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访谈 | 曾昭旭:未来的爱情应是中西文化合璧、爱是自觉的心灵决定

WorkFace柏林 2022-10-20


被访者:曾昭旭  访谈人:陈    易

编辑整理:陈易、邓  波、蒋西西   

技术支持:科骏  统筹排版:方曼

访谈日:2020年6月3日


[导读]访谈在WorkFace柏林微信群组开展,曾昭旭教授娓娓道来、温润儒雅,小编在此仅进行了文字精编,大家可以在音频中完整体验这场智慧盛宴。

曾昭旭 简介


淡江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文学博士


研究领域:先秦儒家、先秦道家、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学、爱情学


教学领域: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中国哲学史、新儒学四讲、电影欣赏与批评、爱情义理学


著   作:《王船山哲学》《中国义理之思维与实践》《儒学三书》《论语的人格世界》《经典·孔子·论语》《老子的生命智慧》《中国美学初论》《性情与文化》《情与理之间》《不要相信爱情》《人生书简》《孔子和他的追随者》《从电影看人生》《解情书》《永远的浪漫爱》《把丢掉的心找回来》《因为爱所以我存在》等四十余部。


以下为访谈摘录

完整版请听录音



1

浪漫爱的起源

“爱情”这一概念源自西方。


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开启了两个潮流,一个是理性的阿波罗精神,发展到后来是科学和民主。另一个是感性的酒神的传统,启动了浪漫爱的浪潮。

 

西方的爱情:

“不熟悉的人、不熟悉的地方,

没有任何认知的负担,

心灵单纯地呈现、直接的碰触。”

 

这种浪漫触动在刹那间完成——亦真亦幻,需要后续效应来印证它的发生。这后续效应即是被引动的身体热情。这样的热情可能持续一天、几天,或至多几个礼拜就过去了。

 

由于心灵触动的刹那难以被觉察,

而身体的浪漫热情使人印象深刻,

发展到后来,

人们渐渐将关注的重心放在身体热情上。

重心在身体、忽略心理,

性的活动越来越旺盛,

心灵的默契慢慢失落。


自此,人们只能通过想象、幻想、怀念、自我感情空虚的投射,来勉强维持虚假的浪漫热情。这也引发了种种负面的性活动,如性骚扰、性侵害、性成瘾……或将对方当做自己性欲发泄的对象,这即是目前Me Too活动的缘起。


影片推荐

《日出之前》《时光倒流七十年》

2

浪漫爱在中国

在中国古代并无”爱情“这一概念。通常只有”情“。


如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或“与物有情’、”太上忘情“……

 

通常婚姻来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两个陌生人在一起,忍、让、过一辈子,蛮难能的,但并不可贵。虽然维持了和谐,内心有说不出来的委屈和痛苦,这其实是不合理的;而婚姻里发生爱情,通常成为悲剧、不能长久。如陆游、或是浮生六记沈三白和芸娘。

 

只有青楼歌姬、即女艺术家,所谓的女性边缘人,同诗人、艺术家,即男性边缘人,在社会夹缝中谈短暂的恋爱。

 

浪漫爱的传统自五四传入中国,以徐志摩为代表的大学生,掀起自由恋爱的浪潮,到今天刚好一百零一年,然而并没有太多进展。


年少时,

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

沧桑后,

我们何因何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

相爱时,

我们明明两个人,

却为何感觉只是独自一人?

——徐志摩



3

中西合璧的爱情学

西方浪漫爱的浪潮可谓有头无尾,五百年走稳了浪漫触动的第一步,然而不晓得之后怎么办,于是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白头偕老的案例,但它并不是靠原来浪漫触动的爱情来维系,而是靠基督教来支持。于是,需要中国传统的参与和补足。 


西方有头无尾,

东方无头有尾,

未来的爱情应是中西文化合璧。

 

爱情生活有两个阶段

一是浪漫触动,

二是情人生命的共同成长。

 

首先,我们引入道家的功夫,保证爱的纯粹。


道家的功夫可以帮助我们将身体层面的浪漫热情停下来,放下执着、返璞归真、回到心灵本源。厘清爱情是来自心灵的浪漫触动,还是和由幻想投射而来。如此我们得以明辨真假、稳住第一步,

 

其次,我们引入儒家的功夫,保证爱的能力。


在浪漫触动后,我们又恢复了你是你、我是我的状态。彼此间思想、观念、气质的隔阂浮出水面。在此,我们需要有效的生命沟通,以相互照亮、互相帮忙:


疗愈彼此的创伤、

撤销彼此的成见、

沟通彼此的误会。

 

超越隔阂——

使得两人生命得到厘清,

双方生命共同成长,

使浪漫悸动可以两次、

三次的发生……

 

这即可谓是“友谊风的爱情”。


传奇的师生恋:鲁迅与许广平

4

爱情学的学术传统


爱情学,是儒家心性学的最新形态。

 

长期以来对儒家有一种误会。儒家可被分为“仁教”和“礼教”。


仁教即“心传”,用生命教育抒发自己。礼教即文统,以仁心的创造性,客观化创造出优美的社会制度。

 

汉代以后,孔孟“仁教”的核心过渡到“礼教”为核心。宋明理学重新开启失落的心性之学。晚明心性学将成熟时,满清入关,儒家再次落回外在的政治社会家庭制度的运作,此三四百年,成为吃人的礼教。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恢复孔孟的仁传统,注重内在的心性修养,在人际关系中进行互动的磨炼,才不会被僵化的传统礼教套牢。如此,我们不应掩盖、抹杀爱情,也不应束缚心灵的自由。


在西方科学民主、浪漫爱的文化冲击下,我们应重新用儒家、道家,重生命感情的自由与爱的传统,使中西文化的交融合璧,创造出美好的爱情生活。

 

爱情学学术上的先行者可追溯至晚明的王夫之。船山将”情“独立看待,认为其不能附属在道德之下。他的《诗广传》中提及“情”应舒畅,或“白”(因此,表达心意也可谓“告白”)。

 

当代新儒家大师唐君毅先生承接了船山的道统,托名不见经传的人,著作《爱情的福音》。

 

实践上可追溯至徐志摩,他承接西方浪漫爱的浪潮,放弃事业,同陆小曼谈恋爱,开风气之先。徐志摩之前的先行者则是曹雪芹(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贾宝玉很了不起,在男尊女卑的环境中,摆脱大男人主义,而由衷地敬爱所有的女子,可谓是“新好男人”的先驱。

 

我立志走通两位先行者未竟事业,而以这样的理想、自觉进入自我的生命爱情实践……


5

在爱情生活中修炼爱


所有人际关系都需要爱才能成立。


爱不仅需要有爱心,还需要有爱人的能力,比如沟通能力、听得懂别人心意的能力,或是正确表达自己心意的能力。它并不能在书本中学习,而需要在实际的人际关系中学习。

 

在过去,学习爱的能力主要通过孝道。儿女而言,不论父亲多么不讲理,都要爱他。

与此并行的即是友道,协助我们锻炼心的强度。以此,我们得以面对父母掏出的爱的难题,当我们走出家门时,即可以爱一切人。因此有言,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然而最理想的亲密关系修炼场,或许并非父子天伦,而是气质相投、彼此间有浪漫悸动,而在遇到隔阂时、能够耐心沟通的爱情关系。

 

在过去,

由友道保证孝道顺利通过,

而现在,

两者都可以都落实在爱情中

此即是友谊风的爱情


由道家帮助我们返璞归真,而儒家的友道则把帮助我们的生命共同成长。


在爱情生活里,我们得以充分学会爱人的能力。于是当我们离开家庭、步入社会时,一切人际关系也都能够和谐顺利。在这样的家庭中,首先受益的就是儿女。这样的家庭可谓是:爱能生发中心,一个家就是一个小太阳。


6

爱是自觉的心灵决定

浪漫触动不能掌控,无法预期。


只能“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心斋”、即“坐忘”,使自己完全放松、完全放空,让爱情自己来敲门。


理论上来说,浪漫触动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两个人之间,排除所有的条件:种族、年龄、知识文化背景……浪漫触动的感觉越多,就表明生命更加纯净。

 

然而,

浪漫悸动并非是爱情的开始,

它可以是任何良好人际关系的开始。


在此之后,两个人要不要继续来往、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往,则是自由意志的决定。我们需要做选择。若一方已婚或是有情人、三等亲之内、或是暂时有业务或利益的密切关系,为免妨碍公务、就不要开爱情之门。

 

若没有妨碍,则可以情人的方式继续来往。此即是爱情生活的开始。

 

我与内人结婚四十八年,加上恋爱时间,超过五十年。五十年来,从未恶言相向过一次,却无话不谈,非常坦诚。


有次她问:你会变心吗?我当然知道你不会变心,但是为什么?

我回答说:那是因为我说了算。我说不变心,那就不变心。


因此爱情并不生于有限的条件。

任何条件的吸引都会因为这条件的衰退而衰退。

有利益交换的成分就不是真正的爱。


中国过去的夫妻,男主外、女主内,相互分工合作。这样并非是真正的爱。有钱、权、或名望的人,以这些条件来吸引女人,这也是交换,而并非爱。

 

爱有很严谨的定义:

自由:不是迫于压力。

主动:我先给,你是否回报,没有关系。

无私的用心:完全为了对方的幸福着想。

 

爱是自觉的心灵决定。


7

性说

性的本质即身心一体的、

真实存在之生命体。

不论身心是否充分交融,

它都不能分开。


而心性修养旨在使身心圆融充分地合为一体。心灵是无限而自由的,而身体受习惯、习气、情结、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捆绑。

 

心灵隐没、不见、昏昧

心重新恢复自由、做身体的主人

 

西方的性解放运动,来自在中世纪一千年后的文艺复兴,它倡导突破制约、恢复希腊自由的人性。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制约,即性的解放使人忘记了心灵。此运动有两个阶段:

 

(1)把作为社会控制的性还给性


性没有邪恶也没有高贵,如饿了要吃、渴了要喝。此运动在欧洲比较早。而美国比较保守,发展比较晚;1950年代开始,至1970年有一代年轻人实践这样开放。到1990年感觉厌了、腻了,有了转弯的倾向。人们开始意识到心灵交谈和默契是最重要的。(见《性谎言与录影带》《当哈利遇上莎莉》)然而这个趋势并没有完全转过来,此时需要中国文化的进入,协助厘清浪漫触动的本质,让情人共同成长,不至于不断跟新的人谈恋爱,谈到最后也腻了、累了。

 

(2)把性还给爱


性爱合一才是完整的。

身体是用来传达爱的管道。

有几分心灵的亲密,

就用几分的身体的亲密来表达。


曾教授影片推荐

8

共同成长

浪漫触动中的”一见如故“,

是一种先天的熟悉。

它彰显了开发自己与对方生命的理想性。


在我们每个人之中,都有已经表现出的部分和隐藏的部分。而我们都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生命全部开发。与其将其底层隐藏的部分在潜意识中如大海捞针,不如找一个性情相反的人。此谓,隐于我者、显于彼


通过与情人的互动,我们得以了解自己隐藏中的、与其相应的一部分。如此,了解情人的某一点,和了解自我相应的同一点是同时进行的,自我生命与对方生命的同时开发,情人的生命在爱情生活中同步成长。



Facer们的谈情说爱




从头到尾听了曾老师从道家、儒家的角度来剖析爱和性的课题的分享,非常清晰独到的思路和视角,收获很大,感谢感谢!尤其是曾老师的学养十分深厚,对自己的学术传承有很清晰的自觉意识,并且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毫不含糊地表明志在发展基于儒道传统的爱情学,给我们呈现了一位真正的儒者的风范。佩服![玫瑰][玫瑰][玫瑰]




我在大学和读研究生的过程中,谈恋爱屡战屡败,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读过弗落姆写的“爱的艺术”,以及Scott Peck所著的“the Road Less Traveled”一书,对我启发很大。尤其是作为精神病学家的Peck基于对各种心理症状的观察和分析,做出浪漫爱(romantic love)和真爱(true love)的区分,指出浪漫爱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己因成长过程中的缺陷而形成的对他人的欲望,实际上并不是爱,而真爱是“为促成自我和他人的精神成长的意志”,深受启发。觉得跟曾老师今天所讲的内容有内在的契合,但也有微妙的差别。派克其实是完全从基督教传统进行分析的,因而强调爱的意志属性,而与曾老师所讲的儒道的修养工夫有某种微妙的区别,但或许也因此而可以互补。




因为从小可能只想着学习,就去可以压制内心的情感。长大后,发现不会去进一步发展亲密关系,不知道如何入手去推动感情的进展。




这是国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别的东西压抑自己的情感,以至于在成年之后,不知道怎么去经历和经营亲密关系,而西方人的问题或许是情感泛滥。各有各的问题,但是西方人至少压抑会少一些,在情感和关系上总地来说也更收放自如一些。国内的年轻人比较缺少历练的勇气。我觉得自己倒是不缺少勇气,但是伤痕累累的感觉也的确有些辛苦。[流汗][偷笑]




亲密关系焦虑可以读布雷泽尔顿的相关研究,再往前就是霍妮和弗洛姆




曾老师的还需要回听,《爱的艺术》好经典呀。里面谈到的真是很理想的相爱的模式了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有的,不过都逃脱不了家庭和依恋关系,人的行为模式都可以用依恋模型来解释。亲密关系的原型会是自己的父母,当然今天曾老师也讲到电影中的故事,这些都是原型。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一直在学习(观察学习),并不是只关注书本上的知识~




我觉得曾老师有讲到,浪漫触动是一切关系的开始,最重要的就是触动之后我们的选择。

- - - - - - - - - - - - - - -

是呀,走完第一步、还有第二步,中间的自由选择就是要“做得了主”… 这都得慢慢来了,慢慢观察,向内观察、向外观察;在实践中一点点反思、一点点调整、一点点积累…(说出来就也成为理论了)[偷笑]





太深刻了就不好谈恋爱了

- - - - - - - - - - - - - - -

这句话最深刻了[偷笑]




道家工夫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很好的疗伤效果,撞得遍体鳞伤都可以再把自己捞回来。




曾老师还讲到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开始性解放,可是解放浪潮本身也是一种约束。

- - - - - - - - - - - - - - -

我觉得有一点有待商榷。西方年轻人并不是一直再跟不同的人谈恋爱,人们总是会重复自己的行为模式,所以其实每一个失败的恋爱对象都是同一类型。




我倒是觉得还是别抱着肯定有一个人适合你这种想法比较好。理论上来讲,你身边的十个适龄单身异性,至少一半以上在成为你的伴侣方面并没有什么硬核障碍,问题只是自己的修养功夫到没到。我觉得我是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关系当中,同时也经由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包括心理学、道家、儒家的修养练习,慢慢觉得对这个问题一点一点地感到更加清晰。的确可以说,我们经历的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们成长,不管那段关系会发展成什么样。




浪漫触动是达到了当时心理预期,true love其实就是包容,人的预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的,当时间推移了,预期变了,仍然还能长相厮守,那是包容在起作用了




圣经里对爱有很具体的说明的。没有真假之说,只有做不做得到




中外都有很多关于爱情的理论,核心要义都是浪漫、责任与担当。毕竟,把性还给性之后,还是要把性还给爱的[偷笑]




爱的实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似乎就是生命的意义。




实践学科,不怎么方便下定义。下了就会错。其实我理解,爱就是奥秘的代名词。这是一种感知,不算定义。




性和爱,永恒的话题。谢谢曾老师、陈易和方曼提供了这么一个让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爱情学的确具有学术上的挑战性,该深刻的时候也得深刻,关键是要能落地,象曾老师一样。




是的,爱是人的生命力的一种表现,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欲望吧




嗯,它确实是奥秘,也是存在本身。




其实如果上升到这个层次的时候,心就是万物,就是神啊。




认知和实践都很有意义。所以有见、修、行。




感谢曾老师[玫瑰][玫瑰],感谢Yi和Man[玫瑰][玫瑰]期待还有下次啊……西方有开头,东方有结尾,合璧在过程,身心合一到天人合一。收获很大,疑惑的问题我也得到了解答。从中医,到心身医学,表观遗传学,各个方面证明了心主宰身,想起来黄帝内经说得心主神明。娓娓道来的声音,儒雅温润~喜欢这样的分享~




感谢组织方,也感谢曾老师。老师对爱情的确有一些深刻的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提及与内人数十年相濡以沫恩爱有加,不但令人敬佩也更是让人羡慕。


留言分享你对【爱】的理解吧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有人问我,WorkFace柏林是什么?

我想说,是德村口的一颗大榕树。


走过路过的可以歇一脚、陌生人碰到打个招呼、和村民聊个天,打听个事,总有人在这里乘凉、路过,或偶尔停留,看人来人往。


是人间烟火,亦是江湖。


这里有树洞,把自己心里话、思想火花扔进来,看看会激发什么回响。有时候,会有惊喜的遇见;有时候,有一番无果的辩论;有时候,可能什么都没有…… 


但是,大榕树一直都在。静静地守候,是大榕树对世界所有的爱。


——WorkFace柏林召集人

                        曼Man            



活出天赋 共创美好



WorkFace柏林的愿景


WorkFace柏林的发起,在中国最大频率曝光于西方世界之际,我们开一扇门,让世界满足好奇;


WorkFace柏林致力于打造面向全世界的交流平台,开展深度访谈、圆桌对话,打造共创会,为德中社会合作创新,尤其是年轻人的创业提供基于教练服务的实验场域和孵化平台;


WorkFace柏林基于华人的身份认同与创新性叙事,营造一个信任空间,以海外华人为桥梁,促进德国乃至西方社会与华人世界间的深度理解和沟通。

WorkFace柏林的使命


创造海外华人公共叙事空间,

寻找内在的心灵家园;


分享海外华人的生命故事,

促进内在成长的外在显化;


培育德中跨文化对话空间,

探索与觉知文化身份认同;


植根自然生态与文明,

共创和谐、共容、美好生活。



[关注WorkFace]WorkFace柏林 | 创刊号国际圆桌对话| 3月盘点: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如何与病毒同在
国际圆桌对话| 4月盘点:那些病毒教会我们的事,坚持还是放手?
人物访谈(中英) | 方曼: 这时刻,请柔以待人,请联结彼此,请臣服于自然
人物访谈 | 陈易: 全球化不是一个顶层模式,而是人与人的链接、信任与真诚分享生命经验

[关注曾昭旭“爱”的专题]人到底为什么要去爱人?
封城自省课题
性是一个无比复杂幽深的议题
曾昭旭:爱情上的浪漫触动
关注 | 留言 | 分享 | 转发


- End -

你点的每一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