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如何建设全民全龄无障碍城市?
“来了,就是深圳人!”
开放包容,
成就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速度与成绩;
彼此尊重,
是深圳作为移民文化典范的人文观念内核。
关注品质,
是深圳在内涵式高质量城市发展阶段的行动追求。
深圳全面建设无障碍城市_
2018年,《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深圳将创建全国首个全面无障碍城市。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包容性发展内涵上更进一步,在无障碍城市建设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创新。
以“行动方案”为工作框架、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法律基础,深圳无障碍城市的建设创新了全方位的体系支持:
如何诠释“无障碍城市”_
城市规划站在城市空间的视角、以无障碍城市新内涵为指导,把无障碍理念从“无障碍环境”拓展到“无障碍城市”,并探索将其贯穿到城市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和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无障碍环境:主要包括无障碍城市道路与广场、公共交通设施、公共建筑、居住区、公共厕所、公园与旅游景区、无障碍标识等。
无障碍城市:则包括理念共识(全民无障碍)、共商共建(价值实现)、制度保障(红黑榜)、包容服务(全纳教育)、顺畅通径(完整街道)、通用建筑(友好底商)、疗愈景观(芳疗花园)、寻路系统(多感标识)等。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无障碍家园城市_
全民全龄的全方位现代生活
《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规划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全民共享的和美宜居幸福家园”。家园城市满足全民全龄的全方位现代生活需求,无障碍城市是构筑深圳“幸福家园”的重要内容之一。
_满足“全民全龄”需求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指出“残障是一个演变中的概念”,强调无障碍建设应当是一个全民受益的公共基础设施。
规划提出无障碍城市需求人群包括身心障碍者(肢体/视力/听力/言语/精神/多重障碍)、阶段性不便人士(老幼孕、临时伤病者)和情景性不便人士(育儿家庭带眷外出、携带行李出行、口语或外语沟通不便等场景)。无障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应以身心障碍者的特殊性为核心需求,同时满足全民全龄人群的通用化需求。
_关注全民通用设计和全方位现代生活
无障碍城市是无障碍环境的深化发展,不仅是关注无障碍出行层面的物质空间建设。无障碍事业进入通用设计和全纳教育的新阶段[1]。通用无障碍不仅是对残障人士、老龄人、儿童等各类特殊需要群体的全面关怀,而且是惠及所有人的现代安排。
由此可见,无障碍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需求人群医养学业娱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次《深圳市无障碍城市专项规划》提出“全民全龄无障碍网络”的空间建设目标。
无障碍规划赋能_
全民全龄无障碍网络
“全民全龄无障碍网络”格局包含点-线-面三个层次和要素。
在深圳市域空间内形成“中心引领、百社(社区)共建、多廊带动、千园可达”的总体结构。以2025(基本框架)、2030(覆盖拓展)和2035(全面无碍)为期,分阶段建设,最终实现社区生活、交通出行、公共设施、公园绿地以及信息标识等的全面无障碍提升。
_点提升:完善公共设施无障碍体系
“点”是指公共服务设施,包括(1)残障人士专属服务设施,例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特殊教育学校、儿童早期干预中心、重症托养中心等;(2)城市通用服务设施(文教体卫公共设施)的无障碍服务功能,例如盲文阅读室、轮椅观影席、无障碍泳道等;(3)社区服务设施无障碍服务,例如社区康复站等,共同组成的城市公共设施无障碍体系。深圳应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结合人群需求,完善设施体系、提升设施功能。
_线强化:升级交通出行无障碍体系
“线”是指城市交通出行路线,包括从家出发达到社区及城市目的地的连续体验,支持步行、地铁、公交、机动车等多种方式。地铁出行是深圳不断增长的交通特征,规划提出以城市中建有轨道的生活性主要道路为主要廊道,不断改进出行线上各交通设施(包括交通枢纽、轨道站点、公交站台、人行通道和无障碍停车场等)之间的连续性,保证路面的平缓性。
_面拓展:构建场景单元无障碍体系
“面”是指城市最有代表性的功能区所构成的系统性无障碍生活领域圈,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分区设置居住、工作、休闲三类主要生活场景,构成无障碍城市的基本细胞单元。规划提出“面”是形成和检验无障碍城市建设的最终阶段和最高标准,针对现状无障碍环境设施片段化供给的特征,只有通过系统化统筹庞多的空间要素,才能形成全面无障碍环境。利用无障碍公共基础设施的精准化、系统化、智慧化布局,实现全面的无障碍支持。
共建无障碍城市的几个关键_
_纵横共建:无障碍城市需要协同治理
“无障碍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 理想的建设模式是相关领域的主体,都能持续地参与、整合在一起。”
无障碍城市需要自上而下的传导、完善系统化布局,这有赖于责任部门之间的高效协同。在“条例”定义的无障碍联席会议工作框架下,规划、交通、建筑、医疗、教育等责任主体部门形成共商共建的网络,就规划、标准、项目实施等多方面展开协同治理。
同时,无障碍城市需要自下而上的营造,深圳市正逐步形成“市级统筹、区级主导”模式,以各区、街道办和社区组织为建设实施主体,有效推动试点项目的落地。纵横共建的制度和治理才能保障无障碍城市从规划到实施、久久为功。
_社区为基:无障碍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
无障碍是以“人”为本的全方位服务,应满足人从社区生活、城市服务到休闲度假的上升需求曲线。
社区是无障碍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未来,资金、人才和空间的资源分配应为社区注入无障碍建设的源动力。部门建设计划、实施性规划设计、社区参与等能有效促进社区无障碍建设。以区、街道为单位,进行试点改造,发挥示范效应,实现社区出行环境和无社区服务设施全面无障碍,达到国际一流标准。
_规划工具:探索“一图一表”贯穿规建管阶段
“无障碍是城市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涉及到跨部门、分阶段的多类建设要素。往往因为建设主体、建设时序或建设标准等不同,使得无障碍建设低效重复、系统化不足。
规划提出应关键围绕“系统化”设计提升各要素建设标准,统筹不同管理部门、不同建设时期、不同建设主体的空间要素。以强化系统化设计要求的“一图一表”打通城区系统到设施要素的设计要求,作为强化规划设计-设计审查-设计实施的指引工具。并建议以此规划工具作为规划设计-建设改造-管理维护三个阶段的反馈闭环机制的基础,促进无障碍的城市系统化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