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大家可否还记得这个值得回忆的日子?
1945年,在我们这片国土上,结束了长达14年的抗日侵华战争,迎来了胜利的喝彩声和欢呼声。8月29日至10月10日,历时43天,中共代表与国民党政府代表进行了谈判,国共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
一转眼,当年这场谈判已经过去了74年,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重温当年国共谈判的历史性时刻。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当天,蒋介石给身在延安的毛泽东发来一封电报,邀请他来重庆“共商大计”: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毛泽东收到电报后,对赴渝谈判一事未置可否,而是要求蒋介石先答复朱德总司令的电报。然而蒋介石对此不以为然,他深夜在日记中轻蔑地写下:“朱之抗命,毛之复电,只有以妄人视之。”随后,他又反复推敲词句,写下了第二封电报。
这回,蒋介石把不让共产党受降的问题推给了盟军,声称盟军总部有统一规定和受降程序,中国战区不便于擅自更改。而后再一次要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并写道:“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期待正殷,而行旌迟迟未发,不无歉然”。毛泽东继而回电:“兹为团结大计,特先派周恩来同志前来进谒,希予接洽,为恳。”抗战中,周恩来长驻重庆,多次和蒋介石折冲周旋,由他作为谈判代表,其实是最适合不过,可这回蒋介石似乎是铁了心要请毛泽东出山,8月23日,第三封电报又来了,执意要毛泽东与周恩来同往,甚至连飞机都预备好了。接连收到三封来电,中共中央于8月23日在延安紧急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上,毛泽东把这种联合政府称为“独裁加若干民主”的形式。他说:“我们参加这样的政府,就是要进去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这就是七大时讲的长期迂回曲折的道路;走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个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会议最终决定,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赶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1945年8月28日当天中午,毛泽东是不是真的会来,依然众说纷纭。驻扎在重庆的几十名外国记者全体出动,在九龙坡机场蹲守,反复打听延安专机的情况。国民党方面进行新闻封锁,中国记者寥寥无几,只有《新华日报》临时得到消息,约了《大公报》《新民报》等几家报馆的记者赶来。邵力子、雷震和各民主党派领袖也陆续到场。重庆酷热难当,人们在烈日下苦等几个小时,唯恐错过历史瞬间。下午3点37分,草绿色的三引擎巨型机降落,机门才开,就响起一片掌声,记者们打仗般拼抢有利机位。终于,毛泽东从机舱口走了出来。
▲ 毛泽东向众人挥手致意
为了捕捉这个难得的历史镜头,一群外国记者蜂拥而上,照相机的咔咔声不绝于耳,镁光灯闪成一片。亲自把毛泽东接到重庆的赫尔利看到这番情景,非常满意,悄悄地在毛泽东耳边说:“简直像在好莱坞。”记者们把毛泽东团团围住,有的提问,有的递名片,有的抢着握手。民主人士却被挡在外面。年老、个儿小的沈钧儒,在人群外急得直跺脚,一边挤一边喊:“我是沈钧儒,我是沈钧儒!”
虽然接机场面非常热闹,但王淮冰发现,到场的多是外国记者,仅有的几个重庆本地记者还是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约来的。原来,为了减小毛泽东到渝的影响力,国民党对重庆本地的报纸封锁了消息。时任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编辑的王抡楦回忆,毛泽东到达重庆那天,《中央日报》编辑部异常紧张。蒋介石的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陈布雷亲下指示:不发社论,不写专访,新闻一律采用中央通讯社的通稿。有关谈判的报道,要登得少,登得小,版面不要太突出,标题不要太大。总之一句话,不要替共产党制造声势。
当天晚上,蒋介石在林园官邸为毛举行了欢迎宴会。席间,毛泽东称蒋介石为“委员长”,蒋介石则称毛泽东为“润之”。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宴会“别有用心”地安排了西餐。满桌面包黄油牛排,毛泽东吃得很少。
第二天早上,又是西餐,毛泽东吃了几口把警卫员齐吉树叫过来说:“国民党吃饭也学美国人,中国人不吃中国饭,一天到晚是面包面包。我不习惯,你去跟他们商量一下,换成中餐。”餐厅负责人说:“毛先生的饮食是上面安排的,我们不能擅自改。”齐吉树反复要求下才终于改成中餐。9月3日,经过几天的交换意见之后,共方向国方正式提交了11条谈判要点。其中包括拥护三民主义、拥护蒋主席的领导地位、惩治汉奸、停止武装冲突、承认各党派合法地位等等。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政权和军队。在解放区问题上,共产党提出由共产党人担任山西、山东等五省解放区所在地的省主席,担任解放区广为分布的广东、湖北等六省的副主席,以及北平、天津、青岛、上海四个特别市的副市长;而国民党则只允许共产党参加政府,各解放区官员都需要国民党认可才能继续留任。军队问题上,共产党提出将人民军队整编成16个军48个师;而国民党坚持最多只允许保留12个师。双方的期望值,相差十万八千里。
看过共产党方面的这份方案后,蒋介石对国方代表王世杰、张治中等人说:“中共代表昨日提出之方案,实无一驳之价值。”在他看来,只有“实行三民主义”和“拥护蒋主席之领导地位”这两条才具有诚意,其他各条“在内容与精神上与此完全矛盾”。虽然国共双方代表的谈判举步维艰,但毛泽东在谈判桌外的社交活动却异常丰富。在重庆的43天中,他会见民主人士,参加国际活动,接受各国记者采访,处处显示出一名政治家的睿智与气度,使国民党宣传中青面獠牙的“赤匪”形象一扫而光。
在重庆,毛泽东不但与各界民主人士把酒言欢,还主动接触国民党中各派大佬。毛泽东当时的秘书王炳南记得,起初大家都感到很意外:“像陈立夫、戴季陶这样的反共专家,我们平时都看作冤家对头,相顾眦裂,有什么好见的呢?”毛泽东则开导大家:“这些人是反共的。但是我到重庆来,还不是为跟反共头子蒋介石谈判吗?国民党现在是右派当权,要解决问题,光找左派不行,他们是赞成与我们合作的,但他们不掌权。解决问题还要找右派,不能放弃和右派的接触。”毛泽东在重庆与各界人士的交往,留下了很多佳话,其中影响最大的还要数《沁园春·雪》的发表。
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会见了各界人士,其中就包括他的著名诗人柳亚子。柳亚子很早就与毛泽东相识,算是老朋友了。9月6日,毛泽东一行到沙坪坝南开中学回访柳亚子先生,并将这首9年前创作的《沁园春·雪》赠与柳亚子。柳亚子展读之余,赞叹毛泽东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起初,柳亚子想把这首词拿到中共在重庆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发表,但《新华日报》的同志说,主席不想让青年人知道他做旧体诗,所以只发表了柳亚子的《和毛润之先生咏雪词》。可每每有朋友造访,柳亚子总忍不住拿出这首词与人一同鉴赏。这样一来,一传十,十传百,不久《沁园春·雪》就在重庆传开了。
这首词一发表,便大放异彩,轰动整个山城。各报社相继发表评论近20篇,和词50余首,叹为观止。陈布雷看到后,也深受震撼,赞曰: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沁园春·雪》发表时已是1945年11月份,毛泽东早已回到延安,但这首“咏雪”词还是轰动了山城。此时,蒋介石坐不住了,他愤怒于毛泽东的光彩照过了自己,于是,召集了一帮文人写诗词,然后以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发表,希望能压倒毛泽东。这可把这些人忙坏了,日思夜想,无能是谁都写不出一首如此恢宏气势磅礴的词,蒋无奈只好作罢。眼看谈判陷入僵局,10月初,周恩来向国民党代表提出,毛泽东主席来重庆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在某些问题上国共双方短期很难达成一致,我方决定让毛主席先行返回延安。
看谈判很难有结果,国民党方面也只得同意。在毛泽东回延安之前,双方将历次谈判记录整理成一个书面文件《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史称《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乘车来到重庆九龙坡机场,在张治中的陪同下启程返回延安。邵力子、陈诚、张澜等重庆各界人士和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的同志纷纷来到机场送行。43天尖锐而复杂的谈判,毛泽东以他大智大勇促成了《双十协定》的签订。《双十协定》虽然签订了,但现实并不那么乐观。正如回到延安后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中说的那样:“纸上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果不其然,就在《双十协定》正式公布的第三天,也就是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就发布了剿共密令,告诫各级军人:对共产党“若不速与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遗害无穷,使中华民族永无复兴之望”。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终于撕毁了停战协定,向各个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内战全面爆发。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的,400万全部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在“小米加步枪”的人民军队面前竟然毫无还手之力。仅仅不到三年,人民军队便解放了全国。蒋介石更想不到,当年的重庆谈判竟然是他与毛泽东的最后一次相见,自此以后他都只能独守小小海岛,日日做着反攻大陆的梦想,直至生命的终结。
出处|今日防务观察
编辑|苏 静
责编|武春霞 王宗志
编审|胡振江 杜根军
往期推荐
【周末读史】毛泽东《愚公移山》一文诞生记
【周末读史】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发表前后
【周末读史】谁是撰写中共党史专著第一人?
【周末读史】中美《八一七公报》发表背后的博弈
【周末读史】古田会议前的争论:交锋不记私仇 团结更胜分歧
【周末读史】70年,正青春!河北省委、省政府成立回眸
【周末读史】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是如何披露的?
【周末读史】李大钊牺牲六年后的葬礼轰动北平
【周末读史】《沁园春·雪》的作者究竟是谁?
【周末读史】到底有哪些中国人见过列宁?
【周末读史】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赴京纪实
【周末读史】纠正有关党史军史的几个虚假传言
【周末读史】民主党派为什么选择跟共产党走?
【周末读史】李克农带病指挥朝鲜停战谈判
【周末读史】毛泽东亲笔签发烈士证的共和国“第一号烈士”是谁?
【周末读史】遗墨越狱——方志敏狱中文稿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周末读史】从幕后到台前,“一国两制”是如何提出的?
【周末读史】毛泽东筹划武力解放台湾始末
【周末读史】杨明斋:建党时期不可多得的“多面手”
【周末读史】新四军为何只出了—位元帅?
【周末读史】“老三篇”称呼的由来及出版前后
【周末读史】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纪实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