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场景即无体验:体验经济时代的场景革命 | 读书记

岑梅玲子 小荣说 2020-09-06


 编者按 

【读书记】是孙小荣·工作室成员的读书笔记精选。工作室以“一月一书一评”(即每月共读一本好书各写一篇书评)的方式,开拓视野,吸取经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工作室成员每月所撰写书评择优在“小荣说”发表,与读者分享,同时,也欢迎读过书评所评图书的读者撰写书评投稿、分享。

本期推荐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

【加】丹尼尔·西尔、【美】特里·克拉克  /



如果把生活看作一部电影,就会发现在这场大型表演时空中,对白、场地、道具、音乐、服装和演员各个元素相互关联,为人或物赋予意义。当我们以第三视角看待这样一场“仪式”,不难理解每个人都是演员,我们需要进入不同的场景,满足某种需求,熔炼、成型,获取人生的意义感。

 

萨特相信,我们人类首先是情境中的人物。在电影术语中“场景”承载了这种功能,带着流动的欲望与周遭共鸣。那么,当我们在谈论“场景”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以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将该术语引入到城市社会研究中来,通过对美国1200多个城市和世界38个国际性大都市成千上百万种舒适物设施与活动进行分类比较。


以此来分析地方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并找到这种地方文化特点与发展、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因果关联,进而形成了具有开创性和科学性的“场景理论”。

 

场景理论的优势是将文化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研究、人类学的理论中抽出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挖掘从文化认知到文化体验、服务的可行方案,而文化力量的崛起,正在重新构建内部规则,国家或城市正是在文化场景的塑造中凝聚空间的新资本。

 

“场景理论”的上下文关系

 

作者认为,在城市中,咖啡馆、画廊、美术馆、健身房、酒吧、书店、便利店及各具特色的餐馆等不同舒适物(Amenities)设施与活动构成了舒适物系统。并且这些组合不仅蕴含了功能,也传递着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因此不同场景下演绎着多元化体验,深深影响着生活在本地区的居民和外来的游客们,塑造着现代社会生活秩序,甚至重新定义了城市发展。

当此种现象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标尺之一时,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不得不明确其定义和严格的表述,在逐渐被引入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来时,文化与舒适物设施对城市发展的驱动力显露无疑。2018年,成都提出“公园城市”理念,围绕公园城市绿色空间全面营建生活、消费、创新等多元场景,让市民在生态中享受宜居、在公园中享有服务。

 

在城市经济社会背景下,两位作者分析认为,“工业时代的学者们更多地把城市看作具有生产意义的地点,而后工业时代的学者们可能更多地把城市看作具有美学意义的地点,消费、体验、符号、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文化意涵。”


可以肯定的是,场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既可能因为自上而下的政策规划,比如成都案例;也可能因为自下而上的市场演化,比如近年来国内大量涌现的集商业、娱乐、休闲、创意为一体的多功能区,例如K11购物中心。


借用这个概念,构思城市空间,决策者以高度的艺术思路创造着城市电影的场景,消费者则是这部电影中的主角,它们共同构成了“精神的家园”。


场景如何为城市“开光”?

 

城市的野心对应场景的三个方面15个维度,纽约说:你要更时髦,赚更多的钱。洛杉矶说:你要成为明星或名人。波士顿的声音是独特的:若想成为赢家,既要保持谨慎,也得增加活力,若要走得更远,你的心灵与智识需要同样强大。按此规则,中国城市很容易表达自己的“理想”,上海说:高山仰止,来这里就对了;成都说:嗨,年轻人就要“耍”;深圳说:欢迎,热烈欢迎,所有人。

 

当中国城市发展,也来到了人类需要直面的时代背景下,新一线如郑州、西安“吸人”凶猛,而东北三省城市面临的是人口的流失;上海的“赚钱”能力让其他城市望尘莫及,而同样作为直辖市的天津却成为唯一负增长的城市。当城市面临产业改革升级,信息科技带来的行业颠覆,谁都不会坐以待毙,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各地上演的“抢人”大战。


于是场景携带的文化基因成为城市的灵光一现,就好比寺院为佛器开光,价值感存在于特定场景。是的,城市满足了人们的野心,灯光璀璨的橱窗里展示衣服、鞋子,也标价着消费者的梦想,人们决定栖息在此奋斗,肉身镀金身。

▌第一重 创意阶层加持


把文化吸引力转化为城市魅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让文化艺术变成城市中可以让人触摸、体验、测量、验证的东西?在发挥文化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上,没有城市比成都更适合了。

 

在这里坐落着MUJI全球最大海外旗舰店;亚洲最大的耐克乔丹旗舰体验店内,将 Michael Jordan传奇的一生与店内模拟真实球场体验相结合;IFS大楼的熊猫,早已成为世界游客来此的打卡胜地;发源于成都的言几又以服装店、超市、茶餐厅和照相馆混搭,将自己独特的成都味和美学生活方式传递到了全国。

 

创意引擎成为区域产业更新的生产力,而通过政府作为将为创意提供精准支持。目前,成都已纳入国家游戏动漫产业、音乐产业、广告产业和文化科技融合、数字新媒体技术产业化战略布局。成都案例正是场景塑造空间品质的代表作品。

 

▌第二重 文化消费集聚


从消费者视角看城市空间,一个地方不但要提供生活必需品和生产就业机会,还要能让人心生感动。建立在舒适物系统上的场景诠释,提供了这样的理论选择。

 

电影与城市之间构成了这种巧妙关系组合。关于讲述城市的电影不仅记录和反映着生活面貌,同时也影响和塑造着以现代城市为标志的新的文化空间和社会关系。在《巴黎,我爱你》中,18个关于“爱”的小故事,呈现着或浪漫或阴郁、或繁华或凄凉、或喧闹或寂静的巴黎城市基调。《迷失东京》通过东京街头璀璨的灯火展示着人们的茫然和孤独。于是,影视作品拍摄地成为旅游目的地,这种场景经验提供给消费者的是个体与城市之间情感纽带,或是满足某种梦想的注释。

▌第三重 环境氛围营造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注意力被锁定在了手机或电脑屏幕上,周遭环境变得默默无闻。人类在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伦理的分解,如何将人们拉回线下空间,出现在广场上的不再只是孤独的鸽子,“场景”似乎为城市找到了出路。


文化元素周期表的创意能力得到释放,通过组合、变换塑造着新的生活方式,成为消费、创意舒适物的“炼金术”,让社交、思想充满活力的流动着。

 

一个非常有趣的“街头调查”来自Uber 司机王军,在2016-2017年之间他对城市的认识部分来自于在上海、杭州工作期间见过的近 2000 位乘客。来自上海的留学生认为,城市氛围“就像你走进一间有很多快乐或者悲伤的人的房间,那种感觉是会传染的。你不需要认识他们或者了解他们正在经历什么,但城市能给你这种感觉,有什么事情正在这里发生。”这种感受显然来自于城市创造的场景验证,有情节的故事,有节奏的目标以及随时满足的聚光灯。

 

▌第四重 公众行为导向

 

人们在城市中打拼,满足野心,通过社区——居住场所获取归属感。社区作为一个生活共同体,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共享空间。上班族、老人、孩子分享同一场景又带着各自感受进行互动,营造环境氛围的包容与温馨。

 

邻里之间和谐、友爱、互助的相处模式为城市带来了凝聚力,让城市多元而包容。2019年,浙江启动未来社区建设,邻里场景成为未来社区构建的要求。从邻里场所建设、相处氛围、文化建设、奖励优惠等方面优化场景设计,展开对未来城市的畅想。

 

▌第五重 满足美好生活

 

回到本书中关于“场景”的意义,作者再次强调“场景是不同舒适物设施与活动的有机集合及其嵌入的文化意涵,正是这些文化意涵,改变了人们的态度与行为,影响着社会生活,重新定义了城市发展。”后工业时代,城市环境被文化消费、体验型经济、标签符号化应用以及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所重新描述。随着文化回归都市,激发人的创造性成为城市文明与个体价值的有效衔接。

 

当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多的构建起开放包容的雨林型社会时,人的价值将被凸显,每个人都能寻找到符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将这种体验充盈丰满促使环境的流动,社会生活的场景就可能被构建起来,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交互,社会关系的包容并续,进而塑造城市的品质生活。

 

“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留在城市”“城市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关怀人和陶冶人”前人对城市的判断来自于城市所能塑造的人文关怀和独特文化。


空间,它不断提升着理想人居环境,创造财富的奇迹并给予回报,为生活镀上美好的底色。城市代表着现代的审美,然而“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和偶然,是艺术的一半;它的另一半是不变和永恒。”所以,无论是现实场景还是虚拟场景,总是关于人的城市星球运行,我们终将从历史一瞬捕捉永恒。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

作者:【加】丹尼尔·亚伦·西尔 

【美】特里· 尼科尔斯·克拉克

译者:祁述裕、吴军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第1版 (2019年1月)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内容简介



场景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对美国1200多个城市和国际38个国际性大都市成千上万种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进行分类统计、整理与比较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主要致力于诠释:场景是什么、它在哪里及其为什么重要。通过大量的数据与案例分析,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出国际上首个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的理论工具……这里的“发展”意义比较广泛,从经济增长到居住地选择,再到选举和新社会运动,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岑梅玲子

小荣说执行主编

文旅产业研究员


更多作者书评文章回顾:

过去的时光阵亡,怀旧的浪潮在生长 

读书得间:做个高效的“槛内人”

岑梅玲子:从追寻他们的“根源”

岑梅玲子:从历史叙事中发现旅游空间与想象

写作与旅游:如何以写故事的方式讲述旅游故事




特别说明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小荣说”所发文稿除特别标注作者署名外,其他文稿均为“孙小荣·工作室”原创稿,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出处。若需更多平台及个人原创文章详情,请关注“小荣说”微信公众号。

“小荣说三部曲”系列作品之《中国旅游的变革力量》、《中国旅游“515战略”系列访谈录》和《中国旅游营销的新价值时代》,聚焦中国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变革,以媒体视角对旅游产业进行系统解读,新观点讲述中国旅游转型故事,新视角研究中国旅游品牌营销,新笔法批判中国旅游困境与出路。新华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京东、当当、亚马逊等有售。


小荣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