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村围炉 | 平安夜回放:为什么我们需要仪式感?

跨界行动小组 WorkFace柏林 2022-10-20

文字整理:周小嫒、方曼

设计排版:邓琳洁、方曼

人员协调:李盛梅

策划审校:方   曼

《小王子》中,
小王子在驯养了狐狸后,狐狸对他说: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
……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
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
该准备好我的心情……
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
狐狸说: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
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感是什么?



引用梁娟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心流场(ID:flowfield)《我们为什么喜欢过节》:1908年,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在其《过渡礼仪》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仪式”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总是存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仪式:


“每一个体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开头与结尾的一系列阶段所组成:诞生、社会成熟期、结婚、为人之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社会阶层、职业专业化,以及死亡。

其中每一事件都伴有仪式,其根本目标相同:使个体能够从一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


同时他认为,无论个体还是社群,都无法独立于大自然之外存在。由于大自然本身也受一种周期性的控制,如黑白昼夜,四季交替,这种周期性就体现在了人类的生活中。


因此,在人类的仪式中,也包含因天象过渡所举行的礼仪,如季节的过渡,如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以及年的过渡,如新年礼仪。




海外过圣诞的我们又有怎样的体会?


平安夜里,我们围炉夜话


来讲述自己和“圣诞”之间的故事。


注:本篇回顾已征询所有参与者意见

并同意发表。



圣 诞 节 的 仪 式 感



(图片来自网络)

Man刚刚去房东家里喝下午茶,所以今天比较隆重一点,旗袍穿上了。房东是传统而保守的德国人,过节聚会基本都着正装,女士们装点的明艳动人、大方得体中透露精致;男士西装革履、领带或领结都搭上,这时候会发现,“西装”真像是长在这些西方人的身上的,也怪不得叫做“西”装。哪怕说只是坐两三个小时,喝一杯下午茶、开个家庭音乐会,大家都是非常隆重的。


一开始还疑心自己是不是过于隆重了,后来才发现,这是得体的表达,房东太太和房东看起来都很开心。看到她们很静心布置的英式茶席、房间里blingbling的圣诞树、因我们几个房客的到来才点上的蜡烛……忽地舒了口气,幸好自己前两年从国内带了秋冬款的旗袍来,这样的打扮刚刚好得体。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也算是送给别人的一个礼物吧。


到目前德国所里工作之后,因为属于政府背景的研究机构,便时不时地会出席一些官方的正式场合,经历了一些尴尬期之后,便开始体察出来一些德国社会的基本礼仪。平日德国人的穿戴其实都挺土的,不过是运动休闲、灰色系,一双酷酷的运动鞋,随时进森林徒步的节奏,总之怎么舒服怎么来……可一旦要出席正式场合,她们的着装都是极其讲究的。可能和英国、法国有所不同的是,德国人的日常和正式场合的界线太过明晰,若是长久混在科研界、尤其是偏自然科学界,和这种正式的Social场合基本绝缘的话,会感觉到德国就是个大农村,不似英法系,平日的装束就透着低调的精致。
说回来,跟房东一家呆着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一些闪念,回想到中国的那种“乱糟糟”但不失热闹的一大桌人的聚会。在外面呆越久,家里那种很自在的感觉越感觉清晰和亲切,然后也会体会到这边确实强调“仪式感”——某种聚焦外在秩序和装点的仪式感。


当然,在中国,我们也有我们的仪式感。其实我自己的仪式感不是那么强,但我妈每年过年会在吃年夜饭之前会有一些仪式化的东西,比如祭祖。但是感觉我们的仪式感是非常情感流动的;而不是只是把装饰、外在搞得看起来很漂亮,但人和人的关系和情感的流动并不明显……当然这是一些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好了,只是一些抛砖引玉的想法。也想听听大家对于“仪式感”有怎样的理解?


Zhanfang:给我一个很大的启示,原来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是给别人的一个最好的礼物。

周小媛:感觉西方交往的方式,如果是邀请参加比较正式的聚会,就像方曼今天这样,需要打扮一下,礼仪方面对外表、着装挺看重的。我们中国人好像对外在着装感觉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视氛围一点,大家之间感觉到互相之间的热情,过节要热热闹闹的,食物要很丰盛,大家聊得很嗨,有亲密热情的感觉,这样会觉得自己被接纳着;西方的仪式感,就像方曼提到的,他们更强调的着装、礼仪,食物不那么重要,有可能两三个小时没吃什么,也没喝什么,大家就是端着一杯酒聊。
西式交谈方式的教育强调的也许就是可以在两三个小时里有边界感、恰当、合乎礼仪的泛泛而谈,而情感流动、建立亲热感和连接似乎并不重视;而我们更重视氛围、融合、亲热、情感流动的感觉。
Guomin:是,我们中国文化里面只要氛围已经在了,一大家亲朋好友一桌子坐齐了,氛围已经起来了。大家的衣着或者其它东西都显得有些次要,这一点我也有一点体会。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今天在非洲的乡下看到当地人准备圣诞的情况,很像我们赶年集的感觉。他们赶这一天把所有东西都买好,一般是妈妈带着小孩来买的多。虽然他们的收入都不高,生活水平也不高,收入其实是很微薄的,但过节的感觉挺强的。
比如我看到有妈妈来买鞋子,小孩子拽着妈妈的裤子要买一个气球,或者说买一个小玩具车。妈妈给他买了之后,脸上那种高兴欢乐让我也马上回想起小时候要过春节的感觉。
另外关于一种仪式感和礼节,南部非洲也是非常注重。这里之前是英国殖民地,从小学要穿什么校服,打棒球的时候穿什么衣服,什么样的袜子,什么样的短裤,从小有这么一个体系,教给怎么样穿衣服。所以即便是在非洲的农村,他们在正式的场合也非常的讲究,比如说今天他们圣诞节出来买东西的时候,好多小朋友都穿上妈妈刚买的裙子鞋子,虽然有些衣服不一定完全是新的,但是能看到他们是精心准备过的,精心打扮过的。但是我今天白天还一直就是穿着T恤短裤,因为这边也是夏天,也许服装不太应景吧。

 





 餐 桌 礼 仪 







房东送给Man的特色德式圣诞点心拼盘

请忽略法式巧克力


Man西方的餐桌礼仪,比如说喝汤的时候,碗是不可以端起来的,只能是一勺一勺舀,像我们拿着碗痛快地喝是不可能的。包括吃面条,像意大利面,一定是要用叉子转,搅成一小坨,然后再吃等等。在西方,圣诞晚餐即使只是他们自己的家人,也非常重视这些“如何吃”的礼仪。


最近听一本德语心理学电子书里提到这样一个细节,(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后来孩子成年后因此而患上心理疾病)德国的一对父母让小孩从小在胳肢窝里面夹两个硬币去训练在餐桌上坐着的时候、不能大幅的摆动你的手臂,只能动手肘下的小臂,用这样的方式训练孩子的教养。当然,这虽只是极端的案例,但是身边朋友也有不少讲述过德国家庭里对餐桌礼仪的重视 ,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唐顿庄园》剧照


Xiaoyuan:对,这是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是舒服为主,礼仪规范可能曾经有过,但是不那么重视了。在中国的时候,其实有时候会因为被别人干扰而有不舒服的时候;但到了西方之后,现在反而有时会因为不能畅快地大快朵颐又感到拘束和无法尽兴。
我曾经跟一个西方老师交流东方餐桌礼仪的不同:在东方,主人邀请吃饭,比如说吃面条,如果在吃面条的时候发出声音,在吃完的时候把面条里的汤把碗都捧起来喝光,这比如在日本是对主人招待的感谢和肯定。东方人不是通过礼仪,而是通过,有时候可能就是发出声音、或大快朵颐的姿态,来表达对食物本身的赞叹、对主人的厨艺的赞美。

Zhanfang:我分享一个经历,几年前和西方老板一起晚餐,十来个人坐在一个长桌,我对面是我的老板。可能我动作有点大,一不小心把红酒溅到他的身上了,弄脏了衬衫,我当时特别难堪,可能没有受过这种训练吧,忘了当时是什么动作,也许是敬酒或传东西……


后来我琢磨这种情况,这种事情怎么处理?大家有没有什么建议?


今天想到也许是礼仪习惯不到位有关,或者手部动作过多有关系。他们的教育的理性的部分,可能会减少社交尴尬的风险。比如啤酒节那么多人的场合,很挤的时候,如果空间掌握不好,有可能就触犯了别人,发生难堪的场面。觉得其实有利有弊,我自己也是用一种批判性来考虑。


Guoyan: 这么恰巧、这么有点尴尬的事情,但也是一个多么完美的发生啊,它就这么发生了,可能这么多年他的衣服都没有被洒上红酒,来洒一下也挺好的!(触碰一下毫不出错的体系)


我想到其实在中国的餐桌上,像过年过节,一般都是觥筹交错,酒杯常常都是要豪迈的撞到,热情的夹菜,这种招呼的劲儿感觉,对比一下西方可能更多是一些克制:不越过别人的盘子、碗、杯子的界限。这是我想到的一个不一样。






你 那 里 怎 么 过 节?




 



图片来源:http://southafrica-holidaypackages.blogspot.com/
Guomin今天我刚刚是开了100公里的高速,在回家路上,看到好多人也都还在回家的路上。让我觉得像我们中国过年的大年夜一样,大家都回家,好多人还转车,再去到另外一个省份。
我这里平安夜就是家人在一起,我自己也跟孩子买了圣诞家里的彩灯、两个圣诞老人的袜子。
问:南部非洲一买哪些相对来说比较特别的食物?
乡下的人喜欢吃炸鸡,比如KFC或者麦当劳。他们喜欢吃炸鸡。今年疫情对非洲这些欠发达的国家的穷人影响非常大。对乡下的小孩子来说,能够吃一顿肉或者炸鸡,相对于他们平时的生活来讲,是非常好了。
津巴布韦传统主食是玉米,配上牛肉,肉酱还有蔬菜来吃;肉食是牛肉和鸡肉为主,这边猪肉吃的非常少。

 

 

Shengmei 我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其实加泰罗尼亚跟西班牙其它地方有一些区别,我们印象中的西班牙斗牛、弗拉明格舞蹈在这里的当地人不是太喜欢的。
在这里当地人过节非常的隆重,这种隆重不光是穿衣服,还有正式的餐具。特别像圣诞节这样全家团圆的时刻,准备给每一个人至少三把餐叉;杯子3个或者4个,对应前面的开胃酒,接下来正餐的时候,红酒或者是白酒,红酒通常配肉,白酒配鱼,到点心的时候,根据甜点的不同,配不同典型的酒,比如气泡酒等等;至少会三个盘子,每个人的三个盘子是叠起来的,最上面是一个可以盛汤的盘子。

图片来自https://www.spainonafork.com/5-spanish-soups-to-beat-the-winter-blues/


在圣诞节那一天,早晨吃过饭,家庭主妇就开始煲汤了,汤里有鲜肉、猪骨头、牛骨头,还有这边的西班牙火腿,火腿的骨头会砍成小的块,还有一种裹得像肉球一样的香肠,都放在一起煲汤,滚开了以后很小火来煲,大概煮三个小时。起锅之前的大概20分钟左右,加贝壳意面。家家户户在圣诞这天都要吃这个汤,让我想起来咱们中国在过年的时候吃团圆饭一定要吃饺子一样。


这边的圣诞节还有一点跟美国欧洲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说圣诞礼物并不是圣诞老人送来的,而是一个拉便便的小人“Caga Tió”拉出来的礼物。(大家可能看到,特别是今年,他们会把一些政治的人物都做成那个样子了,脱掉裤子拉便便的形象。)




所以这里在圣诞节前,进入12月份,尤其家里有小朋友的,会买一个树桩做的、戴着当地红帽子的“Caga Tió”。爸爸妈妈会带着孩子给“Caga Tió”喂食物、喂糖、喂苹果,然后到圣诞节这一天用棍子敲“Caga Tió”来要礼物。“Caga Tió”还有特殊的歌曲、属于这一天唱的歌曲,小朋友会很起劲的唱,之后由一两个大人把孩子引出去,其他的大人就把礼物放在那儿,拿个被单罩好。等待一会儿孩子们再回来,尤其是小孩子们,他们就认为是真的是“Caga Tió”拉便便拉出来的礼物……







深入生活的不同

亲密 & 边界







图片来源:https://www.maryvillecollege.edu/about/connect-to-mc/fireside-chats/
Shengmei:再说一个感觉,我觉得在这里,节日的时候,家人之间的节日互动让人可以觉得非常的欢快和亲密的,但实际上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之后,他们之间的亲密跟我们是不一样的。


我们兄弟姐妹父母之间的互相支持更频繁和经常,更注重对方的内心的感受。在这边,刚来的时候,对一分钱、壹角钱,都必须说清楚的状态,感觉是不太习惯的。(其实是这边对他人的感受,关注的没那么多?)。特别记得比如一个妈妈让儿子去帮忙买一个小东西,给的钱找回来,对当面点清这个动作,多少是有点惊讶。至少在我们的礼仪里,也许不会经常出现母子之间日常生活当面点钱的情况。
他们的亲密,也许跟我们的期待有一些差异,也可能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吧。这边他们非常强调个体化的东西。从文化的角度,有时候我也在想,这个世界的确就是多元的,我们有我们的东西,可能在表层上有很多相近的,但是在深层还是有很多的不同。
Elizabeth:我之前的房东他们每个月会有两个人的烛光晚宴,我觉得他们特别浪漫。放着古典音乐,男房东他照着一本非常厚的菜谱书,花两三个小时做一顿非常精致的晚餐,然后摆上花,两个人关到厨房那边的长桌子在那边享受烛光晚宴。
平时和他们打交道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冷,有一点没办法去接触到内心的感觉。交往上,是非常彬彬有礼的,他们一直是给我这样的感觉。
关于仪式感,其实我们国家也挺有仪式感的,孔儒文化、家庭礼仪其实很多。以前我们的有一些礼仪可能偏重等级,然后并没有发展。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仪式。
另外关于AA制,我有一些同学的感觉就好像是如果不AA制,这次我请你、下次你请我,是有一种情感关联的存在。
GuoYan:我讲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是记得我弟弟刚来北京工作的时候,然后他带他女朋友跟我一起吃饭,我跟他们AA制,然后看到我弟弟和他女朋友眼睛里惊讶,就是亲姐妹怎么要跟我AA制,但是他又hold住了没有说,我记得他的表情,觉得蛮好玩的,这是第一个事情;第二个让我印象很深的事情是有一次我妈妈来找我来北京玩,具体的事情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了……
总之想到今天的话题,让我感觉如果跟我自己父母之间用这种西方式的礼仪相处,有时候有点难。 
Man: 我觉得我们触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点。如果是伴侣之间,或者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 AA制和朋友之间的AA制,它还是有很大的性质上的不一样的。
其实与我们跟人际之间的亲密感是非常相连的。涉及到金钱,某些时候为什么中国人是这样处理,其实是有一个希望把金钱的交换作为一个情感的连接的部分,我们是把金钱和情感的连接是放在一处来说话的;但是这一点在朋友身上,比如我们很多来西方的人马上会用过来,在朋友身上也很好实现。
但是尤其是经历过跨文化的婚姻和婚恋关系的人,对于这个部分,可能的受伤的程度是不太一样的。比如说你每天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人,他要和你分房租,他要和你每一顿饭都分开的时候,这是你如何从情感上去接纳这个事情,其实是非常挑战的。
比如按这样什么都分开的方式,如果是共同养一个孩子,共同的户头,谁放多少钱在共同的户头上?生孩子这件事情怎么算?各自的角色?女人如何投入?如何衡量?男人应该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有些事情是算的清楚的,有些事情是算不清楚的。
西方人对于情感和物质世界如何分配,其实是非常挑战中国人的部分,这涉及到我们在关系上的理解。也有一群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这个部分,就是“关系”在东方社会、比如东亚社会的研究,分配的比例和理解和西方不是很一样。
Elizabeth:我有一个朋友,她的朋友是比利时人,他比较像中国的男生,比较经常的会请女朋友吃饭,经济上面自己出大头,女生感觉很幸福。她朋友的男朋友是德国人,这个德国男生的方式是什么事儿都跟她算、什么钱都算,但有一次却没有事前告诉他女朋友,就拿着共同攒的零钱去用了,等到女朋友生病需要用钱的时候发现钱没有了,当时两个人大吵一架。
Guomin我想分享一个自己的例子吧。我太太是津巴布韦人,这边结婚以后也都是比较独立的。一方面,她父母不会给你看孩子,也不会过多参与;另一方面,比如说现在过节,假如我太太这个月自己的钱用光了,她不会拿我的钱去买了礼物去送给她的父母。这在我们中国文化是很正常,父母会帮忙看小孩,过节了呢,给老人买点东西,都很正常,但这边她肯定不会这么做。
另外觉得钱数清楚是一个习惯吧,他们平常的话都喜欢算得比较清,一单交易完成了,分清楚之后,以后就不再提这个事情;吃饭AA制个人感觉就像是一个契约。不太牵涉到其它东西。

Zhanfang我在想,如果从经济学角度考虑,是一个交易Transaction的定义,就涉及到交易的行为,Transaction behaviors;而如果采用今天我请明天你请的方式,相当于有长期合作的感觉,Relation based。所以这两个都有各自存在的场景,也有本质的区别。


我觉得德国人跟比利时人是有不一样,比利时人毕竟就是说有法国影响,德国可能跟荷兰比较相像,算得比较理性,像工程师的思维,也许常态是这样,但我目前遇到德国人这种反而比较少。

 

Man: 是的,实际上我们这个社群其实有很多跟中国人很相似的一群德国人在里面,包括我的德国朋友,也有总是要去请客的。这些朋友有时候就会觉得和中国人的连接比他和德国人的连接更重,还有他的一些朋友,那些在德国没有归属感的德国人,会觉得在中国的社群里面相处得特别愉快,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通过他们,我们也许能够建立起来一个空间,让他们去从德国人的视角上诠释中国人。


Xiaoyuan:对,刚才听方曼讲,还有大家讲到的:对钱的处理,经济学上的定义,还有关系的边界。我想起来一个访谈,Thomas Hübl,研究集体潜意识的一个学者。


他来中国的时候接受过的一个访谈里,对谈者提到我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往前走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因为边界不清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中国人的关系耦合的比较紧,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会不舒服的,所以对谈者讲到我们作为中国人所具有的集体潜意识带来一些共有的心理挣扎。


Hübl回应里有两点我印象特别深,他一方面回应说其实东方文化的好处是人和人有连接,西方人现在也有很多人意识到纯粹的强调个人主义往前走了这么多年遇到的瓶颈是他们isolate是非常严重的,人与人之间连接非常少,非常隔离,没有合力,西方现代心理学也在强调人是活在关系里的,不论是经济、情感、还是其它形式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就是只强调集体主义或者个人主义,可能都走不到通,也许最大的智慧,是在东方的智慧里强调的平衡。


Zhanfang:对,我插一句,对,连接并不表示就是说有所依赖;另外个人注意是对独立的尊重。


 Shengmei我们的个人跟个人之间的边界不是太清楚。西方个人的边界非常清楚,这种清楚可能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让我们觉得是一种某种程度上是感受到一种疏离。


跨越这种疏离,我来到这边这几年有时候我也在跳出来。尝试跟当地的朋友去交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内心。我有一个当地的朋友,我们俩聊天的时候,我就跟她讲我们的中国会怎么样,她觉得这才是比较有人情味的这种关系,让我感觉到虽然当地的主流文化是一种理解,也有一些人会去站在另外的一个角度去有自己的一些感知或者是一些反思,这也类似于其实我们中国人也会这样。我们会感受到在我们的主流的这种文化或者关系里边的课题;他们也会有他们的一些不适应。 


Man: 是,我和这边德国心理咨询师交流时也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我们都是在某个谱系上倾向于哪端更多些,可能是从独立到依赖、或者从独立到继承、或者从创造到继承……或者是说要么和家庭这边靠得更近,或是明确地声明我的主权是属于我自己的。


刚才的对话让我体会到,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探索。

我们之所以可以在这里有一个这样的小空间在这里讨论,就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群体里面的叛逆者,我们又遇到了西方人里面这一群希望有连接的人,我们都是非典型的中国人和西方人。这样一群人才真正的是在平衡点上,我们真正可以建立起这种沟通的桥梁的这样一群人。

这也给我非常巨大的一个提示。就从心理咨询室的工作里逐渐体验到的一个点:中国人整个一辈子的议题都是我怎么样和我的父母做一个边界的划定;而西方人一辈子的议题就是我从小就跟我爸妈声明了我的主权,但是如何去重构与家庭、亲人之间的亲密感。

Xiaoyuan:确实有同感,不论地理位置在那里,我们这一群人之所以能聚在一起,也许是因为我们是一群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两极的中间的人。而且,也许大家有更多挣扎的人,文化的两极的触碰,会激发更多的体会、更多思考,想的可能会多一点。

幸好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团体,可以一起坐在围炉边,共同的激发并消化那些已经在我们的胃里、在心里蒸腾着的感受,自由地把它们表达出来,然后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想法并不孤单,还有很多小伙伴一起都走在融合的路上。


 




龙 的 传 人






Man今天时间差不多了,我们最后慢慢地、来wrap up一下。

 Shengmei刚才这一瞬间的静默,让我感觉到一种心与心的互相的理解。我觉得我能带走的是我们今天围炉的时候,大家一起畅所欲言的这种温馨。对东西方文化,包括这个节日的仪式各方面,很贴心。 Guoyan:我还有个东西在心里头不想带走,之前听方曼讲到穿的漂漂亮亮的时候,想到的,一直忘了讲了:我记得每年过年,除夕晚上12点的时候,父母都会提醒换上新衣服!那个时候会跑去换上新衣服、点炮仗、点礼花,然后拜拜年啊。这是我心里的关于节日的仪式感!
Guomin今天总体感觉圣诞节的时机的进入,总体感觉大家都讲得行云流水,然后进展的也很顺利很自然。
今天真的是非常好,最大感觉是我们说的都是生活中的事,然后引出了很多的思考,很多的点。今天挺棒的,感觉大家谈的温馨度非常高。 Zhanfang点赞今天的火花,因为的确像德国他们也讲独立思考,也对他们自己本土文化有一些批判,我们对我们东方文化也有独立的思考角度。我觉得双方有很多交流契机,连接点可以共同扩大,交集实际上还会越做越大的,我觉得人生实际上就是要拓展自己的边界,在拓展边界的过程中会有无限的欣喜,意外,和惊喜,这是我觉得的一个价值所在,我想越来越多的对跨文化感兴趣的人可能会发现这里边有很多可以产生共鸣的地方。这样一个找到一个平衡点实际上是非常难得宝贵的。 Guoyan我刚刚在心里问我自己,此时此刻如果有一首歌曲的话,在我心中浮现出来的是什么歌?然后我飘了一下,最后停下来的是《龙的传人》。因为今天晚上跟大家在这里,我好像对这首歌有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一个感觉,感觉我和所有这些龙的传人,我们都是龙身上的一部分,然后就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有很深很深的连接感。 Man:要不这样吧?我们合唱一个龙的传人,怎么样?大家可以开麦。

龙 的 传 人

 

作词:侯德健

作曲:侯德健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

它的名字就叫长江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

它的名字就叫黄河

虽不曾看见长江美

梦里常神游长江水

虽不曾听过黄河壮

澎湃汹涌在梦里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巨龙脚底下我成长

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

巨变前夕的深夜里

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

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

多少年炮声仍隆隆

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巨龙巨龙你擦亮眼

永永远远地擦亮眼


-end-


惹得一众人泪目

这一趴,太好哭了



后    记

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一部影片中,讲一个已婚男人,在平安夜,被前女友约出来,帮她寻找失踪的伴侣。男人猜到了真相,前女友就是孤独需要人陪,但他没说穿,默默陪她寻找了一晚。最后,前女友说,她已经有几个平安夜是一个人过了,如果再这样一个人过,她会自杀。这是真正的暖男。

影片最后也很温暖,男人回到家,妻子还在沙发上等他,但已睡着了。他过去抱住妻子,妻子醒过来,没有一句责备,而是紧紧地抱住这个男人,仿佛他才是那个需要被安慰的人。

破碎无处不在,痛苦也无处不在。春节的团聚,爱,成立家庭,都是孤独心灵在寻求链接。但希望我们能真的抱慰彼此,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完整。

——武志红《巨婴国》






2020年12月31日

邀请你来地球村围炉特别策划

【静默中书写·清净跨年】


13:30 柏林

20:30 北京

Zoom会议室



[往期围炉]

德村围炉 | 与心理学家聚餐系列:圣诞节邀请你来场别致的复盘会

德村围炉 | 与心理学家聊天系列:外语走脑、母语走心

地球村围炉 | 与心理学家聊天系列:理智与情感

德村围炉 | 与心理学家聚餐系列:感恩节特别策划

地球村围炉 | 与心理学家对话系列:再见傲慢与偏见

围炉夜话 | 与心理学家对话系列:唯有复盘才能翻盘

地球村围炉 | 与心理学家对话系列:傲慢与偏见

德村围炉 | 与心理学家对话系列:跨文化生活的风雨彩虹

德村围炉 | 东西文化之我见



活出天赋 共创美好



WorkFace柏林的使命


创造海外华人公共叙事空间,

寻找内在的心灵家园;


分享海外华人的生命故事,

促进内在成长的外在显化;


培育德中跨文化对话空间,

探索与觉知文化身份认同;


植根自然生态与文明,

共创和谐、共容、美好生活。



- End -


关注|留言|转发|在看



留言告知你的所见、所感、所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