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事】抗战老兵王飞:黑暗中冲破黎明的号角

海萱萱 海淀故事 2020-09-17

这是海淀·故事第733篇文章


新形态新动力系列人物

之十七




一间草屋顶头睡

四周无邻看风车

上庄无路走河边

到处都可大小便



几句打油诗,满载王飞老人对幼时家里的回忆。瘦削的背脊,微微佝偻的身躯,都抹不去这位91岁的抗战老兵眉宇间一股“倔强”的精气神儿。


回想过往的艰苦岁月,王老不禁感叹:“现在这么好的条件,真想多活几年,咱们党和国家形式这么好,我越活越高兴。”




起·革命之路剧团始


1927年二月初九,王小四出生在江苏省建湖县高作镇马楼村,他是家中的“老疙瘩”。由于家境贫寒,父母及兄长都外出打工,王小四六七岁便开始跟着家附近的一个瞎子要饭。


饿的狠了,冬天拾山芋,夏天捡拾庄稼,什么能吃就捡什么,去河里捉鱼摸虾,却也从来没吃饱过。


直到新四军到了王小四的家乡,生活的另一扇门向他打开了。1942年春天,他参加了乡里的地方话剧团,宣传抗日打鬼子。一个大字不识、只求吃饱的乡里娃,怎么能演好话剧呢?


回忆过往,王老坚定地说:“因为我能学啊,当年为了能吃上饭,我什么都能学,也什么都能干。”




后来,王小四跟着地方话剧团到乡里各个地方去演出,日军的残暴,共产党的亲善,两年的时光让他找到了新的归宿,那就是——成为新四军的一份子。


1944年2月,王小四16岁,已为抗日宣传贡献了两年的他带头参军。时至今日,王老始终谨守着一件事,“老家的人都说是1942年开始参加革命的,我不这样说!一直到现在,我都说自己是1944年开始干革命,我不说革命年龄,就说参军年龄。”


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警卫连,这是王小四当年参军的部队编号,七十余年过去,他依然倒背如流。



“为什么说我不忘初心,因为我的名字就是共产党给起的。”


刚进部队的时候,指导员问他:


“你叫啥名字呀?”


“我姓王,叫小四子!”


“你大名叫什么?”


“什么是大名啊?我大名是王四。”


于是指导员仲德方给当时叫“王小四”的新兵起了大名“王飞”。“这个飞就是说你从家里飞出来了!”自此这个名字就跟着这位老人戎马一生。



承·以飞之名铸兵魂






共产党给了王飞新的名字,也给了他家一样的温暖和关怀。部队的生活辛苦,但有战友,有同伴,再艰难的战役也能取得胜利。


王老说自己一生有四个“三次”:


三次死里逃生,


三次和敌人拼刺刀,


三次抓获俘虏,


三次身负重伤。


“每次都是党组织和战友救我,让我从死亡的边缘活着走回来,让我有了今天。”





第一次身负重伤,是在参军当年7月,江苏省焦家庄战斗。


王飞所在的独立团三个连队,要拔掉焦家庄的一个日军据点。他所在的二连八班在前开路过护庄河,“这个河有30多米宽,3米多深,我们会水的架着不会水的,踩水前进,好不容易才到岸边。”


班长姚琪将他推上岸,他迅速击毙了看到的敌人,正想回头拉班长上来,鬼子一颗子弹飞来,王飞的右手食指被打断,昏倒在河水中,是姚班长把他从水里救起,送到老乡家抢救。


王飞受伤的右手食指,至今无法伸直


这段经历,王老至今难以忘怀。“我那时刚离开家到部队,还是个孩子,又想家,又怕被小鬼子和汉奸把我抓走,特别是伤口疼痛难忍。”


十指连心,动一下就疼的不行,而当时的医疗条件,再重的伤也只能慢慢挺过去,他的右手食指也留下了旧伤,至今不能伸直。“那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事,日本鬼子也是我一生最难忘的恨。”





1945年,王飞跟随部队打仗到达东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役中,都有他抛洒热血的身影。一场场战斗打下来,从新兵蛋子到身经百战的老兵,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50年11月25日,在朝鲜上下九洞阻击战中,为粉碎美伪军“圣诞节”攻势,扭转朝鲜战局,营指导员王飞带领部队集中兵力于西线,向敌主力实施突击。


在这场阻击战中,敌人的飞机、坦克、重炮都用上了,经十二次进攻,均被击退。在部队乘胜追击时,王飞掉进了敌炮弹坑中,被埋了起来,被救起时,他已经没有气了,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战斗结束后,一营受到了军通令嘉奖,王飞本人也受到了师表彰。


每一个军功章都是血染的风采



除了这两次留下的伤痕,每一场战斗都会给王飞留下新的印记,背上、腿上、胳膊上,伤痕数不胜数。除了无法伸直的食指,还有在抗美援朝中被打断了骨头,三年才得以恢复的手臂。



在朝鲜战场被子弹打穿的手臂



我们无从知道,一个曾为了活下来如此努力的少年,除了热血,还有什么在驱使着他这样勇敢地站在死神前方大胆战斗。


他也许不通诗书,


但他懂国仇家恨;


他畏惧死亡,


但他更敢与之共舞,


把这两个字变成


悬在敌人头上的刺刀。




王飞的残疾证


转·不忘初心功勋路



剑锋从磨砺出,一场场战役,磨出了王飞的“锋”,也磨出了他的“韧”。一路走来,距离参军已经是七十余年光景,而今年也是他任副军职干部的第四十整个年头。


1949年解放的时候,王飞在三十九军一一五师,这里见证了他从战士到排长、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的一路辉煌。



20世纪60年代王飞在三十九军一一五师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王飞离开三十九军,去往沈阳,进入基建工程兵二〇一师,后又调到北京,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二级指挥部。


他曾任二级指挥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纪委书记。直到1983年,在“基建工程兵‘脱军装’”的号召下,王飞正式卸下戎装。



1970年代,王飞在部队开会


共产党

在王飞老人的心里,共产党给了他全新的人生,成就了现在的自己。1946年3月入党时,当时的班长芦正才对王飞说:“你可以入党了。”


年幼的王飞不懂这些,兴奋之余更多的是诧异,“我一直以为我是党员,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我才入党呀。”


没有仪式,没有宣誓,没有候补期,王飞就这样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战争岁月,比起这些,敌人的血和自己的伤才是最好的见证。


“我年轻的时候很犟,我不信别人能去我不能去,别人能干我不能干。我就是不服输,打仗的时候我也不服输,我这个人,不甘落后。”王飞老人说。




他不高也不魁梧,甚至在年轻的时候还说得上是瘦小,就是这样一位军人,在与敌人战斗的时候毫无畏惧。

 

女儿曾问父亲:“拼刺刀的时候,人家那么壮,而您那么瘦小,怎么拼呀?”


王老答:“他们不死我不死,我就是要坚持!”


王飞的手稿



王飞没有念过一天书,但他却将过往的珍贵历史工工整整手写了厚厚的一摞材料,这都得益于和平时期,接受党组织的培养,四次离职去学校学习。


第一次是1958年11月-1959年11月,在锦州速成中学学习文化;


第二次是1961年2月-12月,在辽宁党校学习;


第三次是1967年2月-12月,在国防军政大学学习;


第四次是1979年9月-1980年8月,在北京政治学院学习。


这四次学习和深造,帮他在政治思想上,科技文化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1年在辽宁党校学习期间

作为“忆苦思甜”典型讲话



时至今日,王飞老人难忘的瞬间有很多,其中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有几次经历。


第一是1958年在人民大会堂装甲兵首届功模代表大会上被毛主席接见。


现在回想起来,王老还难掩激动:“一起照相的时候,毛主席就站在我前面,装甲兵司令员指着我给毛主席介绍说,这是刚从朝鲜战场回来的,是最可爱的人。”  


1978年,党组织和同志们推选他成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时刚刚改革开放,那五年所看到的、听到的、实践到的,让王飞深受震动。




←最可爱的人从朝鲜归来





2015年,王飞老人作为抗战老兵代表,参加了9. 3纪念抗战胜利大阅兵。坐在车上,经过天安门接受检阅的时候,他不禁热泪盈眶。


“最让我感到骄傲自豪的是我们党、人民、国家、军队五届领导都接见了我。这些珍贵的经历让我终身铭记!”



与参加9.3大阅兵的老兵合影


参加9.3大阅兵

接受检阅


参加9.3大阅兵的

三十九军老兵代表



合·“十字”人生记党恩


采访过程中,王飞老人最常提到的四个字就是:“不忘初心”。鲜血铸就的是面向敌人的利刃,而面对他深爱的祖国,他恨不得把自己的一腔赤诚都献给这片土地。


“我几次死里逃生,伤、残我都不在乎,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我还有口气。”


长年累月的战争,给这位老兵留下了诸多后遗症,但他对此毫不在乎,他只想着,自己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他想回报,哪怕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


现在王飞老人经常会到学校、社区演讲,每年新兵入伍的时候也会去给他们讲课。看到那些青涩的脸庞,欣慰之余,总能让他回想起当年的时光。



参加建军90周年活动


越来越好的生活条件并没有让这位老兵忘记以前的艰苦生活。


九十一岁高龄的他依然坚持锻炼,每天走至少四到五公里,回家就开始学习党的新思想,看书、看报告、记笔记。


“手抄党章100天”活动,王飞老人是最早完成的一批,住院的时候还在写。



住院期间坚持看报学习

无论刮风下雨,每天坚持走路


2014年,王飞给家里人定下了三条“家规”:孙辈的婚礼,一律不操办、不参加;亲友送的100元以上的物品,一律不收、不吃、不用,家人也不能给别人送;亲友来家吃饭,只做两菜一汤,不上烟酒,如果在外面吃饭,不参加。


后在家里人建议下,王老同意把两菜一汤更新为“四菜一汤”。“孩子们虽然嘴上说我太小气,但都是理解我的。”


他对家人严格,对自己更严格。“我这辈子没抽过烟,没喝过酒,不喝茶也不喝奶。”


和老伴的幸福晚年


十字

总结

对于过往,王飞老人没有任何遗憾,这位善于总结的老兵,给自己这辈子总结了十个字:学、干、团结、总结、记本、只要。


活到老学到老。


活一天就要干一天。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胜利。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不忘本。记父母生养之本;记党和人民哺育自己之本;记同志们帮助自己之本。


“只要党,人民,国家,军队需要,我什么都可以豁出去,直至生命;只要我还有一口气,绝不说、不做对党对人民国家军队不利的话和事!”




七十多年峥嵘岁月,九十一载人生芳华,从这位老兵的身上,我们能看到那个时代军人的缩影:勇敢、果决、平凡之中见伟大。


那种身为军人保家卫国的自豪,像是闪闪发亮的铠甲,让他们在坚强中散发着耀眼光芒,“我要活到给党庆祝一百岁生日!”这是王飞老人的愿望。


朗读者

陈里宁

曾在部队从事新闻宣传、播音主持工作多年,现在海淀区从事社会宣传工作。热爱朗诵、摄影、旅行等。




采访 / 冯焕丽

文、编辑 / 张悦

朗读者 / 陈里宁

部分摄影 / 蒙婷柔

照片提供 / 王飞

音频剪辑 / 陈天琪

审校 / 冯焕丽



更多海淀人物故事


【故事】海淀河长:雷声就是预警 雨情就是命令


【故事】航海人林静:760天20000海里环大西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故事】爱心王秀:拥有让内心快乐的能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