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事】《一代天骄》:弘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悠扬长歌

海萱萱 海淀故事 2020-09-17

这是海淀·故事第742篇文章


新形态新动力系列

人物之十九




陈春先一间小小的电脑维修部

拉开了中国创新历史崭新的序幕

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

挺起了中国人骄傲的头颅

中关村创新一条街

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硅谷

……






“这一屋子都是他的书”,走进崔老的家,映入眼帘的便是满屋子的书卷,柜子里、书桌上、茶几上几乎都被这些纸张攻占了。面对妻子的无奈,崔老则是哈哈一笑:“这些都是文学艺术书,我也不看别的。”

 

崔墨卿这个名字,海淀人是不陌生的,好读诗的人更是经常听到。他曾经担任北京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第五届名誉理事,北京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民研会理事。多年来,他写的诗歌、参与编辑出版的书籍已经不知凡几。





崔老无疑是一个浪漫的人,这份浪漫都体现在他的诗里,特别是写海淀的那些,戒台寺、挂甲屯、中关村,春夏秋冬,什么地方,什么景象都可以拿来写一写。“三山五园”、北京胡同、寺庙、工艺美术品的传说等书,崔老都会拿来收集编写。


崔墨卿对海淀有着太深的感情,不但是因为这个地方生他养他,也离不开七十余年来看着这片土地发展变化的感慨之情,而其中和他渊源最深的地方,又以中关村为首。


可以说,这个以聚集大量国内龙头电子行业的地方,起步乃至发展的过程,崔老始终看在眼里。《一代天骄》这本书,也刻印着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兴起之始的风风雨雨。



“电子一条街,骗子一条街?”



“中关村这片最早的时候,附近都是稻地、菜园子,人也不多,断断续续有些人家……”谈到中关村的历史,崔老如数家珍,“当时哪有商店呀,住在附近的都是农民,属于海淀公社,粮食和菜都是自给自足。”



解放初期,中关村还是一个荒凉的地方,人烟稀少,也看不出如今的繁华。1953年,中科院的研究所相继搬来,这里渐渐热闹起来,但依然没什么商业的苗头。


再后来,到了80年代初期,人们对电脑还是“会用不会修”,陈春先在中关村开了一个电脑维修部,从此点燃了中关村电子行业发展的火种。




陈春先等就是在这里创办了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崔墨卿1978年8月调到海淀文化馆任职,当时各个区县都在办报,西城区有《蒲公英》,东城区有《钟鼓楼》,朝阳区有《芳草地》,海淀区后来也办了《枫叶》。


崔墨卿诗集


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里,崔墨卿一直在中关村工作,看着电子一条街在二十世纪80年代慢慢成型。


从1978年到1988年这十来年里,中关村有了很多电子相关的企业,但用崔墨卿的话来说,情况并不乐观。“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主要的企业家来自中科院的研究所,他们下海经商,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也有一些投机分子浑水摸鱼,打着‘电子一条街’的名义,采购一些电子元件组成电脑,在这条街上出售,所以当时一些人也管它叫‘骗子一条街’。”



说起中关村,崔老侃侃而谈



这个说法让当时的崔墨卿心中很不是滋味。刚好1986年,海淀区成立了第一个实体文联,和其他区县文联被划分在文化局、文化馆、宣传部下面的情况有所不同,海淀区文联有编制,有经费,也有办公地点。


当时的海淀文联主席易海云从解放初期就在海淀区委宣传部工作,是海淀区的老人了,他决心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正名,写一本书,让大家真正了解电子一条街中的大小企业。



《一代天骄》成书



于是文联主持日常工作的崔墨卿和常利民两人,加上从宣传部退下来的邵长青,三人开始着手组织采访编辑这本后来被命名为《一代天骄》的书。



 “为电子一条街正名”



在崔墨卿心里,电子一条街和海淀文联前后脚成型,堪称是一对“双胞胎兄弟”。为了给“兄弟”正名,几人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定下的内容是关于中关村企业创业的始末后,首先就是经费。

 

当时没有经费,只能自费出书,于是崔墨卿等人分头联系各个公司、出版社,就从当时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四大名旦,京海、科海、四通、信通开始。为此一共开了三次会。第一次是组织作者,第二次组织企业家们,第三次是双方见面。

 

编辑们一边向各个企业筹集出书的资金,一边定下采访对象和交稿日期。“当时中关村的企业正处在想引起各界重视的时候,因此各个公司都很配合。”崔墨卿说。




崔墨卿诗稿



为了这本海淀文联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书,文联约请了著名作家丁玲和黄宗英、肖复兴、陆星儿等人,其间还约请了《北京日报》的王振荣,《工人日报》的王恩宇等北京市和海淀本区的一些作家,大约20人,全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为了保证出书质量,他们找到了当时的中国文联公司(即今天的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部负责人孙雁行先生是从海淀文化馆调去的,他也是海淀文学队伍的奠基人,因此,他们把这本书作为急件处理,所以书的出版较为顺利。”


书名是丁玲先生起的,取的是毛主席《沁园春·雪》中的词,它也确实像这个名字一样耀眼。每个作者写一万字,一共二十余万字的报告文学集,采访、写作、出版共花了三个月,1987年甫一面世,就引发了强烈关注。



崔墨卿形容《一代天骄》是海淀文联成立后的“头一件大事”。它就像初升的太阳,驱散了笼罩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空的雾霾,同时也在海淀兴起了科技创新的热潮。“随之而起的联想、方正、紫光、同方,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创新高潮。不仅在海淀在北京,在上海、武汉、南京等地,也形成了各种科技创新的公司,它预示着中国科技创新的灿烂未来。”





《一代天骄》出了两本,写第一本书的时候,策划、外联、出版等事宜都是崔墨卿三人在沟通。第一本出版后,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让海淀区政府和企业家们都感受到了这种能量,于是在各界要求下,区委两届书记贾春旺、张福森大力支持,海淀文联又组织作家们采访编辑了《一代天骄》的续集。


“第一本是正名,引领科技发展。到写第二本的这一年中又诞生了很多企业,续集中便介绍了不少新兴的企业。”



“这里是世界的中关村”



“当时谁都没有想到中关村会有今天。”崔老感慨万千,回忆起当年在中关村上班时那里的样子,直呼和现在“没法比”。


中关村的崛起让整个海淀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高峰,这一点也深深影响着这一片的居民。崔墨卿1956年开始在北京毛纺厂工作,1958年开始写诗,因为酷爱文学,他就白天工作,晚上去电大上课,读了个中文系。



崔墨卿以前发表的诗

《上工路上》是他发表的第一首诗作


崔老的诗作多番获奖



也就是从工作开始,崔墨卿一直住在清河。那时连汽车都不通,六十年代初期才通了从德胜门到回龙观的345路,一个半小时一趟车;到六十年代中后期,才有了清河到中关村的55路(现355路),一小时一趟车,交通极为不便。崔老说起周围的交通路线头头是道,“现在中关村那边繁华,车很多,经常堵。”


至于饭店酒楼的变化就更多了。崔老说,1978年他到海淀文化馆的时候,那附近只有两家饭店,一家叫海顺居,在区政府附近,另一家叫长征食堂,在北大南门对面。


80年代又开了几家新的,比如中关村有个中关村食堂,是个川菜馆子,一楼卖饭二楼住人;再比如仁和酒店,店里有种酒叫“莲花白”,是起源于明朝年间的一种药酒,30度左右,很甜。有时中午没带饭,吃点肉饼加二两白酒,十分惬意。虽然后来这些也都没有了,但现在海淀的繁华,酒店已经多的没法说了。




每当回顾这些,崔墨卿就觉得千言万语汇聚在心头,他写了许多诗,写北京,写海淀,写中关村,“新诗体写海淀的,没人数量能超过我。”崔老笑呵呵地说。他的诗刊登在多个报刊,还曾多次在每五年举办一次的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艺作品征集评奖活动中获奖。他在一首诗里这样写道:





我爱海淀这片热土


我是一棵栉风沐雨的老树

植根西山脚下开花的沃土

乡间小路上蹒跚学步

古庙菩萨像前开蒙读书

踏着春雪长河岸边

乘兴探柳赏心悦目

待到金秋霜染枫林如火如荼

北安河白杏甘甜如饴

陶醉了鹫峰下的翠谷

玉泉山泉水养育的北京鸭

成全了全聚德餐桌上的尤物

古井旁读《饮水词》

犹见容若潇洒率真的气度

黄叶村里访石头

眼前挺立着雪芹的铮铮傲骨

 

改革开放四十年

古老的海淀天翻地覆

它让海淀扬名四海

它让中关村世界瞩目

陈春先一间小小的电脑维修部

拉开了中国创新历史崭新的序幕

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

挺起了中国人骄傲的头颅

中关村创新一条街

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硅谷

 

昨日的京海科海

是拱破冻土的新竹

四通信通一只红烛

冲破了拂晓前的夜幕

今天的联想电脑方正印刷

又擂响创新的战鼓

清华的腾讯北大的新东方

是展开双翼的飞虎

海淀核心园擎天玉柱

上地产业园坚不可摧的基础

永丰科技园创新的热土

翠湖科技园水绿山青的画图

中关村创新小镇筑巢引凤

喜见凤凰在晴空翩翩起舞

闹海的蛟龙飞天的神舟

无不浸透海淀人的汗珠

人工智能芯片量子点光谱仪

脑部手术机器人汇成滚滚洪流

 

海淀,一粒浪淘沙中磨砺出的珍珠

一支太阳般生机勃发的队伍

一个壮丽的奇迹彪炳千古

一片辉煌的土地英雄辈出

为你美丽的今天衷心祝福

更为你灿烂的未来欢欣鼓舞




崔墨卿诗歌朗诵会



崔墨卿形容中关村这40年的发展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开天辟地。“中关村把海淀的地位都提升了,”崔老说,“现在中关村是世界的中关村,中关村就是中国的硅谷。”



崔墨卿及家人



《一代天骄》两本书在中关村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不可或缺,无数业内大牛在这里,从摸爬滚打到站稳脚跟,乃至一飞冲天。中关村现在每年都有几百个企业诞生,也有几百个企业倒台。这是市场竞争的选择,也是电子行业科技发展的必然现象,但《一代天骄》的存在,体现的不仅是一代企业的发展,更是电子科技行业在中关村乃至中国的崛起之路。


正如崔老所说:“它不仅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正了名,它还开启了科技创新的新篇章,它是弘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彪炳史册的一曲长歌,一页画卷,一声振奋人心的冲锋号角。”




朗读者:孙宏


自由职业者,社区义工12年,从事义工事业26年,让生命在有意义的水流中穿行,体会生命带给自我的反思。


文、编辑 / 张悦

采访 / 张悦、赵迪

部分摄影、音频剪辑 / 赵迪

朗读者 / 孙宏

照片提供 / 崔墨卿

审校 / 冯焕丽



更多海淀人物故事


【故事】皮影艺术家陶鹏:初心不变,续写“不老的童话”


【故事】抗战老兵王飞:黑暗中冲破黎明的号角


【故事】海淀河长:雷声就是预警 雨情就是命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