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儿子演《神笔马良》 叹阶层上升之艰难

2017-05-28 十年砍柴 文史砍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1318pa7m6q&width=500&height=375&auto=0

《神笔马良》是几代人年少时就熟悉的神话故事,我小时候亦如此,在小学课本中读过它。


“六一”儿童节前,儿子所在的幼儿园排演了《神笔马良》,他饰演了那位趋炎附势的画师。戏一开始,李画师应知县之聘,在屋内作画。儿子最好的小伙伴、同小区的一位小子演县令,两人配合默契,演得像模像样。


县令前来验收画作,画师拿着刚做完的画奉承县令。这时候屋外一声牛叫,原来酷爱画画的放牛娃马良踮起脚跟在窗外看了多时。当马良说他也喜欢画画,希望老爷借一支笔给他,县令和画师哈哈大笑,嘲讽一个放牛娃异想天开。儿子扮演的画师对马良说:


你没钱,连支笔都买不起,还想画画,别做梦了,还是乖乖地放你的牛去吧。




孩子们演得很成功,被老师和家长夸赞后很是得意。不谙世事的他们,恐怕要过多年后才能理解画师斥责马良的那番话是何等的伤人,又是何等真实地反映底层社会的人难以出头的残酷现实。


社会各阶层分化,自古就有之。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孩子,要想摆脱父辈的命运,提升自己和家族的社会地位,从来都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历代统治者总会给底层青少年留一点向上的通道,让社会阶层流动不至于完全停滞,让底层精英还能看到一点希望。否则,希望完全破灭的底层必将反弹,引起社会动荡。


科举制就是基于这种目的设计的,所以唐太宗高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但科举这条通道实在是太狭窄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幸运儿在贫寒家庭中实在是比凤毛麟角还稀少,普通农家子弟,不要说是中进士,即使中举人、中秀才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多数读书人到老也是一个童生,如孔乙己那样。以我的家乡邵阳市为例,在清代为宝庆府,辖区包括今天的邵阳市除绥宁外的全境,再加上今天娄底的新化县和冷水江市,现在有一千多万人口,整个清代近三百年全府只有38位进士。


寒门子弟也只有读书应科举这条路才可能改变命运(打仗立下军功或易代之际参加造反,是非常态改变命运的方式),而想通过学习某种技能使所处的社会阶层得到提升,那就更加艰难了。一个好的木匠或砖匠,顶多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好一些而已。


画师当然也是一种手艺人,可这个手艺和一般民间的工匠还不一样,它更加文雅,所需要的成本也更高,像唐伯虎这种彻底绝了科举之路的才子,不得已以书画为生,如其诗所言: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种田。

闲来画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家境不好的少年,如果没有特别的际遇,即使有很高的艺术天赋,也难以通过学画画而致富,从而获得社会上相当的地位。因为他根本就无法支付拜师的成本。就如《神笔马良》中画师说马良那样,连一支笔都买不起,想学画画岂不是白日做梦?



齐白石算是现实中的马良,他幼年时家境十分贫苦,读过一年书私塾辍学,每天上山放牛时,要带着书本。砍柴、拾粪的时候,他先把书本挂在牛角上,干完活之后便读书。晚年齐白石自刻一印“吾幼挂书牛角”。十五岁拜周之美为师学习雕花木工。做木工之余,以残本《芥子园》为师,习花鸟、人物画。二十五岁时拜民间艺人萧芗陔为师学画肖像,后来又入湘中大儒王闿运之门学习诗文。这位艺术天才,在乡间勤奋了半辈子才进京,幸有世家子弟、大画家陈师曾(陈寅恪之兄)的引荐,得以进入北京的艺术圈。正因为白石老人的成功之路如此艰难,他才那样“吝啬”,卖画时不认交情,少一文钱也不卖,自书“无论何人不赊欠不退回”“招饮不画送礼物不画 介绍不酬谢刻印亦然”等告示于大门口。


齐白石是异数,民间不知多少艺术禀赋很高的孩子,湮没在劳顿困苦之中。神话中的画画天才马良,只能靠上天的神仙爷爷赐给他一支神笔,才能变得能量巨大,笔落惊风雨。这当然只是多数穷家孩子的一个梦想,世上哪有什么神仙,也很难像齐白石那样碰到陈师曾那样的贵人。多数如我儿子扮演的那个画师,自己挤上了车,就希望车门立刻关上把还想上车的人甩下。进入到一个行当占据优越位置的人,往往希望这个行当能保持资源的稀缺性。县令不希望朝廷下派的官员越来越多,挤占他的位子;那位画师也希望自己一直是全县生意最好的画师,穷小子不要通过学画进入这个领域抢他的饭碗。画师对马良的奚落与嘲讽,也反映这样的心态。

看完儿子和他的小伙伴演完《神笔马良》后,刷屏看到了《凤凰周刊》的一篇报道《中产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幼儿园》,文中说:


其实,所有孩子之间的攀比,都源于家长之间面对巨大落差时,自己的不甘心,很多人追求的,不过就是在各方面“碾压”别人的优越感。正如有文章分析所说:中产父母们期待孩子“一代比一代好”,养孩子追求“质量”和“体面”,动辄旅游住五星级酒店,童装玩具必须进口,完全是掉入了“体面”养孩子和“高质量”养孩子的陷阱。


正是因为社会阶层上升是那样的艰难,而下坠却往往很容易,所以有一定条件的中产阶级父母才那样焦虑。如果处在马良那个阶层,也就彻底放弃了梦想了。


对照今天北京等大城市的教育鄙视链,画师对马良说“连支笔都买不起还想画画别做梦了”算得上温柔而诚恳的劝告了。(点“阅读原文”看《中产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幼儿园》详细报道)


【作者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往期精彩文章


生育不像开关水龙头那般方便:以前想生不让生,而今让生不想生

诗书传家有何用?兼谈怎样做父亲

贵族、小吏和英雄都上了梁山,赵官家还能依靠谁?

2008年后,农村进城的青年“中产梦”碎了一地

悼念柯杨老师:那个总是风度翩翩的先生走了


苹果手机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