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事】跨越时空 在舞蹈中遇见不一样的纳兰

海萱萱 海淀故事 2020-09-17

这是海淀·故事第717篇文章


新形态新动力系列

人物之十三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性德



灯光变暗,剧场内一片寂静,大幕缓缓拉开,伴随着恢弘的音乐,一束金光勾勒出精雕细琢的红砖绿瓦、飞檐翘角,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就此拉开序幕……



这是舞剧《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演出现场,该剧由海淀区委宣传部出品,由海淀区舞蹈家协会、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和亚洲大美青年艺术团共同排练演出,同时也获得了2017中国文联艺术基金、北京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被誉为“兰”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作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13443214wv&width=500&height=375&auto=0


舞剧由“序”《人生如初》和《别有根芽》、《天为谁春》、《何处情深》、《人在谁边》四幕构成。根据五百年来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生平进行选材创作,利用唯美梦幻的舞蹈、震撼惊叹的舞台效果、激昂雄浑的舞姿、扣人心弦的剧情、恢弘磅礴的舞台音效,讲述了纳兰性德与顾贞观、曹寅的无邪友情故事和与妻子卢氏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将纳兰性德的家国情怀和超凡才华展现的淋漓尽致。



纳兰性德是谁?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以汉文化的修养和平民情怀,促进了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他是旷世奇才,以其文韬武略影响了康熙皇帝开创一代国家盛世;他与曹寅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和历程,影响了中华文化又一高峰《红楼梦》的诞生;他对情感的忠贞和千古柔情给世人留下了令人扼腕而叹的爱情悲歌;他以婉约的词风和超凡的才华,担起了王国维先生“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高度评价。



渌水亭内识纳兰





这部跌宕起伏的舞剧是总导演刘震的倾心力作。在首演前夕,我们和刘震约见在民族剧院的后台。他身材瘦削,长发束在脑后,时尚而又酷味十足,从内而外散发出一种舞蹈家刚柔并济的气质。



2015年,刘震有了创作一部关于纳兰性德舞剧的想法。和大多数人一样,刘震对纳兰性德的第一印象也是一名风流倜傥、文武双全、淡薄名利的公子哥,可他觉得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纳兰的形象不够丰满和立体。



于是,从2015年开始,他带领团队多次走访北京、承德各地,实地参观和纳兰性德有关的居所,并参加了各种讲座,了解、学习并积累纳兰文化相关知识。



说起纳兰性德和承德的渊源,还要追溯到三百多年前。在康熙十六年(1677)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皇帝多次北巡,出喜峰口进入今承德境域。时为一品带刀侍卫的纳兰性德,就在扈从的队伍里。纳兰性德本是写爱情小令的高手,但当他随着皇帝踏上这个后来被称为“承德”的土地时,他便对历代兴亡沧桑和眼前之景而感慨万千。



《古北口》、《浣溪沙·古北口》、《月上海棠·中元塞外》、《台城路·塞外七夕》等诗词描写的均是承德风物。他曾在此吟唱: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艳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新衣……”,来表达自己扈驾在外,没有爱人在身边的苦闷之情,跃然的春意与心中的惆怅形成鲜明对比。



在承德当地,有不少专门研究纳兰的专家,他们因喜爱纳兰而汇聚一堂,从不同的角度去分享自己对纳兰的理解和几十年研究的心得体会,虽有分歧和争吵,但无一例外的是对纳兰的敬仰和尊重。


在北京,刘震还专门来到了纳兰性德曾与朋友聚会的优雅之地渌水亭。纳兰性德一生所交,多为汉族文人,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无形中为当时的康熙皇帝笼络了一批汉族知识分子。渌水亭在纳兰性德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直至纳兰性德辞世,也没有离开渌水亭。



走在渌水亭内,刘震更加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纳兰的家国情怀,“在那个年代,他把汉人全部请到家里一起来研究文学,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也正是通过这个方式,纳兰性德有效促进了满汉文化的融合,所以说渌水亭的作用不仅是在渌水亭内,更是在社会层面上。”


“其实纳兰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他虽然身为满人,却对汉族人和汉人文化充满了感情。”走访了许多名家之后,刘震对纳兰性德的故事感触深。



舞台剧中现纳兰


前期的积累固然重要,可是随后的剧本创作、舞美、音乐、灯光、化妆造型等的设计和创作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作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总导演,刘震自然对每项环节、每个细节都严格把关。



前期的酝酿、走访工作结束后,从构思到动笔写下第一个字,就足足有半年之久,“我当时和编剧程宇老师共同商量,并约好一定要想好了第一个字怎么写再下笔,因为第一个字就决定了方向,方向一旦确定了是很难修改的。”刘震说道。



剧本第一稿完成花费了小一个月的时间,后又经过反反复复无数次的小改大改才最终成型。令人惊讶的是,最终打磨敲定的剧本终稿却仅有四页半,刘震说:“舞剧的本子和所有剧本都不一样,别的剧本能写厚厚一摞,演员可以照着台词念,但舞剧不一样,舞剧从排练开始相当于从头再来,这又是一个大工程。”




整部舞剧《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演员共有50余人,都是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和大美青年艺术团的精英人才,可是剧中有具体名字的角色只有几位,因此演员的挑选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选择一个合适的演员,都是从综合角度来考量的,从身体特点到表现力都要符合角色的要求。”为了某一个角色的演员,刘震仔细筛选了不下上百次。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第三幕《何处情深》


舞剧中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就是第三幕卢氏难产而死,悲痛欲绝的纳兰再次梦到卢氏,但梦中的卢氏却渐渐远去,那一刻,演员把纳兰的那种孤独和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表情还是动作都有极强的代入感,让人不禁动容。




剧中还有一名小演员令人印象深刻,他扮演的是小时候的纳兰性德,儿时的纳兰才思敏捷,聪明伶俐,经常自由驰骋在诗书的天地中。演员于子轩将小纳兰的那股灵气和机敏诠释的十分生动。


于子轩是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小小年纪却有着非凡的领悟力。当时刘震第一眼看到他,就眼前一亮,内心感叹: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小纳兰吗!


除了演员的选择非常谨慎外,舞剧的服装设计也十分考究。设计师将环境元素、剧情元素、情节元素和情绪元素等都融进了服装造型中,既适合艺术上的表达,又能满足审美上的特殊需要。官服颜色也从最初我们经常在电视中见到的黑色或蓝色的披风官衣,逐渐演化成了更加鲜活明快的蓝色配金边的官衣,在舞台上着实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在剧中看到的那些唯美画面,无论是洋洋洒洒的飞雪、恢弘磅礴的大殿、还是婀娜多姿的梨花树,都少不了舞台上灯光的勾勒。那些光影和色彩,都是刘震和灯光设计师马博、舞美设计师周立新耗费了几天几夜在创作了成千上万个变化之后,一点点调试,一点点勾兑出来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718ud3d9v&width=500&height=375&auto=0


“那么多灯在闪,盯了几天几夜,后来眼睛难受实在没办法就带了墨镜。你们看到舞台上光的颜色搭配,我们都是5%、10%这样一点一点去调的,光比度、亮暗……所有的这些都太耗费时间了。”回想起排练初期,刘震仍感慨万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长达两年多的精心准备后,舞剧《人生若只如初见》的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古典舞剧《人生若只如初见》二刷依旧震撼炸裂~为中国最顶尖的舞者们疯狂打call”



“第一次这么深刻的认识纳兰性德,这样的舞剧看100遍也看不够哇!



各种赞誉声是对纳兰性德的敬仰,也是对刘震和舞剧创演团队的肯定。



再创作中知纳兰


继民族剧院和北京大学的演出后,《人生若只如初见》的首演正式告一段落,该剧的下一轮演出暂定在11月份,刘震说,自己要趁着首演之后的这一个多月,多多搜集大家的看法和意见,好的地方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在哪里。



我要考虑的是,提出意见的人是站在哪个角度的。我们更多的是追求共性的表达和完整感,而共性中那些精彩的个性,高度凝聚着共性的地方,这才是我想要的东西。


这将是修改剧本最难的部分。“我会用一个多月把这些信息整理下,再用一个月消化酝酿,修改方案,然后再用一个多月去调整改变,最后把二稿写出来。”



谈到下一轮演出,刘震坦言打算要在全国进行巡演,因为在他看来,这才是对作品最好的检验。不同地区的观众是否一样能接受并喜爱这部剧是刘震非常关心的。


刘震是一名杰出的舞者,在他逐渐将工作重心从演员转向编导后,便愈发觉得舞剧的创作一定要源于对中国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国文化的涵养对于任何一个舞者来说都是一个渐进的积淀过程,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更不可投机取巧。



每做一部剧,刘震都会有新的心得体会,跟之前的舞剧相比,《人生若只如初见》在总体把握上更加完整,整部剧满和不满的关系处理也十分得当,“我觉得这一切都是生活,就是特别快乐,痛苦并且快乐着。”刘震笑着说。


人的一生如同舞剧开始和结束都出现的那扇门一样,游子不论走多远,走多久,都是在寻求生命的归属感,终归会回家。就像生于海淀,终于海淀的纳兰,虽生命短暂,却凭一己之力书写了家国情怀的不凡人生。他带来的文化影响,不仅属于海淀,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朗读者:宫雅芬

海淀区百姓宣讲区级宣讲员、组织员;

猫奴,喜欢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工作之余热爱花艺,希望能够将花艺之美传递给更多的人。



采访、文、编辑、部分摄影、音频剪辑 / 赵迪

部分摄影 / 刘海栋、何小铭

部分照片提供 / 刘震

排练视频 / 朱建峰

演出视频 / 窦长坤

图片来源、视频素材 / 陈涛

朗读者 / 宫雅芬

审校 / 冯焕丽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更多精彩故事


【故事】急诊科的“男丁格尔”谢永革:有苦有累有辛酸 但我愿意一直干下去


【故事】海豚的亲密伙伴黄琳:二十一年的长情约定


【故事】气象科普者朱定真:气象万千 初心使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