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聪 | “法理学”课程的四重意涵

法意视界 法意读书 2020-10-16

“法理学”课程的四重意涵


作者:张聪

2019级法律硕士,法律与公共政策方向


图为张聪师兄


大家好,我是本学期法理学第三小组的助教,来自2019级法律与公共政策方向的张聪。2020年注定将是不平凡的一年。首先我觉得我们应该庆幸,庆幸我们生在这个国家,庆幸我们还能在燕园相聚而不仅仅只是做网友,庆幸我们终于不用填云战役了,虽然现在每天出入校还要报备。


几天前,强老师说,按照惯例,每年第一节法理课的末尾都会安排助教发言。所以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应该讲什么内容。思来想去,最后,作为去年这门课的亲历者,我觉得我最想讲的还是对于这门课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一、法理学的知识谱系


相信绝大多数同学都已经看过课程大纲了,大纲中列举了这学期需要阅读的文献,书目的确非常多,但这些书绝大多数都是学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什么样的书能够成为经典?


我们知道,时间的威力很大,它可以抹去我们的记忆、消磨我们的生命、甚至摧毁我们的文明,但一些思想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一代又一代中流传,而承载这些思想的文本就成为了经典。我们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来与前人进行对话,并试图进入他们的思想世界,尝试触碰他们渊博的学识和高贵的灵魂。对此我想用一个浪漫的比喻,阅读这些经典的我们像是乘坐热气球在全世界遨游,一会儿来到了英国跟霍布斯、洛克、麦金德唠嗑、一会儿来到法国与孟德斯鸠、托克维尔吹水、一会儿又来到美国跟马汉、亨廷顿胡侃。在与一个个大师对话的过程中,我们构建起了法理学的基本知识框架。


因此,在我看来,这门法理学课程的第一层意涵是让我们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来搭建起一个法理学的知识框架,去了解几百年来法理学在讨论什么?它的问题意识是什么、理论关怀是什么?


二、新的世界图景与三观塑造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几百年前,西方世界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了工业国家,紧接着对一众农业国家进行了降维式的打击。与之相对应的是,西方的思想理论成为了世界上的主流,这就导致世界似乎成为了西方的世界,所有一切都围绕着西方展开。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一问起沙特这个国家在什么地方?我们的第一反应总是沙特在中东,而之所以那个位置叫做中东,正是因为这是以欧洲为中心所作出的地理划分,所以也还会有远东和近东。


在这样的世界图景中,东方是缺位的,或者是以一种较低的形式存在。在近代西方学者眼中,我们是“黄祸”,我们是专制帝国,我们没有信仰,我们没有历史,我们没有人权。但东方真的如此不堪吗?身为东方人的我们当然不会同意这种评价。东方有着自己的发展逻辑,被戴上这样的帽子仅仅是因为西方掌握世界霸权仅此而已。然而,近现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东方人自己也开始心甘情愿、毫无原则的接受这套叙述,在心理上甘愿成为西方思想的崇拜者、仰慕者。在他们眼中,只要是欧美的,就是好的;只要是亚洲的,就是坏的。


而本门法理学课程首先是一次对西方思想的分析重建,并引入一些关于东方的论述,以此重新构建新的世界图景。在这个图景中东方有它应有的位置,西方也绝不会被神化。


更进一步,其实刚才所说的就是我们所谓的世界观。什么是三观?强老师曾经说过,世界观就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基本看法。一个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决定着在一个人心中哪些事物是有价值的,这是价值观。而对价值的判断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这就形成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因为你要追求的目标一定是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这门法理学课程还是一种重新塑造我们三观的努力,让我们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文明在整个世界中所处的位置,理性的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有意义的度过自己的一生。


三、共和国的德性公民


又要提到美国了,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视自由为圭臬的国家,自由的价值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美国宪法》将这种观念确立成为了法律,牢不可破,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即使在疫情期间,美国人可以个人自由为由拒绝佩戴口罩,仍然上街聚集。但正是美国人将自由价值无限放大,导致了伦理德性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自由”变成了对自然权利的追求, 也就是对个人欲望的满足。这进而导致美国并非成为了自由的灯塔,而是成为了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


有了美国的前车之鉴,所以我们要问的是,我们是要一个衰人当道的社会,还是要一个充满德性公民的社会?答案不言而喻,因此进一步的追问是,怎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公民社会?


让我们再回到“自由”的概念,我们会发现,美国现代社会堕落的主要原因就是曲解了“自由”的含义。“自由”并非仅指代对个人欲望的满足,“自由”还意味着承担责任和义务,只有具有承担责任的品质和能力的人, 才能享受自由, 那些不具备这些德性的人只能有欲望, 而不会有自由。在这个意义上, “自由”成为特权,成为特别限定的资格。只有具备这种自由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只有依赖公民才能真正建立起公民社会。


本门法理课的第三层意涵就是通过阅读经典来培育我们身上的公民性,构建起良好的心灵生态,只有每个人都具备了这样的德性,我们的共和国才能成为一个由德性公民组成的理想国。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


相信在座的各位都能深切的感受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中美贸易战。强老师曾经对中美贸易战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如果将中美贸易战放到不同的时间维度中去思考会得到不一样的判断。


第一,如果从2018年开始思考起,中美经济冲突就是一场贸易战或者说贸易摩擦。


第二,如果从改革开放开始算起,即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如今的中美关系40年中,中美关系的结构性问题就是美国学者概括的修昔底德陷阱——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的关系。


第三,如果思考尺度再往前延伸,从1949年开始算起,中国有一个关键特点始终和美国不一样——社会主义制度,今天所谓的“新冷战”实际上就是接着过去的冷战思维展开的。


第四,如果再把时间往前推,从1840年开始算起,则思考中美关系的尺度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问题,而是在于中美具有不同文明史,所谓“文明冲突”问题至少要从这个时候开始。


第五,如果时间再往前移,从地理大发现算起,再看中国和美国关系,就会地缘政治上展现为所谓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之间的关系。可见,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去考虑中美关系,就会对其性质有不同的认识。


如果将上述五个时间段所形成的五个理论视角放在一起,就会发现中国和美国基于自己的地理特征、文化传统、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明秩序,中美的冲突乃是将上述因素整合在一起的文明秩序的冲突。说白了,中美冲突无法避免。


而按照我党的规划,我们将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复兴是什么意思?复兴的前提是,就像阿Q说的,我们自家祖上也阔过。不管你是想复兴到唐朝,宋朝,还是清朝那种水平,总而言之,我们还想做老大。说白了,我们是想赢的。


今天中国的官方媒体中总是强调,如今中国面临的是几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但是如果你将中美冲突乃至近代一百年放到中华几千年文明中去看,这只能算作是一朵小浪花而已。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可能由美国人讲更为合适,它的历史一共就只有几百年,而中国,就是他们几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所以中美冲突与其说是美国人策划的阴谋阳谋,倒不如说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天命。说白了,我们是能赢的。


说了那么多,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怎么赢呢?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随着市场化私有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之国内长时间的和平氛围,你会发现,现在的人们似乎不再关心政治了,转而习惯用一种经济思维去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但是像强老师上节课说的,如果一个国家的精英都不去想这些问题,那么他们的思想就开始败坏了。更进一步,如果连国家中坚力量的思想都开始败坏,那么我们怎么会赢呢?


这门法理学课程的第四层意涵是唤起我们的家国意识,让我们意识到肩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借用朱苏力老师的一句话说,永远不要忘记,你们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学生,这些问题一定要由你们去思考。


结语


当然,第三第四层意涵已经不再局限于这门课,而是贯穿到了老师们的其他行动当中。古人常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但是这门法理学课却早已经超出这个范畴。而经过刚才的论述可以发现,这门法理学课其实按照的是“修齐治平”的逻辑进行展开的,由此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老师们身上高深的思想境界和远大的道德理想。


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这门课的名称,这门课叫“法理学”,我们一般人都会读作是法理·学,而这门课我认为可以念作法·理学,一半是法,一半是理学。也可以说法是外衣,理学是内核,源于法又超出了法。换句话说,这门课蕴含着老师们对于大学、教育、民族、国家、世界、人类的思考。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要说服你们接受我的这套说辞,相反,我还希望你们在未来要警惕我这种没有什么事实和逻辑支撑的论述。我讲这么多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想让各位知道这门课有多么的好,好到值得让你们去尝试进行这样的思考、去感受、去体悟。


最后,希望大家不要因学习任务沉重而感到厌倦、烦闷,而是尽可能的将它视为一种甜蜜的负担。我们助教在整个学期也会一直陪伴着大家。


最后的最后,欢迎大家未来加入法公,想点儿大事。


全文内容由张聪师兄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往期链接:

朵悦 | 法理学:重拾公共关切,打开智慧之门

韦子鉴 | 感受法理学带来的痛苦与满足

郭雅颂 | 我与法公的结缘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顾劼宁 | 我们的法理学:构建心灵秩序,重新找回国家


技术编辑:刘一帆

责任编辑:徐梦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