就像希腊故事中的西西弗斯,每天推着一块巨石,上山又滚落下山,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事实上,很多年以后,很可能我们根本不会记起2021,它被2020的魔光所覆盖。2020年出现的问题,兼具紧迫性和长期性,我们也许要花上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学会承受和适应,在一个较为漫长的时间中去思考困局的意义或答案:

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令现代城市安全与人类健康受到重大威胁。早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构建安全未来: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中警告:“新传染病史无前例地以每年新增一种或多种的速度被发现”。


这一现象的背景,是全球城市化。超大型城市地区不断涌现、城市功能高度密集和混合,关联性和流动性不断加强加密,使得像北京、香港、里约、武汉、纽约、伦敦这样的枢纽型城市成为流行疾病的主要传播节点(和防疫重点)。

 

在疫情的“推动”下,建设韧性城市迅速得到关注和支持。人们在灾难中反思从城市空间到运营管理体系,以期建设能够应对各种风险、有弹性的、有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这一历程将任重而道远。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疫情也使得健康城市这一概念重新进入公众的视野。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强调,“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


城市是中国独特的政府治理体系下实现全面健康政策的最佳主体。“中国发展健康城市并创造世界首个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在全球为实现可持续目标而空前努力的背景下提出的,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和颠覆性的全球健康思想。”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疫情也促使人们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2020年3月,深圳一条航道的疏浚计划惊动中国。这条以一份造假环评为环保背书的新航道,意图将城市海上观光活动深入到深圳湾的尽端,而那里恰好是深圳最重要的红树林鸟类栖息地。这一计划招致了市民的强烈反对。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在生态文明时代,深圳正积极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深圳,以及身后的整个中国,正在日益成为“强者”。——在这个时代的黎明破晓时分,面对自然、面对整个世界,“我们还能够获取些什么”终究仍是贫乏者思维;深圳应该问问自己:“我们可以庇护些什么?”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中国疫情稍微平稳之后,解决“生计”问题成为中国百姓的首要挑战。


6月,李克强总理在烟台调研时称赞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人间的烟火,是中国的生机”。被解禁的“地摊经济”一夜火了。走街串巷的流动摊贩,是城市一道流动的风景,成为人们关于城市之声、城市之味与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摊经济所激起的一片热潮,流动着中国城市居民被压抑许久的、最本真的生活渴望。但是,大量灵活的就业方式也使得城市管理面临难题。唯有用人性化的城市治理,为流动摊贩“安家”,才能长久地保持人间烟火气,让城市有温度、有温情。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是对未来长远的判断和谋划。它既不意味着封闭的国内循环,也不意味着外循环会立刻消失。相反,新发展格局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将影响中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经济发展态势。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约翰·米尔斯海默在其著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中提出了“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他认为,在国家意图不明的世界里,大国必须尽可能多的获取权力保护自身,防止任何国家的挑衅。故此,美国曾经全力并成功地阻止了德意志帝国、纳粹德国及苏联支配欧洲,阻止了日本支配亚洲。他认为:“如果中国日益强大,其精英们将效仿美国,使用理想主义的辞令来描绘中国的外交政策。然而,中国会像美国一样,最大限度地占有世界权力。如果生存是其最高目标,那么中国便别无选择;这正是大国政治的悲剧。” 持有这种思维的国家强烈具有“自我预言实现”的冲动:2020年,在创新打击、疫情危机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在一些中国观察者看来,“进攻性现实主义”有其局限,一如新自由主义为旗帜的经济全球化也有其局限。在多重危机下,唯有包容性全球化才能让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机会深入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对于发达国家缓和阶层对立、实现健康发展也具有巨大价值。包容性全球化将成为化解全球化危机和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必由之路。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一个在基础科学新知识方面依赖于他人的国家,工业发展速度将减缓,并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劣势”。1945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说的这段话,特别适用于现在的中国。


随着中国创新的突飞猛进,“中国的制造业体系&美国的技术创新体系”的稳定格局被打破,美国加大了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打压,这也成为对中国繁荣的最大威胁。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粤港澳大湾区一直以来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高地和主阵地。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能不能真正成为世界级湾区,核心在于创新能力。而创新核心在于鼓励创新的制度。制度差是塑造大湾区要素势差与多元化活力的关键,包括法律法规、市场化水平,以及其他方面的机制制度等。这种差异化与多元性,将给大湾区带来丰富的创新探索空间。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2020年,“我命由天不由我”的无常感深入我们的骨髓。生命真的有不可改变的定数吗?怎样去理解命运的“不可改变”性?“不可改变”的定义可以是双向的吗?我们可以对“不可改变”进行觉知与理解吗?


例如,石头对西西弗斯说:

“你将不可改变地来推我。

今天,以及今后的每一天。”


西西弗斯对石头说:

“对。我将不可改变地来推你。

今天,以及今后的每一天。”


对个体来说,觉知“命运”的第一步,是理解自身的重重局限并思考它对自身的影响。


一座有着鲜明自我意识的城市也不例外。作为中国最年轻、国土空间最小的超大城市,深圳在被超级压缩的时空中快速成长,骨子里的“危机意识”,使深圳始终保持着再跨越的紧迫感。深圳特区过去四十年的发展,也得益于这种“居安思危”。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对“不可改变”的事实进行定义,是对生命最关键的事情。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深圳借制度和政策的特许,以城市为试验场,引入许多新概念,尝试重新定义那些司空见惯的各种名词含义,这是深圳生命力的文化之源。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对命运的主动定义将消解命运强加于“我”的无助感。坚持其不可改变,它就将成为我的命运。


过去,深圳城市发展迭代升级,从快速奠定全国经济中心地位到向全球标杆城市迈进。如今,深圳在“三区叠加”(深圳特区、粤港澳大湾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光环下,肩负着以核心功能驱动都市圈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很多年后回望,2021年的绝大部分都将被我们遗忘。在这一年,我们眼里的场景、手上的事情、乃至心里的情绪,日复一日,似乎将无限循环下去。这就好像我们不得不将单调的一天再过上365遍。


但同时,我们又分明地感到:生命如此宝贵,必须改变些什么。看不到的巨变正在发生,巨石正在滚落,不行动就来不及了。


2020之前的世界回不去了。2020年之后的世界还没有浮现。我们每个人乃至每个国家,都必须直面西西弗斯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限的人生 


在2021年的第一天,我们督请您思考这个问题。祝愿您这一年将因此而不同。


……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