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1世纪什么最宝贵?

徐雨璇等 城PLUS 2022-07-03


随着产业、资金等发展要素跨行政边界流动,我国很多地区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之间,自然地形成了“都市圈”,成为城镇空间结构体系中的重要层级。


深圳“十四五”规划提出,以深莞惠大都市区为主中心,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都市区、河源都市区为副中心,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根据官方的界定,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三市全域和河源市、汕尾市两市都市区部分,国土面积约2100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2%左右。


现代化都市圈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都市圈中,人的发展、流动至关重要。近期正值各地公布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这为我们研判深圳都市圈的人口发展特点和趋势提供了详实准确的基础,有助于我们从“人”出发,探索都市圈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01
全省30%的常住人口聚集在深圳都市圈


根据各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2020年深圳都市圈有3746万人,占全广东省的30%,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相比2010年,深圳都市圈常住人口大幅增加,增幅高达42%。



02
深圳都市圈全国人口密度最高[1]


国内院校科研机构研究认为,上海大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是国内典型的发展相对成熟的都市圈,故本文重点以上海大都市圈和广州都市圈为主要参照系,分析研究深圳都市圈的人口发展态势。

 

从常住人口总量上看,深圳都市圈略高于广州都市圈,约为上海都市圈的一半。


从人口密度上看,深圳都市圈比广州高出687人/平方公里,比上海高出402人/平方公里。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都市圈。


其中,尤以福田区人口密度最高,为19747人/平方公里,比2020年东京都区部平均水平高4234人/平方公里。



03
都市圈内人口极化分布强化


深圳人口加速增长。2010-2020年深圳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速5.35%,比2000-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2000-2010年深圳市未有人口翻倍的区,但到2010-2020年龙岗区和光明区人口实现翻倍。



东莞人口平稳增长。2010-2020年东莞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速2.45%,与2000-2010年基本持平。其中,高埗镇人口呈现收缩态势,十年人口减少了4.8万人。这与曾经十几万人、被称为“中国最大的鞋厂”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鞋厂之一”——裕元鞋厂的迁出有关。



河汕人口收缩。惠州市、河源市、汕尾市2010-2020年人口年均增速均较2000-2010年有所下滑,且河源市、汕尾市常住人口总量较2010年少。



从各市人口在都市圈的占比上看,深圳的人口比重提高8个百分点,东莞市降低2个百分点,惠州市降低1个百分点,河源市、汕尾市均降低3个百分点。可以说,都市圈的人口仍呈现极化发展态势,人口仍在进一步向深圳集聚。都市圈应加快培育外围重点城镇的发展,提高外围地区的人口集聚能力和承载能力,推动都市圈从中心集聚阶段向近域扩散阶段转型发展。



04
人才密度超过高校云集的广州都市圈


广州市一市共有82所高校,高于广东省其他所有城市的总和。但七普数据显示,深圳都市圈的人才密度已超过广州都市圈,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数比广州都市圈多219人。


根据各地的统计公报,2020年深圳都市圈的经济总量43174亿元,高于广州都市圈的40089亿元。随着深圳都市圈经济快速发展,以深圳为龙头的创新产业的蓬勃发展,深圳都市圈的人才吸引力大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广州都市圈的资源优势。但相较于上海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的人才密度仍有差距。



05
深圳南山、福田和东莞松山湖是都市圈人才高地


从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上看,南山和松山湖是都市圈唯一两个超过4.5万人的区镇,高于广州天河区的4.3万人,福田区的这一数字也达到了4万以上。创新产业和科技金融的发展大大提升了这三个区的人才吸引力。


七普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都市圈各市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学历人数明显增加。从增量上看,深圳原关外地区的增加明显;从增幅上看,惠州、河源、汕尾三市的增幅均超过100%,汕尾市的增幅高达139%。


2010-2020年都市圈各区县(镇)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增量


在高中文化程度上,随着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传统制造业的转移,每10万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减少,其他各市均呈上升趋势。


2010-2020年每10万人中拥有高中文化程度人数增量


06
 “男多女少”问题加剧突出


相较于广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的性别失衡较为严重,性别比(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分别高出上海都市圈和广州都市圈14个点、9个点。相较于2010年,2020年深圳都市圈性别比进一步扩大,扩大了7个点。


都市圈内各市性别比也呈现扩大趋势。其中,2010年东莞市与深圳市的性别比相当,但到2020年东莞的性别失衡大幅度加剧,成为都市圈男女失衡最严重的城市。


 

性别比的进一步扩大,一方面与都市圈的产业结构相关,另一方面说明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仍有待进一步强化落实,都市圈需进一步保障女性在就业、卫生健康、社会事务等方面的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


>>左右滑动查看2010/2020年深圳都市圈人口性别比


07
深圳“人口红利”领先,宜业胜过宜居


总体上看,深圳都市圈人口结构较为年轻。在全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仍保持“两头低、中间高”的人口结构。

 

虽然相较于六普,深圳都市圈0-14岁人口比重提高3.34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提高1.88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比重降低5.24个百分点;但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



相较于广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深圳都市圈0-14岁人口占比与广州都市圈相当,远高于上海都市圈。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在三大都市圈中最低。


 

深圳仍在享受“人口红利”,这与深圳都市圈以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制造业充分发展有关。但另一方面,它也折射出,由于核心城市的房价极高等因素,人口人才就地沉淀比例偏低,人口呈现“快进快出”的高频流动状态


根据智联招聘近几年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深圳在全国的位次顺次下移,2017-2020年排名第2、2、3、4位。


根据《深圳特区报》2019年8月20日的报导,在高房价下,深圳高学历流动人口长期居留倾向的各个指标都呈现下降趋势,高学历流动人口的居留倾向依次按照户籍转换、长期定居、家庭团聚、置业安家逐步递减,分别为57.3%、50.6%、42.3%、16.5%。



08
深莞惠“新市民”规模持续扩大


深圳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值从4降到3,但户常倒挂规模从776万增加到1100万。东莞市常户的比值从4提高到4.5,户常倒挂进一步加剧,倒挂规模达783万。惠州市常户比值基本维持在1.5左右,但户常倒挂规模从122万增加到207万。


由于历史原因,深圳作为人口流入大市,公共服务配置缺口一直高居不下,高品质设施配套也远弱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目前,深莞惠三市的户常倒挂规模仍在持续扩大,都市圈的建设发展一方面是大量“新市民”的公共资源需求配置、服务均等化问题,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务的品质提升问题。


 

09
临深地区是都市圈人口快速发展地带


深圳原关外地区人口增长大幅提速。原关外地区人口近十年人口增量是原关内地区的5倍,比2000-2010年提高2.5倍。


东莞市各镇街人口增长更加均衡,增幅较大镇街向边界地区转移。2000-2010年东莞市人口增长热点集中在东莞西北部——东莞城区及周边城镇(莞城街道负增长)。到2010-2020年东莞市人口增长热点地区扩大,各镇街人口发展呈现更加均衡的态势,且人口增幅25%及以上镇街向边界地区转移。



惠州市惠阳区人口规模大幅提升。2000-2010年惠城区人口增长最快,到2010-2020年惠阳区的人口增长幅度大于惠城区。


这与深莞惠的产业发展格局密切相关。根据工商企业数据,东莞市、深莞、深惠交界地区成为都市圈制造业的主要增长和集聚区。


>>左右滑动2010-2020年/2000-2010年深莞惠三市各区县(镇)人口增长率

 

10
外围地区形成老龄化带


从人口总抚养比上看,2020年都市圈为29%,较2010年提高5.5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滞后的外围地区老年抚养负担更重,河源、汕尾两市除源城区、海丰县和汕尾城区外,其他县市均进入老龄化社会。都市圈的老年服务设施配套应向外围地区倾斜,加快推进落后地区的“适老化”改造。


2020年深圳都市圈各区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小结:


目前,国内外成熟都市圈已从中心城市增长走向近域扩散发展,都市圈的人口分布已从核心城市高度集聚阶段走向近域地区快速发展阶段。但深圳都市圈的人口仍在进一步向深圳、向核心圈层集聚,人口极化分布不断强化,核心圈层的空间过载问题越发凸显。因此,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尤其是提高近域地区的人口承载力,加快培育近域地区的重点城镇发展以缓解区域塌陷问题,提高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水平,是深圳都市圈这一阶段的重要议题。


深圳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先行示范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深圳义不容辞的使命。作为全国典型的发展不平衡的都市圈,逐步形成长期有效的人口发展政策及管理机制,实现人口高质量、高层次的集聚与优化目标,对全国都市圈人口发展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此外,珠海、中山乃至香港与深圳都有较强的经济产业与人员往来联系。在都市圈时代,深圳与周边城市的要素流动、区域协作的研究讨论还应将珠江西岸城市、香港等纳入分析范畴。这也是中规院深圳分院这两年在深入探讨的话题。


摄影:张馨月


感谢甄凯欣、胡诗齐对本文数据及图纸工作的帮助与支持。 

备注:未有特殊说明,本文中深圳都市圈的数据为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五市全域的数据;广州都市圈的为广州、佛山、肇庆、清远、云浮、韶关全域的数据。

注释:[1]深圳都市圈常住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为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三市全域数据和汕尾市、河源市两市都市区部分的数据;广州都市圈包括广州市、佛山市两市全域和肇庆市、清远市、云浮市、韶关市四市的都市区。广州都市圈常住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为广州市、佛山市两市全域和肇庆市、清远市、云浮市、韶关市四市的都市区部分的数据;上海都市圈的范围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嘉兴、湖州、舟山。

……

相关阅读:

特区40周年:从深圳到深圳都市圈

马向明:健康视角下的大都市圈结构

近期阅读:

深圳新远见:光明科学城中心区设计

暴雨之下:城市应急防灾八问

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年度研究报告




作者 | 徐雨璇
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201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工作,重点研究领域为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和其它中宏观战略规划。主要参与了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研究、深圳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前期研究、深圳市2050愿景发展策略研究、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重大项目或课题,发表论文数篇。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