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掘色:探寻色彩中的文化审美 | 读书记

付萍 小荣说 2020-09-06


 编者按 

【读书记】是孙小荣·工作室成员的读书笔记精选。工作室以“一月一书一评”(即每月共读一本好书各写一篇书评)的方式,开拓视野,吸取经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工作室成员每月所撰写书评择优在“小荣说”发表,与读者分享,同时,也欢迎读过书评所评图书的读者撰写书评投稿、分享。

本期推荐 :《绝色》 曾启雄【著】 

曾在油画布上临摹过梵高的《夜晚露天咖啡座》,当时在搜寻素材时,忽然被这幅画迷人的色彩和构图所吸引。画中,在布满星星的夜空下,街道拐角处的咖啡馆,在煤气灯橘色的光照下,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惬意场所。橘黄色的天蓬,地面似乎在发光,连行人的衣物和街边的行道树似乎都流动着活跃的色彩,整个夜晚洋溢着温暖与和平的诗意。

在他看来,夜晚比白天更加有生气,因为颜色更加丰富,正如他的另一幅经典作品《星空》。《星空》色彩斑斓的笔触让人惊叹,飘逸的星云曲线与其说是自然的幻象,不如说是画家飞舞的灵感。画家们天马行空的创作,让一幅幅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喷涌而出,然而,他们的调色盘里,或许才真正隐藏着色彩最动人又最深沉的秘密。

1

色彩到底是什么?曾启雄在《绝色》里说,色彩是感觉,经由其他感官——触觉、味觉、嗅觉等信息交织,并受主观经验、记忆或偏好所影响的综合感知。无数的画家、诗人、作家、设计师们,徜徉在色彩之美的殿堂中,吸取色彩带来的灵感源泉。

而在神秘的艺术世界之外,色彩则勾勒出贴近我们生活模样的,充满美妙理想和现实人文的画卷。大自然中,天空、大地、海洋、山川、树木和鸟兽虫鱼,万物生灵绚烂多姿。在自然与生命的多样性维度里,色彩给予我们最原初的对生活、对幸福和对美的冲动和追求。

于是,在对色彩的天然好奇和感知里,我们开始有了关于颜色的故事。这个故事穿透了时间和空间,与我们相伴相生,我们对色彩不断地挖掘、诠释、研究;不停的努力、获取和生产;不断地创新、交流和改良,也不断的演化、选择和丢弃——

自然本身所拥有的色彩是神奇而瑰丽的,更为神奇之处在于,色彩涉及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历史、文化、宗教、神话、传说,民族、习俗、建筑、衣饰、审美甚至情感等等。历史遗留下的每一种色彩,不论是已经被遗忘的,还是愈发继承发扬的,它们背后都揭示着朴素的生活智慧,弥留着文化之美的印记。

不过,对于无处不在的色彩,我们似乎极易陷入天平的两端,要么是赏心悦目的陶醉,要么是充耳不闻的习惯性忽略。《绝色》也是掘色,由“掘色”到“觉色”,色彩的背后故事,更让我们或感知到生活的珍贵和美妙之处。

2

佛青、黛色、朱砂、胭脂、竹月、石墨、红花......古人对颜色的命名质朴而纯粹,可以让人瞬间联想到生活中的自然场景,甚至感受到日常器物表达出的色泽、光感、氛围或情绪上的细节。在颜色可以合成之前,古人看见的颜色就是自然呈现的颜色。对于色彩的命名,最真实的传达了自然的美感。虽受制于色彩技术的局限,可是却让我们感受到难得的意境之美。

古人在颜色的获取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朱砂、石墨、雄黄可以通过矿物质颜料提取。蓼蓝、红花、栌木经过植物质的颜料,化身为风情旖旎的色彩。胭脂虫、紫胶虫、五倍子等昆虫,甚至包括海洋生物在内的动物们,无数的探索、尝试和创新为芸芸众生增添了更为灵动的光彩。

古代文化里,繁复的色彩因原材料的稀少、提取的难度和繁复的印染工序,往往赋予色彩以高低贵贱的阶级属性。颜色在历史背景、政治生活、民间习俗中融会贯通,以颜色的角度切入历史,甚至会发现由颜色编织出的古代君王、士族和百姓生活图景,极具人文趣味。

比如备受古人喜欢的黄色。金木水火土五行中,金对白,木对青,水对黑,火对红,而土对黄。在东西南北方位中,黄居于中央,汉武帝崇尚黄色,正因黄色在五行风水中代表的“土德”与“位居中央”的政治象征。一时间,黄色自然达到了空前的尊贵地位,作为皇家御用的色彩,比如黄袍马卦、黄色带子,皇城庙宇、皇家器物等等。

寿阳公主与梅花的故事,勾织出一幅古代女子追求美丽妆容的生动图景。“刘宋寿阳公主,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点额上,愈媚。因仿之,而贴梅花钿。”古代流传至今的人文典故、文学作品、奇闻轶事,一旦与代表女性柔美的那一抹红相融合,便发挥出源源不竭的想象魅力。

《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红楼梦》以及诗歌、散文等等,这些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对女性色彩欣赏的描述让人不禁沉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些诗词中出现的“红粉”、“桃红”、“红妆”、“红颜”等等成为女性的代名词,而红色的胭脂更成为追逐美和时尚的象征。

《绝色》书中追溯胭脂的起源长达上千年。在漫长的时间里,“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诗中对女性化妆的直接描写,说明了代表美丽容颜的胭脂早已是女性最好的“闺蜜”。

3

东西方在色彩审美的对比上差别迥异。因根植于不同的区域文明、历史、信仰或基因,以至于西方的美学观念对颜色的要求是越绚丽、越丰富、越浓重越好。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西方的画家们都在不断尝试新的色彩,实验新的调配方式。

中国文化的色彩观,对颜色追求上并不像西方那样浓烈和执着。无数的山川水墨画卷,写意式的审美,黑白水墨、自成一格。颇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辽阔旷远之感。

关于色彩观的差异,想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苏轼在画竹子时,没有了墨汁,于是拿起笔,用红色画起来。在场的人都大惑不解,问他竹子怎么是红色呢?苏轼反问道,你们画竹子都用黑色,可谁见过黑色的竹子?可见,“东坡画竹”的故事并在意竹子的色彩,而是要画出竹子的意象。中国的审美在意的是神韵和意境,而不是颜色上的写实。

与“东坡画竹”恰恰相反,在河边架起画架的莫奈,却极力想抓住大自然的真实之美。从黑夜的尾声开始等待黎明的到来,他专门赶在晨雾弥漫的清晨,观察一朵莲花静静绽放,感受到雨后垂柳上的水滴,滴入池塘,荡漾起一圈圈涟漪。莫奈用自己真实的感受,去捕捉稍纵即逝的色彩和光影,这种真实让他的画作充满生命力。

不局限于地域文明,不局限于时空维度,无论东西方对色彩的运用和理解有多么不同,那些灿若星辰的不同国度和不同文化的作品,都源自于色彩带给我们关于想象和美的馈赠。

从美丽的大自然到颜色的生成史,从色彩交织出的文化到艺术创作,从色彩的奇闻轶事到东西方色彩审美的差异——《绝色》这本书所带来的色彩联想让人情动于衷。

时光有色,人生多彩。一年之中,四季轮回、春华秋实,有着鲜明的色彩。一天的时光,清晨、午后、黄昏和夜晚,不同的色彩构成我们的每一天。墙上的老照片或许色彩褪却,日记本泛黄,黑色的笔记已变得模糊不清,斑驳的怀旧沉淀出岁月和记忆的温情。

热烈的红,郁闷的黑,清新的绿,优雅的白,活力的黄、魅力的紫......对色彩的认知和喜好, 构成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个性图谱。家居、服装、装饰、器物、审美、设计与创新,甚至心境和情绪,以及生命之中不同阶段的状态和感悟,都是由色彩的理性或感性片段交织而成。

色彩装扮着世界,装扮着我们的生活,重拾对色彩的珍爱,或许就更懂得生活之美的含义。

读书因感而发,作一首小诗附着其后:

《绝色》

选择爱的颜色,画下它

不爱的,也不要轻易丢弃

它构成世界

构成我们,还有爱

孤独的,怀念的,丰盛的爱

它将世界笼罩在魔幻又静谧的光芒中

时刻与我们相拥


《绝色》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小书。台湾著名学者曾启雄潜心研究古代东方色彩,毕三十年之功,将世代影响中国人色彩审美的知识融会贯通,联结起历史和传说、技术和材料、典籍传承和东西方交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娓娓道来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色彩文化。


《绝色》

作者:曾启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第1版 (2019年3月)

— End —




更多作者书评文章回顾:
唤醒“城市精神”,重构人与城的温情
土地制度与乡村振兴,没有公平,难有振兴
文化是如何诞生并形成群体记忆的?
读懂“丝绸之路”:全景式讲述另一种世界史
记忆空间:文化的虚实及演变如何塑造人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